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 | 《維摩詰經》講記 第05品 文殊師利問疾 5.05 維摩居士的侍者

2021-02-10 中國噶舉中心

《維摩詰經》講記 第05品 文殊師利問疾

5.05 維摩居士的侍者

「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仁」是尊敬的稱呼,寫信如果相當尊敬對方,不論對方是出家或在家人,都可以稱他「某某仁者」,這是很客氣的稱呼,而且對長輩對平輩,甚至晚輩都可以用。他說:先生你不是問我,為什麼旁邊沒有服侍的人嗎?告訴你,我的侍者多得很,那些諸魔外道不規矩的,都是我的侍者。

 

「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舍。」為什麼呢?先說什麼是魔道,貪戀三界,貪戀生死,貪戀情愛欲,不知道本空而抓一切有,就是魔道。我們學佛的,常常罵這個是外道,那個是魔。自己想想看,你完全解脫了情愛欲了嗎?如果沒有,那就是狗咬狗一嘴毛,就是魔罵魔。被三有困住,沒有跳出三界,皆是魔道。魔是抓有,所以眾魔樂於生死。我們講這個世界苦啊!要跳出苦海啊!你看,我們現在已經晚上九點半了,跳舞廳正開始熱鬧著,你去問問,他們不說我們是瘋子才怪。他們如果來到這裡,一定奇怪我們這一班瘋子在做什麼!他們覺得自己的人生是正常的,我們是莫名其妙的。這叫作眾生顛倒,究竟是我們錯,還是他們錯,我不敢下定論,你們去下結論吧。

 

眾魔固然樂於生死,菩薩也不願意跳出生死,你說菩薩是不是魔呢?這叫自願作魔,雖然討厭生死,還是自願在生死輪迴中度人。如果菩薩沒有這個肉體怎麼度人?你讓維摩居士叫觀世音菩薩,你看叫得來吧?你說你在夢中打坐時看到過,那是你意識的變化啊!他要現身給你看,就非變成肉身菩薩不可!這個話說錯了我負責,我下地獄!所以,諸佛的肉身成就,也即報身成就,是如此之難啊!你們要懂這個道理。

 

菩薩為什麼要在生死之流中滾?為的是要和凡夫一樣,照樣入胎,住胎十個月,出生後,照樣昏頭昏腦,照樣十幾歲以後看個什麼《禪話》,然後要打坐,忽然悟道,忽然成功,幾十年後忽然度眾生,然後忽然翹辮子,然後又忽然再來投胎,你說多笨啊!魔固然笨,菩薩是瞪起眼睛在笨。所以肯瞪起眼睛上當的人,是第一等人。

 

「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什麼是外道?心外求法叫外道。把自己那個法門自己那個觀念,抓得牢牢的,念個什麼神秘的咒子,可是病還照樣生。現在很多人把一些西藏喇嘛當神。我在西藏時他們都對我說,大乘根器都在你們漢地。東方國土的人要往生西方,不曉得西方國土的人要往生哪一方?現在這些人一看到喇嘛,喲!活佛來了!淨土有什麼了不起,阿彌陀佛我都會念。我說你就是不會念!阿彌陀佛就是大密宗,你就是不懂!你有這些觀念,你就是外道,心外求法,把自已的觀點抓得牢牢的,把菩薩也抓得牢牢的。菩薩看一切外道魔法都可以解脫,沒有那個法門他不會的,所以他作菩薩。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愛好不同,佛菩薩開的是百貨公司,你要買啥他就賣啥,反正把你的生死了了,菩薩的目的就達到了。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眾生病從四大起,四大是地水火風,這不光是佛學理論,也是研究醫學的根本哲學,形成中國秦漢以後的病理學。佛說四大的每一大,就有一百零一種病,比如傷風是屬於風大的病,再發燒了就是火大,咳嗽有痰了就是水大。四大合起來有四百零四種病,這還是大歸類。四大綜合起來,就更多了。每一種病都隨時可以使人死亡,如年紀大的人得了傷風感冒,稍不留意就引起肺炎,那危險就大了。佛學裡有另外一套醫病方法,有一些不同的方子,這些方子大部分收集在孫思邈著的《千金要方》中,是佛家乃至道家的醫藥。《千金要方》裡面,奇奇怪怪的方子很多,比如有一個禪定方,打坐吃下去容易入定。大家一聽,一定想要老師把這個方子配出來,給我們吃吃看。哼!你們靠藥入定還行嗎?但是它有沒有道理呢?非常有道理,十幾年前我還配過,給幾個人吃了,的確有道理。可是要得到大定,那是得配合用功夫的。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問,大乘菩薩應該怎麼樣來慰問開導有病菩薩?這意思不是我們真的去慰問菩薩,而是說,得了病自己要怎麼樣理解,怎麼樣求解脫。換句話說,自己怎麼樣觀想。

