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人後裔在何方 殷人東渡疑案

2020-12-23 大華日記

在中美洲奧爾梅克遺址拉文塔太陽神廟祭祀中心的地下發掘出了銘刻著中國古代殷

商朝代的文字的玉圭,玉圭上刻寫的內容正是殷人遠祖、高祖、始祖、先公先王的名號 和譜系。

美洲驚現殷人足跡

這一重大的發現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震驚和疑問,為什麼美洲土著會祭祀殷人祖先呢?

近年來,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島地區,考古學家通過考古發掘,發現了奧爾 梅克文明和瑪雅文明的多處遺存。他們在奧爾梅克遺址拉文塔太陽神廟祭祀中 心地下發掘岀十六尊高七八尺的翡翠、蛇紋巖長形或方形高冠雕像和六塊玉圭。

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六塊玉圭上,竟然銘刻著的是中國古代殷商朝代的文字。 經有關學者解讀,這六塊玉圭上刻寫的內容正是殷人遠祖、高祖、始祖、先公 先王的名號和譜系。這一重大的發現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震驚和疑問,為什麼 美洲土著會祭祀殷人祖先呢?在那個遙遠的年代到底發生了怎樣的事情呢?

由此,人們通過研究認為,很可能是殷人東渡到了美洲。

關於殷人東渡美洲這一重大歷史疑案,早在兩百多年前就已經被人們論

及,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這一謎團的興趣只增不減,提出了種種設想和猜 測。有意思的是,最早提出殷人東渡美洲設想的,不是中國人,而是在1761年, 一位法國漢學家德歧尼提出的,在他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人沿美洲海岸航 行及居住於亞洲東部的幾個民族的研究》中最早提出了這種設想。

後來相繼有人對殷人東渡提出了設想。

在外國,19世紀,英國翻譯家梅德赫斯特指出周武王伐商紂王時可能發生 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風,被吹到美洲。1907年,日本學者白鳥庫吉在日 文《地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叫做《關於扶桑國》的文章中就提到了一個有關 殷人東渡美洲的論述。

1967年,美國學者麥可克在一篇發表的論文《聖洛倫佐與奧爾梅克文明》

中指出拉文塔的奧爾梅克文明有很強烈的殷商影響。

1968年,麥可乳出版的《美洲的第一個文明》中提岀拉文塔出土的奧

爾梅克文明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接近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大風暴發生時間, 由此可見,奧爾梅克文明可能來自殷商。

近年,美國俄克拉何馬中央州立大學教授許輝的《奧爾梅克文明的起 源》和中國學者王大有等的《圖說美洲圖騰》進一步闡明殷人東渡美洲論 的根據。

兩百多年前,由西方學者提出並一直爭執不已,而中國學者亦於19世紀

末和20世紀初加入討論的「中國人首先到達美洲」這一現象,引起了學界的 廣泛關注和極大興趣。「殷人東渡美洲」之說,就是在這一背景之中被提出的。

在中國,最早涉及這一題目的是1900年左右章太炎先生撰文提岀法顯發

現美洲之說。他認為《佛國記》所載東晉高僧法顯去西域取經,由海路歸國時 遭遇颶風,漂航所至的耶婆提國,即是南美洲所在。後來,中國又相繼有魏聲、 陳漢章、朱謙之等人的文章介入這一問題。國學大師王國維和他的老師羅振玉也 判斷殷人有可能東遷,他們二位都是研究殷商甲骨文的開先河者。此後還有郭 沫若和董作賓也相信殷人東渡。偏巧這兩位也都在研究殷商甲骨文上很有建樹。

殷商是中國的青銅時代,墨西哥也出土青銅人頭像,相貌和華夏人相似。

奧爾梅克發現的那六塊玉圭刻著和甲骨文類似的圖形,王大有、許輝還根據甲 骨文將一些奧爾梅克圖形解讀。而且,奧爾梅克人跟華夏人一樣喜愛玉卷,奧 爾梅克人的玉器上的虎頭圖案和商代玉器上的虎頭圖案驚人的相像°這些發現 和相似之處,為殷商東渡美洲作出了進一步的論證。

有了殷人東渡美洲這一歷史推斷,於是人們又大膽推斷岀美洲大陸首個文

明——奧爾梅克文明可能來源於中國殷商文明,甲骨文因此傳到墨西哥。那麼, 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美洲土著祭祀殷人祖先的原因了 O

這個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對奧爾梅克殷人祭祖玉圭文書的破譯。不僅

讓現在的人類確鑿無疑地證實了美洲文明源於中華文明的東遷,而且也為我們 帶來了一個個謎團:在那樣交通不發達的時代,殷人究竟是怎樣來到遙遠海洋 之外的美洲的呢?

