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出一條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新路子

2020-12-22 中國青年報

這段時間,面對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積極行動,通過加強就業工作制度建設、舉辦就業招聘活動、強化線上就業服務與指導等,全面落實教育部和江蘇省教育廳的要求。5月,不少學生已經找到滿意的工作。這背後是學校蹚出一條新路子——「定向委培班」。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李振陸說:「學校致力於探索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技術技能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蹚出了『校地聯動、教產銜接、開放共享、終身學習』的新路子。」

----------------------------

優化人才供給:首創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

許同學是學校「崑山班」2020屆畢業生,將在崑山澱山湖鎮農業服務中心辦公室工作。「在學校學習的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的定製課程,讓我受益匪淺。」她說。

「崑山班」是崑山市政府和蘇州農職院合辦的「定向委培班」。近年來,學校先後與蘇州太倉市、崑山市、常熟市、吳江區等地方政府合作招生,開展「定向委培班」。

對學校來說,以往農業專業學生存在專業學習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還存在學校產教相對脫節的難題。為了打破這一困境,學校經過研究後形成共識:教學必須面對市場的需要。

近年來,學校先後與太倉、崑山、常熟等地合作開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訂單班,首批定向培養的205名畢業生,已在所屬村鎮、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等崗位發揮骨幹作用。

教學,從千篇一律到因地制宜開始變化。太倉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太倉農業機械化生產程度高,在商定課程設置時,他們主動要求「太倉班」必須有全套農機操作的教學。此外,太倉還在招生條件、資格認定、資金扶持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保障太倉班的人才培養,並對就業進行照顧。

值得肯定的是,這種模式能夠有效破解涉農類專業招生難、就業難和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高素質農村人才短缺的三大困境。

其實,訂單班只是學校進行校地合作創新的一個縮影。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不斷延展,形成全鏈條的培養模式:教育主體,青年學生學農愛農的職業養成、農業經營主體職業素質能力提升和農業生產者實際需求有機結合;培養路徑:校地聯合定向委託培養、農民社區學院訂單培育、田間課堂專項培訓;教學場景:以學校為總院,農業示範園區(園中校)為分院、生產基地為教學點的農民社區學院網絡體系。

升級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升級

如今,學校人才培育的「蘇南模式」正在升級:學校與地方政府和行業領先企業深度合作,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形成經濟發達地區農業職業院校特色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探索在傳統學徒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教學不再局限於學校範圍內,以全面提升學生能力。

圍繞該目標,學校動作頻頻:校企共同打造育人雙主體、實訓雙基地、教學雙導師、技能雙證書、考核雙評價。同時,學校與企業、實訓室與基地、教師與師傅、專業與產業、學生與員工「五雙五對接」……

此外,學校與行業領先企業合作,做大天途無人機、京東物流等企業現代學徒班。2019年12月經京東集團面試篩選,30位同學籤訂了初步就業意向書,組成了首個「京東班」,企業導師已開始駐校培養。

另外,學校的育人工程不僅聚焦於現代農業,而且關注傳統文化。在蘇州,一些傳統園林營造技藝,如今正面臨著斷檔失傳。而學校紮根當地辦職教113年,其園林專業最早可溯源於1912年園藝科,關注到問題後學校立即行動。

2013年,學校聯合江南地區7家大型綜合性園林企業,成立「江南園林」特色班。教學方式上,借鑑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和合作式教學法,推行「築園塑人」模式的項目化教學,依據行業職業技能鑑定標準,增設了18門古建築營造課程模塊,校企聯合培養新時代「香山幫」工匠人才。

「現代師徒制」一下激活了人才培養的「一池春水」。2019年,學校的4位學生先後在全國大學生職業技能大賽和國家林草局技能大賽中雙雙獲得一等獎。

激發教學活力:「雙師型」教師隊伍已成標配

今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校競賽評估與管理體系研究》專家工作組發布的《全國普通高校教師教學競賽分析報告(2012-2019)》中,在列入榜單的全國1438所高職院校中,學校位居全國第五位,江蘇省前列。

過去一年,學校新增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個、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1個;新增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省「333工程」培養對象、省「六大人才高峰」培養對象、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等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5人;新引聘非遺技藝傳承人、產業教授、能工巧匠、客座教授等20餘人。

