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1中國天主教會各教區歷史數據1940版

2021-02-13 Joseph 周延光

          

1940年代中國天主教會各教區歷史數據,摘自《在華基督宗教史料索引》

各教區詳情整理中。。。

  堅決維護聖教會聖統制

開封總教區:

Kaifeng Diocese,(河南)開封教區(公教);一九一六年分出豫東代牧區,一九二四年成立開封府代牧區,由義大利米蘭外方傳教會(PIME)管理;1940年的堂口:開封(小修院)、陳留、杞縣、睢縣、淮陽、鹿邑、馮橋、丁村集(1941年發生「丁村事件」)、扶溝、逍遙鎮、周家口、東漳、蘭封、野雞崗、尉氏、太康;1940年有15, 041信徒、13個大教堂、231個小教堂、34名外籍司鐸(其中27名米蘭外方傳教會,7名美國本篤會[OSB])、7名本地司鐸、3名外籍輔理修士、28名外籍修女(Sisters of Providence of St Mary of theWoods、Indiana, Benedictines of St. Joseph,Minnesota、Sisters of Mary Consolatrix)、54名本地修(開封主顧傳教修女會)、1所大修道院(6名屬本教區修生)、1所小修道院(30個修生)、1個高中、29個小學、1個孤兒院(140個孤兒)、10個診所;主教:見Tacconi(譚維新)、Pollio(陽霖)。

Guide [Kweiteh]Diocese,(河南)歸德(商邱)教區;一九二八年成立監牧區、一九三七年成立歸德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教區;由西班牙奧古斯定會(ORSA)管理;1940年的堂口:商邱、朱集、寧陵、張弓、虞城、夏邑、胡橋、八裡莊、永城、史劉樓(柘城);1940年有7, 899信徒、3座大教堂、8個小教堂、13名外籍奧古斯定會司鐸、1名本地司鐸、1名外籍輔理修士、5名外籍修女(奧古斯丁重整修女會[AugustinianRecollect Sisters])、1名大修生、1所小修道院(30個修生)、1所傳教員學校、2個小學、1個孤兒院、1個診所;主教:見Ochoa(陳)。

Zhengzhou[Chengchow] Diocese,(河南)鄭州教區;一九二四年成立鄭州代牧區,由義大利聖方濟各沙勿略會(SX, Parma)管理;1940年的堂口:鄭縣、新鄭、密縣、榮陽、廣武、汜水、許昌、禹縣、郾城、臨穎、襄城、穎橋、郟縣、白莊、曹鎮、魯山、臨汝;1940年有21595信徒、15座大教堂、99所小教堂和祈禱所、19名外籍聖方濟各沙勿略會司鐸、11名本地司鐸、2名外籍SX輔理修士、16名外籍修女(加諾撒會[Canossian Sisters of Charity])、77名本地修女(若瑟會)、2名大修生(在開封修道院)、1所小修道院(32名修生)、6所小學、2個孤兒院、1個醫院、2個養老院、6個診所;主教:見Calza(賈師宜)、Tissot(丁主守)。

Luoyang Diocese,(河南)洛陽教區(公教);一九二九年由鄭州代牧區分出,成立監牧區;一九三五年成立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教區;由義大利沙勿略會(SX)管理;1940年的堂口:洛陽、龐村(小修道院)、嵩縣、水溝廟、陝縣、澠池、偃師、王溝、登封;1940年有8, 656信徒、2座大教堂、9座小教堂、20名外籍沙勿略會司鐸、3名外籍沙勿略會輔理修士、7名外籍修女(加諾撒會[Canossian Sisters of Charity ])、19名本地修女(耶穌嬰兒德來會;見Sisters)、10名大修道生(在開封修院)、1所小修道院(16名修生)、1個初中、3個小學、2個孤兒院(56個孤兒)、1個醫院、7個診所;主教:見Bassi(巴友仁)。

Weihui [Weihwei]Diocese,(河南)衛輝(安陽)教區;一九二四年成立衛輝代牧區;一九四六年成立衛輝(安陽)教區;由義大利米蘭外方傳教會(PIME)管理;1940年的堂口:汲縣、原高鎮、延津、滑縣、八裡營、官橋營、牛市屯、道口、林縣、田家井、安陽、洪河屯、水冶、白壁鎮、辛村鎮、臨漳、內黃豆公鎮、湯陰、武安、通樂、高村;1940年有41, 000名信徒、29座大教堂、55所小教堂和祈禱所、 30名外籍司鐸、13名本地司鐸、14名外籍修女(聖心修女會[Missionary Sisters of the Sacred Heart])、37名本地修女(若瑟會)、7名大修生(在開封學習)、1所小修道院(34個修生)、4個高中、1所傳教員學校、6個初中、9個小學、1個孤兒院(342個孤兒,其中175個男童)、2個養老院(不可治病人的養病院,有64個病人)、12個診所;主教:見Chiolino(林棟臣)、Civelli(祁濟眾)。

Xinxiang[Sinsiang] Diocese,(河南)新鄉教區;一九三六年成立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教區;由美國聖言會(SVD)管理;1940年的堂口:新鄉、封邱、陽武、王村、修武、沁陽、喬廟、中和鎮(獲嘉);1940年有13, 077名信徒、4座大教堂、78個小教堂和祈禱所、17名外籍司鐸、3名外籍聖言會輔理修士、5名外籍修女(聖神會、聖方濟各服務醫院會[Hospital Sisters of St. Francis,Springfield])、9名修道生、7個初中、52個小學、1個孤兒院、1個醫院、3個診所;主教:見Megan(米幹)。

Nanyang Diocese,(河南)南陽教區(公教);原豫南代牧區(一八八二-一九二四年),一九二四年成立南陽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教區;由義大利米蘭外方傳教會(PIME)管理;1940年的堂口:靳家崗、南陽、鄧縣、新野、內鄉、鎮平、南召、安皋、賒旗鎮、淅川、唐河、方城;1940年有21, 022信徒、23座大教堂、99個小教堂和祈禱所、23名外籍司鐸、2名外籍米蘭外方傳教會輔理修士、11名外籍修女(加諾撒會[Canossian Sisters of Charity])、39名本地修女(南陽聖母無原罪會)、8名大修道生(在開封學習)、1所小修道院(53名修生)、1所高中、1 所傳教員學校、3個初中、27個小學、2個孤兒院(221個孤兒)、1個醫院、2個養老院、2個盲人院(29個盲人)、8個診所;主教:見Volonteri(安代牧)、Cattaneo(何代牧)、Tacconi(譚維新)、Bellotti(包代牧〔貝洛蒂〕)、Massa(梅嶺南)。

 

Xinyang[Sinyangchow] Diocese,(河南)信陽教區;一九二七年成立監牧區;一九三三年為代牧區,由聖言會(SVD)管理;1940年的堂口:信陽、明港、潢川、桃林鋪、固始、羅山、汝南、正陽、上蔡、蔡溝鎮、銅城集、沉邱、新安集;1940年有10, 429信徒、2座大教堂、84所小教堂和祈禱所、29名外籍聖言會司鐸、10名外籍聖言會輔理修士、20名外籍修女(聖神會)、42名本地修女(聖家會, Oblates〔聖家獻女傳教會〕)、3名大修生、14名小修生、1所高中、1所傳教員學校、9個小學、2個孤兒院、3個醫院、2個診所;主教:見Froewis(法來維)、Schoppelrey(史培祿)、Zhang Weidu(張維篤)。

Zhumadian[Chumatien] Diocese,(河南)駐馬店教區(公教);一九三三年由南陽分出,成立駐馬店監牧區;由本地司鐸管理;1940年的堂口:駐馬店大院(天主教小醫院)、駐馬店車站、韓莊、西平、舞陽、柏莊寨、泌陽、象河關、羊冊、桐柏;1940年有14, 098信徒、3座大教堂、4個小教堂、16名本地司鐸、4名外籍修女(聖神婢女會[Servants of theHoly Spirit])、2名大修生(在開封修道)、1所小修道院(27修生)、5所小學、 3個孤兒院(83個孤兒)、1所醫院、2個養老院、1個診所;主教:見王基之、袁克治。

================================

 

北京總教區:

(教省總計教友數826295人;司鐸750位;教堂3347座(不包括景縣教區))

