豔山姜和生薑有那麼點親戚關係。它們同是姜科的植物,不過豔山姜是山姜屬的,而姜是姜屬的。許慎《說文解字》說:姜作䕬,為御溼之菜 。姜能疆御百邪,因此叫䕬。我覺得,但凡是姜科的植物,它們的根莖或者果實總是多少有些辛辣之氣。靠著這股辛辣之氣,可以用來驅邪祛溼。姜如此,山姜亦如此。
豔山姜的美全在一個豔字上面。古人對於艶(豔)的解釋為:好而長也。美色也。古人以碩大為美,故而艶字的左邊為豐。而這美又需要顏色的襯託,美好的顏色,豐滿的體型,就是艶。艶字往往和俗搭配到一起,大紅大紫的顏色,豔則豔矣,卻是豔俗,又可以叫做俗豔。豔山姜卻不會給人這種感覺,你看它的樣子,恰恰好只體現出一個「豔」,而全然沒有俗氣浸染。
豔山姜的豔就在於它花苞尖頭的那一點嫣紅。豔山姜的花是一串,沉甸甸的,如熟透的稻穀一般垂下來。未開的豔山姜最是誘人,就如同少女含苞,既純潔又帶著一點點即將成熟的風情,讓人移不開眼。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杜牧的這首詩,以含苞的豆蔻花比喻十三四歲的少女,那是最美好的年華。文中的豆蔻,通常資料上都是指姜科植物白豆蔻。不過,我還是有些疑惑:白豆蔻產地多為兩廣乃至東南亞一帶比較炎熱的地方,杜牧好像並未到過這些地方,不知道他如何看到豆蔻之美的。考古勘驗之事交給專業人士去做,以我的眼光來看,豔山姜花苞的美,恰如杜牧筆下的少女,娉娉嫋嫋,叫人心癢難耐。
豔山姜的花苞和其它的大部分花一樣,也是鼓鼓的。它是白色的,不過這種白帶著一些蠟質感,如同很薄的玉打磨融制而成的。所以你遠遠就能看到它,因為它散發著淡淡螢光。在這些花苞的頂端,如同美人的櫻桃小口一般,用筆點了一點朱紅。這樣一來,它又帶上了一點點成熟女子才有的風韻,這才是對「豔」字最好的詮釋。
古時十三四歲的女子已經可以嫁為人婦了,豔山姜的花苞就像是這些待嫁的少女,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帶著少女的稚氣,以及即將為人婦的一抹風情。臺灣人把豔山姜叫作月桃,日本人也跟隨了這種叫法。這也是跟據花苞的模樣和顏色所得來的名字。它既有桃的粉紅嫣然,又有月的潔白無瑕。
完全盛開的豔山姜就有些太過豔麗了。它張開的花瓣裡面是橙黃色的,還帶著紅色條紋。花瓣只有兩片,上面一片小一些,像個帽子一樣地蓋著下面那枚花瓣。而下面那枚花瓣則比它大了一倍,所以裡面的橙黃色的底色以及上面的紅色花紋可以看得一清二楚。這讓它看起來像是穿了一條前短後長的魚尾裙一樣。
事實上,這條魚尾裙並非真正的花瓣,而是豔山姜的不孕雄蕊退化而成的。它的可孕雄蕊只有一枚,這枚雄蕊與雌蕊花柱合生在一起。豔山姜的柱頭會從雄蕊的花葯中鑽出,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調皮的小舌頭。這根調皮的小舌頭從下位的子房出發,穿過那塊厚厚的能育雄蕊的中部再從其頂端伸出來。這真是個複雜的結構。
而更精巧的設計則是柱頭位置的變化和花粉釋放時間的相對應。當花朵釋放花粉時,柱頭上翹,以免沾上自身的花粉。此時被吸引而來的木蜂開始吸食花蜜。在它吸食的過程中,它的背部已經悄悄地沾上不少花粉。當這隻木蜂飛往另一朵花時,那朵花的柱頭是下垂的。這表明,它的花粉已經被放完了。木蜂在吸食這朵花的花蜜時,背上的花粉就被塗抹到了這根下垂的柱頭上了。這朵花很幸運的接受到了來自其他花朵的花粉。柱頭通過這種柱頭的挺立和下垂的時間差設計避免了自花傳粉,保證了遺傳基因的活力。
豔山姜的果實,為球形或橢圓形的蒴果。它們的表面有明顯的縱稜。果實成熟的時候呈現橘色,果皮沿著縱稜迸裂開,裡面的種子看起來是灰白色或灰藍色。形成這兩種顏色是因為它外層包裹著假種皮,其實那裡面才是真正的種子,它的顏色是藍黑色或藍灰色的。一個果實大約可以生產三十到四十枚不等的種子。日本人有些地方根據它的果實稱呼豔山姜為「砂仁」,因為豔山姜的果實與砂仁從外形上看很相似。但從中藥的角度來看,砂仁的藥用價值更加廣泛和優良。豔山姜的真正用途在於它的長而寬大的葉片。臺灣人喜歡用這些葉片裹上餡兒做成粽子或是米粿,日本的南部地區也有同樣的風俗。據說,這樣蒸出來的米粿有種特別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