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寧波一位媽媽參加兒子家長會時拍的視頻:家長會上,讀高一的兒子提前在教室為媽媽準備好了水杯,並留下一張紙條。
紙條的正面,寫著自己各科考試的成績,右下角還特意標註:「水是給你留的」。
紙條的反面,寫的是易卜生的一段名言:
我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我沒有盡力,也沒有放棄,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越是堅強,越要學會在泥濘的路上爬行;一切只是開始,最後,從逆境中尋找光明,從順境中尋找陰影。—挪威(易卜生)
以上,共勉
媽媽說:「看到後想哭,突然覺得考沒考上第一沒那麼重要了,被他的用心暖到。」
她說兒子進入高中開始住校,一周才和家人見上一次。但是孩子的成績很好,家長會前夕的考試中,成績為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
對於兒子的暖心的做法,媽媽說她明白兒子寫下這段話是在與她互相打氣:
「他是在告訴我也在勉勵自己,考第一不意味著成功,沒進重點高中也不是失敗。接下來會繼續努力前進。」
看過這段視頻的網友,都在感慨:懂事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從這位媽媽和孩子的互動可以發現,他們之間是平等的關係,孩子沒有把媽媽當成不可質疑的權威,媽媽也非常懂自己的孩子,從一段話就能明白兒子的意思。這才是孩子成績好又懂事的原因。
決定人生高度不是成績,是心態
新聞中的男孩之所以摘錄易卜生的詩給媽媽,是因為他中考失利,沒有考上想去的高中。但是進入高中後他很快調整了自己的心態,不再自怨自艾,將精力放在高中學習上。
錯失重點高中這在很多大人看來都十分惋惜的事情,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卻看的很通透:一切只是開始,最後,從逆境中尋找光明,從順境中尋找陰影。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段話:決定一個人的高度,並不是他的學歷,不是某次考試的成功還是失敗。很多時候是眼界和選擇,決定了我們能擁有怎樣的人生。
事實上,我見過很多學霸高開低走。身為家長,我一直在思考「輸贏對孩子真的就那麼重要嗎?」
昨晚帶樹寶去鄰居家玩,看到她家小男孩在和爸爸玩跳棋,贏了就很開心,輸了就生氣跑到房間質問爸爸:你為什麼要贏。聽他媽媽說孩子一點抗挫能力都沒有,無論幹什麼都要贏,輸了就鬧脾氣。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經常看到沒有抗挫能力的孩子長大後面對失敗想不開傷害自己的事。
因此,家長與其把心思放在孩子是輸還是贏上面,不如擱置輸贏的想法,盡力讓孩子成為品格健全、心理健康、能應對人生風浪,即使遭遇挫折也能調整狀態重新啟航的人。
孩子抗挫能力差,我們要如何幫助
1、從小開始「放手」
曾在一本育兒書中看到這樣一個理論:幼兒跌倒時承受的困難並不比長大後考試失利要小。
在孩子踉踉蹌蹌學走路的時候,家長就要有意識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跌倒了鼓勵她自己爬起來,爬樓梯把小手放在護欄上示意她自己來、玩具盒子打不開示意她找到開關自己用力打開、孩子不小心推倒凳子,不要大驚小怪,帶著孩子一起扶起來……
這些事情看似小,但對幼兒來講都是需要努力的大事,從小訓練遇事不慌張、想辦法去解決的能力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2、不批評、多鼓勵
平時經常看到孩子一做錯事,就著急忙慌去說教:「哎呀,都叫你不要碰了,你看看現在怎麼辦,還不是要讓我收拾。」
之前聽同事說她兒子學習成績差,每天都批評他,讓他學習上點心,考這麼點成績將來能有啥出息。結果孩子成績越來越差,還學會了撒謊。
換個角度想,如果一個大人每天上班都被老闆批評腦子笨、工作能力差,他能有好心情,能把工作做好嗎。答案是否定的。
孩子也一樣,成績不好本來就自責,家長還批評,孩子要麼更難受自責甚至懷疑自己,要麼自尊心受挫敵視父母。無論哪一種,和家長的初衷肯定不一致。
有效的做法應該是和孩子一起尋找成績差的問題,是上課聽不懂還是注意力難集中,不喜歡老師或者不愛學某個科目,找到問題才能對症下藥去解決問題。
3、學會傾聽孩子
孩子鬧脾氣、不聽話都是有緣由的,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肯定她的情緒。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孩子的心情會得到疏解,很多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
建議無論工作多忙,父母每天都要陪孩子吃頓晚餐,一起回顧下當天的生活和心情。及時了解孩子正在面臨的問題,通過聊天化解問題,給出科學的建議(主動權交給孩子),不僅能增強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讓她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
懂事和聽話是兩回事,太聽話的孩子主動性差,長大後反而容易沒主見、抗壓力弱。平時和孩子相處時,家長要多了解、少插手,多讓孩子獨立處理一些問題,抗挫能力自然而然就養成了。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