Beijing Diocese,北京教區(公教);汗八裡教區:一三○七-四八年,見Montecorvino(孟高維諾)、Nicolas(方濟各會[OFM]),北京教區:一六九○-一八五六年,見Bernardin della Chiesa(伊大仁〔康〕)、Souza(索智能)、Salutti(安德義)、Gouvea、Ribeiro(李代牧)、Pires-Pereira(畢主教)、Mouly(孟振生);(北京和)北直隸代牧區:一八五六-一九二四年,見Mouly(孟振生)、Guerry(蘇)、Delaplace(田類思)、Tagliabue(戴濟世)、Sarthou(郝士良)、Favier(樊國梁)、Jarlin(林懋德);北京代牧區:一九二四-一九四六年,見Jarlin(林)、Montaigne(滿德胎),北京總教區:一九四六年,見Tian Gengxin(田耕莘);1940年由遣使會(CM)管理;1940年的堂口:西什庫北堂(主教座堂、小修道院、傳教員學校「明道學院」、遣使會印字館)、南堂、東堂、西直門內西堂、東交民巷教堂、崇文門外南岡子教堂;京南:肖家務(萬莊車站)、牛房(安定車站)、採育(安定車站)、正福寺、白家疃(清河)、長辛店、桑峪;涿縣:涿縣城內、西仙坡、南章、西皋莊、二站(琉璃河)、長溝、任村、石窩、石家務、周各莊、立教(良鄉)、西裡池、泗各莊、柳河營、黨莊、楊家樓、古莊頭、普安屯(竇店鎮)、南窯;京北:賈家疃(通縣)、密雲、平房、通縣西關、北寨(三河);京東:大口屯、少林口、敦家莊(薊縣)、溝頭(寶邑新集)、北旺鎮(武清)、桐柏鎮、小韓村、皇后店、朱家鋪、五慶坨、老莊子、洛水坨、甄家營、楊津莊、雙樹村(楊村)、扁城、北塘、大三莊、蘆臺鎮、護路新莊、侯家莊、次洲;永清:南關鎮、信安鎮(勝芳)、馬家場(南寺垡鎮)、北孟、葛漁城(安次)、仇莊、丈方河(洛垡)、北岔口(固安)、大韓村、韓家莊(馬莊鎮)、朱安屯(郎房車站)、馬公莊(固安)、固城(平景橋)、大彭村、胡林(榆垡鎮)、查馬坊(郎坊);蘇橋:蘇橋鎮、安祖新莊(文安)、賈莊鎮(大城)、石溝(勝芳)、王家口、孫家堡、新鎮、高家莊(霸縣)、裡坦(興濟)、北莊頭(新店鎮)、文安城內、東零巨(大城)、孫氏鎮、堂二裡、善來營;1940年北京教區總人口為4百萬,信徒26萬;有58座大教堂(能容納400多人)、528座小教堂和祈禱所、31名外籍司鐸(其中29名遣使會)、106名本地司鐸(其中31名遣使會)、59名輔理修士(其中43名本地修士, Marists〔聖母會〕、236名修女(其中181名本地修女)、1所大修道院(見Beijing Chala〔北京柵欄〕,本教區有21名大修道生)、1所小修道院(60名修道生)、1所大學(見Beijing Catholic University〔北京公教大學〕、輔仁大學)、 4所高中、1所傳教員學校、12所初中、86所小學、249個道理學校、1個孤兒院、3個醫院、1個養老院、9個診所;修會在北京的修院(1940年):遣使會(CM):阜城門外柵欄;聖言會(SVD):北京公教大學(定阜街1號)、西山北安河5號普照寺;聖母聖心會(CICM):普愛堂,太平倉2號;宣化教區:宣德堂,東城弓弦胡同13號;方濟各會(OFM):方濟堂,定阜大街李廣橋18號;耶穌會(SJ):德勝院,九局內五石虎胡同1號;聖母會:柵欄聖母會總院,柵欄上義中學,西苑黑山戶聖母會院等(Marists〔聖母會〕);仁愛會:西什庫仁慈堂等(見Sisters of Charity〔仁愛會〕);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FMM):王府井大街三條胡同聖心女學校(一九一五年成立);聖神傳教會修女:定阜大街輔仁大學女子部,太平倉輔仁女子中學部(349學生);若瑟會修女:西什庫若瑟總院(共128名修女)。

Tianjin Diocese,天津教區(公教);一九二四年成立天津代牧區,一九四六年教區;由遣使會(CM)管理;1940年的堂口包括:天津西開(主教堂)、天津法界紫竹林、望海樓堂、西南城角(若瑟堂)、仁慈莊、鹹水沽;靜海、唐官屯、管鋪頭、興濟;滄州、滄縣、大高河、張彥恆、鹽山、北褚村、張會亭、楊家集;慶雲、常家、任家、大勾家、杞王橋、河家;1940年有54, 632名信徒、22座大教堂、240座小教堂和祈禱所、46名外籍(遣使會)傳教士、35名本地司鐸、35名輔理修士(其中9名本地人〔聖母會〕)、59名外籍修女(仁愛會、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FMM]、埃及方濟各修女會[FranciscanSisters of Egypt]、加拿大無染原罪修女會[Canadian Sisters of the ImmaculateConception])、 64名本地修女(若瑟會等)、7名大修道生(在北京柵欄)、1所小修道院(50名修道生)、1所大學(津沽大學,或稱「馬場道工商學院」, 1940年有1, 016名學生,其中159名信徒)、1所博物院(黃河博物院[Museum Huanghe],與津沽大學聯合)、5所高中(約1, 500學生)、6所初中(約500學生)、幾所小學(3, 000多學生)、2所孤兒院(71個孤兒)、2個醫院(意國醫院,由巴爾瑪聖沙勿略會[SX]管理,老西開法國醫院,由仁愛會管理)、1個養老院、5個診所;修會會院:遣使會(CM):法租界首善堂;耶穌會(SJ):法租界崇德堂、馬場道工商學院;聖母聖心會(CICM):法租界普愛堂;方濟各會(OFM):意租界方濟堂;巴爾瑪沙勿略會(SX):天津意國醫院;聖母會(Marists):西開法漢學校、法租界法國學校;仁愛會修女:老西開法國醫院、小洋貸街仁慈堂;亦有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埃及方濟各修女會、若瑟會、加拿大無原罪修女會的會院;主教:見Dumond(杜保祿)、Vienne(文貴賓)。

Yongpingfu Diocese,(河北)永平府(唐山)教區(公教);一八九九年成立河北東部代牧區,一九二四年成立永平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永平教區;由荷蘭遣使會(CM)管理;1940年的堂口:盧龍(總堂、修女院)、黃花港、小稻地(胥各莊)、賈莊子、臨榆(遵北)、臺頭營(撫寧)、唐山(有「貧民教養院」、培仁女子學校)、麻灣坨(古冶)、安各莊(南、北)、崔新莊(灤縣)、暖泉(馬城)、建昌營(遷安)、北港(興城鎮)、顧家店子(安山);1940年有35, 600信徒、2座大教堂、79座小教堂、27名外籍遣使會、14名本地司鐸(其中6名遣使會)、9名輔理修士、7名外籍修女、47名本地修女、1所小修道院(29名修生)、1所高中、3所初中、13所小學、7個孤兒院、1個養老院、3個診所;仁愛會修女們於一九二○年建立唐山培仁女子學校;荷蘭的輔理修士(Mariales, Brothers of the Seven Sorrows ofOur Lady, Voorhout )於一九二七年建立唐山貧民教養院;主教:見Geurts(武致中)、Lebouille(劉士傑)。

Xuanhua Diocese,宣化(後:張家口)教區;(公教);一九二六年成立宣化代牧區、一九四六年成立教區,由本地司鐸管理;1940年的堂口包括:宣化(平綏路、南關)、上莊子(沙嶺子)、張家口、三裡莊(柴溝堡)、孟家墳、永寧城、懷安;雙樹子(涿鹿)、蘇家房(下花園)、紙房溝(懷來)、二堡子(涿縣);西合營(蔚縣)、上營莊、安家莊;南屯(宣化深井堡)、馬圈堡、呼坨店、泥河灣、東城、西小莊(陽原);1940年有35, 241名信徒、35座大教堂、155座小教堂、16名外籍傳教士(大多在懷來楊家坪隱修院,見楊家坪)、52名本地司鐸、55名本地修士(在懷來楊家坪隱修院,見熙篤苦修會[Cistercians ofthe Strict Observance])、33名本地修女(若瑟會)、1所大修道院(17名本教區修道生)、1所小修道院(64名修生)、2所初中(約160學生)、17所小學(約800學生)、5個孤兒院(432個孤兒)、2個養老院、1個診所;主教:見趙懷義、程有猷、張潤波、王木鐸。

Baoding[Paotingfu] Diocese,保定府教區,早期由直隸管理;一九二四年成立代牧區,早期由遣使會(CM)管理,後由本地司鐸管理;1940年的堂口包括:清苑、清苑舊道(小修道院)、清苑西關車站西(廣慈醫院、孤兒院等,由仁愛會管理)、清苑南關(公教醫院,由仁愛會修女管理;淑慎女學校,由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FMM]修女管理)、清苑鼓樓(若瑟會修女院)、黃陀、小望亭、邵家莊、東顯陽;湖渠(徐水)、安家莊、東馬營(高碑店白溝河)、新安鎮、吳家莊、倉巨(定興);東閭村、全昆、南宋村、趙口(高陽)、徐各莊;謝莊、北河莊、田各莊、西王力、北王力、溫仁、姜家莊、張登、段家莊;望都北關、白少、東陽莊、中山陽;巒頭、娘子神、史家佐、套裡、寨子;地區;1940年有79, 810名信徒、92座大教堂、220座小教堂、7名外籍(遣使會)傳教士、61名本地司鐸(其中7名遣使會)、7名外籍修女(仁愛會、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77名本地修女(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若瑟會)、27名修道生(在北京柵欄學習)、1個小修道院(59個修道生)、2個初中、16個小學、1個孤兒院(363個女孤兒)、2個醫院、2個診所;主教:見Montaigne(滿德胎)、周濟世(遣使會)。

