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生下地幹活,體驗農耕美好生活

2020-12-22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小牛評論 ,ID:xiaoniupinglu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

割稻、脫粒、挖苕……秋陽高照,稻浪湧動,一群大學生揮舞鐮刀收割水稻;打穀場上,有學生忙著給稻穀脫粒,有學生忙著清掃裝袋,熱鬧繁忙的這番景象,一張張青春洋溢的臉曬得通紅……

據了解,10月10日,武漢大學弘毅學堂近300名學生走進光谷·有田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參與收割水稻、翻紅薯地、播種蠶豆、曬秋等農事體驗活動。

「太不容易了,再也不嫌棄大米不好吃了。」大三學生陸國冉邊給水稻脫粒,邊感嘆道。脫粒是純人工操作,需要緊握水稻秸稈,在長條凳上反覆使勁抽打,非常考驗人的氣力和耐力。

對在城市長大的陸國冉來說,此次割稻是一次新奇的體驗。高強度勞作加上太陽照射,他面色通紅,滲出細密汗珠,胳膊上留下稻葉劃出的數條紅印。陸國冉表示,經此勞動,對「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有了更深的體會。

長袖外套、塑料鞋套,在眾多穿短袖的學生中,生物科學專業學生王佳晨的幹活裝備堪稱專業。

老家在農村的王佳晨曾幫家裡收割過玉米,此次割稻對他來說是輕車熟路。深知勞動艱辛,王佳晨對水稻等食物多了一份敬畏和珍惜。割完稻後,他多次在田間來回「巡視」,撿拾遺落的水稻。

武漢大學的石兢教授說:「這周來這裡體驗的學生,將要種油菜,今年種油菜,明年養護油菜和收割油菜都是這批學生,讓他們體會一種作物從栽種到收割的全過程,體會勞動的價值,收穫相關知識。」

「弘毅」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意謂抱負遠大,堅強剛毅。

據了解,弘毅學堂是尖子班,是武漢大學參與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試點學院、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新工科」計劃和「新文科」計劃,實施精英教育、個性化培養、國際化辦學的實施基地。

我國今年的畢業生約有874萬,這是沉重的就業壓力。

今年,副總理劉鶴副總理表示「中國經濟準備開始內循環」,隨後改為「內部、國際雙循環」;中聯部周力表示要「做好應對外部環境惡化的六大準備」;7月3日,組織部、民政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七部門發布《關於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的通知》......

