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酸的北漂生活,我活過的北京之初到北京!

2020-12-14 每日聊聊健康

母親為我收拾行李,並且一直囑咐我一個人在外面多注意身體,平安第一,掙錢不掙錢的都是次要的;父親雖然沒有過多的話語,但是從他的神情中看出更多的是不舍,直至我進站,父親說了一句:好好幹!雖然只有簡簡單單三個字,但裡面卻承載了如山般的父愛。

懷揣著和無數人差不多一樣的夢想,我踏上了駛向帝都的列車,心中即喜悅,又多少有點不安。喜悅的是終於可以自己去打拼了,終於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為這個家做點什麼了;不安的是,出這麼遠的門,平生畢竟還是第一次,去了住哪?到了怎麼找工作?前面的一切都還未知。咬咬牙,既然都坐上車了,絕對不能打退堂鼓。

隨著火車的「嗚嗚嗚嗚」,伴著列車上的廣播聲,到站了。哇,帝都,大大的北京,我來了!出了車站,要坐地鐵去天通苑,以前沒做過地址,頭一回還不知道怎麼坐,很尷尬,通過地鐵工作人員的熱心幫助,費勁周折,才買到了第一張北京地鐵票,坐上了地鐵,親眼目睹,親身體會,人擠人,人挨人,說恐怖一點不過分。

幾經周折,終於來到了天通苑半截塔,這地方也可以說是北漂聚集地,可以說是人滿為患啊!一切還算順利,很快確定了住的地方,一顆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踏實了好多。緊接著又高納進給父母報了平安,父母也很欣慰,接下裡你們懂的……,此處省略N多字。

穩定的了住的地方,接下來就要開始找工作了。畢竟要生活下去,接下來的日子可能沒那麼好過,每天早起擠公交擠地鐵去找工作,晚上熬夜充電。就這樣過了一個多星期,工作的事情已然是毫無進展,可我卻已經身心疲憊。當我將要放棄,萬念俱灰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然讓我接觸到了軟體編程,當時也沒想太多,只要能讓我快點找到工作就行。就這樣開始了我的碼農之路。