目前,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成標配,「雙師型」專業教師比例提升至88.90%,園藝園林師資培訓基地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儘管成績斐然,但學校仍舊堅持以教科研團隊、高層次人才和雙師型專業骨幹教師培養為重點,踐行「教產崗位互通、專兼教師互聘」雙師培養模式,不斷激發人才活力,打造出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優化、充滿活力、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數據和信息來源: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相關焦點

  • 職教王牌·促進就業進行時|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培育有...
    本次我們將走進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看該校如何做好學生就業工作。如職業院校有意向接受採訪,請致電中國江蘇網教育頻道熱線:025-58683919,13913990137;郵箱:12755061@qq.com。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李豔玲 通訊員丁小晏)受疫情及經濟下行壓力雙重影響,今年畢業生就業形勢尤為複雜。
  •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精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新農人」領跑鄉村...
    原標題: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精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新農人」領跑鄉村致富路11月底,江蘇南通啟東市王鮑廟橋村忠輝果蔬專業合作社「當家人」倪忠輝在北京捧回了「全國勞動模範」的榮譽獎章。「能獲此殊榮,要特別感謝南通科技職業學院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訓班上學到的知識,幫助我更好地帶著大家走上了致富路。」倪忠輝說。
  • 大橋鎮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日前,大豐區大橋鎮黨委、政府組織13個村的240名糧食、蔬菜種植經營大戶到大豐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近年來,大橋鎮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鄉村振興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全力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職業農民。
  • 從農耕文化中追尋學校根與魂——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育人...
    原標題:從農耕文化中追尋學校根與魂——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育人成效凸顯■新時代 新職教 新徵程(江蘇篇) 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農耕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的農業技術,是中華文明的根基。如何做好農耕文化的傳承,培養更多優秀的農業人才,是每一位涉農教育工作者共同奮鬥的目標。
  •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召開幹部大會宣布領導班子調整決定
    11月2日下午,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在課耕樓一樓報告廳召開幹部大會,宣布學校領導班子調整決定。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洪浩,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黨組成員朱新華,省委組織部幹部五處處長、一級調研員王本文,省農業農村廳人事處副處長孫衛永,蘇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兩新」工委書記、老幹部局局長張娟等出席會議,學校領導班子成員、中層副職以上幹部、部分老領導、高級職稱教師代表、區級以上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負責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李振陸主持。
  • 2020山東事業單位面試熱點積累——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並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新型農民與傳統農民的差別在於,前者是一種主動選擇的「職業」,後者是一種被動烙上的「身份」。新型職業農民概念的提出,意味著「農民」是一種自由選擇的職業,而不再是一種被賦予的身份。
  •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在江蘇省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中獲佳績!
    據悉,在剛剛結束的2020年第六屆江蘇省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選送節目共獲得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7項。今年,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參加了聲樂、朗誦、舞蹈、戲劇和藝術作品的多項展演活動,共150餘名學生參與其中。
  • 長春市3.6萬新型職業農民成鄉村振興「生力軍」
    「現在種地和以前不一樣了,必須得學好技術,也得會經營。」1月14日,位於九臺區龍嘉街道的正浩合作社負責人唐明亮告訴記者,從2014年開始,他就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通過學習,唐明亮將保護性耕作等種植技術和統一購買農資、統一耕種土地、統一秋季收穫的「三統一」的模式應用到合作社經營中,使合作社每公頃地節約成本1000多元,實現了節本增收。據統計,自2014年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以來,長春市已培訓新型職業農民3.6萬人。這些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逐夢在廣袤的田野,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 煙臺精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新農人」讓務農更「職業」
    年收入近500萬元,給大學生當講師,櫻桃賣到140元/斤,櫻桃核做成枕頭,櫻桃釀成櫻桃酒……這就是新型職業農民張裕冰的「開掛」人生。時間回到20年前,那時候的張裕冰剛開始種植櫻桃,沒知識、沒經驗、沒技術,折騰了好一段時間,也沒摸著頭緒。
  • 新型職業農民責任在肩——評《職業農民:源起、成長與發展》
