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都想救急扶傷,那救不活是不是就是失敗?——北京協和醫院...

2020-12-14 醫師報

來源:北京協和安寧志願團隊

作為醫生都想要救急扶傷,那救不活的時候是不是就失敗了呢?

答案為,不是。救不活病人的時候,病人臨終的時候,儘可能讓他們能沒有痛苦,能感到溫暖,也是醫生的職業成就所在。

作為醫生都想救急扶傷,那救不活是不是就失敗了呢?寧曉紅從緩和醫療角度談醫生的職業成就。

2020年11月21日,「迎協和百年學術活動暨第一屆北京協和醫院安寧緩和醫療論壇」成功舉行,本次活動由北京協和醫院醫務處、北京協和醫院護理部、北京協和醫院安寧緩和醫療組主辦。來自臨床一線的醫護分享了他們面對重症及生命末期病人的安寧緩和醫療理念和實踐方法。北京協和醫院安寧緩和醫療組組長、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寧曉紅,從民眾的需求與醫護的職業成就角度,談了發展安寧緩和醫療的必要性與重要意義。

寧曉紅醫生在演講

病人和家屬都非常痛苦,中國死亡質量全球倒數

在不同的場合大家都聽說過死亡質量這一參數。2010年和2015年世界經濟學人雜誌做了兩次全球死亡質量報告。據2015年全球死亡質量報告顯示, 幾個大家非常熟悉的國家和地區的死亡質量排名如下,英國第1,美國第9,日本排名第14,而中國內地排名第71,中國香港排名第22,中國臺灣排名第6。

中國的絕對死亡人數非常多,每年將近一千萬,但能提供比較專業有力的臨終照顧能力的人群卻非常少,可以說是高需求但是低供給,死亡現狀讓人非常擔憂。寧醫師認為,作為醫護人員的切身體會是,大家不願意管理重病人和臨終病人,但是你不得不管,不得不幫這個忙,因為病人和家屬都非常痛苦,非常糾結,向左還是向右?要化療還是不化療?手術還是不手術?插不插管?他們很糾結,很不舍,這種糾結和不舍進而會發展成為一種情緒——憤怒。他們需要傾聽,但沒有人傾聽他們,沒有人有時間傾聽,他們的情緒進而會轉為憤怒,去責怪醫院、醫護到底為什麼做不好,這也導致醫護人員非常痛苦。

當我只能說「真的沒有辦法了」時,我非常痛苦

寧醫師以自身的職業經歷為例,講述了她的選擇。她在腫瘤內科12年,為什麼會走上安寧緩和醫療這條路呢?「有一個過程,我非常痛苦,我面對病人,不是找麻煩的那種病人,他們問『真的沒辦法了嗎』,我不會說別的,我不會說。只有一句『真的沒辦法了,真的沒有方案了』。我說這個話的時候真不愛說,但是我覺得我不知道還可以說什麼,我非常痛苦。」

走上這條路的另外一層原因是,很多醫生會擔心病人家屬告他們,「為什麼死了,是不是你有責任呢」,醫務人員是非常難受的。在國家層面上,國家也會非常難面對,花了那麼多錢,有一部分在末期病人照顧上卻是無效益的,比如說輸很多的液、插管子等各種治療,並沒有給患者帶來所需要的東西。「我自己親身的感受,圍繞著死亡這件事情的糾紛是非常多的,只要出現有關死的問題,都要拿出來說道說道,『不正常』這三個字是社會上很多人對於死亡這件事情的認識」。

無奈下有沒有破局之路?有,安寧緩和醫療

「死亡」本是自然界很正常的一件事,但人們仍然對「死亡」二字充滿恐懼,與此同時,中國人的死亡質量被數據證明是很低的。有沒有破局辦法呢?