 

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維摩詰經》裡面所有提問的菩薩,包括前面的小乘弟子,最後都成佛了。他們目前是現比丘身,現小乘羅漢像,但是提的都是大乘菩薩的問題。世界上的人沒有一個不病的,我們現在覺得自己很健康,那只是假相,都是在病中,不管你頭暈還是眼睛看不清,都是病。這個世界就是病態的,沒有一個人是正常的,除了一個人,就是成佛的人。慰喻有疾菩薩,不只是指生病住醫院的人,平常我們就是病人,這一點要特別注意,是《維摩詰經》傳佛的心要。能參通了這個,「誰受病者」誰在受病?再告訴大家,據我的了解,古代修道成功的人,多半是年輕時多病的,因為多病所以肯研究自己,才成功了,反而活得長。無病無痛的人,他不在乎,所以死得快。算八字的知道,如果這人身子有點毛病反而好,「帶疾延年」,反而長壽。「誰受病者」,也就是無我,這理論你都知道,到了有病的時候,你的這個「我」,卻比平常更難解脫。這時真要參通「無有實法」,本來空,死也空,空也空。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為什麼呢?這個道理不用學《維摩詰經》,就應該懂了。我們身體是地水火風組合而成,像這個房子由水泥、鋼骨、磚頭、瓦塊、木料拼湊組合的,假名為房子。地水火風不是我們的主人,身體裡沒有個真我。我,是誰呢?在這個身上,也不在這個身上。有位禪師的偈子:「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我們的主人翁,那個作主的、能知的,不在這個身體上。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病是怎麼來的?由於一切眾生執著我相,由於我執,所以有病。大家平常都懂這個道理,但是有病的時候就過不去了。因此,《維摩詰經》告訴我們,有病的時候正好學佛參禪,這個時候能參通,才可以了生死。懂了這個道理,就不應該執著我相。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理論上知道一切唯心,不用維摩居士講,各位學佛的早知道了,病本在心。但你真有病痛,這個心空不掉,我相丟不掉。這個心起了我相、我想,才有這生病的感受,越來越嚴重,也是業報。既然知道是業報,就空得掉,但是大家知道而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要空談這個理,說得一定要行得,否則就犯了妄語戒。要去除我想及眾生想,應當起法想,就是要參透佛法的事理。

《維摩詰經》講記 | 開場白

我們今天講的《維摩詰經》,是與整個佛法、佛教、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的文化關係最大、影響最深、歷史最久的一本經。

 

如果把本經只當作是在家居士所說的一本經,這個觀念就不對了!《維摩詰經》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本位而解脫成佛的法門,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諸佛如何證道,如何得到解脫,如何證得菩提之路。

 

東方世界的兩個佛國

一般人都以為中國的禪宗是達摩祖師來了之後才傳開的,殊不知在達摩祖師以前,由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維摩詰經》和《法華經》影響最大,而成為中國文化禪宗的根本經典。東方世界的兩個佛國

 

這本經的份量有如此之重,但因為文字易懂,流暢優美,人們很輕易的讀過去了,認為已經懂了,實際上非常難懂。我們這一次把《維摩詰經》和《藥師經》連起來講,因為它們是一個系統的。為什麼說是一個系統的呢?'我們一般都曉得,佛介紹給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是為了方便,讓我們末世智慧及福德不夠的眾生,能夠修往生法門。而佛法真正的即生成就,這個成佛的大業與大道,卻在《藥師經》和《維摩詰經》所表徵的東方世界兩個佛國。一個是阿閦佛國,就是維摩居士化身成為在家佛所依附的東方妙喜不動世界。

 

這個東方的阿閦佛國和另一個東方佛國,藥師琉璃光佛土相銜接。東方世界和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相輝映,像是一個太陽系統的晝和夜。當太陽西斜下山的時候,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太陽出來生生不已的時候,又到了東方阿閦佛國土和東方琉璃光佛土。這是佛法中的一大秘密,是真正的密宗。

