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張學良被扣押真相,蔣介石心有謀劃,卻和西安事變無關

2020-12-14 騰訊網

1936年12月26日剛剛經歷了西安事變的蔣介石終於乘坐飛機抵達南京,而跟隨他一起的除了宋子文、宋美齡等人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客人」,他就是張學良。

蔣介石返回南京之後第一時間便將張學良扣押了起來,同時他下令讓李烈鈞為首組成軍事法庭對張學良進行審判。

對於即將到來的審判,張學良並沒有感覺到絲毫的意外,自己雖然和蔣介石關係密切,在西安時也很照顧蔣介石,但是終究是事變的發起者,流程還是要走一下的。

張學良認為蔣介石既然要「公事公辦」那無非就是走個程序的問題,為了表示誠意甚至不等審判結果出來,就讓西安的東北軍釋放了扣押的500餘名機組人員和27架戰鬥機。

不久之後李烈鈞等人判處張學良有期徒刑十年,不過僅僅兩天之後南京政府便根據蔣介石的請求,宣布特赦張學良。

但是刑期雖然赦免了,蔣介石卻根本沒打算放了張學良,而是直接將張學良交給了軍委會「嚴加管束」,更重要的是究竟「管束」多久完全要看蔣介石的心情。

被囚禁後的張學良

張學良對這一結果自然是難以接受,就連和蔣介石一起從西安返回的宋美齡、宋子文、端納等人都趕緊難以接受。

張學良雖然是西安事變的發動者,但他在西安的所作所為以及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的舉動足以證明他的誠意,宋美齡甚至為此哭諫蔣介石。