寧曉紅談道,現行醫療沒辦法破局,因為現代醫療缺一個學科,這個學科就是安寧緩和醫療。安寧緩和醫療是專門面向病患和即將離世的患者,研究怎麼樣面對他們、怎麼樣說、怎麼樣做,身體怎麼樣做、心理怎麼樣做,讓他走得好——這是一個專業。

一方面,安寧舒緩醫療可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他們很滿意,他們很感動,他們很感激,能減少醫患糾紛。另一方面,安寧緩和醫療可以提高醫生的職業認同感。作為醫生都想要救急扶傷,那救不活的時候是不是就失敗了呢?答案為,不是。救不活病人的時候,病人臨終的時候,儘可能讓他們能沒有痛苦,能感到溫暖,也是醫生的職業成就所在。

很多醫務人員對安寧緩和醫療有很多的誤解,認為「別說那些(安寧緩和醫療),那就是不想治療,那就是放棄」。這是一種誤解,他們需要通過有關安寧緩和醫療的學習去明白,這種做法是特別必要的,是很專業的,是能滿足患者所需的。安寧緩和醫療並不是放棄,相反是最積極的一種行動——我知道病人要離世了,仍然覺得他們需要幫忙,仍然想辦法幫助他們,而不是對他們說「你不再有治療價值了」,說「你走吧」,說「我們沒什麼辦法了」,這些話對於臨終病人和他們的家屬來說都太殘忍了。

安寧緩和醫療正在進入萌芽和快速發展的階段

安寧緩和醫療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6世紀,因為只要有死亡的時候就有人關懷死亡群體,而西西里·桑德斯(1918-2005)是現代緩和醫療發起人,來自於英國。

安寧緩和醫療在西方的發展歷程

現代緩和醫療發起人西西里·桑德斯

在國內,上海是安寧緩和醫療整體發展最好的地方。最早是在1988年出現了照顧臨終病人的機構,近期迅速發展是在2012年——上海市政府落實了實事項目、惠民工程,政府持續不斷出資推進,到2020年,上海所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要提供安寧療護服務。

安寧緩和醫療在上海的發展歷程

與上海相比,北京慢一些。2017年北京設立了15個安寧療護試點病房,最有名的是海澱醫院安寧病房。國家層面最高層次的重視和推進,會使安寧緩和醫療獲得大的發展。2017年有這樣的文件出臺,2017年和2019年有兩批安寧試點區域出現,東城、西城、朝陽、海澱是安寧療護試點區域。

安寧緩和醫療在北京各地區的發展

寧醫師講到了一個案例,一位終末期病人住進ICU後,只有眼睛能眨,經過醫生綜合評估並不需要監護病房的心肺加強支持治療,加之重症監護病房限制家屬探望,(每天只有半小時),醫生建議轉出ICU,能夠更好陪伴,病人家屬一開始不同意轉出,安寧緩和醫療會診後兩三天,病人家屬就一致決定要陪在病人身邊,把病人帶回去住在一個小醫院,住了將近半年時間。從家屬角度、病人角度、醫生角度、國家資源角度去想,這半年那位病人如果住在協和醫院會怎樣?如果住在小醫院又怎麼樣?安寧緩和醫療不是簡單的有關藥的問題,其涉及到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

「我們關懷人,我們關懷人的什麼呢?我們關懷他們的生與死,苦與痛。我是醫生,我要盡力去做,我們從來不懷疑做這件事兒對不對。……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是——每一個人,包括我們自己,將來走的時候可以不那麼痛苦,比較平安,想到這裡就覺得很有意義」,寧醫師這樣說道。安寧緩和醫療是一個專科,它在全世界發展了50多年,在中國才剛剛開始,而中國死亡質量急需提高,安寧緩和醫療正在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