神秘消失的殷軍

為了揭開殷人東渡美洲之謎,現在讓我們回到「武王伐紂」的時代。 武王伐

紂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它是商衰周興的轉折點。

據考證,殷帝辛三十二年初春,周武王率軍渡孟津,殷帝辛倉皇發奴隸兵 七十萬迎戰於牧野。奴隸兵倒戈,紂王兵敗,鹿臺自焚。其時,殷帝辛的精銳 部隊因徵林方而留在東夷,所以,朝歌空虛而被武王所破。

商殷滅國之後,留駐東夷的十多萬精兵由能徵善戰的將軍攸侯喜統領,卻 從此杳然無蹤。史無所載,成為千古之謎。

根據甲骨文辭學者的研究,一般認為,攸在淮寧縣。據趙誠《甲骨文簡明

詞典卜辭分類讀本》說,攸在今安徽宿縣附近,是前往淮陰的重要通道。從卜 辭看,商王曾攜同攸侯徵人方,並長期在此停留,既可見攸在當時已是一個不

小的重要城邑,又可見攸國是與商王友好的方國。攸,從人從父,字形所示為 人方——大父國,手執權杖。攸侯在殷帝辛約三十三年中屢有出現,殷帝辛寵 信的人傑主將,也是一個國君諸侯。在殷帝辛每次田獵巡狩後,幾乎都有攸侯 喜的名字刻在甲骨上,徵林方、人方時,尤其多。

再看看各種史書中的記載。《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於十一年十二月 戊午,率師盟孟津,於周曆二月殷歷正月子黎明陳師牧野,攻入朝歌,商亡。」 唐朝司馬貞《索隱》中說《史記》記載武王伐紂早了兩年,應為「十三年克紂」。 彭邦炯著《商史探微》收集商滅亡的時間還有:《書牧誓》記載為「時甲子昧爽」; 《利薑》銘文證明所記不誤。《國語周語》說:「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據此, 各家多有推算,然而時間不一。

涕竹全部失蹤,雖無從查起,但東方之東也在東方,可推測殷人東渡應當在美洲, 正是東渡的殷人才發展出了奧爾梅克文明。也由於恰在殷商滅國之際,攸侯喜 率領的殷軍失蹤之時,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島突然興起了帶有強烈商殷文化色彩 的奧爾梅克文明。

於是,學者們自然聯想到:殷人是否東遷到美洲?

首先,殷人東渡的必要性極為可信。大家知道,殷商還處於奴隸制時代, 戰敗的俘虜、亡國的臣民,都要被戰勝國當做任人宰割的奴隸。所以中國人後 世一直有「亡國奴」之稱謂。事實上,後來殷商遺民境遇確乎不妙,大都失去 領地、失去貴族身份,被逼為求生計而脫離土地,做些貨物販運的小本生意, 以致被鄙稱為「商人」。因此,一部分臨海的殷商軍民為避免滅國為奴的命運, 始而東渡。

其次,殷商之際,軍隊尚以氏族部落的建制形式為主,而氏族部落則慣於遷涉。《史記殷本記》所載,殷族「自契至湯入遷」,但可說明問題。

第三,查考追溯殷商氏族的形成、發展,可以知道,設人東渡是合理的。

殷人在滅國之際,必須東渡,只有東渡才有生路,而不是逃往其他方向。

有人大膽推測,如果殷人來到了美洲,那麼美洲土著很可能就是殷人的 後裔。這個像天方夜譚一樣的說法到底是不是真實歷史?至今仍然存在著很 大爭議。認為這種學說有成立可能性的原因是:

