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大唐守捉使
01
1984年1月26日,80歲高齡的鄧小平專程來到招商局蛇口工業區。
在七樓的會議室,鄧小平一邊仔細看著工業區的全景模型,一邊聽著蛇口管委會負責人袁庚匯報工作。
當67歲的袁庚試探著說蛇口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時,鄧小平的小女兒毛毛笑著說:「我們在進來的路上就看到了。」
看到鄧小平夾著煙並未言語,袁庚有些惴惴不安。
他曾經在不同場合提出過這句話,但飽受非議,經常被批判。
袁庚深知中央領導不會輕易表態,因此故意自言自語道:「不知道這個口號犯不犯忌?我們冒的風險不知道是否正確?我們不要求小平同志當場表態,只要求允許我們繼續實踐試驗。」
袁庚的這番小聰明當即惹得鄧小平笑了起來,他懸著的心這才稍稍放下。
在改革開放以來最早的試驗地蛇口,戎馬半生、打過仗也搞過情報的袁庚註定要揮灑下最後的精力。
也是在這一年,29歲的馬明哲正在蛇口工業區勞動人事處忙碌著。
這位瘦瘦高高的年輕人剛接手工業區的社保工作,渾身幹勁。
因為會開車,他當時還兼任人事處的司機一職,並因此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猜想。
敢在鄧小平面前耍小聰明的袁庚在整個蛇口特區是說一不二的人物。
這位曾被康生親自批捕關押五年的老情報工作者,來到深圳後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大不了再把我關回秦城去」。
特區的很多年輕人既崇拜這位老軍人雷厲風行的作風,也很懼怕他的威嚴。
袁庚和馬明哲本無交集,兩人一位是特區的規劃者和操盤手,一位只是招商局下屬社保公司的辦事員。
但偶然的一次會議,讓袁庚認識了麾下這位毫不起眼的「小兵」。
1985年,已升任社保公司副經理的馬明哲作為代表參加蛇口工業區的會議,在一片紛紛附和的祥和中,年紀輕輕的馬明哲卻中氣十足地拋出了不少問題和想法。
此時的蛇口,諸多外企的職工都有保險需求,但一方面外資保險公司不能進入中國,另一方面國企保險公司因制度和條款問題也不被外企接受。
看到這個空白,馬明哲想要設立一個第三方的保險基金來作為保障。
想法雖然不錯,但缺少社會捶打的馬明哲,說話尖銳,咄咄逼人,惹得主持會議的袁庚很是不快,當場批評了他幾句。
出生在廣東,身上卻有著東北基因的馬明哲很不服氣,爭辯袁庚自己也曾說過,會議就是要討論和解決問題,總是不疼不癢地說幾句空話,那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
會場一片寂靜,袁庚也有些懵住,他沒想到這位年輕人竟然敢如此頂撞他,會議最後不歡而散。
會後,不少人替馬明哲擔心,覺得這小子不識趣,竟然公然讓領導下不來臺,這輩子算完了。
馬明哲事後也有些不安,心裡嘀咕:大不了再回湛江算了。
但歷史的大潮下,兩人最終還是走到了一起。
02
馬明哲也不是一般人物。
出生於1955年的馬明哲祖籍吉林蛟河,父親曾是四野的幹部,後來南下到廣東省公安廳工作,曾擔任湛江地區公安局負責人。
馬明哲的外公曾是潮汕有名的僑領,母親是南洋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出身名門。
中學畢業後,馬明哲進入湛江市八甲水電廠當工人,隨後進入湛江地委工交政治部當通訊員。
1983年,家裡的一位前輩告訴他,與其在封閉的粵西混一輩子,倒不如趁著年紀輕出去闖一闖,改革開放的前沿才是年輕人的天下。
28歲的馬明哲動心了,在家裡的助推下,他被調動到蛇口,從普通辦事員開始做起。
就在馬明哲躲在宿舍對自己的冒失舉動忐忑不安時,袁庚卻把這事記在了心裡。
他專門諮詢了一些專業人士,得到的回覆是:按照馬明哲的建議,好事是好事,可在政策上屬於「非法集資」。
袁庚聽後直接找到馬明哲詳談,然後大手一揮:既然是好事,你就先去學學吧。
就這樣,小馬同志在袁庚的呵護下,捧起金融保險類書籍硬著頭皮整整啃了一年。
在吃透全部政策後,馬明哲先是拜訪了袁庚,請他出面寫了一封推薦信,接著獨闖京城申請金融牌照。
為了順利拿下,馬明哲精心準備了一大摞的資料遞交上去,可兩年的時間裡,每次都無功而返,申請次次被打回。
開玩笑,金融保險都是由國家管轄,你一個小小的蛇口工業區湊啥熱鬧?