 

所以真正了解佛法以後就知道,一切顯教的經典中明顯告訴你的,你不懂,就成為大密宗。倒是一切密宗修持的方法,反而很是顯教,因為它的密義,你若能深入參究,就明白了、就通了。顯教告訴你真正的佛法奧秘,你再參究也不通,除非你福德成就、大智慧成就,才會通了。

 

所以這次講經的因緣,是把真正即生成就,佛法的大秘密告訴你,讓你好好修持參學。不要以為打坐就是學佛。

 

現在先翻到《維摩詰經》第十二品,「見阿閦佛品」,阿閦佛是東方妙喜如來不動國土的佛,也就是我們講《藥師經》時,所引到《法華經》當中的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個佛子之一,連阿彌陀佛也是大通智勝佛的兒子。《維摩詰經》經文再下一品是「法供養品」,就提到藥王如來,我們要了生死成佛超出三界,必須深切親證到藥王如來所開示的不死之法,不生也不滅。千古以來,都無人把佛法中的《藥師經》《維摩結經》《法華經》當作秘密法門,只把它們作為顯教的經文來誦讀參學,自然不會明白修法的意義與關鍵所在,因此毫無成就。

 

整本《維摩詰經》裡面最重點的重點,是告訴我們:佛法就在這個世間,我們就在自己的身心上自了。如果求他方世界依賴別人,想了生死,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因為外力僅是方便法門,非究竟法門。所以究竟法門必須要自度自了。再講個插曲,例如四川的文殊院有幅非常好的對子:

 

見了就作作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本是無生

 

像這些佛教文學,禪的精神,靈性智慧的淵源,都與《維摩詰經》有密切的關係。

 

現在的《維摩詰經》中文版本,是在中國歷史上動蕩的南北朝時期,由西域請來的胡僧鳩摩羅什所翻譯的。最初是前秦的苻堅發兵去請鳩摩羅什,但鳩摩羅什還沒走到中國,苻堅的前秦就亡國了。後來就由姚興在今天陝西地區所建的後秦國,出兵請到鳩摩羅什來中原。為了請來這一位學者,發兵幾十萬,滅了扣住鳩摩羅什的三個西域小國家,大概也只有中國南北朝這些野蠻的皇帝們才做得出來。

 

這本經的文字之好,今人不由得要敬佩鳩摩羅什的才華。當然,他在中國所收的幾位傑出大弟子,像僧肇、僧睿等,都是一流文學天才,自然也是本經文字優美的原因。因為有《維摩詰經》,中國此後兩千年的文學、文化都為之豐富了。例如唐代文人的唐詩,幾乎無不受《維摩詰經》的影響,從唐代就把《維摩詰經》編成戲劇上演,今日崑曲的《天女散花》就出自《維摩詰經》。這本宗教的經典已經深入民間的戲劇、歌曲、舞蹈,對中國文化、文學的影響之大,可以說無與倫比。但是近代一般的中國文化史、文學史和哲學史的學者,因為佛學涉獵不深,就看不通這一點。而近代佛教界人士,卻不精歷史,或文學根基不深,也同樣摸不到這樣的觀點。

 

什麼是真正的佛法

本經的經題是「維摩詰所說經」,後來也有題為「佛說維摩詰所說經」,那是後世因為尊崇釋迦牟尼佛而加上的,實際上原經的翻譯不用佛說二字,只是維摩詰居士所說的經,因為這本經的中心佛法是由維摩詰居士所說的。也有把經題翻譯成「不可思議解脫經」,這是因為我們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要解脫三界,跳出六道輪迴,還我們本來面目而成佛。眾生原本是佛,自己迷失了原路,不知父母未生之前自己為何,找不到這個根源,因此就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迴。又因為受到物質世界環境影響,而有身心煩惱痛苦,生老病死等等。修持就是要解脫物質世界的束縛,解脫身心的煩惱,追溯回身心根源,自性清淨。

 

學佛目的在求解脫,如何解脫呢?維摩詰居士所說經告訴我們,真正的佛法就在我們這個世間求解脫。

 

