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和波斯
在亞洲西部,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低河從北流向東南,注入波斯灣。每年春季,兩河上遊山區積雪溶化,河水泛濫,給中下遊的土地帶來一層肥沃的淤泥。兩河之間的廣闊平原上,很早就有人類居住,很早就產生了國家。
公元前五千年左右,兩河流域南部的主要居民是蘇美爾人。蘇美爾人結成氏族公社,主要從事農業,種植大麥、小麥、蔬菜。他們還飼養綿羊、豬、牛、驢等牲畜。為了進行農業生產,蘇美爾人用集體的力量挖掘溝渠,引水灌田,還修了堤壩,抵擋洪水。
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蘇美爾人氏族內部逐漸發生貧富分化,還出現了奴隸。奴隸的主要來源是戰俘和買來的人。他們在主人的面前只能眼睛朝下,被稱為「不抬眼的人」。公元前三千年左右開始,蘇美爾人先後建立起一些奴隸制城市國家。每個國家以一個城市為中心,還包括周圍不大的一塊地方,人口不過四、五萬人。為了奪取奴隸,奪取土地和河流、灌溉網的控制權,各個城市國家相互混戰,長期不休。
這時候,在蘇美爾人國家的北面,居住著從敘利亞草原遷來的一支遊牧部落。在蘇美爾城市國家出現以後不久,他們也先建立起阿卡德等幾個奴隸制城市國家。在以後幾百年的時間裡,他們和蘇美爾人不斷打仗,兩河流域南部時而統一,時而分裂。
公元前十九實際初,來自敘利亞草原的另一支遊牧部落佔據巴比倫城,建立了巴比倫城市國家。它在歷史上被稱為「古巴比倫王國」。巴比倫城位於幼發拉低河中遊,處在貿易和交通要道上。這裡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對經濟的發展非常有利,巴比倫的農業和商業都很發達,國家日漸強大起來。公元前十八世紀,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利用各國連年打仗、彼此削弱的機會,經過多年的戰爭,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了以巴比倫為首都的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