如今的經濟形式之下,我國可能未來就要對臺動武,不禁讓人擔憂,未來是否會出現新的「知青下鄉」。

相關焦點

  • 明明是富婆,卻一身村婦裝扮下地幹活,為鄧亞萍的樸素點讚
    現在的她已經功成身退了,快五十歲的鄧亞萍現在全身心的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身價過億的她,完全可以過上無比奢侈的生活。她摘菜的動作也十分嫻熟,看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下地幹活了。其實熟悉鄧亞萍的人應該都知道,她的生活一向如此。
  • 拳王播求如今身價上億,仍下地幹活,喜愛田園生活不愛豪車美女
    如今的播求已經退役,身價上億的他選擇回到家鄉,仍然過著田園勝過,不愛豪車美女,每天下地幹活。 在泰國更是享譽大江南北,身價上億的播求卻一直都是非常的低調,也延續著他規律的生活態度。
  • 張紀中一家體驗農耕,妻子兒子忙著拍照,唯獨張導認真幹活拔蘿蔔
    近日張紀中妻子杜星霖在社交網絡曬出全家動態,張紀中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前往田間地頭體驗農耕生活。 在照片中,一頭白髮的張紀中身先士卒,不僅幹活認真,還拔起了蘿蔔。身穿漢服的杜星霖懷抱女兒則專注於拍照,拍累了又指著豆角等農作物給兒子講解。
  • 陽泉市咀子上村|體驗農耕生活 回顧歷史變遷
    大小石磨碾、碓臼、鬥七件農具因造型如北鬥七星變又稱為吉星廣場在廣場西側立有一塊天然生成的「福」字石在這裡既可親身體驗勞動之艱辛又可在後邊的石上小憩追憶往昔村中心的農耕民俗文化展覽館陳列了展品300多件分為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兩大類在這裡參觀民俗文化
  • 凌晨3點還有人在為城市默默付出,武漢大學生體驗7天城管生活
    長江日報融媒體8月26日訊26日,武漢市洪山區城市管理執法局一場特殊的夏令營結營,7天來,來自武漢多所高校的8位大學生志願者與城管隊員同吃同住,「零距離」體驗各項城管工作。當天,8位大學生志願者被聘為洪山區城管監督員,也讓這次夏令營活動劃上圓滿的句號。
  • 5哈將迎來「最接地氣」女嘉賓,一來就下地幹活,還被酸成表情包
    最近熱播的《哈哈哈哈哈》,真的是成為了我生活中的調味劑。雖然剛開始,不喜歡導演組這麼整嘉賓,可連續看了幾期後,發現讓嘉賓們適當的打工,也能感受普通人的生活。何況,一直處於拍戲狀態下的他們,其實脫離生活軌跡很久了,不知道工作的辛苦,所以這種自己打工賺錢的方式,也是一個體驗生活的方式吧!看完了鄧超當計程車司機,鹿晗送外賣之後,很多人也剛想知道,究竟在下期節目中,導演會怎麼整這些嘉賓呢。不少看完預告片的人,都在說5哈旅行團將迎來「最接地氣」女嘉賓。
  • 體味農耕生活的快樂美好
    對於傳統的農耕文化,生長在城市中的我們了解得太少,所以今天我來到了稻田實踐基地。剛到這就看見一大片水稻幼苗生長地,綠油油的幼苗周圍都是厚厚的泥濘,怕髒的我們誰也不想下去。這時,帶隊老師和一位農民伯伯下水田給我們做示範,這給了我們極大的勇氣,大家都紛紛下了田。腳下的泥土軟軟的,還夾雜著小石子,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 農村七八十歲的老人為何還要下地幹活?我見過最好的答案,太現實
    在農村長大或生活在農村的朋友肯定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農村人好像就是閒不住,年輕人懶散,有的好吃懶做,反而是老年人勤快得很,七八十歲還扛著鋤頭下地幹活,這些老人到底怎麼想的?是真的閒不住,還是生活所迫?下面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 山西6旬農民大哥坐擁1座大山,過著原始農耕生活,看是啥樣
    彎彎曲曲的山間公路走了大半個小時後,我們在公路邊看到了一條黃土小道,看樣子這裡應該就是通往那戶人家的唯一通道,一行人走了500多米迎面遇見了一位挑著擔子的中年農民大哥,大家客氣地打著招呼,大哥對我們來到這山溝裡遊玩有點意外,他說山裡就是他1人,要下地挑玉米去了,家裡門開著呢,你們去喝點水,他很快就會回來。
  • 隨筆——種地、生娃、養豬、釀酒,農耕文明的美好生活
    時至今日,在吹沙填島的南海,在西域高原,或者是沙漠邊疆,甚至在非洲的維和部隊營地,中國軍人都能夠紮根土地,種出蔬菜瓜果,顯示出中華文明頑強的生存能力,也展示著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勤勞智慧。 和狩獵捕魚放牧的生活方式,農耕的社會無疑更有效率。同樣的土地面積,在草原能夠養活一家人的話,對於農耕地區,起碼可以養活五到十家人。
  • 體驗農事樂趣 品味農耕文化 這群大學生志願者攜手小學生共同成長