不過,屢遭挫折的馬明哲並沒有灰心,回去整理資料,反覆修改繼續跑部委申請。
1988年4月,33歲的馬明哲在三年的努力之後,終於跑下平安的「準生證」,平安保險在蛇口正式成立。
此時的國內市場,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新成立的平安理所當然地成了中國第二大保險公司,也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保險企業。
在這個風起雲湧的年代,無數創業者已經噴湧而出,準備好挺立潮頭。
在這一年,郭臺銘在深圳成立了富士康,而蛇口則剛剛誕生了一家名為華為的公司。
雖說平安誕生時帶著「紅帽子」,可整個公司資產就三臺電腦,一輛自行車和一臺最原始的鉛字印表機,算上馬明哲一共只有13個人,租借在工業區招商路北六棟一間不起眼的小門面裡。
現在財大氣粗的平安在創業初期是出奇的窮,一切開支能省就省。
在深圳的辦事處,向當地工行借了一張辦公桌和一部電話就開張了,宿舍不夠,員工就睡在辦公室裡。
不過,平安保險很快就迎來了轉機。
1988年4月,成立不久的平安拿到了第一筆訂單,客戶是蛇口工業區房地產公司,投保總額3072.1萬元人民幣,保費收入43998元,這是「娘家人」送的一份厚禮。
要知道,平安保險是國資控股,工行持股51%,招商局持股49%,既有爹又有娘。
為了養活這個孩子,工行專門將自己貸款企業的保險業務介紹給平安,招商局也夠意思,硬是從不多的編制中擠出名額專門給平安員工解決戶口問題。
成立的第一年,平安保險年營收418萬元,利潤達到190萬。
03
馬明哲很清楚,袁庚對他寄予厚望。
由於要和外資打交道,馬明哲開始苦學英語,將《新概念英語》裡近萬個單詞做成一張張小卡片,一有時間就拿出來背,甚至於,哪個單詞在《新概念英語》第幾頁第幾行,他都可以脫口而出。
1989年,隨著平安保險業務的逐漸穩定,馬明哲有了新目標:「立足深圳,輻射全國」。
不過,一直冷眼旁觀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翻了個白眼,根本沒把平安當回事。
此時的中國保險市場,是個絕對「壟斷性市場」,一般都有專門的單位工會組織和國有保險公司對口包辦,平安根本插不進去。
雖然牛皮吹出來了,但苦想的馬明哲怎麼也找不到一個突破口。
不過,馬明哲還是等到了機會。
這一年,34歲的馬明哲恰好在紐約保險學院進修,上課的時候聽到老師講「華人圈內忌諱談生死,壽險一直不受歡迎。」
這讓他眼前一亮,不歡迎不等於不能做,壽險有著廣闊的市場,平安的突破口就它了。
1992年,在國務院的批准下,平安保險公司更名為「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同意其辦理法定保險和國營企業、三資企業的保險業務以及各種外幣保險和國際再保險業務。
此時的平安,真正成為一家全國性保險公司。
但還沒等馬明哲樂完,他就聽到上海的美國友邦保險公司已經引入壽險項目,坐不住的他有些著急,看好的項目不能讓人截胡啊。
琢磨半天,還有些不放心的馬明哲,親自帶隊到臺灣考察,那裡繁榮的壽險業務讓他頗有感慨,直覺自己這條路選對了。
回來之後,馬明哲馬不停蹄地跑到上海友邦保險公司希望取取經,對方毫不猶豫地以「公司機密」拒絕了他。
不死心的他接著跑到日本和香港各大壽險公司,無一例外吃了閉門羹。
人家也不傻,許多業務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摸著石頭過河」闖出來的,你一個競爭者就這樣闖進門打算「白嫖」麼?