關注我,一起感受北漂生活。

相關焦點

  • 見過北漂人眼中的北京嗎?北漂一族的心酸,一切為了生活
    文/行走的老路(歡迎個人轉載及分享)生活好比旅行,不要停止前進,關注老路,帶你看世界在北京的一個普通的深夜:心酸、難受、痛苦、無助,都蘊藏在北京的夜色裡;歡樂、相聚、欣喜、希望,也在另一面不斷上演著你見過凌晨時分的北京嗎?
  • 北漂的心酸,米知道嗎?
    最近很多人都在提這個問題,我想用我的經歷來告訴大家北漂的心酸。北漂10年,從16歲到26歲,最好的10年給了北京,嘗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讓很多人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也讓很多人一無所有,我就是後者,從一無所有到負債纍纍。雖然什麼都沒有得到,但是你要去感謝那段經歷。真的可以讓你很快的成長。
  • 北漂青年:郭德綱的「榮耀」北漂生活
    1994年到1996年,這短短兩年的時間裡,年僅21歲的郭德綱三入北京,終於決定留在這座大城市北漂。無論這條路走得有多艱難,他都準備死磕到底。那個時候,《北京愛情故事》還沒有大火。石小猛還沒有說那句「我走到這個冰冷冷的城市裡了,我只能活下去,我死也死到這兒,我爛也得爛在這兒,我必須得活下去,可活下去多難哪?怎麼活?」丫頭也還沒有回答「我也生活在這個城市裡,我覺得自力更生沒有那麼難,快樂也沒有那麼複雜,就是因為你想要的太多了。」
  • 青島搬家到北京:為了尊重我的北漂夢,爸媽成了「老年北漂」!
    青島搬家到北京這次搬家是從青島搬家到北京,而這次搬家的主角不是我而是在青島老家的爸媽,其實這次搬家我和爸媽之間博弈了很久,最終爸媽為了尊重我的北漂夢想,決定搬家到北京和我一起租房子青島搬家到北京疫情期間被迫在家待了兩個月,那兩個月裡我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心情down到了底線,每天也不敢面對父母,不想告訴他們我的現狀。
  • 院線電影《再見 北京》:切實還原真實北漂生活
    現實主義溫情電影《再見 北京》由曹茜茜執導並擔任出品人,騰宇時代(北京)影業有限公司出品,安澤豪、曹茜茜、王新領銜主演,徐崢親情出演,果靖霖、傅程鵬、王茜華等人主演。故事發生在北京這座國際大都市中,三段北漂人迥異的生活,幾乎涵蓋了所有北漂人正經歷的一切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
  • 北漂逃離的原因:北京生活真正的難,不是生存成本
    近段時間,不停看到北漂們逃離北京的消息,言語間透露著疫情下,北京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以及心情的無奈和苦悶。作為一個在北京已經漂泊了十七年的人,看得我堵心又納悶:難道是我遠離社會,已經覺不出北京生活之難了?
  • 高雄人在北京——大號樂手李旌佐的「北漂」生活
    新華社北京10月12日電(記者齊菲)「我很喜歡有歷史底蘊的城市,北京是非常完美的選擇。」臺灣青年李旌佐說,儘管已經路過天安門、正陽門無數次,但下次看到還是會很激動。  33歲的李旌佐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高雄師範大學畢業後,他先赴海外深造,2017年來到北京,成為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的一名大號樂手,並在學校任教。
  • 《我愛北京天安門》:「胡同小妞」婁藝瀟戀上「北漂小夥」朱梓驍
    由董力執導,婁藝瀟、朱梓驍領銜主演的都市情感劇《我愛北京天安門》將於6月14日登陸東方影視頻道,每晚19:00六集連播(周五、周六播四集)。該劇講述了北京女孩李颯颯(婁藝瀟 飾)因緣巧合結識了北漂男孩常高興(朱梓驍 飾),兩人從陌生到熟悉,遭遇了情感、事業上的諸多考驗,一路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故事。
  • 工作在北京,買房在老家,「北漂」後半生如何安放?
    以北京為例,北京的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均居全國城市首位,人才流入主要因為北京經濟體量大、薪酬水平高,2019年GDP規模達到3.5萬億,僅次於上海、排名第二,同時13個行業中北京有8個的薪酬位於所有城市之首。從來源看,2019年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10大城市分別為上海、天津、鄭州、深圳、廊坊、石家莊、西安、成都、瀋陽、武漢。
  • 北京,我在這裡尋找夢想,我在這裡失去青春
    北京是見證奇蹟的地方,也是夢想的搖籃,有多少人渴望著踏上北上的列車,來到北京一展宏圖,它是年輕人嚮往的夢想之城。坐落在地標上的北京,呈現給世人的是無上榮耀的夢想聖地,但是生活在北京的人,卻不一定都是滿心歡喜,曾經為了夢想,義無反顧地向北京出發,為了堅硬清晰的欲望和模糊晦澀的現實,北京被賦予了更為神聖的標籤。