    南塘學子體驗農耕樂趣。長沙理工大學東黎漢文化社及服裝協會志願者還進行了漢服、嗩吶等傳統文化的表演。紅網時刻長沙12月22日訊(記者 周昂 通訊員 王馨瑤)為讓更多的學生進一步體驗農事樂趣,品味農耕文化,增強勞動意識,12月20日上午,長沙市天心區暮雲街道新村陽光志願服務中心開展「耕耘樹藝,農耕與你」農耕文化體驗活動。此次活動與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小小菜農團隊聯合發起,吸引南塘小學34名小學生參加。
  • 農民一般幾點下地幹活,幾點回來,吃飯怎麼解決?有幾個成語形容
    在古代有個成語,叫做「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就是來形容農民下地幹活的時間的。以前是牛耕時代,農民幹活不起的早的話,農活就不能很快地幹完,白天就那十幾個鍾,而且農活比較磨時間,農民為了多幹活,都是起早貪黑的。
  • 空乘穿制服下地插秧被質疑作秀,青島航空公司:參與公益體驗生活
    2020年6月5號,山東濰坊舉辦「中華拓荒人」插秧節活動,在這次活動當中,青島航空的空姐空少們皆是身穿靚麗制服下地插秧,場面十分壯觀。不過這件事在被媒體曝光,尤其是現場照片在網絡上傳開後,引發了網友們的極大關注和樂意,下田插秧和身穿靚麗制服的空姐空少似乎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如此違和感的畫風也令眾網友紛紛吐槽。
  • 廣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耕耘紀》:體驗農耕文化,愛上耕耘生活
    一直以來,城市人過著朝九晚五的快節奏生活,如果有一天,讓城裡人進入鄉村去自己耕種一畝三分田,會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他們會以怎樣的方式來度過真正的田園生活呢?在真人秀類綜藝節目依然佔據市場主流的今天,《耕耘紀》的出現填補了農耕生活體驗類節目這塊空白,為綜藝節目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節目摒棄過度娛樂化傾向,完全捨棄臺本編排,真正做到了原生態自然化地呈現生活樣貌。 《耕耘紀》還是一檔本土氣息濃厚、重視人文關懷的慢綜藝。節目組專注農耕題材,鏡頭貼近真實的農村,表現當代嶺南農耕現狀。
  • 兒童節 合肥小學生體驗農耕文化
    5月30日,周六, 合肥市臨泉路第二小學學生在長豐縣楊廟鎮馬郢村跟著農民伯伯體驗割麥子、插秧等農耕活動。
  • 《知音號》預留艙位邀大學生體驗老武漢風情
    正值開學季,為滿足大學生群體的觀演需求,《知音號》9月6日至25日期間推出專屬福利,並特別為大學生預留艙位。金秋九月,丹桂飄香,和家人好友一起登上「知音號」,聆聽老武漢故事,夜賞兩江四岸璀璨燈光秀。隨著開學潮來襲,「知音號」針對全日制在校大學生群體推出「六六折」門票優惠活動,活動期間平日演出票為92元/張(原價140元/張),周末演出票為118元/張(原價180元/張)。享受門票優惠的大學生遊客,需在取票及入園時出具全日制學生證或高考準考證。
  • 河北一老人下地幹活,無意間發現日軍遺留的木箱,打開後令人敬佩
    抗戰的勝利也讓我們百姓過上了安逸幸福的生活。戰爭雖然過去,但是我們仍然銘記外敵對我們的侵略。在戰爭過去的幾十年中,為了百姓的安全一直沒有放棄尋找日軍留下的細菌彈和毒氣彈。我們在新聞中,也經常看到很多地方挖出日軍留下的炮彈或者細菌武器。這也讓人們感到害怕,這些東西即使埋在地下多年,依舊會給人們造成危害。
  • 失去雙腿的貴州大叔:用雙手「種」出美好生活
    【脫貧故事】失去雙腿的貴州大叔:用雙手「種」出美好生活  【解說】58歲的黃正福是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新鋪鎮的一名村民,27年前,一次意外的事故奪去了他的雙腿。
  • 拳王播求身價上億,仍親自下地插秧,生活樸素不愛豪車美女
    播求凌厲狠辣的打法收穫了一眾拳迷的關注,如今播求已經是身價上億,在拳壇有著很高的地位,但是他仍然選擇回到家鄉,每天親自下地插秧,生活樸素不愛豪車美女。生活樸素播求雖然已經成為人生贏家,身價上億,名利雙收,但是他並沒有像大多數成功人士一樣,享受上層社會的物慾橫流,他不愛豪車美女,而是選擇回到了過去生活的家鄉,熱心於公益事業,自己的生活依然是普普通通的農村耕種生活,很難想像身價上億的播求每天扛著工具下地幹活,而事實確實是如此。
  • 松下助力大學生創新,共同關護美好生活
    2020年,作為「善創未來」全球青年社會創新大賽賽事的「美好生活關護無界夥伴」,松下全程支持了由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創行(Enactus)共同主辦的「善創未來」全球青年社會創新大賽,旨在鼓勵大學生積極響應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針對社會和環境問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並落地實施,為世界帶來美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