一頓折騰下來,馬明哲也累了:「過橋」是靠不住了,還是自己「搭橋」吧。
平安內部開始有意識地收集資料,悄悄籌備著自己的壽險業務。
不過,就在馬明哲忙著拓展新業務時,新的危機開始出現。
雖然平安一窮二白創立時,大家都覺得這是個「燙手山芋」,可等到平安風生水起時,有人按捺不住,惦記上了馬明哲的位置。
1992年,意識到危機的馬明哲,悄悄成立了由平安員工集體持股註冊的公司「新豪時」,使平安股權逐步分散化,成為一家混合所有制企業。
取名新豪時,是因為「豪時」正是「馬」的英文horse的發音。
這個帶有濃厚個人色彩的公司實際上正是馬明哲給自己留的一條後路。
這一舉動自然引起無數質疑和非議,各種針對馬明哲的小報告滿天飛,搞得小馬同志很被動。
但也是在這一年,75歲的袁庚在退休後辭去了所有社會職務,唯獨就任平安的名譽董事長,他公開表示:「我的唯一使命,就是要支持像馬明哲這樣的有理想、有追求、敢想敢做的年輕人,為他們營造一個好的幹事業的環境。」
老爺子以實際行動站在了馬明哲這邊,徹底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實際上,袁庚在退休前竭力完成了招商局下屬三家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其中就有平安。
因此這層緣故,不少人紛紛傳言馬明哲是袁庚的司機,更是他的「馬仔」,今天的一切都是拜袁老所賜。
這些議論一直傳到平安內部,馬明哲知道後,嘿嘿一笑地表示:袁庚在蛇口是神吶,我哪裡有榮幸給他開車。
不過,深感知遇之恩的馬明哲一直對袁庚恭敬有加,每年都會去府上匯報工作,直至老人家逝世。
04
1993年,平安的壽險業務終於獲批,成立了深圳平安人壽保險公司。
自此,平安正式向個人壽險市場進軍,開始一路高歌猛進。
作為平安的掌舵人,非常明白資本力量的馬明哲也早早籌備著,和美國摩根投資及高盛保持著密切聯繫。
一年之後,美國摩根和高盛以超過每股淨資產6倍的價格拿下平安13.7%的股份,拉開了平安資本國際化的序幕,這也開創了中國金融業引進外資的最早模式。
此時,正值平安董事長換屆改選,馬明哲在保險行業各種 「過火」的舉動使得上級對他當選董事長意見不一,特別是一些國有金融系統的高層意見非常大。
不過,在上級各方面的權衡下,39歲的馬明哲還是順利當選平安董事長,兼任總經理一職,將平安的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度過危機的馬明哲看到股份分割過多的風險之後,接著引入江南實業作為大股東,一番倒騰後,佔股超過20%的馬明哲才徹底坐穩了平安董事長的位置。
不能否認的是,在市場經濟的初期,不少神通廣大的商人通過置換股權,要麼搖身一變成為某個新公司的法人,要麼通過拋售股票一夜暴富,留給企業的往往是一地雞毛。
但馬明哲的這一頓操作,保住了辛苦創下的平安公司,鞏固了執掌平安長達32年的職業生涯,更將平安從一家小公司帶到了市值萬億的巨型企業行列。
事實上,這一年的馬明哲還有一個選擇:去當深圳的副市長。
1994年,深圳打算配備一位懂金融和管理的副市長,業績能力出眾的馬明哲成為眾人推捧的候選人。
面對大好的仕途前景,39歲的馬明哲也有些猶豫,他特意去請教袁庚,得到答覆是:「小馬啊,你的性格還是更適合做企業。」
