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士革鋼刀」是歐洲人的叫法,原產地印度。早期的大馬士革鋼刀是指印度、阿拉伯、土耳其等地使用烏茲鋼製造的刀劍。其中,以波斯的施西利彎刀最為鋒利,現在收藏者手中保存狀態比較好的施西利彎刀仍然可以輕鬆地將拋在空中的幾根蠶絲斬斷。大馬士革鋼刀與馬來刃、日本刀並稱為世界三大名刀。
魔性花紋象徵尊貴
中世紀,印度出產的一種鋼錠是製作刀劍的頂級用鋼,每年阿拉伯商人都要大量進口這種鋼錠用於武器製造。這種鋼在鑄造成刀劍時表面會有一種特殊的花紋——穆罕默德紋。花紋能夠使刀刃在微觀上形成鋸齒(肉眼無法分辨),使得刀劍更加鋒利。大馬土革鋼刀上的花紋簡直就是鋒利和尊貴的象徵。
從1800年以來,這些原料就一直被稱為烏茲鋼錠或烏茲鋼餅。它們的形狀類似冰球,直徑約10釐米,高度不到5釐米。這種鋼的含碳量大約為1.5%,另外還有少量的矽、錳、磷和硫之類的其它雜質。
大馬士革刀的著名產地是阿拔斯大帝(1587年·1629年)時代的波斯舊京伊斯法罕和自帖木耳時代至19世紀的呼羅珊。有代表性的鑄刃師是艾塞德·歐萊和克爾曼,他們的刀可一劈歐洲武士鋼盔立成兩半而不捲刃,又可迎劃擲空的絲巾成完整的兩片,大顯良刃之犀利。
鍛造的奧秘
有關專家對古代和現代鋼刀的實驗表明,帶狀結構的起因是:隨著液態鋼的冷卻和凝固,某些雜質元素發生了變化。大馬土革鋼發生變化的過程如下:當鋼水冷卻和凝固時,晶狀鐵的固體前端便延伸進液態鋼中,呈現出被稱之為枝晶的松樹枝狀突出物。在含碳量大約為1。5%的鋼中,從液態鋼固化的鐵的類型被稱之為奧氏體。在這些枝晶之間的區域(稱為枝晶間區)中,液態金屬被直接截聚下來。固態鐵所能容納的碳原子和其它元素的原子比液態鐵所能容納的少,使得這種金屬固化成晶狀鐵枝晶,而碳原子和其它雜質原子往往會溶人剩下的液態鐵中。因此最後凝固在枝晶間區內的這些原子的濃度可能會變得非常高。
隨著鐵的固化和枝晶的生長,枝晶間區便留下了雜質原子的晶格,它們像一串珍珠那樣串在一起。當鋼錠經過多次加熱和冷卻循環後,正是這些雜質原子促使生長出成串的堅硬的滲碳體顆粒,這些顆粒便是這種鋼中顏色較淺的帶狀物。
裝飾極為奢華
大馬士革鋼刀不僅鋒利,而且裝飾也是世界一流的。貴族的刀大量使用了玉石和其它寶石鑲嵌,普通的刀也採用了琺瑯、金銀錯絲等工藝。大馬士革良刃上有手工紋飾,嵌滿黃金寶石,印度刀還飾有琺瑯彩工藝,真是珠聯壁合,精美之極。
這些刀劍本身所具有的價值使其成為歷次十字軍東徵時的掠奪對象。1798年,拿破崙遠徵埃及,與土耳其、阿拉伯、埃及聯軍騎兵相遇,一陣槍戰將其擊退。拿破崙一向以治軍嚴明而聞名,但這次卻控制不了局面了,因為法國士兵發現敵軍死屍身上均佩有鑲嵌金銀珠寶的彎刀,爭相搶奪,場面大亂。拿破崙本人也禁不住好奇擇取了一件很好的帶回,這件至今還陳列在巴黎東方兵器博物館中。
對歐洲的工匠而言,大馬士革鋼刀是如此的神秘和華麗,但是不淪是刀身還是把手,他們都無法完美的仿製,他們沒有鑄造「魔性」花紋的鋼——烏茲鋼錠;同時『也不具備伊斯蘭金銀珠寶工匠的手藝,伊斯蘭:工匠加工鑲嵌的金絲經歷千年不會掉,而歐洲工匠模仿的製品一般50年後就開始變得斑駁了。
戰場上的威力
大馬士革刀是長彎月形的,有的長刀竟彎成弓背狀,刀身大體分兩種:一種窄刃平面無血槽,而上寬下銳的居多數;另一種刃體較寬而下部近尖鋒處特別放寬,並加劃一道血槽或幾道血槽。大馬:[:蘋鋼刀雖然是單手持刀,但是刀身一般都比較長而寬,重量大,加上弧度大,所以劈砍時的威力特別大,可以把敵人連人帶甲一同劈開,當然這需要有超常的腕力和臂力。伊斯蘭騎士為了鍛鍊自己的臂力,經常單手掄大木錘(形狀類似於一個頂部裝把手的拳擊用沙包),就像中同民間力士玩石鎖那樣。在實際戰鬥中,在伊斯蘭部落中,騎士們殺敵時不是用刀砍劈,而是策馬疾馳將刀平持手中,使刀鋒平劃切抹敵人頭部或身體。印度的烏茲鋼刀多是步兵使用,一手持盾—手舞劍。現在,在印度的鄉村還有這樣的格鬥練習和表演。在大馬士革刀中,伊朗刀的把是直莖彎頭直形,護手均做成斜扁長方十字形。
由於印度的烏茲鐵礦在17世紀末被開採殆盡,所以鑄造型花紋鋼也消失了,大馬士革鋼刀的製作就此失傳。20世紀,不斷有人想利用現代的科學來分析和複製大馬士革鋼刀,但是都失敗了,而今「大馬士革」已經成為花紋鋼的代名詞丁,現代的大馬士革鋼只是焊接型的花紋鋼了,而且這種花紋是為了美觀而製作的,沒有實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