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11】正體(繁體字) PK 殘體(簡體字)

2021-02-18 香港名嘴

閣下 可點擊標題下方的 「閒逸優品」 

或 掃描 或 長按 本文下方 二維碼  關注 微信號 xafztop


到現在還有人爭論到底簡體字是否勝於正體字?如果今日還爭論,一定是腦殘。

簡體字在民國時代,有懂得文化的政府官員,很緊謹地編製,一點問題也沒有。那時許多簡體字,簡得很合理,也有美感。例如體育的那個體字,簡化成人字旁、一個「本」字;灰塵的「塵」,是「小」的「土」粒。這些簡體,民間一直使用,報紙的鉛字卻另鑄正體,兩體並行,一點問題也沒有。

但是今日的「刀削麵」、「規範化」、「慈禧太後」,在官方的文字和大陸電影的字幕,搞得正誤不分。用這種腦殘低智的簡體字,難怪大陸有人哀嘆「民族智商正在急速退化」。

簡體字不等同是非莫辨。不過細想想這幾十年:一個社會逐漸也人鬼混淆、正邪難分。今天偉大正確,明天變成貪汙腐敗、玩弄女人包小三的大惡棍和地底泥。昨天還「北京模式」,可以挑戰美國的制度,今日忽然發現滿天塵埃,汙染得一片漆黑。「北京模式」遂又不提。在這樣的時代,如此環境,就怪難「藍州刀削麵」、臺灣詩人「餘光中」了。讓香港的小孩學好中文,到底是否準用這等簡體字?你叫教育學院的院長,他抬頭看看上面的「麵色」面色,他也面麵相覷,答不上來了。

簡體字的加強推行,由五十年代開始,目的是為數以億計的中國文盲農民「更好地掌握中國語文」。首先,這樣的動機已經錯誤:不可以遷就文盲,將本來自然演變、文化精深的一國文字系統簡化而摧毀。譬如,如果有一天,法國的阿拉伯裔移民人口超過三千萬,法國政府可不可以遷就「少數民族」,實施「文化多元」,廢除法文,而將法文與阿拉伯文合併?又或者將所有法國菜裡的豬肉全部「簡化」為羊肉,以免三分一人口的「法國人」感到冒犯?

又或者,為了遷就兒童,將舊約聖經「簡化」為上帝創造阿當夏娃,而以後的摩西十誡,又是蝗蟲、又是瘟疫,令兒童身心受驚,由政府下令予以刪除?

今日的中國也不由農民進入政治局,決策國家大事。溫家寶和胡錦濤都不是耕田的,那麼當日的簡化字,又何從「遷就」?

香港的迪士尼樂園,為了遷就即日來回的自由行,倒是可以「簡化」,但中文「簡化」卻同時消滅正體,一個民族選擇這樣的文化自殺,難怪一海之隔的日本人,由內心鄙視中國人。

簡體字之不合邏輯,隨便舉幾個例就很清楚。例如喜歡的歡字,簡化為「」。這個左邊的又字,就代表了「雚」這一部分了。然而,困難的難,卻又簡化成「」,正體裡的「歡」和「難」,卻又是完全結構筆劃不同的部分。還有雞鴨的「雞」字,又簡化為「雞」,你又以為這個「又」字代表了「奚」了,卻又不然。簡體的中文字,如果由中國農民學了,恐怖會由低智商的民族淪為唐氏綜合症。

我認識的外國人學中文,也覺得混亂,許多半途而廢,失去了興趣。我不怪他們,而且規勸:有時間,如果想學一種亞洲文字,學日文方是正途,不要學中文。三十年前,有兩三位英國朋友聽了我的規勸,今日操流利日語,在日本工作,活得很快樂。