#超能健康團##醫師報超能團#

相關焦點

  • 救急扶傷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救急扶傷,救濟危急,扶助傷病。出自:魯迅《南腔北調集 經驗》:「救急扶傷,一不小心,向來就很容易被人所誣陷。」近義詞有:救死扶傷,救急扶傷是褒義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指救濟危急,扶助傷病。救急扶傷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救急扶傷(jiù jí fú shāng)成語釋義:救濟危急,扶助傷病成語出處:魯迅《南腔北調集 經驗》:「救急扶傷,一不小心,向來就很容易被人所誣陷。」
  • 北京協和醫院醫生寫文與戰友共勉
    從昨天到今天,6支從北京出發的國家醫療隊已經有5支醫療隊相繼回到北京,只有一支國家隊仍然戰鬥在武漢的抗疫最前線,這就是北京協和醫院組建的醫療隊。北京協和醫院國家醫療隊由186名醫療隊員組成,是規模最大的醫療隊之一。
  • 新浦老街|協和巷裡的協和醫院不是北京協和醫院的分院
    街上以店鋪為主,巷裡就是舊時的居民區了。北京人稱巷子為胡同,胡同裡建築多為四合院,蒙古人入主中原,想著胡人大一統,稱胡統,音即胡同,胡同應是起於元朝吧。上海人稱小街道為裡弄,裡弄的出現和上海殖民歷史有關,早期石庫門多稱弄或裡,也叫弄堂,裡弄的出現也就百把年吧。巷的出現就要早多了,南京夫子廟的烏衣巷,因三國東吳時禁衛軍著烏衣而名。
  • ...心血管|北京安貞醫院|北京阜外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吳英愷|醫院
    吳英愷說:「你問我有什麼長處,那就是不怕困難,敢於面對困難。人是應該有點精神的。我就是有這點精神。只要是我認為應該做的事,無論有多大的困難,我絕不放棄。」吳英愷靠著這股勁頭,放下手術刀開闢流行病學;放棄協和外科主任開創北京阜外醫院;78歲高齡從頭開始,創建北京安貞醫院。
  • 徐小平:救急不救窮
    今年,他們將再次攜手,9月3、4日,杭州見!今天,讓我們再了解一下著名天使大佬的徐小平投資觀。投資先看人和團隊徐小平對於人的最根本也最起碼的要求是:事可以失敗,做人不能失敗。創業是極其艱苦的一個過程,只要做人不失敗,周圍的朋友、親戚、投資者、合伙人其實還會和創業者一起奮鬥、一起走下去。
  • 離開協和 體制內一位醫生的選擇
    攝影_孫炯3龔曉明少年時,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當一名醫生。學醫,其實是他父親幫他做的選擇。父親覺得他不太守規矩,社會又有那麼多變動,應該做一個有技術的活,不用求著別人,學醫的總會有飯吃。龔曉明覺得父親說的有道理,就去協和學了八年醫。畢業後去協和婦產科,倒是他自己的選擇。
  •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醫生張濤掛號,好預約嗎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醫生張濤掛號,好預約嗎2021年01月07日 10:52:28      來源:衡陽房地產信息網    編輯:news_finance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醫生張濤掛號,好預約嗎?協和醫院皮膚科張濤醫生每周日在北京華醫中西醫結合皮膚病醫院出診。
  • 協和醫院往事
    當時,英國基督教傳教士雒魏林在北京東交民巷創辦了北京第一所西醫院——北京施醫院。雒魏林創建了完整的醫療體系,雙旗杆醫院開展了內科、外科、眼科、皮膚科等多科室的診療工作。從官員到乞丐,各個階層的人都是他的病人。他建立的病案管理制度在60年後,被協和醫院發揚光大,成為「協和三寶」之一。
  • 北京協和醫院建檔指南及掛號指南
    北京孕媽懷孕後是一定要去公立醫院建檔的,這樣後續才能順利產檢分娩。很多新手媽媽對於北京建檔這件事比較迷茫,比如建檔需要多少錢,建檔需要準備什麼資料等,為了幫助孕媽們順利建檔產檢,小編整理了北京協和醫院的建檔流程分享給大家。
  • 北京協和醫院建檔指南、掛號方法
    北京孕媽懷孕後是一定要去公立醫院建檔的,這樣後續才能順利產檢分娩。很多新手媽媽對於北京建檔這件事比較迷茫,比如建檔需要多少錢,建檔需要準備什麼資料等,為了幫助孕媽們順利建檔產檢,小編整理了北京協和醫院的建檔流程分享給大家。 【寫在前面】北京協和醫院掛號非常困難,簡直可以說是一票難求了。
  • 北京協和醫院建檔時間和建檔流程攻略