  • 北京相鄰三小區,建築風格迥然不同:圖三讓人羨慕,圖六讓人心酸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城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也是一座火熱的旅遊城市。來北京旅遊除了可以看看名勝古蹟 ,也可以去北京城大街小巷轉轉。去看看北京城的社區建築風貌,體驗感受北京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深入了解真正的北京。
  • 小白程式設計師的北漂生活
    2017年年底,我終於從北京某培訓機構學成,踏上了找工作的道路。找工作的艱難險阻就不多贅述了,幸運的是我找到工作了-北京三元橋附近的一個創業公司,這份工作是我覺得目前為止最幸運的事情之一了,因為我的領導們真的很好,我真的喜歡這個公司,初進公司還是很忐忑怕勝任不了我的工作,還好我在培訓機構學習的時候下了些功夫,我的初次工作還很順利。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說程式設計師加班嚴重、工作辛苦種種負面因素,但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很滿意也很感激,至少讓我在我的代碼生涯中不會很失望。
  • 《我在北京》展現時代縮影 李洋演「北漂二代」
    李洋 帥氣陽光  搜狐娛樂訊 近期,年代情感勵志大戲《我在北京,挺好的》一直在央視一套播出。  據悉,著名演員王茜華在劇中扮演談小愛,獨自一人漂在北京打拼,成為最早的北漂。而青年演員李洋飾演的王茜華的養子,則成了最早的「北漂二代」。但是,談小愛通過自己的努力打拼自己的事業,讓養子周皓天過上好日子。儘管是養子,但是他們風雨同舟,母子情深。  《我在北京》不僅僅是講述了談小愛的風雨人生幾十年,更是展現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幾十年巨變,可謂是濃縮了一個時代。
  • 《北京女子圖鑑》:我們不是北漂,是「北奔」
    更成功的事業,更榮耀的生活,更完美的愛情,在戚薇看來,北京是你從零到一獲得這些東西的一個途徑。但是這一條對於時尚網紅左岸瀟來說,並不成立。左岸瀟在來到北京之前,已經完成了網紅資源變現這一步驟。她穿著一塵不染的職業裝,塗著大紅唇坐在落地窗前講述自己的故事。
  • 天洋集團周政:北京LOGO,北漂青年安家的上上之選
    北京,是一座夢想之城,吸引著無數追夢的年輕人。然而,一面是高昂的房價,一面是不想輕言放棄的夢想。哪裡,才是一個兼顧麵包與理想的地方?於是,「燕郊」這片比北京更靠近北京的價值之地,成了眾多北漂青年安家的上上之選。
  • 「北漂」的真實感受
    北京,一個一線城市,譽為首都。一個承載著無數夢想,無數現實的城市。剛開始來北京的時候,覺得北京是實現夢想最為簡單,容易的地方,然而,卻被現實無情的打臉。對於「北漂」一詞,應該有很多人理解,「北漂」不單單是背井離鄉,其中還有很多的心酸與不易。
  • 「北漂」久了,國慶回到家,我留下了不少「北漂後遺症」
    「北漂」久了,國慶回到家,我留下了不少「北漂後遺症」又是一年國慶假期,2020年的我們,在度過不少劫難以後,來到了國慶佳節。特別是「北漂」一族,很多人都特別期待回到老家,吃上一口帶有老家特色的、熱騰騰的飯菜。但是當你回到老家,你會發現一切都與北京不一樣。在北京,加班回家,凌晨一點想吃東西依舊可以點外賣,外賣員也還在加班加點的配送。在老家,十一點入睡的時候可以聽到窗外的蟬鳴聲。老家能帶給我們特別悠閒的生活,但是在北京「漂」久了,我們可能會留下一些後遺症。
  • 北漂5年:夢醒後,我離開了北京
    就在那時,我想,往後的歲月裡,我一定要讓貧窮成為遠離母親的東西。如果說來到北京是因為心底那個富有的夢,那麼離開北京則是因為夢醒後,發現這個世界上有比富有更重要的事情。我隨便吃了點東西,便躺在床上接著睡。下午,感覺人稍微有些精神了,正好家中寄來的快遞,欣喜之下發了一個朋友圈。社交網絡發展的一大弊端在於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窺視感,所以周一我站在領導的辦公室裡接受她的批評也就不足為怪了。
  • 中年北漂,如何妥善安放父母的晚年生活?
    爸爸媽媽給我的不少不多 足夠我在這年代奔波 足夠我生活 … … 李榮浩的《爸爸媽媽》傳唱大街小巷,總讓人想起父母對自己無微不至的付出。
  • 石一楓持續寫底層平民的故事,作為北京土著寫「北漂」有隔閡嗎?
    從「北漂」到「新北京人」寫「北漂」「滬漂」等外地來到一線城市打工人的小說很常見,但像石一楓這樣以北京「土著」視角寫「北漂」,並常年堅持寫各種各樣的「北漂」的作家可不常見。但石一楓的創作完全不是這樣,他(後期)小說的主人公們與他本人生活狀態相差巨大,石一楓作為北京出生的、北大中文系畢業的、就職於體制內純文學刊物的一位職業作家,過著相對穩定的知識分子的生活。可以想像他本人的生活內容與他筆下這些北漂們的距離。所以石一楓總被問到這個問題——寫「北漂」你覺得有隔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