順便提到,佛法所說不可思議,是說在修證上不可以用普通意識思想去猜測解釋,不可以用凡夫的智能知識來討論研究。你只能用一個信的方法來修持。或者是信淨土念佛法門,或者是信四念住、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法門。堅定專一地去求證,在求證的過程中,不可以用人世間的知識或習慣性的意識隨便解釋,所以說是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不能思議。如果是不能思議,那麼這一部經就是因思議所生,豈不自我矛盾?究竟不可思議與思議的分別何在,這是佛法中的秘密,《維摩詰經》本身也給了你答案。

 

現在進入《維摩詰經》的本文。

|中國噶舉中心|

讓我們共同搭建一個沒有邊界的精神樂園

您可能已經關注中國噶舉中心公眾號(chinakagyu)一段時間了,也可能剛剛關注我們,當您感受到了這裡日日不斷的感動!當您把我們的公眾號推薦給身邊的人,這份感動也就得到了傳遞,如此您也積累了無量的法布施的功德福報,很多人也許就因為您而受益,因為您而改變!讓我們共轉法輪、同生淨土!

淨霖有約  投稿郵箱 : gamajinglin@gmail.com    噶瑪淨霖微信:gamajiayuan

相關焦點

  • 11 佛一音說法 12 寶積問佛淨土《維摩詰經講記》第01品 佛國
    《維摩詰經講記》第01品 佛國 1.11 佛一音說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裡大問題來了,依照普通的理解,這句偈文的意思是,佛只用一個聲音說法,所有眾生,不論印度人、中國人,連牛、馬、貓
  • 維摩詰居士
    在毗舍離城西北有一座寺院,旁邊有塔,是佛說《維摩詰所說經》的地方。維摩詰居士是城中一位大富長者,心胸豁達,修安忍調柔心性,用精進對治懈怠,不離禪定,攝受諸根。雖然身為居士,卻常修梵行。維摩詰居士常常以善巧方便度化眾生,使大眾得到佛法智慧的受用。  釋尊初轉法輪,所說法主要是四聖諦、十二因緣、六道輪迴、善惡因果及處世的倫理法則等。以此方法培養的弟子稱為聲聞弟子,通常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四種果位。此後必須回小向大,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在實踐中才能逐漸修證佛果。
  • 淺談《維摩經》的文學審美|王維別號王維摩,深受維摩經影響多深
    維摩詰居士曾經對前來問疾的文殊師利菩薩講說「本無」、「空空」之義,深受文殊師利菩薩敬佩。故在〈文殊師利問疾品〉中,文殊菩薩向佛陀稱讚維摩詰居士:「世尊!彼上人者,難為詶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 每周一經 · 北宋大理國寫經《維摩詰經》卷中
    ▲《維摩詰經》卷中  卷首繪畫阿吒力教僧人所翻譯、傳抄、撰寫的經典,既有三藏經疏,也有儀軌懺文。大理國寫經在歷史上也頗為著名。▲《維摩詰經》卷中  局部1925年,羅振玉先生在天津曾見過段正嚴寫於後大理文治九年(公元1118年)《維摩詰經》一卷,題記記載與本卷《維摩詰經》一樣,亦是「佛頂寺主僧尹輝富監造」。
  • 04 持世菩薩:如何修行(上)《維摩詰經講記》第04品 菩薩
    不空成就佛04 持世菩薩:如何修行(上)《維摩詰經講記
  • 「文殊師利」問疾維摩詰,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
    當維摩詰大士看到文殊師利率眾人前來問疾時就說:「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菩薩了達人法二空,無相無念無住,「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一旦任運生起如來的精神,便是如來佛。2. 萬法皆空。維摩詰以空掉房間和遣開侍者,引起文殊師利有關空的問題。
  • 維摩詰經第二十二講
    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無所妨礙。於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這一段其實是在講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的一個續,一個開頭。
  • 維摩詰經略解(26)持世菩薩與維摩詰
    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佛世尊又對持世菩薩說:「請你代表我去慰問維摩詰居士的疾病。」持世對佛陀說:「世尊啊!我沒有辦法代表世尊探問維摩詰的疾病,怎麼說呢?