    自從我國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以來,越來越多的農民提升了對從事農業的信心,在國家各項政策的支持下,他們逐漸擁有了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較先進的經營理念、較大的農業經營熱情,成為了新一代職業農民的先鋒。在國家的培育和各項相關政策的扶持下,各類新型職業農民逐漸發展成農業生產的能手、規模經營的表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龍頭。
  • 崑山農民給新農人發獎學金
    交匯點訊 12月24日下午,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崑山新農人」委培生獎學金發放儀式舉行,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崑山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8名崑山籍農業委培生和15位獎學金資助者參加儀式。
  • 吳俊偉:「新型職業農民」的情懷
    在東大灘鄉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山鄉農民,他帶頭種植中藥材,並引領和帶動更多群眾走上發家致富的康莊大道,他就是東大灘鄉酸茨溝村的
  •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範衛東:振興中華傳統工藝 培養德藝...
    【編者按】5月28日,由新華報業集團主辦,「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中國江蘇網、新江蘇客戶端、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承辦,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協辦的「職教強國·江蘇強音」江蘇職教發展高峰論壇暨「職教王牌·校長帶你選專業」大型融媒報導啟動儀式在美麗的江蘇海院順利舉辦。
  •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學生冬季健身運動會圓滿落幕
    為響應教育部《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號召,素質教育中心根據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營造校園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的要求,在12月9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組織了學生冬季健身運動會。全校七個二級學院420名學生運動員參加了10個項目的角逐。
  • 強化黨建引領 凝聚發展力量——廣東茂名農林科技職業學院發展紀實
    依託學院的茂名農林幹部培訓中心、茂名市鄉村振興學院,大做「農」字文章,紮根農村,強化黨建引領,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推動「三農」發展,以實際行動全力支持打造鄉村振興「茂名樣板」,為培養農村農業技術技能人才貢獻力量。
  • 太湖縣晉熙鎮農業中心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見成效
    即將過去的2020年裡,太湖縣晉熙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在上級指導和縣農廣校等培訓機構支持下,創造條件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見成效,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17名,為該鎮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鄉村人才支撐。 據悉,該鎮今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開展了以下工作:2020年全鎮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17個,其中:種植業28人,畜牧業16人,農業機械化20人,電子商務53人,為農業生產、農村發展培訓了實用人才,增強了農業農村發展後勁。
  • 農業經理人:田間新職業規範促發展
    農業要發展,農民要致富。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成為必由之路。近年來,國家加速土地流轉,出現了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農業經理人是這些新型經營主體的管理人員,承擔農業生產、技術支持、產品加工與銷售等職責,是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核心人物。
  •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主題活動 弘揚農耕文化
    >begin--> 近日,常州機電學院師生通過系列活動慶祝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弘揚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助農新舉措,為120名農民帶頭人集中「充電」。該學院發揮農機、車輛等專業優勢,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方式喜迎農民豐收節,為宜興、溧陽、金壇等地的120名新型職業農民農機合作社帶頭人及骨幹提供培訓服務。培訓班圍繞先進施藥技術及新型植保機械裝備應用、現代農業發展趨勢與農機新技術、農機安全生產、農業物聯網技術研究與實踐等10個專題進行講授,並組織學員到相關企業進行生產實踐。學員們學習熱情高漲,評價滿意率達100%。
  • 馬術校企合作新篇章:CKUR中聯騎士聯盟與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籤署戰略...
    雙方此次籤約,也是為落實《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職業學校校企合作辦法》(教職成〔2018〕1號)以及《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和《北京市關於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京教職成〔2020〕7號)等文件精神,推動雙方資源統籌與共享、技術創新與服務、人才交流與培養、學生就業與創業、文化傳承與發展等方面開展產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合作
  • 農民參加培訓還有補貼?怎麼申請?2020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補貼政策
    為了解決這一現實難題,助力新農村建設發展,國家出臺了《「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其目的就在於培育優秀的農業人才,發展與壯大農業主體。根據目前的形勢來看,新型職業農業勢必將成為未來農業的主力軍,而為了進一步提升他們個人素質,各省市也是積極落實技能培訓,以提升農業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而農民不光可參加培訓還有補貼拿,那麼補貼該怎麼申請?針對這些疑惑,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