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查裡
在對印度青年,中年人的街頭採訪和媒體中,他們給出了各種褒貶不一的評價,總體來看他們覺得這是一個令人感到情感複雜的巨人。其中阿查裡的態度很有代表性。
普裡姆基什·阿查裡,是班加羅爾某軟體公司的高管,具有國際視野的他,對於中印關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在歷史淵源上他認為,中國和印度一樣,具有相似的歷史和文化傳統,都經過同樣的歷史過程,都是文明古國。兩國從玄奘時代開始,就有很多友好的文化交流,佛教在中國成功地落地,就是這方面的良好證明。
而在綜合的國際形象上,他覺得中國一方面一個是積極的形象:中國在崛起,在世界經濟中,人民幣地位不斷增強,擴大在非洲的投資,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國的另一個形象是比較嚴厲的形象,防火牆,對於邊境問題上的寸步不讓,令人感到強硬。
所以,這個國家雖然強大,但是比較以自我為中心。遇事總是先考慮自身利益,然後才考慮其他國家。但其實很多其他國家也是如此,所以無可厚非。
在經濟和人民生活方面,阿查裡說毫無疑問,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印度取得很大成就,中國也取得很大成就,使許多人脫貧,而且致力於男女地位平等,掃清文盲,提升農村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印度應該在這方面做得更好,但是印度不應以中國為樣板。印度有自己的模式。比如多個邦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
至於差距,阿查裡則表示,對比兩國的發展現狀,他認為,印度還需要10年時間才能在經濟方面趕上中國。當然印度不能表現傲慢,也不能表現太謙卑。如果印度不對中國表現傲慢,這樣對雙方都有好處。而且他覺得,印度民間對於中國的態度其實不太負面,甚至略微偏向正面,只是在特定時期,比如2017年的洞朗對峙,對於雙方對彼此的看法有影響,但多數時候有教養的印度人對於中國,抱有肯定中帶嫉妒的態度。
至於官方人士,印度駐華大使班巴瓦爾曾經提到:
如果你到印度去,在我們的城市和村莊見到平民,你就會知道他們沒有反華心態。事實上,印度人民非常讚賞中國過去40年在經濟發展上取得的成績。同樣,當我遇到許多中國人時,我能感受到他們的溫暖和友誼。正是因為這些積極情緒,2017年,我們收穫了印中合作的兩個成功範例。第一個是寶萊塢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第二個是中國的小米公司成為印度市場上最大的行動電話供應商。即使是洞朗對峙的不愉快經常出現,但是這無礙於印度人對於中國的整體看法。
那麼大家是怎麼看待中印之間的關係,和兩國之間的刻板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