馬明哲最終選擇留在了平安。
05
沒去當副市長,但競爭陡然激烈的保險市場也絲毫不輕鬆。
隨著《保險法》的頒布,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分設為中保人壽、中保財產險,即今天的中國人壽、中國人保,剛脫胎於交通銀行保險部的太平洋保險也加入到市場競爭行列,一時間硝煙四起。
新成立的保險公司個個財大氣粗,平安不僅體量最小,而且只有深圳和海南兩個分公司,勢單力薄。
1997年,在引入跨國資本壯大自身的同時,平安開始全方位改革,並首次提出綜合金融的設想。
簡單來講,馬明哲希望以平安保險為依託,涉足證券、期貨、保險、基金等多個領域,將平安打造成一家金融類全牌照企業。
想法雖然不錯,但此時的中國金融業正進入到分業改革階段,監管部門對平安的快速擴張感到不安,明令其沒有完成分業前,不審批新的產品和分支機構。
由於此禁令的實施,平安長達八年不敢踏雷池一步。
不過,馬明哲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持續不斷地到處找部門溝通,打報告申請。
這也惹了不少麻煩。
在某次行業監管部門的會議上,當主持會議的領導不點名批評某些保險企業「不務正業」時,會場上的數百人齊刷刷地看向了他。
馬明哲面無表情,他的計策是先拖,只要紅頭文件沒有明確不能做的,咱就先幹著;然後找領導懇談,為了能見面匯報,他能站在街道上一等就是十多個小時。
平安董事會內部也意見不一,覺得堂堂董事長為了說幾句話居然被人白白晾了半天,不值得,還不如老老實實做好自己的保險業務就好。
馬明哲則嚴肅地說道:「為了公司長遠的發展,我情願給人家下跪!」
由於他的堅持,到2002年,國務院批准了中信、光大、平安三家公司作為綜合金融控股的試點。
苦熬多年的馬明哲終於等到這一天,中國平安集銀行、證券、期貨、保險、基金、信託、租賃為一體,成為屈指可數的全牌照企業之一。
在這股風潮下,綜合金融服務已經成為諸多企業的共識,紛紛上馬運作,早有預言的馬明哲也被業內戲稱為「馬鐵嘴」。
不過,馬明哲也不是一個固執的人。
1998年,一位美國記者來到平安總部採訪,無意間看到大廈兩側樹立著孔子和牛頓的塑像,便開玩笑地告訴馬明哲:應該把牛頓換成更能代表現代文明的愛因斯坦。
不久,平安的員工驚訝地發現,那尊牛頓的塑像果然換成了愛因斯坦。
06
塑像好換,人才難挖,金融行業的頂尖人才更是一將難求。
馬明哲的方法也很簡單,經常到某些高管樓下的咖啡店坐著,等人家有時間就拉過來喝杯咖啡。
2003年非典期間,馬明哲想挖素有亞洲保險教父之稱的梁家駒,在港島香格裡拉咖啡館會面時,相談甚歡的兩人居然都沒有戴口罩,嚇得服務員只能隔著老遠通過推車把咖啡送過去。
不過,許多業內的人都非常願意和馬董喝杯咖啡。
因為一杯咖啡下去,一夜之間的薪酬可能就漲到成百上千萬。
從90年代聘請安達信合伙人湯美娟擔任財務長,為此支付高達900萬港幣的年薪加期權股票,到後來花費千萬聘請投資執行官陳德賢等人,馬明哲從來只有大手筆。
不過,他也很相信自己的判斷:「他們為平安帶來的收益足夠平安為他們發500年工資。」
這樣一來,許多人對馬老闆自己也拿數千萬的高薪也不好再說什麼,畢竟打工的都能拿這麼多,老闆怎麼能拿的比員工還少呢?