    孕媽建檔就是在醫院創建一個屬於自己的懷孕檔案,也就是小冊子。孕婦在孕早期建檔是為了方便醫生系統的了解孕孕媽的身體情況和胎兒的發育狀況,為了以後胎兒的出生做準備。 此外北京各大醫院的醫療資源十分緊張,孕婦懷孕後要想順利在北京公立醫院產檢分娩,前提是懷孕3個月左右時儘早去醫院建檔。
  • 年收入260萬的阿里p7員工和北京協和醫院的主治醫師哪個更算成功?
    年收入260萬的阿里p7員工和北京協和醫院的 主治醫師哪個更算成功? 有一說一,這點工資還不夠碰瓷體制內。上億的老闆在北京根本不算老闆。但協和的主治醫師哪個不得高看兩眼。協和醫院一些有點名氣的醫生在社會上地位很高的,自帶光環,不是一年多拿幾個錢能比的。
  • 建檔攻略之北京協和醫院懷孕建檔流程指南
    孕育媽咪圈的小秘書整理一份超級詳細的北京協和醫院建檔全攻略,包括協和建檔條件、建檔流程、掛號攻略、特需、孕婦課堂等信息,希望可以幫助到準備建檔北京協和醫院的新手爸爸媽媽們順利高效的建上檔,少走些彎路,也歡迎加入我們的孕育媽咪圈的交流圈子,認識千萬北京同城媽媽,孕育路上,我們一起成長。
  • 北京協和出徵武漢:中國最好的醫院,到底有多牛?
    但是,卻查不出是何種病菌。這時林醫生想到了11年前,協和轉來的一個女孩。她的肺、皮膚和骨頭全都被病菌啃食到潰爛。她在全國各地的醫院查了5年,甚至被取走了腰椎的一塊骨頭,卻依然沒有結果。全國的專家都束手無策。
  • 全國2000家協和醫院,只有3家是真的
    一個沒有協和醫院的城市是不完整的。在天眼查上搜索「協和醫院」,竟然有2038家。除了北京協和醫院,還有撫順協和、勉縣協和、蕭縣協和、巨野協和……不管你家住幾線城市,不管多偏遠,附近總有一家協和醫院等著你。當然,它們都是假的。
  • 1934年蔣介石和宋美齡夫婦,為何雙雙神秘入住北京協和醫院
    這次來醫院,蔣介石和宋美齡是突然來的。他們來到底是蔣介石來看病體檢,還是宋美齡呢?醫院應該都有病人的檔案,蔣氏夫婦這次到協醫院,整個過程之所以成為秘密。那天,蔣氏夫婦住進醫院僅僅半個小時,醫院門口就匆匆來了一個人。只見他一進到戒備森嚴的協和醫院,立馬就叫來院長,讓他把協和醫院最好的醫生都給叫來開會。
  • 北京和武漢的協和到底有多牛逼
    真協和有多厲害可能許多外地人直到這一次疫情,才知道武漢協和有多牛。但對於武漢人來說,一首順口溜早已深入人心:「還有一口氣,趕緊送同濟;同濟救不活,趕緊去協和;協和有困難,必須找中南。」CT片子慘不忍睹,但仍然難以診斷病因,最終就是由王澎醫生找到了罪魁禍首:極為罕見的馬爾尼菲藍狀菌。
  • 「院長說」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協和經驗」——專訪北京協和醫院...
    2月7日,北京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張抒揚帶領該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142名隊員奔赴武漢。當時正值疫情蔓延速度最快、醫院床位最吃緊的階段,北京協和醫院整建制接管了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重症病房:在48小時內,將病房改造完畢;組建全新科室,定崗定責,逐步實現從無序到有序;按規律辦事,圍繞專業化、精細化、科學化展開救治……用張抒揚的話說,病人是在闖關,醫護人員也在闖關,在過去的60多天裡,醫療隊實現著一個又一個「不可能」。
  • 北京協和醫院開通免費線上發熱諮詢
    為積極應對新型肺炎疫情,回應社會關切,北京協和醫院於2020年2月10日開通免費「線上發熱諮詢」服務,向廣大群眾提供疫情防控方面的專業諮詢建議,為打贏這場防疫阻擊戰貢獻協和力量。如果您有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相關問題,可通過北京協和醫院手機APP【在線諮詢】模塊諮詢。
  • 北京協和醫院開通線上免費諮詢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想去醫院,但有些問題又要向醫生諮詢怎麼辦?可以通過「線上服務」找醫生。北京協和醫院開設了線上專科諮詢服務,來自內分泌科、皮膚科、臨床營養科和藥劑科的70餘位專家,通過協和App在線為患者提供專科指導和幫助,疏解常規醫療需求壓力。  北京協和醫院遠程醫學中心主任秦明偉介紹,在新冠肺炎期間該措施讓市民足不出戶即可獲得專家諮詢解答。今後,醫院還將逐步擴大線上諮詢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