Yixian [Yihsien]Diocese,(河北)易縣教區,一九二九年為傳教區,一九三六年為監牧區;由義大利Stigmatins(印五傷司鐸會[CPS])管理;1940年的堂口:易縣(總堂、修女院)、良各莊(修女院)、西山南、高士莊、淶源、淶水;1940年有5, 737名信徒、1座大教堂、20座小教堂、11名外籍(印五傷司鐸會)傳教士、5名本地(教區)傳教士、3名外籍修女(埃及方濟各修女會[FranciscanMissionary Sisters of Egypt] )、19名本地修女、1所小修道院(29名修生)、1所傳教員學校(52個學生)、35個小學、1個養老院、5個診所;主教:見Martina(馬)。

Anguo [Ankwo]Diocese,(河北)安國教區(公教);一九二四年從保定分出,成立蠡縣監牧區,一九二九年成立安國代牧區;由本地遣使會(CM )管理;1940年的堂口:安國(小修院,西關:耀漢小兄弟會的真福院)、南馬、程六布(博野)、大黎園、蠡縣:高家莊、周於莊、南宗、劉家白樓、萬安、莘橋、高陽、堤口;束鹿:趙家莊、劉家莊、馬疃、王山口、西呂村;1940年有35, 215名信徒、11座大教堂、138座小教堂、3名外籍傳教士、24名本地司鐸(其中有6名遣使會))、148名本地輔理修士(耀漢小兄弟會[Little Brothersof St. John]〔若翰小兄弟會〕)、2名歐洲修女、104名本地修女(安國西關的德來修女會)、4名大修道生(在北京柵欄)、1所小修道院(28名修道生)、10多所小學、1個孤兒院(77個孤兒)、3個診所;主教:見Sun Dezhen(孫德楨)、Wang Zengyi(王增義)。

ZhengdingfuDiocese,(河北)正定府(石家莊)教區(公教);一九二四年成立正定府代牧區;由遣使會(CM)管理;1940年的堂口:正定:正定城內(總堂、仁愛會修女院「仁慈堂」、若瑟會修女院、一九二八年成立苦修會(Trappist)隱修會神樂院,見Cistercians〔熙篤會〕)、正定車站、正定東柏棠修道院(小修院);橋寨:橋寨(小果莊北)、東田、莊裡(無極);定縣:定縣、宿家莊、小召;靈壽:馮家莊、講裡(平山郭蘇鎮)、卸甲河(小覺)、水碾、廣安;石家莊:石家莊、東焦、油通(欒城)、元氏城內、南佐、石棋峪、北障城(井陘)、西王俄(贊皇);槁城:興安村、趙魏、東裡莊;1940年有51, 106名信徒、59座大教堂、414座小教堂、15名外籍(遣使會)傳教士、48名本地司鐸(其中20名遣使會)、55名本地輔理修士(保祿會[Brothers of Paul])、7名外籍修女(見Sisters of Charity〔仁愛會〕)、 128名本地修女(若瑟會)、16名大修道生(在北京柵欄學習)、1所小修道院(60名修道生)、1所隱修院(一九二八年成立的苦修會[Trappist]正定「神樂院」、18名隱修士)、5所初中、7個小學、6個孤兒院、2個醫院、2所盲人院、2個養老院、4個診所;主教:見Schraven(文致和)、陳啟明。

Zhaoxian Diocese,(河北)趙縣教區(公教);一九二九年成立趙縣監牧區、一九三二年成立代牧區、一九四六年成立教區;由本地司鐸管理;1940年的堂口:邊村(小修道院、德蘭會修女院)、中馮、河西寨、高邑、裡村;唐邱:小營裡、雙井、朱家莊、雷家莊、範家莊、官莊、寧晉城內;賈莊:柏鄉、小京、魏家莊、大張莊、固城、乞村、石城;1940年有42, 965名信徒、18座大教堂、219座小教堂、 35名本地司鐸、36名本地修女、11名大修道生、1所小修道院(60名修道生)、幾個小學、1個孤兒院;主教:見張弼德。

Shundefu Diocese,(河北)順德府(邢臺)教區(公教),一九三三年由正定分出,成為監牧區,一九四四年成代牧區,一九四六年成教區;由波蘭遣使會(CM)管理;1940年的堂口:邢臺(總堂、眼科醫院、公教醫院、若瑟院)、巨鹿、張固寨(廣宗)、堯山南關、大北張(任縣)、大辛莊、北掌(沙河)、河下(邢臺);1940年有19, 609名信徒、13座大教堂、126座小教堂、15名外籍傳教士(遣使會)、5名本地司鐸(其中2名〔遣使會〕)、7名外籍修女(仁愛會,管理眼科醫院和公教醫院)、11名本地修女(若瑟會)、 2名大修道生(一個在北京柵欄,一個在羅馬)、9名小修道生、2個初中、20個小學、1個孤兒院(159個孤兒)、1個醫院(邢臺公教醫院)、2個養老院、12個診所;主教:見Krause(葛樂才)。

Xianxian[Sianhsien] Diocese,獻縣(滄州)教區(公教);一九二四年成立獻縣代牧區、由耶穌會(SJ)(法國和中國耶穌會)管理;1940年的堂口包括:泊頭、張家莊(耶穌會的初學院、小修道院、哲學院)、河間(大修道院、修女院)、任邱、範家圪達、王蔡間、臥佛堂、獻縣(修女院)、交河、深縣;1940年有86, 276名信徒、38座大教堂、459所小教堂和祈禱所、73名外籍傳教士(耶穌會)、44名本地司鐸(其中20名耶穌會)、29名耶穌會輔理修士(其中5名外籍人)、21名外籍修女(煉靈中保會[Auxiliatrices des ames du Purgatoire]、寶血會[Sisters of the Precious Blood] )、86名本地修女(獻堂會、煉靈聖母會)、1所大修道院(泊頭張家莊、16名修道生)、1所小修道院(98名修生)、2所高中、2所傳教員學校、13個初中、348個小學或簡單學校、684個道理學校、2個孤兒院、1個醫院、20個診所;主教:見Lecroart(劉代牧)、趙振聲。

Jingxian[Kinghsien] Diocese,(河北)景縣教區;一九三九年從獻縣分出,一九四七年為景縣(後:衡水)教區;由奧地利耶穌會(SJ)管理;1940年的堂口:景縣、王謙寺黃古莊、河渠、故城;南宮、垂陽鎮範家寨、新河團裡;冀縣、衡水、武邑、棗強;吳橋、寧津、東光;1940年有30, 137名信徒、10名外籍耶穌會司鐸、12名本地司鐸;主教:見Brellinger(凌安瀾)。

Yongnian[Yungnien] Diocese,(河北)永年教區;一九二九年由獻縣分立,成監牧區;一九三三年為代牧區,一九四六年成立永年教區;(後入邯鄲教區);由本地司鐸管理;1940年的堂口:威縣趙家莊(總堂)、魏村(修女院)、張家莊、清河、永年城內、臨名關、小北汪、南裡嶽、肥鄉、西莊屯、城安、彭城鎮、北張爾莊(邯鄲);1940年有50, 031名信徒、9座大教堂、159座小教堂、22名本地司鐸、31名本地修女(聖神安慰會)、26名大修道生、1所小修道院(41名修生)、3個小學(200多信徒學生)、2個孤兒院(162個孤兒)、1個養老院、2個診所;主教:見崔守恂。

Daming Diocese,(河北)大名教區(公教);一九三五年成立大名監牧區,一九四七年成立教區,由匈牙利的(Hungarian)耶穌會(SJ)管理;1940年的堂口包括:大名(城內、城外有兩個修女院)、南樂、清豐、濮陽(有修女院)、長垣;1940年有39, 900名信徒、20座大教堂、 212座小教堂、18名外籍耶穌會傳教士、15名本地司鐸(其中1名〔耶穌會〕)、22名耶穌會輔理修士(其中3名本地人)、23名外籍修女(加羅薩聖母會[Sisters of Our Lady of Kalocsa])、13名本地修女、3名大修生、1所小修道院(16名修生)、2個高中(約70個學生)、2個傳教員學校(66個學生)、4個初中(約200個學生)、35個小學、2個孤兒院、2個養老院、6個診所;主教:見Szarvas(查宗夏)、Lischerong(隆其化)。

================================

濟南總教區:

