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26日剛剛經歷了西安事變的蔣介石終於乘坐飛機抵達南京,而跟隨他一起的除了宋子文、宋美齡等人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客人」,他就是張學良。
蔣介石返回南京之後第一時間便將張學良扣押了起來,同時他下令讓李烈鈞為首組成軍事法庭對張學良進行審判。
對於即將到來的審判,張學良並沒有感覺到絲毫的意外,自己雖然和蔣介石關係密切,在西安時也很照顧蔣介石,但是終究是事變的發起者,流程還是要走一下的。
張學良認為蔣介石既然要「公事公辦」那無非就是走個程序的問題,為了表示誠意甚至不等審判結果出來,就讓西安的東北軍釋放了扣押的500餘名機組人員和27架戰鬥機。
不久之後李烈鈞等人判處張學良有期徒刑十年,不過僅僅兩天之後南京政府便根據蔣介石的請求,宣布特赦張學良。
但是刑期雖然赦免了,蔣介石卻根本沒打算放了張學良,而是直接將張學良交給了軍委會「嚴加管束」,更重要的是究竟「管束」多久完全要看蔣介石的心情。
被囚禁後的張學良
張學良對這一結果自然是難以接受,就連和蔣介石一起從西安返回的宋美齡、宋子文、端納等人都趕緊難以接受。
張學良雖然是西安事變的發動者,但他在西安的所作所為以及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的舉動足以證明他的誠意,宋美齡甚至為此哭諫蔣介石。
然而蔣介石對眾人的苦勸卻視若無睹,無論誰來勸說都絕不鬆口釋放張學良,而張學良本人對於這個結局更是追悔莫及。
當時探望過張學良的人都能看出,張學良終日「義憤填膺,頗有難言之隱」,對蔣介石的憤懣更是絲毫不加以掩飾,認為是蔣介石恩將仇報。
事實上和絕大部分人想的不同,蔣介石扣押張學良並不是為了報復,甚至和西安事變也沒有什麼關係,他的真實目的其實和他親臨西安是一樣的。
西安事變之前,蔣介石不顧眾人勸阻親臨西安為的就是將西北地區收入囊中,當作和日本全面開戰時的戰略後方基地,而盤踞於西北地區的大小軍閥則是他最大的阻礙。
西北軍
蔣介石為了解決西北問題做過很多嘗試,譬如離間張學良和楊虎城的關係、派遣藍衣社對西北進行滲透等等,但均以失敗而告終。
西安事變雖然平息,但是蔣介石吞併西北的心思卻並未就此打消,西北地區在他眼裡是「禦侮復興之根據地」,而送上門的張學良無疑是最好的棋子。
不過蔣介石扣押張學良也不是萬無一失之策,如果張學良被扣押之後,西安城內依舊團結一致那麼他也只能原封不動地將張學良送回西安。
但是如果西安城內因為張學良被扣押而爆發內亂,甚至出現兵變,那麼蔣介石就可以趁機以平息內亂的名義將中央軍開進西北。
特別是現在張學良已經被自己扣押,東北軍依照張學良的手令聽從楊虎城的命令,楊虎城原本實力就弱於東北軍,如此安排短時間還可以維持,一旦出現變故東北軍必然譁變。
為了促使西安城內的矛盾激化,蔣介石非但沒有讓西安周邊的中央軍主力撤退,反而下令繼續逼近西安城。
留在西安的楊虎城等人見到張學良一去不復返,周邊的中央軍又「意圖不軌」馬上發電報聯絡蔣介石希望可以進行接洽。
蔣介石看到西安發來的電報便知道,楊虎城在西安城內根本掌控不住局面,只要再加一把火就可以讓西安城內的聯盟分崩離析,而自己也終於可以掌控西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