然而蔣介石對眾人的苦勸卻視若無睹,無論誰來勸說都絕不鬆口釋放張學良,而張學良本人對於這個結局更是追悔莫及。

當時探望過張學良的人都能看出,張學良終日「義憤填膺,頗有難言之隱」,對蔣介石的憤懣更是絲毫不加以掩飾,認為是蔣介石恩將仇報。

事實上和絕大部分人想的不同,蔣介石扣押張學良並不是為了報復,甚至和西安事變也沒有什麼關係,他的真實目的其實和他親臨西安是一樣的。

西安事變之前,蔣介石不顧眾人勸阻親臨西安為的就是將西北地區收入囊中,當作和日本全面開戰時的戰略後方基地,而盤踞於西北地區的大小軍閥則是他最大的阻礙。

西北軍

蔣介石為了解決西北問題做過很多嘗試,譬如離間張學良和楊虎城的關係、派遣藍衣社對西北進行滲透等等,但均以失敗而告終。

西安事變雖然平息,但是蔣介石吞併西北的心思卻並未就此打消,西北地區在他眼裡是「禦侮復興之根據地」,而送上門的張學良無疑是最好的棋子。

不過蔣介石扣押張學良也不是萬無一失之策,如果張學良被扣押之後,西安城內依舊團結一致那麼他也只能原封不動地將張學良送回西安。

但是如果西安城內因為張學良被扣押而爆發內亂,甚至出現兵變,那麼蔣介石就可以趁機以平息內亂的名義將中央軍開進西北。

特別是現在張學良已經被自己扣押,東北軍依照張學良的手令聽從楊虎城的命令,楊虎城原本實力就弱於東北軍,如此安排短時間還可以維持,一旦出現變故東北軍必然譁變。

為了促使西安城內的矛盾激化,蔣介石非但沒有讓西安周邊的中央軍主力撤退,反而下令繼續逼近西安城。

留在西安的楊虎城等人見到張學良一去不復返,周邊的中央軍又「意圖不軌」馬上發電報聯絡蔣介石希望可以進行接洽。

蔣介石看到西安發來的電報便知道,楊虎城在西安城內根本掌控不住局面,只要再加一把火就可以讓西安城內的聯盟分崩離析,而自己也終於可以掌控西北地區。

相關焦點

  • 蔣介石為什麼到了南京就扣押張學良?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變結束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薩沙講史堂第一千四百零五期】(歷史系列第688講)蔣介石為什麼到了南京就扣押張學良?1936年12月25日張學良護送蔣介石離開西安,西安事變結束。蔣介石為什麼要扣留張學良?完全是從大局考慮,而不是私怨。在張學良護送蔣介石回到南京以後,隨即被扣押。當時的情況是,蔣介石已經同意和中共聯合抗日的主張,停止軍事圍剿,後面則是蘇聯作為擔保。蘇聯許諾會提供大量軍事援助給蔣介石,用來對付日軍,還會提供空軍支持。
  • 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的消息,陝北紅軍是怎樣第一時間獲得的?
    西安事變,發生於1936年12月12日,所以又稱「雙十二事變」。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同月25日,在紅軍和總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 「西安事變」,誰才是背後真正的主謀?張學良晚年終於給出了答案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聯手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停止「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號召儘快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楊虎城當時的頭銜是十七路軍總指揮、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張學良則是西北「剿總」副司令。
  • 西安事變發生時,陪同蔣介石一起被扣押的,還有這五位國軍上將
    1936年12月12日,東北軍奉張學良的命令前往華清池捉拿蔣介石,當這些「造反」的官兵們來到其住所的時候,蔣介石已經跳窗而逃了,但最後還是在搜捕的時候被發現並活捉,西安事變也由此正式爆發。說到事情的起因,咱們就得從「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說起,當年日本關東軍突然進攻北大營,東北軍猝不及防,損失慘重,而張學良也在這時一味地服從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最終迫使東北全境陷落敵手。事後,張學良多次向蔣介石請纓同日軍作戰,但都被蔣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內」的藉口給拒絕了,並把張學良和他的東北軍安排到了「剿共」的戰場上。
  •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軟禁,但卻因為他的一句話,蔣介石立馬放人!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軟禁,但卻因為他的一句話,蔣介石立馬放人!自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後,日本開始進攻,我國東北等地區,並且用很快的時間,佔領了東北三省。這個速度讓很多國人都為之震驚,但是日本人一直以為中國的戰鬥力十分的弱,所以又繼續向我國的,南方開始侵略。
  •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何下令「不抵抗」,真和蔣介石無關?
    前排為張學良和蔣介石(資料圖)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進攻瀋陽北大營,發動事變,蔣介石下令「不抵抗」,眾口一詞,幾成鐵案。前些年,張學良在接受唐德剛的口述歷史訪問時,特別聲明,「不抵抗」是他本人下的命令,和蔣介石無關。這樣,學術界關於這一問題的研究就向前推進了一步。但是,還有若干問題並未解決。
  • 西安事變9年前,張學良「兵諫」張作霖,結果孫傳芳告密計劃流產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押蔣介石逼迫他抗日。此時的蔣介石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張學良則是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司令代總司令之職,節制陝、甘、寧、青四省軍政事宜,一時風光無限。
  • 張學良:以前蔣介石不讓我說,現在可以自由說了
    ▲楊虎城(左)與張學良(右)【導讀】1936年的今天,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這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分水嶺」,它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在團結出版社的《親歷西安事變》中,當年親身經歷過西安事變的原東北軍、西北軍有關人員呂正操、趙壽山、孫銘九等,以及楊虎城女兒、楊虎城衛士、蔣介石侍從秘書蕭贊育等通過回憶和口述,披露了西安事變中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 究竟誰才是西安事變的真正主謀?楊虎城之孫說出了真相