Ji'nan [Tsinanfu]Diocese,濟南教區,山東於一八三九年成代牧區;一八八二年分為魯北、魯南代牧區,(濟南為魯北);一九二四年成立濟南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濟南總教區;由義大利、德國方濟各會(OFM)管理;1940年的堂口:濟南城內、大馬路(若瑟醫院,由美國修女管理)、濟南東關、北園、洪家樓(大、小修道院、修女院、女學校、仁慈堂)、濟南章邱胡迪、大水井、禹城韓家莊、卜莊、張端士莊、徐家樓、陵縣曹家寨、劉家寨、滿家營子、德州德縣、陳保亮家、劉王莊、毛王莊、泰安、王家莊、滿莊、東莊、萊蕪陳家莊、翟家莊、安家渡、胡家莊、隆莊、白雲峪、溼口山、孝里舖、桐城鎮、東平李家所、梁家莊、商家老莊;1940年有39, 319名信徒、20座大教堂、349所小教堂和祈禱所、50外籍方濟各會、28名本地司鐸(其中7名方濟各會)、18名輔理修士(瑪利亞會[Brothers of Mary]其中4名本地人)、46名外籍修女(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FMM]、美國聖方濟各服務醫院會[Hospital Sisters of St.  Francis]、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Franciscan Sistersof the Schools、門斯德聖母始孕無玷會[Sisters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ofMuenster])、1所大修道院(本教區有16名大修道生)、1所小修道院(50名修生)、1所傳教員學校、1所初中、60所小學、3個孤兒院(230孤兒、其中14男孩)、1所醫院(濟南大馬路若瑟醫院、濟南聖若瑟醫院[St. Joseph's Hospital])、2個養老院、8個診所;主教:見Schmücker(瑞代牧)、Herkenrath(海)、Jarre(楊恩賚)。

Linqing [Lintsing]Diocese,(山東)臨清教區(公教);一九三一年由濟南分立為監牧區,由本地司鐸管理;1940年的堂口:臨清小盧(總堂、小修道院)、梨園屯、常家屯、尖莊、郭莊(館陶)、程二寨(邱縣)、武城十二裡莊(有修女院、孤兒院)、東昌聊城、範王莊(堂邑)、山店子、莘縣西關、荏平(張莊)、姜莊、玉皇廟(博平)、戴莊(清平)、蔣官屯(高唐);1940年有一八九六4名信徒、10座大教堂、22所小教堂、21名本地司鐸、5名外籍方濟各會(OFM)、24名輔理修士(其中10名本地人)、21名大修道生、1所小修道院(39名修生)、2個高中(約140名學生)、1個傳教員學校、13個小學、3個孤兒院(188個孤兒)、1個醫院、3個診所;主教:見胡修身、李朝貴。

Zhoucun [Chowtsun]Diocese,(山東)周村教區(公教);一九二九年由濟南分出張店監牧區,由美國方濟各會管理;一九三七年為周村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教區;1940年的堂口:周村(總堂,有修女院)、韓家窩(小修道院)、張店(有修女院)、邢家莊(桓臺)、邱李莊、土峪(淄川)、辛莊子(鐵山)、坡莊、姜家(惠民)、王家店子、小劉家(陽信,有修女院)、吳北鬥家(樂陵)、張郝路家(無棣)、永豐、姜家(濱縣);1940年有20, 900信徒、5座大教堂、128座小教堂、19名外籍傳教士(方濟各會[OFM])、2名本地司鐸、19名外籍修女(寶血修女會[Sisters of the Precious Blood],方濟各聖家修女會[Franciscan Sisters of the Holy Family],巴伐利亞方濟各沙拉諾修女會[Bavarian Sisters of St. Francis-Solano])、1所小修道院(45名修生)、4所初中、19所小學、1所孤兒院、4個診所;主教:見Pinger(楊光被)。

Yidu [Idu] Diocese,(山東)益都(青州)教區、(公教);一九三一年由芝罘分立,成益都監牧區、由法國方濟各會(OFM)管理;1940年的堂口:益都(總院、小修道院、修女院)、臨朐、博山、臨淄、博興、高苑、安邱、昌樂、壽光;1940年有11, 300名信徒、5座大教堂、145座小教堂和祈禱所、12名外籍傳教士(方濟各會)、12名本地司鐸(其中1名方濟各會)、5名外籍修女(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FMM])、13名本地修女(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1所小修道院(29名修生)、1所初中、10所小學、1所孤兒院(137孤兒)、3個診所;主教:見Guichard(衛國棟)、Digard(狄嘉略)。

Zhifu [Chefoo,Chifu] Diocese,芝罘(煙臺)教區;一八九四年成立魯東代牧區,一九二四年成立芝罘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教區;由法國方濟各會( OFM)管理;1940年的堂口:煙臺(主教座堂、傳教員學校、崇正學校、修女院)、煙臺西山(有麻瘋病院)、福山、棲霞、蓬萊、黃縣(小修道院)、龍口、招遠、萊陽、濰縣、坊子(有修女院)、黃埠(昌邑)、張家埠、平度(門村)、辛安、冷哥莊(平度)、掖縣、沙河、西繇;1940年有12, 400信徒、9座大教堂、53座小教堂、15名外籍方濟各會、15名本司鐸、10名輔理修士(其中2名外籍人)、48名外籍修女(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FMM])、18名本地修女、1所小修道院、2所高中學校(由聖母會[Marist Brothers]創辦的煙臺崇正學校,有679名學生)、有1所傳教員學校、25所小學、3個孤兒院(199個孤兒,其中10個男童)、1所印刷廠、4個醫院、2個養老院、1年麻瘋病院(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修女在煙臺西山管理一所麻瘋病院,有32個病人)、7所診所;主教:見Wittner(羅光漢)、Durand(杜良*神父)。

Weihaiwei Diocese,威海衛教區,一九三一年從芝罘分立為監牧區;由法國方濟各會(OFM)管理;1940年的堂口:威海衛(總堂、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FMM]修女院、海星學校)、威海衛鹽灘、文登、北莊(文登澤頭集)、牟平東關、埠西頭(棲霞);1940年有3, 966名信徒、16個教堂、7名外籍方濟各會、3名本地司鐸、5名本地輔理修士(聖母會)、17名外籍修女(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盧森堡方濟各第三會仁愛會[Franciscan Sisters of Luxembourg])、8名本地修女、2所初中學校(1928年由聖母會修士創立的威海衛紀念路海星學校,有650名學生)、4所小學、 1個孤兒院(123孤兒)、1個醫院、1個養老院、9個診所;主教:見Durand(杜良*神父)、Stern(路道宣)。

Qingdao [Tsingtao]Diocese,(山東)青島教區(公教);一九二五年由兗州分立為監牧區、一九二八年為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教區;由聖言會(SVD )管理;1940年的堂口:青島城內(大堂、有修女院、學校)、青島湛山(修女院)、滄口、臺東鎮、膠縣(有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FMM]修女院)、荒裡、即墨、大祗莊、客旅店、於家村、高密(小修道院、修女院)、景芝、張家、諸城、樓戈莊、日照、泊兒;1940年有20, 048名信徒、19座大教堂、223座小教堂和祈禱所、24名外籍聖言會、6名本地司鐸、5名輔理修士(其中4名本地人)、65名外籍修女(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聖神會、聖神永禱會、School Sisters ofSt Francis, Milwaukee;見Sisters)、4名大修院修士(在兗州)、1所小修道院(在高密,42名修道生)、1所高中(1923年由聖母會修士創辦的青島St. Michael'sSchool,203名學生)、2個傳教員學校(30多名學生)、4個初中、22個小學、3個孤兒院、2個醫院、6個診所;42主教:見Weig(維昌祿)、Tian Gengxin(田耕莘)、Olbert(吳)。

Yizhoufu [Ichowfu]Diocese,(山東)沂州府(臨沂)教區(公教);一九三七年從青島分立為代牧區,由聖言會(SVD)管理;1940年的堂口:臨沂(總堂、修女院、學校)、臨沂城外、蘭陵、費縣(修女院、傳教員學校)、白埠、郯城、王莊集(有小修道院、修女院)、河南(沂水)、蒙陰(有修女院)、大張莊、井旺莊、莒縣、季家山(莒縣)、沂水、北左泉;1940年有一八五六8名信徒、10所大教堂、68所小教堂、24名外籍傳教士(聖言會)、4名聖言會修士、13名外籍(聖神會)修女、18名本地(神愛會)修女(在王莊集、季家山、沂水、臨沂);有2名大修道生(在兗州)、16名小修道生(在青島)、一所高中、6所小學、2所孤兒院(116孤兒)、2個醫院、1個養老院、3個診所;主教:見Weber(萬賓來)。

Yanzhou[Yenchowfu] Diocese,(山東)兗州教區(公教);一八八二年成立魯南代牧區,由聖言會(SVD)管理,一九二五年成立兗州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兗州教區;1940年的堂口:滋陽(即兗州、大堂、聖神會、聖家會修女院、印刷所)、滋陽東關、冠(官)莊鋪(麻瘋病院)、鄒縣、兩下店、泗水、曲阜、戴家莊(聖言會修院、學校、修女院、農場)、濟寧(學校、修女院)、安居鎮、嘉祥、魚臺、金鄉、包家樓、汶上、寧陽、南驛、郭家樓、方家道溝、嶧縣、棗莊、陰平、澗頭集、滕縣、臨城(即薛城,有修女院、學校)、官橋、沂河;1940年有52, 507名信徒、28所大教堂(可以容納400多人)、630座小教堂和祈禱所、51名外籍聖言會、12名本地司鐸(其中4名聖言會)、21名聖言會修士(其中4名本地人)、65外籍修女(聖神會)、73名本地修女(聖神會、聖家會、神愛會)、1所大修道院(本教區有6名大修道生)、1所小修道院、1所高中(40學生)、6所初中(260學生)、68所小學(2, 400學生)、 3個孤兒院(162個孤兒)、4個醫院、1個養老院、1個麻瘋病院(在兗州冠莊堡,有52名病人)、16個診所、1個印刷廠(兗州聖保祿印書館,見Presses〔各種出版機構〕);主教:見Anzer(安治泰)、Henninghaus(韓寧鎬)、Schu(舒德祿)。

