宋代段子:宋代建康(現江蘇南京)地區廣泛存在著「三聖」信仰,三聖不是指三個神,而是指三種能力。三聖廟裡供著一位神,據說是倉頡,就是造字的那位大神,不過此說也有疑問,如果是倉頡,本地那麼多地方官顯然不知道,所以很怠慢。
【原文】:
建康土俗多事三聖,所在立廟,而塑像唯一軀,莫知為何神,靈威頗著,吏民奉之尤謹。句容縣一廟在丞廳大門內之東,每歲春月,邑人祭享沓至,宰豬烹羊,往來必經庭下,從朝至暮,叫呶冗雜。紹熙辛亥,吳人顏景宴為丞,欲塞其戶,吏卒交勸,以為必興禍殃,顏勉為止。次年,竟不奈其喧,乃築短垣於傍以限之。自是出入者必迂枉經吏舍後轉而之廟,前來者視舊日益少矣。顏將滿秩,求檄還家,時甲寅六月也。縣人詣廟焚香告曰:「言前所以遮隔祭祠,皆顏縣丞之意,願勿以為吾民罪。」顏到家,忽病洩痢,一夕而卒。顏名叔平,魯子侍郎之子,蔭補登科,年少雋爽,遽至隕命,士友嗟惜。豈其受命於天,而為一神所夭奪,得非偶然耶?江寧尉司一廟亦如此。凡居官者,至必禮謁。丹陽劉平國宰,獨不肯加敬,毎轎過其前,但舉袖掩面。一弟隨侍,未幾以小疾終。妻陶氏懷姙而病,夢神言:「汝夫無禮於我,我已取厥弟。苟為不悛,當復取汝。」陶氏以告劉,劉不之信。陶果死,劉始悔懼,躬往禱謝乃已。
![]()
建康(現江蘇南京)本地有個風俗,很多人侍奉「三聖神」,就在三聖神很靈驗的地方建廟,廟中神像只有一尊,也不知道是哪裡的神,很靈驗,有威名,官府小吏平民百姓對神侍奉尤其謹慎恭敬。句容縣(江蘇)的三聖廟在縣丞廳大門內的東邊,每年春天,縣裡過來拜祭上供的信眾紛至沓來,宰豬烹羊的也不少,這些信眾來來往往,一定會經過縣丞主廳的庭院,這裡從早到晚,人聲嘈雜,一片繁亂。宋光宗紹熙辛亥年(紹熙二年,1191年),吳人(現蘇州一帶)顏景宴做縣丞,想把丞廳大門堵上,手下雜吏兵卒紛紛阻止勸說,都認為,如果這樣的話一定會起禍災,顏景宴勉強同意。第二年,顏景宴實在受不了吵鬧,就在三神廟旁建了一堵短牆用來限制人員拜祭。從此以後,來祭拜的人必須繞道吏舍後,再轉到廟裡去,人們嫌麻煩,來祭拜的越來越少。顏景宴任期將滿,向上級打報告請求回老家,當時是甲寅年(紹熙五年,1194年)的六月。縣中百姓到廟裡焚香禱告說:「之前有短牆遮蓋隔開三聖廟,那都是顏縣丞的意思,希望神靈不要給我們這些百姓降罪。」顏景宴到家以後,忽然得了洩痢病,一晚上就死了。顏景宴,名叔平,他是顏魯子侍郎的兒子,靠蔭補登科,年紀輕輕,是個俊爽的人,沒人想到他這麼快就隕命,士子友人都惋惜不已。他本來是朝廷命官,怎麼就會被一個地方神奪命早亡呢?難道是偶然的嗎?江寧縣(現南京江寧區)尉司那地方的三聖廟也是這樣,凡到此地赴任的縣中官員,上任後一定會來三聖廟拜見廟神。丹陽(江蘇)人劉平國來當縣宰,唯獨對廟神不以為然。毎當他的轎子路過廟前,他只是舉衣袖掩面而過。劉平國有個弟弟帶在身邊隨侍,沒多久因為一個小病死了;他妻子陶氏懷孕期間得病了,夢到神人說:「你丈夫對我無禮,我已要了他弟弟的命,如果再這麼對我不以為意,我就要你的命。」陶氏醒後把此事告知丈夫,劉平國還不信呢。隨後,陶氏也死了,這時候,劉平國才開始後悔恐懼,趕緊跑到三聖廟裡謝罪,此事才算過去。
【祥宏點評】:看來這「三聖」信仰曾遍及現在的南京地區,多地不止一個三聖廟,正如故事所說:雖說是三聖廟,怎麼只供著一位尊神?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這一位尊神就是倉頡,是造字的那位大神,如果真是倉頡,官民頂禮膜拜是應該的,他造字對中華文化貢獻很大。為什麼叫「三聖」?說的是三種能力或說三種品德,並不是指三個神,一個解釋說:三聖,指籍算、開聰、追失。籍算,指的是算術、運算能力。開聰,指開啟聰明智慧。追失,指的是彌補自己的過失;侍郎,副部長級官員。這個級別的官員去世後,子女有資格因為父親的官級蔭補得官。顏景宴就是這情況。也許得官太易,心量未免狹小,受不了人聲嘈雜,最後小命不保。
全本夷堅志,點開免費聽![]()
(文圖說明:原文電子版文字來自「夢遠書城」-特别致謝!再經中華書局版《夷堅志》校訂;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夷堅志》簡介:
宋代大文人洪邁編撰的《夷堅志》是中國古代志怪筆記小說的頂峰。它卷軼浩繁,包羅萬象,流傳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個宋代事件,是中華傳統文化最偉大的寶庫之一。
《夷堅志》的時空觀深契佛法,與宋代文化領先世界的歷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異事、神怪大全,本質上卻是最真實細膩的宋代社會生活實錄,極具文獻價值。
宋代社會生活塑造了此後中國人的心靈格局,《夷堅志》仿若是中國人的心靈大海。人們平時沉浮其中,茫然不覺,一旦凝神靜思就會發現:
隨手轉發,積功累德
聽個宋朝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