一、 從人種學來講,印第安入是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是黃皮膚黑頭髮, 屬於亞洲人種,他們很有可能來自亞洲。在1。萬到1萬年前的冰河時代,北 美大陸和亞洲大陸相連,中國大陸的人通過東北——遠東——白令海峽——阿 拉斯加,來到美洲。中國古代的《山海經》對美洲山脈有比較明確詳細的描述。 因此中國人很早就知道美洲了,也許那時候就有人移民到美洲。

二、 先秦時期,殷商滅國後,殷商的國民被當做奴隸對待,這就提供了向 外出逃的「動機」。

三、詩經的《商頌》記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按照郭沫若的解釋, 相土是商代第十一代王,開拓疆土到了渤海,與海外發生了聯繫。這證明當時 的航運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而在商代一個王妃「婦好」的墓裡就發現了 7000枚貝殼。

四、洋流為殷商人跨越大洋東渡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高凱說,北太平洋 及附近海域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呈順時針流動的大環流。該洋流自太平洋北赤道 附近產生,經呂宋島北部、臺灣東部進入臺灣海峽,在舟山群島交匯,到對馬東海, 在日本九州南部,有一支分流北上,形成對馬海流,該海流經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

又經津輕海峽回到太平洋上。這個北上的大暖流也被稱為「黑潮氣

冷暖流交匯,能帶來豐富的漁業資源,為遠航提供了食物保障。北太平洋環流

規模巨大,平均寬度150公裡,海水流速在每小時3 ~ 10公裡之間』這對於 順流航行的船舶十分有利。殷商人的船隻沿洋流到達北緯35。42。之間時, 進入西風帶,即便不揚帆,也能順勢快速行至北美大陸西海岸。

所以商紂滅亡後,對於早已掌握航海技術、即將成為奴隸的商代亡國者來

說,完全有可能利用北太平洋大環流的優勢,輾轉到達美洲大陸、建立新的海 外聚居地。「如果殷商人東渡北美的學說成立,岀土文物和人種的相似等問題 就容易解釋了。」

當然,也有不少疑團仍然存在:

一、 基因分析並不可靠。如果美洲土著來自中原系殷商後裔,為什麼二者 的外貌差別很大呢?有學者研究,這是因為人種的適應性。假定印第安人真的 來自中原,那他們的相貌特徵會隨著地區的改變而發生變化。

二、 墨西哥岀土文字並非甲骨文°有學者認為古代美洲文明是土生土長的 印第安人長期辛勤勞動的獨立創造物,絕不可能是外來物。在古代美洲文明中, 的確可以找到與亞洲文明有某些相似和巧合的東西,但有更多不同的東西,這 些不同帶有本質性,是舊大陸文明所根本沒有的。美國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奧爾 梅克遺址的祭祀中心發現的這六塊玉圭上刻有的文字,與殷墟甲骨文存在著差 異性。除了一些筆畫簡單的字,大都無法與甲骨文直接對應,有些甚至不像。

從表面上看,似乎這種年代的接近再加上文字的相似很能支持「殷人東渡」,

但是問題恰恰在這裡——是什麼原因使得殷人的文字在短短的幾十年間發生了 如此巨大的變化甚至是倒退呢?玉圭是祖宗牌位,絕對不能亂寫亂畫。另外殷 人非常迷信,其中也肯定有一些為貴族服務的「貞人」。這些知識分子、貞人 的文化水平較高,他們會把殷商文字傳授下去。而且,盤庚遷殷後的兩百多年中, 從殷墟卜辭看,並無祭祀炎帝、蚩尤、少昊等的記載,何以殷人到了美洲後卻 想起要祭祀這些「祖先「呢?