Caozhoufu Diocese,(山東)曹州府(荷澤)教區(公教);一九三四年由兗州分立為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教區;由聖言會(SVD)管理;1940年的堂口:曹州(總堂、小修道院、傳教員學校、修女院)、沙土集、閻什口、東明、林寨、定陶、黃店、鄆城(有修女院)、陳家坡、鄄城、巨野(有修女院)、謝家集、張家莊、龍固集、曹縣(聖家會修女院)、郭堂、張樓集、青固集、城武、天宮廟、南魯集、單縣(修女院)、黃岡集、終興集、候樓集、辛羊廟、芳桂集;1940年有64, 160名信徒、26座大教堂、640座小教堂和祈禱所、 28名外籍聖言會(SVD)、7名本地司鐸(其中4名聖言會)、13名外籍(聖神會)修女、33名本地(聖家會)修女、2位大修道生、1所小修道院(46名修生)、1所傳教員學校、4所初中、49所小學、2個孤兒院(63個孤兒)、6個醫院(1930年代在鄆城等地建立臨時醫院以幫助洪水災民)、1個養老院、18個診所;主教:見Hoowarts(何方濟)。

Yanggu [Yangku]Diocese,(山東)陽穀教區;一九三三年從兗州分出;一九三四年成立代牧區,一九四六年成立陽穀教區;一八八二-一九三二年由聖言會(SVD)管理,後由本地司鐸管理;1940年的堂口:坡裡莊(總堂、學校、小修道院、修女院)、陽穀、張秋鎮、梁山、大武家莊(範縣)、濮縣、蔣店(觀城)、朝城;1940年有20, 725名信徒、4座大教堂、17所小教堂、14名本地司鐸(其中3名聖言會)、1名外籍聖言會、11名本地修女、6名外籍修女(聖神會)、4名大修道生(在兗州修道院)、14名小修生、1所傳教員學校、2所初中、5個小學、2個孤兒院、2個養老院、10個診所;主教:見Tian Gengxin(田耕莘)、Niu Huiqing(牛會卿)。

================================

 

太原總教區:

Taiyuan Diocese,(山西)太原教區(公教);早期歷史:見Shanxi Dioceses(山西教區);一九二四年成立太原府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太原總教區;由義大利方濟各會(OFM)管理;1940年的堂口:陽曲(即太原府,主教堂、印刷所、小修道院、修女院等)、太原下莊寺(方濟各會會院:聖心院,大修道院)固碾、東澗河、圪撩溝、南社村、窯子上、紅溝子、河上嘴、大泉溝、申社、忻縣、武家村、寄村鎮、東呼延、定襄、五臺、原平、崞縣、軒崗鎮、白水村;1940年有36, 077名信徒、33座大教堂、160個小教堂、21名外籍方濟各會司鐸、16名本地司鐸(其中4名方濟各會)、5名方濟各會修士(其中1位本地人)、10名外籍修女(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FMM])、5名本地修女(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1所大修道院(見TaiyuanMontecorvino Seminary〔太原陝西山西大修院〕)、8名本教區的大修生、1所小修道院(31名修生)、2所傳教員學校(35名學生)、2所初中學校(約100學生)、36個小學(約1100學生)、2個孤兒院(303個孤兒)、1所醫院、2個養老院、2個診所;主教:見Grassi(艾士傑)、Fogolla(富格辣)、Fiorentini(鳳朝瑞)、Massi(希賢)、Capozi(李路加)。

Yuci [Yutze]Diocese,(山西)榆次(晉中)教區(公教);一九三二年由太原分出,成立監牧區;一九四四年為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教區;由義大利方濟各會(OFM)管理;1940年的堂口:清源洞兒溝(總堂、小修道院)、榆次、壽陽、黃嶺村、河底鎮、陽泉、測魚鎮、太原南、沙溝、西溫莊、柳林莊、清源、南青堆、祁縣、姚村;1940年有13, 710信徒、17座大教堂、136所小教堂和祈禱所、15名外籍方濟各會司鐸、6名本地司鐸、2名本地輔理修士、33名本地修女、4名大修生(在太原修道院)、17名小修生(在太原)、2所傳教員學校(約20個學生)、51所小學(約1100學生)、2所孤兒院(148女孤兒,4個男孤兒)、3個診所;主教:見Focaccia(富濟才)。

Shuozhou[Shohchow] Diocese,朔州教區;一九二六年由太原分出,成立監牧區;一九三三年為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朔州教區;由德國巴伐利亞(Bavaria)的方濟各會(OFM)管理;1940年的堂口:米昔馬莊(主教府、總堂、修女院、女傳教員學校)、朔縣(有修女院)、繁峙、河曲、懷仁、南磨石、八臺(左雲)、沙楞河、上坡、石褐峪、寺科、山陰、小辛莊、代縣、岱嶽、井坪鎮、鵲兒嶺(左雲)、崔家窯、右玉;1940年有9, 687名信徒、8座大教堂、70座小教堂、30名外籍方濟各會司鐸、4名外籍方濟各會修士、11名外籍修女(Sisters of St. Francis Solanus)、5名大修生、1所小修道院(14名修生)、1個傳教員學校、19個小學、1個孤兒院(200女孤兒)、1個養老院、2個診所;主教:見Haering(俞廣仁)。

Datong [Tatungfu]Diocese,(山西)大同教區(公教);一九二二年成立大同監牧區、一九三二年成立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大同教區;由聖母聖心會(CICM)管理;1940年的堂口:大同(總堂、大同大修道院)、榆林、馬莊、千千村、許堡、西冊田、張官屯、馬家皂、天鎮、莫家堡(羅文皂)、渾源、東新莊、南村、西加鬥(廣靈)、靈邱;1940年有8, 530信徒、9座大教堂、107所小教堂、30名外籍(聖母聖心會)、1名本地(聖母聖心會)、5名本地修女、1所大修道院(見Datong Seminary〔大同大修道院〕)、1名屬本教區的大修生、7名小修生、1所初中、32所小學、2個孤兒院、1個養老院、5個診所;主教:見Hoogers(高東升)、Joosten(鄧維道)。

Fenyang Diocese,(山西)汾陽教區;一九二六年成立汾陽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教區;由本地司鐸管理;1940年的堂口:汾陽(主教堂、小修道院)、楊家莊、靜樂、柴廠村、姬家莊(交城)、離石、方山、柳林鎮、中陽、平遙、文水新立村、峪口、介休、臨縣、青塘村、三交鎮、白文鎮、高家焉、張楊溝;1940年有15, 197名信徒、35座大教堂、45座小教堂、29名本地司鐸、4名修士(聖若翰洗者)、20名大修道生(在宣化府)、1所小修道院(28名修道生)、4個小學、2個孤兒院(102女孤兒、4個男孤兒)、1個養老院;主教:見Chen Guodi(陳國砥)、Liu Jinwen(劉錦文)、Lei Zhenxia(雷震霞)。

Hongdong[Hungtung] Diocese,(山西)洪洞(臨汾)教區(公教);一九三二年成立洪洞監牧區,一九五○年為教區,由本地司鐸管理;1940年的堂口有:韓羅堰(蘇堡鎮、有大、小修道院)、洪洞(學校)、馬頭、趙城、馬牧、南杜壁(霍縣)、黃崖(襄陵)、馬家節(安澤)、靈石靜升鎮、隰縣西坡底、解家窪、蒲縣西關;1940年有12, 015名信徒、22座大教堂、94個小教堂和祈禱所、21名本地司鐸、8名本地修女(嬰仿會[Sisters of St.Therese of the Infant Jesus])、14名大修道生、1所小修道院(32名修道生)、9個小學(120多學生)、1個孤兒院、1個養老院、1個診所;主教:見成玉堂、朝廷弼。

Jiangzhou[Kiangchow] Diocese,(山西)絳州(運城)教區;一九三六年成立絳州監牧區,由荷蘭方濟各會(OFM)管理;1940年的堂口:新絳城內(總堂、修道院、修女院)、垣曲石頭圪塔(皋落鎮)、汾城南關、曲沃、運城(有修女院)、栲栳鎮(永濟)、橫水鎮;1940年有6875名信徒、5座大教堂、67個小教堂、8名外籍方濟各會、3名本地司鐸(方濟各會)、9名外籍修女(聖若瑟小姐妹會[Little Sisters of St Joseph of Heerlen][修女會])、5名本地修女、1名大修道生、1所小修道院(22名修生)、2個小學、2個孤兒院、2個醫院、2個養老院、2個診所;主教:見Pessers(孔昭明)。

