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民族的精神信仰,一度成為皇室的象徵。所以,龍紋被廣泛應用在皇室生活的方方面面,眾多的宮殿建築、傳統家具、衣物裝飾品等,都能看見各種各樣的龍紋裝飾。
而在紅木家具上,以龍紋裝飾的家具也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品類。無論是大型的床榻、箱櫃、屏風寶座,還是小小的桌案椅子、匣盒,都能找到各式各樣的裝飾龍紋。
紅木家具上的龍紋飾形象
龍紋從最初產生不斷變化,到漢代基本定型。在紅木家具上雕飾的龍紋一般是鬃髦俱全,鱗片爪尾分明,有正龍、升龍、降龍、行龍等形式。在龍紋雕飾上,還有雙龍戲珠、雲龍、龍鬧靈芝、龍生九子等寓意更加豐富的組合圖案。
1、正龍:龍頭為正面,龍身盤繞成一團。
2、升龍和降龍:龍頭側臉向上,龍身及尾在下稱升龍,反之稱降龍。
3、行龍:龍頭前裝火珠,身尾隨後,四爪作行走狀,亦稱趕珠龍。
4、戲水龍:龍身盤曲不規則,並伴有海水。
5、穿雲龍:龍身伴有雲紋。
6、「蒼龍教子」圖:龍身盤曲纏繞,有一老龍在上,一或二小龍在下,寓意「教子升天」。
7、戲珠龍:中間一火龍,二龍相對嬉戲,有雲紋為飾,亦稱「二龍戲珠」。
明清家具上龍紋的應用
明代及以前家具多雕刻夔龍、螭龍,而清代則是夔龍、拐子紋、螭紋、虯紋、蟠龍紋、獸面紋、雷紋、蟬紋、勾卷紋等無所不有。明清家具上的龍紋雕飾一般可以分為常規龍紋和變體龍紋兩大類。
常規龍紋
明代的龍紋比較寫實,兇猛威武,怒髮衝冠,雙須粗形如魚叉,龍爪多呈五指風車狀。從明中期至晚期龍身姿態無大的變化,只是龍發從一綹變成了三綹。
入清後,家具龍紋圖案中的龍發不再上聳,而是披頭散髮,龍身也漸粗。無論眼鼻毛髮均精雕細刻,一絲不苟,龍身鱗片都無一疏忽。到了清晚期,龍紋姿態日趨呆板,脖子漸粗,龍鼻也大起來,俗稱「腫鼻子龍」。
變體龍紋——螭龍紋
頭似龍而無鱗,頭、爪、體部有較大的變化自由,其構成遵循「三停九似」的原則,即保證脖、腰和尾處三個位置的不動,而「角似鹿,頭似蛇,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形態構成含蓄、隱喻,等手法,融進了對稱與變化、均衡與運動、盤曲與伸張等諸多對立統一的審美因素。
在明式家具中螭紋的應用最為普遍,雕飾活潑靈動,巧中藏拙,樸中顯美,很有生氣。圖樣看似簡樸,卻需要工匠非常深刻的功力才能雕出靈氣。而清式家具中流行夔紋雕飾,夔紋構形拐來拐去,剛好可以把家具上需要裝飾的表面充滿,而且一般在拐子上滿雕回紋,符合清式家具滿雕密飾的風格。
另外,在明清家具上以「龍」拐子形式來構圖的較多,即以拐子作為圖案的組織形式,在龍足、龍尾部位高度圖案化,轉角成方形,在填布方形空間或者做成帶直角的雕飾件時,風格上頗有獨到之處。
變體龍紋——拐子紋
拐子紋起源於草龍紋,是變體龍紋的一種。高度簡化的龍頭,而龍身為回紋與卷草紋的結合體,使拐子龍紋增添了幾分柔和。避免線條呆板僵硬的同時又能凸顯紋飾的硬朗、挺拔,屬於是剛柔並濟的圖案紋飾。
拐子龍紋表現形式豐富,從形制上可為三種:一是高度簡化的草龍紋;二是不帶龍頭的拐子龍紋;三是抽象化的拐子紋。
①高度簡化的草龍紋由龍頭加回紋與卷草紋結合的龍身組成,形成轉角成方形,龍尾為卷草紋的簡化龍紋。
②不帶龍頭的拐子龍紋,直接由回紋與形似卷草紋的龍尾結合成不間斷的紋樣,其上可以起陽線稍加雕飾,也可以光素無雕飾。
③抽象化的拐子紋,不見龍頭、龍尾,用方角鉤和圓角鉤圖案紋飾代替,形成既不像龍紋,又不是回紋與卷草紋的拐子紋。由龍紋變體而來的拐子龍紋,取龍的「富貴」之意以及卷草紋「連綿不斷」之意,寓意富貴不到頭、子孫延綿不斷。
雖說龍紋以前是皇室專屬標誌,但作為一個紋飾,隨著它的發展延伸而變得平常起來,形式也更加豐富多樣。以上帶有各種龍紋的紅木家具大家喜歡嗎?歡迎留言評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