文明的起源可能不是一元的,很可能是多元的。美洲土著到底是不是殷人 後裔,還需要我們作深入細緻的研究。

相關焦點

  • 國學 誰給美洲古文明刻上「殷人印記」?殷人東渡與美洲古文明
    」殷人東渡與美洲古文明從奧爾梅克出土的文物上看到了殷商文化的影子:他們製作的玉器、玉人、玉面具十分精美;他們有龍的傳說,與商人一樣有跽坐習俗;他們相信月亮上有一隻兔子……東方學者隨後也參與到求證當中。國學大師羅振玉和王國維都曾探討殷人東渡美洲的可能性,並曾委託清政府派往墨西哥處理索賠專案的特使歐陽庚調查有無殷人東渡美洲的痕跡。
  • 殷人東渡與美洲文明
    根據典籍記載,商人是黃帝後裔,與周人先祖棄共祖於帝嚳。根據《發現夏朝》考證,商人先祖契就是古埃及第一王朝時期的一位高官,商人離開埃及的時間當在古王國末期前後。 盤庚遷殷後,到商覆滅,這中間近300年時間,商朝均以殷為都城。盤庚之弟小乙時期,殷商國運已經衰微,他曾命太子武丁居住於黃河邊,由甘盤教授其治國之道。
  • 印第安人文化和殷商時期文化很相似,那印第安人是中國人的後裔?
    在隨後的印第安文化專題研討中,科考隊提出一個觀點:亞馬遜流域的印第安人可能是中國人後裔。專家們指出,印第安人的長相和語言特點,與古代中國人有很多類似之處。時間再回到二十四年前,當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帶發現了一具三千年前的石錨。後經檢測,這種巖石是出自泉州附近,美洲沒有發現這種石頭。當時就有人認為,殷商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東渡到達北美洲。有學者對東渡路線也給出答案。
  • 揭秘:印第安人到底是不是中國人的後裔?
    大多數印第安人(包括愛斯基摩人)都具備黃種人的特點:頭髮色黑且直,黃皮膚、鏟形門齒,以及白種人和黑色人種所不具備的嬰兒出生時臀部的青色胎記。從直觀上看去,很多印第安人活脫脫就像一個中國人。那麼印第安人是不是中國人的後裔呢?
  • 印第安人是中國商朝人後裔?1955年臺灣青年做了次大膽驗證
    到了1846年,英國學者梅德赫斯特在翻譯《尚書》時,注意到了武王伐紂前後殷商主力消失這一細節,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武王伐紂時可能發生了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風,被吹到美洲。這就是著名的「殷人東渡說」。那麼印第安人真的是中國商朝人的後裔嗎?
  • 這些證據可以表明中國人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嗎?
    印第安人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個很遙遠且神秘的民族。他們分布在北美和南美洲,至今仍固守著原始、簡單的生活。然而在美洲的印第安土著人也並非土生土長在美洲的。至於他們的祖先來自何方?他們到底屬於什麼人種?在學術界也是眾說紛紜,有的人認為他們是失散的以色列部族的後裔;也有的人認為他們是來自埃及。然而最火熱的一種看法是:印第安人的祖先來自亞洲,那麼印度安人到底是不是中國人的後裔呢?
  • 關於日本起源的兩種學說:徐福東渡和泰伯後裔
    所以,近代以來,日本學者幾乎都對「徐福東渡」說持否定態度,中國學者中也有很多人持同樣的觀點。徐福到達日本的證據其實不是一點都沒有,但都太過牽強。比如說,日本社會當中曾經出現過「秦人」這一群體,就很值得懷疑:是不是當時徐福帶領的那些人在日本的後裔?
  • 美洲印第安人從何而來?美國發現的古文字為何與中國甲骨文一致?
    美洲印第安人究竟從何而來?遠在美洲大陸的古老壁畫和距今三千年的中國古老文明,這二者是否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古老文明之間又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其實在這之前,對於印第安人的起源問題一直有這樣兩種假說:「殷人東渡美洲說」和「蒙古人種移民說」。
  • 商王族後裔|微子啟為殷人帶來了什麼?
    商王族後裔|宋國: 春秋戰國時代最後的貴族之國宋國「率由典常, 以蕃王室」, 微子啟為殷人帶來了什麼?       在後世的典籍中,微子啟往往被稱讚為賢人,但自古史書為後世書寫,微子啟作為殷商後裔,本來就不可能贏得周王室的絕對信任。周公封國宋地,命微子啟代殷後,奉其先祀,定為公爵,舉辦盛大的歡送儀式,在儀式上作《微子之命》以訓誡微子啟。這個《微子之命》是如何的呢?