Lu'an [Luanfu]Diocese,(山西)潞安(長治)教區(公教);一九二四年成立為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潞安教區;由荷蘭方濟各會(OFM)管理;1940年的堂口:長治(潞安府,總堂、修道院、學校、修女院)、長治苗村、南漳、安口(壺關)、東李高(屯留)、馬廠(潞城,曾有修道院)、張莊(有修女院)、高家莊、安陽、羌城(有修女院)、潞城、新莊、黎城、茶棚灘、趙家嶺(襄垣)、老軍莊(屯留,有修女院)、王莊、郭村、良馬、上司村、姚家莊(武鄉)、白家莊、晉城、小南嶺、遠望(陵川)、果子溝(高平);1940年有28, 283名信徒、56座大教堂、137座小教堂、35名外籍方濟各會司鐸、7名本地司鐸、4名方濟各會輔理修士、19名外籍修女(聖若瑟小姐妹會[Little Sisters ofSt. Joseph of Heerlen][修女會])、17名本地修女、1所小修道院(56個修生)、50個小學、3個孤兒院、 3個醫院、2個養老院、9個診所;主教:見Timmer(翟守仁)、Spruit(苗其秀)、Kramer(康濟民)。

================================

西安總教區:

Xi'an [Sianfu,Hsianfu] Diocese,西安教區;一六九六年由北京教區分出陝西、山西代牧區,見陝西教區;一九二四年成立西安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西安總教區;由義大利方濟各會(OFM)管理;1940年的堂口:長安(西安):南堂(有修女院、高中)、北堂(有修女院、北堂醫院等)、西關、東關(小修道院)、臨潼、薛家灘(臨潼櫟陽鎮)、南王家(閻良鎮)、商縣(有修女院)、龍駒寨、夜村(棣花)、雒南、石甕溝、龍山河(山陽);1940年有10,  822信徒、12座大教堂、60座小教堂、17名外籍方濟各會司鐸、4名本地司鐸、3名外籍修女(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FMM],辦長安北堂醫院)、26名本地修女(耶穌聖心之方濟各第三會[FranciscanTertiares of the Sacred Heart] )、1所小修道院(25名修生)、1所高中(78個學生)、2個初中、43個小學(1, 100多學生)、2個孤兒院(82個孤兒)、3個診所;主教:見Massi(希賢)、Tessiatore(戴夏德)、Vanni(萬九樓)。

Sanyuan Diocese,(陝西)三原教區(公教);一九三一年成立監牧區、一九四四年為代牧區;一九四六年成立三原教區;由義大利方濟各會(OFM)管理;1940年的堂口:三原(總堂、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FMM]修女院)、玢縣、枸邑、醴泉、鹹陽、涇陽、高陵、郭路家(高陵)、富平、耀縣、武官坊(修女院)、通遠方(小修道院、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修女院、聖心會修女院、醫院、重要的傳教點);1940年有10, 158信徒、5座大教堂、52座小教堂和祈禱所、14名外籍方濟各會司鐸、5名本地司鐸(其中2名〔方濟各會〕)、1名外籍方濟各會修士、10名外籍修女(通遠方的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修女)、28名本地修女(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和耶穌聖心之方濟各第三修女會)、5名大修道生、1所小修道院(30名修生)、4個初中、24個小學、2個孤兒院(142個孤兒)、2個醫院、2個養老院、2個診所;主教:見Pasini(班錫宜)。

Zhouzhi [Chowchih]Diocese,(陝西)周至教區(公教);一九三二年成立監牧區,一九五一年成立教區,由本地司鐸管理;1940年的堂口:周至縣城、圍棋寨、北市村、上澗子(周至祖庵鎮)、徐家村(終南鎮)、焦家巷、啞柏鎮、雩縣城內、齊家寨(眉縣)、孝母村(扶風絳帳鎮)、大營裡、北營裡(武功普集車站)、普集站(聖若望小修院)、陳文村(興平)、南伍村、五邦村、水渠(桑鎮);1940年有18, 360名信徒、37座大教堂、76座小教堂和祈禱所、18名本地司鐸、1名外籍方濟各會(OFM)司鐸、19名本地修士(耀漢小兄弟會)、10名本地修女(聖心方濟各第三會、德來會;見Sisters)、9名大修生、1所小修道院(43個修生)、1個初中、18個小學、2個孤兒院、2個診所;主教:見Zhang Zhinan(張指南)、Gao Zhengyi(高正一)。

Fengxiang[Fengsiang] Diocese,(陝西)鳳翔教區(公教);一九三二年由西安分出,成立鳳翔監牧區;一九四二年為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教區;由本地方濟各會(OFM)管理;1940年的堂口:鳳翔城內(總堂)、鳳翔東指揮(聖安道小修道院)、隴縣、坪頭(寶雞)、寶雞南關、硯瓦溝(岐山)、鐵溝、南女冢(鳳翔)、陳村、虢鎮西街、宋家村、四原(岐山高店鎮)、胡坪;1940年有6, 709信徒、13座大教堂、34座小教堂、1名外籍(方濟各會)、17名本地司鐸(其中8名〔方濟各會〕)、4名本地修女、7名大修道生、1所小修道院(40名修生)、4個小學、1個孤兒院、2個診所、1個難民營;主教:見王道南、周維道。

Tongzhou[Tungchow] Diocese,(陝西)同州(大荔)教區(公教);一九三一年由西安分立,一九三五年為監牧區;由義大利方濟各會(OFM)管理;1940年的堂口:大荔(總堂、小修道院、修女院、學校等)、三河口、朝邑、韓城、蒲城(有修女院)、羌白鎮、下圭鎮、員曲鎮(渭南)、渭南;1940年有5, 536信徒、25座教堂、14名外籍方濟各會司鐸、2名本地司鐸(其中1名方濟各會)、10名本地修女(耶穌聖心方濟各會)、2名大修生、1所小修道院(25名修生)、2個初中(約150學生)、26個小學、1個孤兒院(89個孤兒)、3個診所;主教:見Moretti(穆繼文)。

Yan'an Diocese,(陝西)延安教區(公教);一九二四年成立延安代牧區,由西班牙方濟各會(OFM)管理,但一九三六年後教區似乎不存在;一九三五年的堂口:延安、瓦窯堡、甘谷驛(延長、有方濟各會會院)、鄜縣(Fuxian)、洛川、宜君、榆林、葭縣、米脂鎮川堡、綏德;一九三五年有9, 515信徒、21座大教堂、38座小教堂、17名外籍方濟各會司鐸、5名本地司鐸(方濟各會M)、3名外籍方濟各會輔理修士、10名本地修女(方濟各會第三會)、8名大修道生、13名小修道生、幾所小學、4個孤兒院(74個孤兒)、1個診所、主教:見Ibanez y Aparicio(易興化)。

Hanzhong[Hanchungfu] Diocese,(陝西)漢中教區(公教);一九二四年成立漢中代牧區,一九四六年成立教區,由義大利聖伯多祿保祿會(SSAAPP)和米蘭外方傳教會(PIME)管理;1940年的堂口:南鄭(漢中府、總堂、修女院、小修道院、學校)、十八里舖、城固、古路壩(米蘭外方傳教會會院)、賀家橋、陸家橋、八廟、小寨、上元觀、洋縣、西鄉、沔縣、褒城、燕子砭(陽平關);1940年有18, 000信徒、 28座大教堂、68座小教堂、19名外籍傳教士、8名本地司鐸、2名外籍輔理修士、19名外籍修(卡諾薩仁愛會[Canossian Daughters of Charity])、29名本地修女(聖道貞女會[Sisters of the Christian Doctrine]、南鄭善道會)、3名大修道生(在開封大修道院)、1所小修道院( 37名修生)、1所高中、2個初中、38個小學、1所孤兒院(402女孤兒、22男孤兒)、2個養老院、1個麻瘋病院(2個病人)、3個診所;主教:見Capettini(康代牧)、Balconi(巴代牧)、Civelli(祁濟眾)、Maggi(孟守道)。

Xing'an [Hingan]Diocese,(陝西)興安(安康)教區(公教);一九二八年成立監牧區,由義大利方濟各會住院會(OFM Conv)管理;1940年的堂口:安康(總堂、小修道院、修女院、學校)、石泉、恆口、嵐皋、平利、山陽、紫陽、漫川關;1940年有4, 121名信徒、7座大教堂、25座小教堂、9名外籍傳教士(義大利方濟各會住院會)、1名本地司鐸、3名外籍義大利方濟各會住院會輔理修士、11名本地修女(方濟各寶血會[Franciscan Sisters of the Precious Blood])、3名大修道生、1所小修道院(15名修生)、1所傳教員學校(12個學生)、11所小學(約250學生)、2個孤兒院(114個孤兒)、2個養老院、6個診所;主教:見Barracciu(巴南初)、Favarato(方代牧)、Maleddu(馬代牧)。

================================

蘭州總教區:

