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努力了,你一定能成才」……我們總會聽到這樣的勵志話語。其實這句話只是說說而已,別當真。只要努力就成才,如同只要播種就有收穫一樣,那是屬於有運氣的人。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創造財富,知識成就人才。何為人才?知識+能力。
縱觀許多傑出的人才,我們發現他們成才不單單是努力的結果,還有其他因素。
第一,遺傳因素
遺傳是由父母及上幾代親人傳給下一代的生理方面的特點,特別是大腦神經系統的特點。這些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的個性的形成,使人們具有不同的稟賦和氣質,對他們的興趣、愛好及特長的形成發揮了很大作用。
我們經常看到媒體報導,一家走出幾個博士,一對農民夫婦培養出幾個大學生……,其實他們的父母有的本身就不懂教育,對孩子屬於散養狀態。有些父母整天勞作,自身也沒有什麼文化水平,但他們的基因裡卻蘊藏著某種學習、領悟和研究的潛能,蘊藏著對某領域探索能力,只是這種潛能沒有得到開發而已。而這種基因遺傳給子女後,他們的孩子藉助外界某些條件和因素得以顯現。
相反,有些人一生很努力,卻沒有任何成就,其實是缺少成才的某種內在基因。就如同一個先天色盲的人,無論他如何努力,因為他無法辨別和使用色彩和各式各樣的線條,怎麼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卓越的畫家。
當然,遺傳只給人提供成才的可能,決定的因素是環境、教育及自身的努力。
第二,環境因素
環境既指社會環境,也指家庭環境。比如,在亞洲和非洲地區還有一些文盲,這絕不是因為這些區域的人愚笨,而是因為這些地方經濟落後,人們缺乏接受教育的機會。同樣,一個家庭如果沒有讀書學習氛圍,沒有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的意識,就很難造就一個博學或有才藝的人才。正因如此,許多家長不惜代價將孩子送入名校讀書,目的是希望孩子感受那種上進的氛圍並融入環境中。
第三,教育因素
教育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是教育者常說的話。教育不能改變受教育者生命的長度,一定能改變受教育生命的高度。教育就是讓受教育者認識獨一無二的自己。教師就是成才道路上的領航人。
環境和教育是成才的重要因素。當然,外因也要靠內因起作用。自身的努力更是不可缺少的條件。
第四,自身努力的因素
如果在順境中驕傲自滿,學習隨便,即使有最好的環境與教育也不起作用。相反,只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堅韌不拔的精神,虛心好學的態度,就能克服一切困難,成為社會有用人才。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努力使我們成才必備條件,但確實不是唯一條件。
正如世界上找不到兩個外貌完全相同的人一樣,人的才能、素質也各不相同。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主要是遺傳、環境、教育與自身的努力。
如果你能正確認識到四要素對人才的影響,你就會降低因為努力沒有達到期望值帶來的打擊。
成功最重要的是不去看遠方模糊的,要做手頭清楚的事。
關注技巧老師空間,我們聊聊教育及專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