  • 美州發現甲骨文:印第安人可能是中國商朝後裔
    這一段歷史大家都知道,但是紂王下屬在外徵戰的十餘萬精銳部隊後來卻去向不明,後據黑龍江出版社出版的《中華祖先拓荒美洲》一書考證,這十餘萬部隊連同家眷以及奴隸共25萬餘人,經歷九死一生,飄洋過海來到了美洲,據該書記載,這部分人登陸美洲後,見面互致問候就是「殷地安
  • 印第安人是中國人後代?別被騙了
    印第安人首先,印第安人和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是黃種人,因此從相貌方面看,印第安人與中國人幾乎看不出區別。其次,大部分的印第安人使用象形文字,如瑪雅文、阿茲特克文等。瑪雅人金字塔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印第安=殷地安,商朝又稱殷朝,所以印第安可能是商朝的移民,其實,這是典型的偷換概念。
  • 美洲發現中國古文字,距今3300年,專家:印第安人或許是商朝遺民
    甚至其中一副巖畫展現的是一個謙卑的人向「商朝的第三代君王」進獻狗,被君王接受了,此外巖畫周圍還有美洲土著人的「作品」,羅斯坎普不禁疑惑,中國人3300年前已經到達過美洲?印第安人或許是商朝遺民?
  • 美洲文明起源:沒有殷人東渡,印第安人與非洲人群共同締造
    而在美洲文明起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是印第安人,而不是戰敗的殷人。當然,談美洲文明的起源一般都會先從奧爾梅克文明(雖然在美洲已發現了更早的考古文化,但影響力很小)談起。這不僅是因為奧爾梅克文明被視為瑪雅文明的先驅,也因為很多中國學者主張的殷人東渡創造美洲文明的證據,就「來自」奧爾梅克文明。
  • 印第安人有什麼特點?他們到底是不是中國人的後裔?
    史先生說史今天為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印第安人的歷史小知識!雖然被稱為美洲土著,但這是相對於地理大發現之後來到美洲的歐洲白人殖民者而言,其實印第安人最初來自亞洲,屬於黃色人種。但能否以此認為印第安人就是中國人的後裔呢?
  • 美洲發現中國甲骨文距今3300年,專家:商朝可能是印第安人祖先!
    其實在這之前,哥倫布發現美洲後的一百年以後,即17、18世紀,科學家就已經對哥倫布是發現美洲第一人這一事件產生了懷疑,而且經過不斷的考察證明,發現哥倫布所帶領的船隊的確並不是第一批登上美洲大陸的人。在此基礎上,英國翻譯家梅德赫斯在19世紀提出了「殷人東渡美洲」的說法。
  • 身邊有認識姓殷的請傳一下!功德無量......
    」,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殷氏大家族」,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殷氏大家庭中華百家姓之殷姓殷姓,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子或依姓風姓,出自帝嚳嫡子殷偰(契古寫作偰讀偰xie)之後裔。先秦時期,殷姓活動比較廣泛,戰國時期的河南的魏國、冀魯地區的衛國、陝川一帶的秦國都有殷人的足跡,但是河南地區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動地。到秦朝末期,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內野王(今河南沁陽)。秦漢時期浙江的會稽地區已經有殷姓。西漢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遊的汝南和西華一帶,形成著名的殷氏汝南望族。魏晉時期,殷姓由淮河地區向東南遷移,過長江全面進入江南地區。唐宋時期,殷姓亦在江蘇形成大族。
  • 美國原住民的祖先是商朝人?為什麼有這個說法?
    最近幾年時間裡,有一個說法越來越激烈,那就是美國的原住民,也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其實是商朝人遷徙過去的。當然,這個說法並不是瞎說的,有些證據還是能夠說明的。說起來,雖然殷人東渡有些不可思議,但是還是很多證據來證實這種說法的。1、《中華祖先拓荒美洲》書中有說當初那些軍隊連同家屬奴隸共二十多萬人一起遷徙到了美洲。2、從外貌上來看,印第安人與中國人沒有太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