Lanzhou [Lanchow]Diocese,(甘肅)蘭州教區(公教);在十七世紀由陝西管理;一八七九年成立甘肅北部教區,一九二三年成立甘肅西部教區、一九二四年成立蘭州代牧區;一九四六年為蘭州總教區,先由聖母聖心會(CICM),一九二三年後由聖言會(SVD)管理;1940年的堂口:皋蘭(蘭州,大堂、大修道院、聖神會、聖家會修女院、學校、公教醫院)、新城、隴西、岷縣、葦子壩、漳縣、臨潭、武威(有修女院、學校等)、武威西鄉(有修女院)、河南壩、土門古浪、汊沽、甘州(張掖,有修女院)、城北渠、徐家莊、高臺、沙河鎮、四號;1940年有12, 283信徒、1座主教座堂(見蘭州大教堂)、18座教堂、27名外籍聖言會司鐸、7名本地司鐸(其中2名聖言會)、11名外籍修士(聖言會和德國仁愛弟兄會[Brothers ofCharity of Trier])、27名外籍修女(聖神會, Servants of theHoly Spirit〔聖神婢女會〕)、28名本地修女(聖家會, Oblates〔聖家會〕)、1個大修道院(10名屬本教區的修士)、1個小修道院(12名修生)、5個初中(約100學生)、23個小學(約800學生)、 4個孤兒院(138個孤兒)、1個醫院(蘭州公教醫院)、1所養老院、9個診所;主教:見Hamer(韓默理)、Otto(陶福音)、Frederix(費)、Buddenbrock(濮登博)。

Pingliang Diocese,(甘肅)平涼教區(公教);一九三○年由秦州(天水)分出,成立平涼監牧區,一九五○年為平涼教區;由西班牙嘉布遣會(OMCap)管理;1940年的堂口:平涼(總堂、小修道院、學校、修女院)、白水、華亭、涇川、玉都鎮、鎮原、三岔、西峰鎮(有修女院)、慶陽、三十里舖(慶陽)、1940年有4, 426信徒、2個大教堂、26個小教堂、14名外籍西班牙嘉布遣會司鐸、3名本地司鐸、3名外籍西班牙嘉布遣會修士、8名外籍修女(嘉布遣第三會聖家會[Capuchin Tertiares of the Holy Family])、1名大修道生、1所小修院(36修生)、2個初中、5個小學、2個孤兒院、2個養老院、2個診所;主教:見Larranga(高)。

Qinzhou [Tsinchow]Diocese,(甘肅)秦州(天水)教區(公教);一九二四年成立秦州代牧區;由德國嘉布遣會(OFMCap)管理;1940年的堂口:天水東關(有大、小修道院、修女院)、天水西關、三陽川、沿河鎮、石佛鎮、秦安(有修女院)、通謂、甘谷(有修女院)、樂門、西和(有修女院)、禮縣、鹽關、徽縣、王家灣、成縣(有修女院)、郭家凌、清水(有修女院)、甘泉寺、馬跑泉;1940年有6, 758信徒、20座大教堂、85座小教堂、24名外籍嘉布遣會司鐸、4名本地司鐸(其中1名〔嘉布遣會〕)、5名外籍嘉布遣會修士、24名外籍修女(聖神會, Servants of theHoly Spirit〔聖神婢女會〕)、5名大修道生、12名小修生、1個初中、3個小學(169學生)、1個孤兒院(60個孤兒)、1所醫院、2個養老院、7個診所;主教:見Walleser(法來善)、Demming(侯代牧)。

Xining [Sining]Diocese,(青海)西寧教區(公教);一九三七年成立西寧監牧區;由聖言會(SVD)管理;堂口:西寧(總堂、修女院、學校)、西寧黑嘴子、碾伯(樂都,有修女院)、大通毛伯聲(有修女院)、大通新添鋪、互助威遠堡;1940年有3, 015名信徒、4座大教堂、25個小教堂、9名外籍聖言會司鐸、9名外籍(聖神會,見聖神婢女會[Sisters, Servantsof the Holy Spirit])修女、1個初中、10個小學、1個孤兒院(9個孤兒)、3個診所;主教:見Haberstroh(夏思德)。

Xinjiang[Sinkiang] Diocese,新疆教區(公教);一九三○年由蘭州分出,一九三八年成立新疆監牧區;由聖言會(SVD)管理;堂口:迪化(烏魯木齊)、綏萊(馬納斯)、呼圖壁、奇臺、伊寧、綏定;一九三五年有738名信徒、39個望教者、11個教堂、7名外籍聖言會司鐸、6個本地貞女、3個小學、1個孤兒院、2個診所;傳教士於一九三七年後被驅逐新疆;主教:見Loy(盧斐德)。

================================

綏遠總教區:

Hohhot Diocese,呼和浩特(綏遠)教區;一八八三年由蒙古代牧區分出,一九二二年成立綏遠代牧區;1940年有堂口:厚和(哲學修道院、公教醫院)、三合村、哈拉沁、舍必崖、迭力素、永盛域、清水河、什拉烏素壕、傘蓋、什達岱、祝樂沁、善岱、後壩、三原井、烏藍淖、庫圇圖、河東、古營子、壕賴山、二十四頃地(小修道院)、石窯子、苗六圈子、銀匠窯子、五具牛窯子、薩縣、缸房營子、葛家營子、陶斯浩、麥達召、蘇波羅蓋、何家囫圇、任三窯子、將軍窯子、程奎窯子、二道河、雙龍鎮、小韓營子、巴拉蓋(有修女院)、五盛公、小淖村、大淖村、包頭、固陽、白靈淖、合窯;1940年有信徒42千、40所教堂、56名聖母聖心會(CICM)、 27名本地司鐸、28名外國修女(Dames Chanoinesses);1所大修道院(哲學)、1所小修道院、1個傳教員學校、1個醫學學校、2個高中學校、77個小學、 40個孤兒院、1個醫院、5個養老院、5個診所;主教:見De Vos(德玉明)、Hamer(韓默理)、Bermyn(閔)、Van Dyck(葛)、Morel(穆)。

Xiwanzi[Hsiwantzu] Diocese,(內蒙)西灣子教區(公教);曾是蒙古教區的核心地點和主教府;一八四○-一八八三年:蒙古代牧區,見Mouly(孟振生)、Daguin (孔)、Tagliabue(戴濟世)、Bax(巴耆賢);一八八三-一九二二年:蒙古中部代牧區,後察哈爾代牧區,見Aertselaer(方濟眾)、Ter Laak (藍玉田);一九二四年:西灣子代牧區,後與宣化成張家口教區;一九○○年有幾千西灣子地區教民被義和拳和清軍殺死;1940年的堂口:西灣子(小修道院)、榆樹平、棋盤梁、高家營子、五號、白華溝、各達蘇、大囫圇、平定堡(沽源)、高山莊、千qian金jin堡bao、頭號、狐狸溝、餉馬溝、南壕塹(有高級學校)、北穌集、老虎山、大囫圇、高吳穌、窯子溝、灶火溝、興和、二十三號、啦嘛營子、六號、張北、黑麻湖、臺路溝、大圪達、拉花營子、沙拉河東、石柱子梁、二全子井;1940年有信徒42, 135名、大教堂(容納400人)32所、小教堂90所、51名聖母聖心會(CICM)司鐸、19名本地司鐸、22名大修道生(7個在大同、15個在綏遠)、41名小修道生、15名外國修女(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FMM]和聖奧古斯丁傳教修院[Chanoinesses deSt Augustin])、36名本地修女(高家營子的聖心修女)、6所比較高級的學校、109所小學、3個孤兒院、3個養老院、3個診所;主教:見Ter Laak(藍玉田)、de Smedt(石德懋)。

Jining [Tsining]Diocese,集寧(烏盟、烏蘭察布盟)教區(公教),一九二九年由西灣子分立;由本地司鐸管理;1940年的堂口:玫瑰營子(小修道院、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FMM]修女院)、望愛莊、聖家營子、和樂溝、黃羊灘、張皋鎮、大六號、復活村、宏閣圖、各花臺、二十號地、玻利井、紅盤、升天村、香火地(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修女院)、新堂村(路豐鎮)、土臺子、井溝子、公溝堰、平地泉、十號、花桃蓋、官村、美林圖、土城子、納林溝、沙卜;1940年有34000信徒、24所大教堂、33所小教堂、 47名本地司鐸、4名外國教士、67名修女(59名本地修女和8名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20名修道生、81名小修道院的學生、1所高中、2所初中、18所小學、55所道理學校、2所孤兒院、2個診所;主教:見張智良、樊恆安。

Ningxia Diocese,寧夏教區(公教);一九二二年由蒙古西分出寧夏代牧區,由聖母聖心會(CICM)管理,包括寧夏、內蒙古、陝西的一些地區;1940年的堂口:三盛公(隆興長,有小修道院)、渡口、補隆淖、黃羊木頭、烏藍淖、三道橋、陝壩(臨河)、王糧灘、蠻會、大法公、臨河、五原、寧夏、徐和堡、平羅、棗園堡、寧安堡、中衛、靈武、金積、陝西小橋畔、興和場、城川、黑梁頭、堆子梁、白泥井子;有27 000信徒、23座大教堂,75座小教堂,28位聖母聖心會司鐸、20位本地司鐸、9名外國修女(聖奧古斯丁傳教修院[DamesChanoinesses de St. Augustin] )和46名本地修女(三盛公瑪利亞修女會);也有5所比較高級的學校、44所小學;5個診所、13個孤兒院;主教:見Frederix(費)、Schotte(石揚休)、Van Melckebeke(王)。

================================


                筆者聲明:

    本微信平臺版權屬東方梵蒂岡部分文章圖片來自網際網路,無意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筆者,筆者會在24小時內刪除,感謝您的支持諒解。

        東方梵蒂岡微信平臺,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東方梵蒂岡」。未經 授權,請勿修改文章原始內容。需要請聯繫微信: 1386200379  周若瑟

 東方梵蒂岡感謝您的關注支持!謝謝! 