    但不幸的是,楊拯民因故去世,沒能一探真相,因此留下了遺憾,於是,他便將弄清西安事變的真相這項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楊瀚。楊瀚曾兩次拜訪張學良,後來在接受電視臺採訪時,楊瀚回憶起小時候張學良經常來家裡和爺爺楊虎城在書房裡交談。他們幾乎能和對方說任何事情,而且還說張學良當時,風度翩翩,說話幽默風趣,而楊虎城自己則十分正經,但也經常被張學良逗得哈哈大笑。
  • 十二月主題黨課——《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後接受抗日主張。1948年召開國民大會當選「總統」,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敗退臺灣後,歷任「總統」及國民黨總裁,1975年4月5日於臺北去世。西安事變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 2 張學良 張學良(1901-2001)字漢卿,遼寧省海城人。民國四大美男之一。
  • 西安事變民國牛人寫了一封信,52年後張學良一字不差地背了出來
    1936年冬,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扣押了蔣介石逼蔣抗日,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共產黨派副主席周恩來前往談判,與蔣介石達成了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協議,最後由張學良護送蔣介石回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剛剛發生的時候,國內國外的記者就都對此給予了極高的關注。那時候著名報紙《大公報》也對其極其重視。其創始人兼主編張季鸞與蔣介石交好,是整個民國少數幾個見蔣介石不用門衛通報之人。
  • 西安事變中,蔣介石預言一句話,日後應驗時少帥卻萬分後悔
    西安事變中,執行捉蔣任務的,是東北軍警衛二營營長孫銘九。 孫銘九是遼寧新民縣人。1927年加入東北軍,1928年被選派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畢業回國後,在天津張學良之弟張學銘屬下任教官。
  • 張學良如何走到西安事變這一步
    一、一開始堅持「擁蔣」1、1936年1月,張學良主動與紅軍接觸,表示願意聯合抗日,但不同意反蔣西安事變究其根源,與張學良對蔣介石的不滿關係最大。而張學良對蔣介石的不滿,至少可以追溯到1934年他從歐洲回國前後。
  • 西安事變中哪些人被打死?一位是國民黨元老,還有蔣介石的親戚
    文/王國棟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發動了兵諫,扣押了以蔣介石、陳誠為首的國民黨高級官員,促成了國共統一抗日愛國戰線,為中國的生死存亡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此即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在整個西安事變當中,除了蔣介石的衛士,僅有一名軍政要員罹難,此人就是被誤殺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邵元衝。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國民政府在南京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儀式。邵元衝,字翼如,浙江紹興人,1890年出生。先後考取滿清王朝的秀才、貢生和法官。1905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擔任《國民新聞》總編輯。
  • 西安事變主角張學良的一生
    9月22、23日,蔣介石和國民政府也分別發表講話和告國民書,要求「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希望我全國軍隊,對日軍避免衝突」,事實上默認了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張要求其率領的東北軍力避衝突,並退守錦州。 在「不抵抗政策」指導下,張學良和蔣介石都寄希望於國聯。
  • 發動西安事變是張學良一生的豐功碑
    之後,東北軍負責從華清池抓捕蔣介石,十七路軍負責抓捕陳誠、衛立煌和蔣鼎文等人,史稱為「西安事變」。據載,1936年12月12日凌晨5點,西安近郊的驪山方向槍聲不斷,老蔣的警衛部隊與東北軍直接交火。蔣介石聽聞槍響後立即跳窗而逃,躲在了半山腰的一個巖洞中,不久就被東北軍搜尋到,如今還在原址修建了「兵諫亭」。
  • 九一八事變不抵抗究竟是不是蔣介石下的命令?誰才是不抵抗將軍?
    1991年5月28日,張學良在美國接受紐約東北同鄉會的訪談時,有人提問:「大陸拍攝的電影《西安事變》說:蔣介石下手諭,令你對日本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沒有這道手諭呢?」張學良立即回答:「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儘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
  • 揭秘:西安事變的「主謀」並非張學良,而是另有其人?
    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臨潼幾聲槍響,時任西北「剿總」副司令的張學良和17路軍的總指揮楊虎城,用「兵諫」的方式扣留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若問這場由張、楊聯合發動的「西安事變」中誰是主導者,名氣更大的張學良一直承擔「犯上作亂」的主要責任。
  • 張學良口述西安事變不為人知的謎題
    張學良,中國著名的愛國將領,歷史上「西安事變」的始作俑者,對於這麼的一個愛國將領歷史對其也是褒貶不一的,但無一例外的是你不能否定其愛國情懷,據說,2016年開年大戲《少帥》裡的主要劇情是根據張學良口述內容來編寫的.
  • 張學良被軟禁54年,蔣介石一共為他花了多少錢,日記裡找到了答案
    此人就是張學良,憑藉東北易幟和西安事變,張學良的功勞在歷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了。軍閥之子,繼承家業眾所周知張學良是東北王張作霖的兒子,從小就被嚴格教育,父親對他的期望很高,把他當繼承人培養。早期的張學良也很爭氣,在自己父親的軍營中服役,並且就讀於東北的講武堂,他的老師正是此後反對張學良的郭松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