相關焦點

  • 【我為什麼堅持用正體字】
    簡單地說就是秦統一了六國,也統一了文字,但秦很短暫,只有十六年,之後的漢(東漢+西漢)卻長達五百年,漢承秦制,所以我們的文字叫漢字,我們也習慣自稱漢人。何為正體字?也叫繁體字,可是繁是相對於簡,沒有簡,何來繁,所以,應該叫正體字。何為簡體字?
  • 大家覺得簡體字是繁體的進化版嗎?
    我越想越不對 既然簡體字那麼好 為何大陸的書法家還是用繁體字寫書法?我也不得不否認簡體字寫起來筆畫少 學生時代抄課文都會求方便一些字都使用簡體字但是簡體字根本看不出文字進化的脈絡比如說我們可以從繁體字中知道一些文字代表著什麼意思...以下是評論部分:miniaak不是只是簡化比較好寫cwxing如字面所說,她就是簡化的中文字。
  • 香港學校使用簡體字,是「洗腦赤化」?|觀察
    在大陸通用的簡體字裡,確實已將「後」字簡化為「後」字,但作為繁體字,此「後」非彼「後」,是不可混淆的兩個字。「王后」、「皇后」的「後」字,與「先後」、「前後」的「後」字,是兩個字。與「影帝」相對應的理應是「影后」,不應寫成「後」字。「影后」在趙大文人筆下卻成了「影後」,可謂斯文掃地。簡體字與繁體字誤用,常常鬧出笑話而成為話題。
  • 馬英九談正體字
    去年三月,在大陸「人大」與「政協」的兩會上,宋祖英、官木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提出「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繁體字」即臺灣的「正體字」,下同)。今年三月,在同一個場合,政協委員潘慶林等多人也正式提案,列舉三大理由,建議大陸當局以十年的時間廢除簡化字並恢復使用繁體字。
  • 「正體字」與 「簡化字」
    民國40年代初期,臺灣曾經發生過一番「正體字」與「簡體字」激烈的論戰,最後主張推行簡體字者偃旗息鼓,臺灣乃得以推行正體字。但是民間使用簡體字並不受限制,「識正寫簡」,並行不悖。大陸自1956年所公佈的「漢字簡化方案」,以迄1986年國務院重新發表的「簡化字總表」,都只稱為「簡化字」而不稱為「簡體字」。
  • 關於簡體字替代繁體字,你怎麼看?
    擁護簡體字的人認為這是在瞎折騰,即便是更喜歡繁體字的人,也似乎認為這既不是多麼重要的事情,更不是當務之急。我所知道的流傳最廣的一種似是而非的膚淺觀點認為,當初的漢字簡化的確是一個錯誤,而今天若再走回頭路,恢復繁體字,則是錯上加錯。我知道,他們大多認為,文字不過是一種記錄事物的符號,其本身並不承載多少特殊的意義。
  • 南懷瑾先生:繁體字認不得,中國文化就斷絕了,要自己大量地趕快去認繁體字
    中國文化,幾千年文化,都在繁體字啊!這幾十年,教育這個錯誤,教了簡體字,口口講中國文化,誰懂啊?自己都搞不清楚啦!但是,不是簡體字不好。簡體字是繁體字變出來的。必須要認得繁體字,才瞭解了簡體字。而且,還有一個名稱,「繁體字」是錯誤的觀念,叫「正體字」。「簡體字」叫「便書」,方便的寫法。我們都是中國人,曉得中國文化,寫字有四種:正、草、隸、篆。簡體是草書來的,是這樣來的。
  • 從學術觀點看 「正體字」與 「簡化字」
    至於正體字以外的,包括字書裡的重文、古字以及民間的俗字、別字、訛字、省筆字、行草書等,則統稱之謂異體字,正體字應是相對於異體字而言。至民國24年(1935年)教育部公布了一批「簡體字」,計共324個字,本「述而不作」的原則,搜集宋元以來民間社會或小說、話本上所習用的俗字、通假字、省筆字等,自此才有「簡體字」之名。
  • 從學術觀點看 「正體字」與 「簡化字」(長文,推薦收藏)
    民國40年代初期,臺灣曾經發生過一番「正體字」與「簡體字」激烈的論戰,最後主張推行簡體字者偃旗息鼓,臺灣乃得以推行正體字。但是民間使用簡體字並不受限制,「識正寫簡」,並行不悖。大陸自1956年所公佈的「漢字簡化方案」,以迄1986年國務院重新發表的「簡化字總表」,都只稱為「簡化字」而不稱為「簡體字」。
  • 不要在港推廣簡體字
    但跟英文一樣,港人的中文水平持續退步,原因很多,包括網上文字但求達意,不理工整及錯白字。為了改善學生的中文書寫水平,政府推廣用普通話教中文。此舉是否有效在教育界沒有定論,我會另文評論。假如政府再進一步在學校推廣簡體字,學生便要一字兩學,例如要記得繁體字的「愛」是多了個「心」,或簡體字的「系」等於繁體字的「係」或「繫」。
  • 在香港,有種字體叫「監獄體」⋯⋯
    以上這張圖,如果光看背景,並沒有足夠信息能確認是香港,但這個特別的路牌,卻能讓人一眼就知這是香港,不僅因為是繁體字,還在於這路牌上用的是獨一無二專屬於香港的字體——監獄體。從70年代開始,香港懲教署接手了生產交通標誌和路牌的工作,並交由在囚人士以印模方式製作。
  • 陶傑【妙語】輯錄(D)
    閱讀往期:陶傑【妙語】輯錄(C)閱讀往期:毓民(視頻)歷史幾乜都有閱讀往期:趣談粵語,弘揚廣府文化; 論殘體字,完美古今辭海
  • 正體直排 | 誰繼承了中國文化的正統
    Typeschool | 正體直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