高薪聘請高管,馬明哲也沒忘記數萬名員工。
在90年代,平安就開始推行員工合股基金持股模式,馬明哲將基金的股份分給了近2萬名員工。
2004年,平安登陸港交所,當年持股達14%的平安員工在上市時催生了一大批千萬富翁,其他數萬名員工獲得了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收益。
雖然不少人對平安上市時股權結構中的諸多神秘力量心生疑竇,可這並不影響平安順利融到143億港元,成為當年亞洲最大的IPO案例。
49歲的馬明哲作為平安的實際控股人,已是身價超百億的超級富豪。
能將企業做到千億,馬明哲絕對是人精。
在平安內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倦鳥歸巢」,只要是平安出去的高管,不管創業還是跳槽,都歡迎重新回歸平安,不計前嫌。
即便是自己單飛另起爐灶,馬明哲也是好合好散,絕不為難人。
後來佔據了中國保險行業半壁江山的新華人壽總裁孫兵、泰康人壽總裁劉經綸、太平人壽總經理何志光等均是從平安出去的高管,馬明哲的平安堪稱中國保險業的「黃埔軍校」 。
2006年,隨著平安先後併購福建亞洲銀行、深商行,改組成立了平安銀行,融合了保險、銀行、投資的平安集團越做越大,勢不可擋。
一年之後,平安A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當即創下有史以來全球最大保險公司IPO,市值突破6000億,跨入了世界500強行列。
但就在平安一路高歌猛進的時候,馬明哲卻因為自己的「高薪」翻了車。
2008年,由於平安提出的巨額融資方案影響到A股,損失不少的股民們的怒火忽然被人引到了馬明哲6600萬的天價年薪上,「高管吃肉,股民割肉」的說法沸沸揚揚。
53歲的馬明哲覺得有些冤枉,自己年薪的8成來自平安的期權,工資佔比還不到7%,這可是自己多年勞心勞力幹出來的。
股民們紛紛捂住耳朵表示「不聽」,反正你的天價年薪就是我們股市裡的血汗錢,你得還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也是在這一年,平安以近22億歐元入股的比利時富通集團的項目暴雷。一時間,股民的不滿迅速積湧,各種口誅筆伐將馬明哲推到風口浪尖,晚上必須吃三片安眠藥才能入睡。
最終,這件事以馬明哲對外宣稱自己實行「零年薪」,對內承認投資嚴重失誤才消停下來。
07
在金融版圖逐漸成型後,馬明哲開始向網際網路進軍。
2008年,平安在馬明哲的布局下涉足網際網路產業,探索「金融+科技」轉型,從IBM、麻省理工等機構招納了近3000名科學家。
在他的支持下,中國平安先後成立了陸金服、平安壹錢包、平安好醫生等依託網際網路金融背景的金融公司。
根據統計,截止到2018年,中國平安在過去十年已經投入了600億用於科研,集團有超過2萬名科研人員,40萬員工中有網際網路和科技公司經歷的佔到一半。
2019年,中國平安涵蓋金融領域全牌照,成為了一艘近乎無人可及項背的金融巨輪,營收超1萬億,資產總額超8萬億,在世界500強企業名列第29名。
此時的馬明哲,真正身家無人說清,而身後的資本故事也越發神秘。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平安就是馬明哲,馬明哲就是平安。
從蛇口的一名普通辦事員,到萬億企業的掌門人,這條路,馬明哲整整走了30年。
就在兩年前,在送別仙逝的恩師袁庚時,馬明哲在悼詞中說道:「蛇口基因能保存多久,平安未來就能走多遠」。
平安能走多遠?
在中國平安30周年的慶典上,馬明哲說了這樣一番話:「我期望平安創立100年時,那時的CEO能說起,我們當年那位CEO馬明哲,那傢伙幹得還不錯。」
2020年7月,65歲的馬明哲卸任CEO ,繼續保留董事長一職,漸遠於江湖。
從寂寂無名到富甲天下,馬明哲這一路足夠低調,也足夠神秘。
有時候,全身而退便是最好的結局。
相忘於江湖便能永存於江湖。
參考資料:
1. 平安心語,馬明哲,中信出版集團
2. 無止之境,秦朔、陳天翔,中信出版集團
3. 馬明哲:6600萬年薪的背後,環球人物
4. 馬明哲辭任平安CEO,他留下了什麼?良叔
5. 馬明哲和他的八萬億金融帝國,一個「瞭望者」的故事,節點財經
6. 馬明哲回憶袁庚:他的一句話讓我堅持走到今天,中國平安
7. 「鬥牛士」馬明哲,正和島
- End -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裸泳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