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地位、幸福,無論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認識,即使她整體吃高粱餅子。」這句話出自季羨林老先生,我們都知道母愛偉大,孝敬父母,回報父母,多陪陪年老的雙親,可是做出實際行動的卻是少數。季老說這句話是在得知母親去世之後。
很多時候都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八年未曾回家的季老很是悔恨,悔自己沒能珍惜母親,恨自己不給年老的母親盡孝,但是,世上沒有後悔藥,明白後悔時可能已經晚了。
莫泊桑說過:「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有多深。」
我們理所應當的愛著自己的父母,也理所當然的享受著父母的愛,這樣對於我們來說和吃飯喝水一樣稀鬆平常的事突然失去了,心裡一定會難以承受。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毫無保留的,從不吝嗇把自己的愛給子女,即使是外面的世界在冷漠,人生的道路在痛苦,但只要你回頭,父母一定在離你最近的地方支持著你。
就算被世界拋棄,父母也不會放棄你,他們一定會嘗試去理解你,接受你,繼續愛你。無論我們走到哪裡,只要有父母,我們就不會無家可歸。
父母的世界很小,裝的只有子女,甚至連自己都裝不下,然而子女的世界卻很大,有伴侶,有事業,有孩子,有家庭。這些對他們都太重要了,很多時候可能就忽視了父母。年老的父母很多時候唯一的願望就是與自己的子女兒孫共享天倫,但真正實現的少之又少。父
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與孩子,多一份理解解,少一分誤會。
「退休後,我們想和兒子一起住,卻遭到兒媳的拒絕。」
主人公是一位59歲老阿姨,馬上就要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她在家裡打掃衛生,收拾行李,忙裡忙外的她很是高興,因為她準備退休後就搬去和兒子一起住。這不,還沒退休呢,就早早的在做準備了,看得出來她對後面的生活充滿期待。她打電話想告訴兒子這個「好消息」,分享自己的欣喜之情。但是聽到母親說想和自己一塊兒住,兒子好像並沒有那麼高興,電話那頭的兒子,在沉默良久後終於說了一句「媽,這事我做不了主,我得先問問我老婆的意見。」
並沒有得到期望回應的阿姨心裡打起了鼓,下午兒子就來電了:「媽,你在家住得不是挺好的嗎,怎麼突然想要搬到我們家來,你兒媳不同意……」
「我們家」幾個字,給老阿姨潑了盆冷水,她這才知道,在兒子兒媳眼裡,自己只是個外人。
阿姨想不明白,自己老了想住兒子家,想天天看到自己的孫子,有事還能幫幫小兩口,有個照應,怎麼就不行了呢?
阿姨的老伴走的早,兒子基本是她一手帶大的,為了兒子她都沒有再嫁,全心全意的培養兒子,兒子也夠爭氣,考了好大學,找了份好工作,還娶了個城裡姑娘。為了不給讓兒子被姑娘家看不起,她還把自己的積蓄用來給兒子買了套房。現在老人想依靠一下自己的兒子,卻是這樣的結果著實讓人心寒。
要不要老人來住?三位「兒媳」的看法,戳痛兩代人的心
上面這位阿姨的故事,我在網上問了一圈,得到了三位「兒媳」的回答。
第一位兒媳:蔡女士
老公是獨生子,老一輩又有點重男輕女的思想,自從我嫁過去,婆婆對我很好。養育出這麼優秀的老公這件事我是打心底裡感謝公公婆婆的。
我和婆婆一起住了好幾年,婆婆給我們幫了不少忙,照顧孩子,幫忙家務,卻是讓我們的生活輕鬆了不少,但兩代人住一起還是讓我有點難接受。這幾年都是為了成全老公的「孝心。」
兩代人的觀念和思想畢竟還是差的有點,生活習慣也不太一樣,每天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真的挺心累的,對我來說,就是自己的父母,我都不太想和他們住一起,何況是老公的父母呢。還不如各過各的,樂的輕鬆。
第二位兒媳:樂女士
我身邊的朋友和婆婆一起住的我見過太多了,和婆婆一起住,家務做少了就要被說,使喚使喚自己的老公婆婆還不樂意。所以我在結婚前就和老公說好了。自己肯定不和公公婆婆住一起。
我和老公不是一個地方的,他們的家鄉話我聽不懂,和公公婆婆一起住,他們講起家鄉話,我一點插不上嘴,反倒像是個局外人。
兩代人生活習慣差異還是太多了,住一起難免互相看不慣,產生衝突,所以還不別住一起比較好。
第三位兒媳:宋女士
我倒是挺樂意和公公婆婆一起住的,畢竟和老公結了婚,他的爸媽也是我的爸媽了,照顧自己的父母還能錯了不成?
老人家想和自己兒子住一起是人之常情,只要不難相處,不過多幹涉,一起住還能多點人一起吃飯,熱鬧點,我不計較。
那麼,你是怎麼看待要不要與公公婆婆一起住的呢?在我看來,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您養我長大,我陪您變老。能陪父母到八十歲,也算是老天的恩賜。
作者 | 湯先生編輯 | 湯先生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讚和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