  • 維摩詰經20 : 執著於自己的正道,這不是真正的佛道.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菩薩,什麼是如來的種性?【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一般眾生執著五蘊身,有身見,但是,菩薩不同,他觀照身是五蘊所集合的,當下一念覺悟,五蘊就皆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文殊師利,眾生認為有執著身見的地方,就是如來的種性,當下。
  • 開不二門無礙方便的無垢稱(維摩詰)菩薩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並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
  • 南懷瑾先生:端午吃粽子的另一層含義——要你解脫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維摩居士是大富貴人,為什麼現在房間裡空空的,連一個侍者也沒有?「空室」是心空,上面已經講過了。維摩居士把房間變成「方丈」大小,這是印度觀念。中國文化叫「方寸」,還要小,就是心。
  • 雲飛座移、滿壁風動的莫高窟《維摩詰經變》畫,為何被張大千贊為第一
    《維摩詰經變》畫面的整體結構是把「示病」、「問疾",辯論聽法的雙方,分為兩大陣營。壁畫的西側是文殊一方。文殊菩薩坐高大的方形蓮臺,頂懸華蓋,雙手合十,神情安祥,正在傾聽維摩詰的演講。文殊身後和蓮臺周圍是來問疾的諸菩薩、天人、佛弟子和中華漢族帝王群臣。壁畫東側是維摩詰一方。維摩詰居士坐在高大豪華掛帳簾的胡床中,身披重裘,憑兒探身,手執塵尾,鬍鬚上揚,激亢地向文殊陳說爭辯。
  • 《維摩詰經》「以因緣故諸法生」的基石上,契入中道不二法門
    《維摩詰經》,直從無我離相而趣入。在等觀中,煩惱、菩提、一切法是同樣的空無別異,展現空與業報並存的生命觀。在「以因緣故諸法生」的無差別基石上,契入中道不二法門生病的人,常會抱怨「為什麼是我?」身體病苦,內心更苦,甚至影響病情的發展。
  • 維摩詰所說經
    如是長者維摩詰。為諸問疾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維摩詰所說經弟子品第三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於床。世尊大慈寧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
  • 維摩詰經十大金句
    本經的主人公是古印度的在家大菩薩維摩詰居士,相傳是金粟如來的化身,以居士身份輔助佛陀攝化眾生。經中所講的內容微遠幽深,窮理盡化,非下乘智力可測,非常人可思可議。不論是作為中國佛教代表的禪宗,還是成為現當代佛教主流的人間佛教,《維摩詰經》中的「心淨則佛土淨」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為重要的思想資源和經典依據。
  • 大虛法師:《指月真髓》——《維摩詰經》講記(68):慈悲魔 菩薩縛
    「客塵煩惱」這個詞是鳩摩羅什大師的翻譯,首見於《維摩詰經》,這個詞後來在《楞嚴經》裡也出現過,有很多文學作品也都引用過它。這個詞形容的就是我們心理上來來往往、奔流不停的各種思想妄念、情緒感覺,佛法裡把它們比喻為像塵埃一樣的過客,好像一束陽光裡飛揚舞動的灰塵,又好像是在家裡進進出出的客人,鳩摩羅什大師創造性的把它們結合在一起,翻成了「客塵」,這個意境一下就變得文學了很多,變得美了很多。
  • 自然法師|略講《維摩詰經》第1講
    那麼,等下面所講的《維摩詰經》也才能夠念念之間能聽得下去,能聽下去就再也不是,只是聽一個一般過去以為的聽過去菩薩的故事而已。師父只是節錄幾段《維摩詰經》之中比較重要的一些經文,你們最好私底下讀一到兩遍,你們看到的講義是師父後面節錄了。《維摩詰經》在之前有第一品叫做〈佛國品〉,世尊講維摩詰的先講〈佛國品〉,為什麼先講〈佛國品〉?每一部經典之中都有他的漸次,念念之間導引眾生、導引一個行者如何在心裏面架構將來的菩提資糧,架構當前念念能夠用心歸家的作用。為什麼要講〈佛國品〉?
  • 維摩詰經第十三講
    因為菩提離一切相,既然它離一切相,就要與這個後面的離相應,這樣去行,寂滅是菩提。所以寂滅是不要起任何妄想執著的心。不觀是菩提,不觀是告訴你怎麼修行,不要起覺觀之心。為什麼說不起覺觀之心呢,告訴你菩提離諸緣故。因為菩提沒有一個緣,沒有一個有自體性的法可得。沒有能所,所以你不觀就對了,這樣理事就相應了。不行,不讓你去造作,不去行於一切有為。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