相關焦點

  • 【教會歷史】2中國天主教會各教區歷史數據1940版
    1940年代中國天主教會各教區歷史數據,摘自《在華基督宗教史料索引》
  • 中國天主教的歷史發展(二)
    成立於1967年,原名天主教中國主教團,1998年因政治上的考量而改為現名。現任主席為臺北總教區洪山川總主教,副主席為高雄教區劉振忠總主教,秘書長為陳科神父,八位主教團成員為臺灣各教區的在職主教。1946年4月11日,中國天主教建立聖統制,當時全國教務之協調工作,是靠教廷駐華公使館附設的天主教教務協進會來執行(1947年成立)。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九十九:其他地區的天主教會1
    基督教之九十九:其他地區的天主教會1 (1)拉美地區的天主教 拉美地區的天主教徒佔全球的三分之一,但其數量上的優勢並不能反映拉美天主教會的重要地位,這主要是因為它的殖民地背景。
  • 【教會傳統】天主教會的禁書目錄(Librorum Prohibitorum)
    禁書目錄,指的是一些出版的書籍和文章,因違反信理而被視為異端、反教會,甚至是淫亂的,被天主教會正式錄入禁止閱讀的統計目錄。早在公元170年,教會就已經出現《穆拉多利正典》(Muratorian Canon),將教會認可的聖經篇章予以搜集和整理的匯集目錄,並宣判哪些文字是異端。公元9世紀,第一個目錄《Decretem Glasianum》出現了,但並沒得到教會的合法認可。
  • 面對馬丁·路德的攻勢,天主教會做了件大事——開會
    超越歷史故事表面,從宏觀的社會視野來討論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更多文章盡在「啟蒙時代的餘孽」,喜歡就點個讚、加個關注吧!說起歐洲近代歷史上的大事,就不得不提到開始於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了。這位仁兄算是各國歷史教科書上的常客了,只要涉及到歐洲歷史,肯定要貼上他的畫像。馬丁·路德是一位虔誠的神父,不過正因為他太虔誠了,所以他痛恨天主教會的一切腐敗行為,其中最顯眼的要數教會出售的贖罪券。通過這種方式,教會從其他信徒手中騙到了不少錢。於是在1517年,路德撰寫了《九十五條論綱》,揭露了教會中各種腐敗行為。
  • 數千萬人死亡,教會自身難保,黑死病改變了中世紀歐洲的歷史走向
    七個世紀前的歐洲,一場大瘟疫肆虐在人類誕生直至不斷繁衍生息的歷史長河中,疾病和死亡無疑是每個人一生中都要遭遇的經歷,而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早期社會由於社會生產力的局限,使得人們對於疾病的認識始終處於一個非常有限的地步。
  • 二千年教會歷史概覽(線索鏈關鍵字視頻版)
    概覽對想要更詳細了解教會歷史的人非常有用,就像地圖對於旅行的人非常有用一樣。岡薩雷斯觀察到:「對於剛踏入教會歷史領域的初學者而言,他們的主要困難之一,就是對教會歷史缺乏整體的眼光。……他們在研讀教會歷史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進入黑暗的洞穴,深入未知之領域,完全不知道下個轉角將會出現何種景況。害怕迷路的人,很難享受旅程中的風光美景。」
  • 快速了解基督教的教會歷史
    》的導論部分,可以算是教會歷史「概述」的「概述」。概覽對想要更詳細了解教會歷史的人非常有用,就像地圖對於旅行的人非常有用一樣。岡薩雷斯觀察到:「對於剛踏入教會歷史領域的初學者而言,他們的主要困難之一,就是對教會歷史缺乏整體的眼光。……他們在研讀教會歷史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進入黑暗的洞穴,深入未知之領域,完全不知道下個轉角將會出現何種景況。害怕迷路的人,很難享受旅程中的風光美景。
  • 教會史演義(309):天主教會內部的改革
    天主教內的有志之士痛定思痛,他們意識到教會中確實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流弊,無論是在教會體制方面、與世俗政府的關係方面、神學系統的架構方面、道德儀文方面,都亟需以時代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和檢討、以回歸聖經的屬靈生命來重新思考。
  • 民國時期的天主教徽章裡的歷史故事
    中國有這樣一些民國時期天主教會的徽章散布民間,國內國外以及各個時期的都有,因為有寶貴的歷史紀念意義,它們成為一些收藏家追逐的目標。舊約有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正預表新約的十二門徒,在曠野的以琳有十二股活泉解人口渴;使徒約翰看見的異象中,有一個婦人頭戴十二星的冠冕,代表教會在世上發光;將來的新耶路撒冷有十二個門,門上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又寫著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名字;城牆有 十二根墓。這些足夠說明主耶穌選召十二個門徒不是偶然的一個數目。三,反映天主教會參加抗日戰爭「公教救護隊」證章。
  • 歷史資料 | 教會進入新大陸
    公元1742年是美洲浸信會歷史的轉折點:在那一年中,費城浸信協會採用了加爾文色彩極濃的信條;在這以前,一直是亞米紐斯派佔多數;從此以後,美洲浸信會變成加爾文信仰。直到今天,費城浸信協會仍然是最強的浸信會團體。浸禮派在美洲的發展並不快。威廉斯到達麻州的一百年後,在新英格蘭的浸禮派教會不到二十五間,在中部殖民區不到三十間,南部的發展則更遲。
  • 珍貴老照片:天主教會在晚清民國時期的徐州故事
    天主教會在徐州的部分中外籍傳教士20世紀初的徐州,是龍海和津浦鐵路樞紐,京杭大運河穿越徐州(途徑窯灣、邳州、銅山、徐州、微山湖等)。鐵路和運河流經之處,也自然成為外國人在華傳教的地方,紛紛在那裡建立教堂。
  • 德國天主教會再起重大醜聞!
    判決書下來後,天主教會向科尼格支付了1.5萬歐元的賠償金和1萬歐元的治療費。也許教會還想遮掩醜聞,但實在沒有必要。因為德國天主教會的醜聞從2010年起就在燃燒,到了大廈將傾的地步。(和基督教的牧師不同,神父是不能結婚的)女性在天主教中地位也不夠高,她們無法擔任天主教會的神父一職,導致教會的男權氛圍濃重。另外,天主教會內的恐同思想,以及神父們不容置疑的權力,也導致了性侵案的發生。這場改革討論受到主席萊茵哈德·馬克思的歡迎,他認為是時候迎接新思想了。
  • 改變歐洲歷史傳承的大騙局,解密「君士坦丁獻土」
    但恰恰相反,羅馬教會以天主教的最高教會身份成為了中世紀歐西歐的主宰,掌控了西歐的宗教、文化與經濟乃至操縱政治。羅馬天主教會的領袖,羅馬主教也升格為教皇(或者叫教宗、聖座)。教皇在持續近千年的中世紀與近代早期,一直是西歐天主教世界名義上的最高領袖,擁有著高於世俗社會的地位與權威。直到16世紀馬丁·路德掀起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教皇的絕對權威,以及羅馬天主教會的一元化思想專制才被打破。
  • 教會的歷史1
    可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教會內部人事組織結構,並不是兩千年前耶穌創立教會的時候便如此的,而是經過很多世紀的形成與演變,才固定為今天這樣的體制,就連本世紀六十年代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之後,教會內部的職務也有所改變。初世紀教會體制結構的演進有時候是模糊不清的,各項職務的名稱也不一致,經常遇到一個職務的名稱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義。
  • 這個天主教神父好神奇,他怎麼就成了中國咖啡的始祖?天主教會在中國之二
    歷史是一方鏡鑑,可以明是非;歷史是一架天平,可以知得失,歷史是一座寶庫,可以啟智慧。        ——獻給喜歡歷史、善於思考的朋友。天主教會在中國之二:這個法國神父好神奇!他怎麼就成了中國咖啡的始祖?
  • 天上人間——天主教會看「祭祖」及相關問題
    由十六世紀在中國大陸建立教會開始,數百年來的傳教史中,「祭祖」的確曾經引發相當激烈的爭議,但是行至今日,已然是柳暗花明之境。究竟天主教會怎麼面對這個信仰本地化的問題呢?本文將從三方面來探討:首先進入中華文化的儒家脈絡中,探尋和基督信仰相應的的祭祖意義;再回頭看天主教會對祖先的態度;最後進入華語天主教會在「祭祖」議題上的本地化適應。
  • 《大憲章》保護了英國國教會?
    1)保護英國國教會的權利和自由 2)承認倫敦和其他城鎮的自由和稅收 3)任何自由人,如果未經其同級人之依法裁判,或經國法判決,皆不得被逮捕或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護權、放逐或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損害。
  • 貴州教區綏陽縣天主教會黃楊中華聖母堂舉行修繕祝聖慶典
    回顧歷史,黃楊教堂始建於鹹豐三年,至今已有164年歷史。近兩百年的時間,教堂經過損毀、重建、修復。從此以後,「中華聖母堂」成為黃楊、寬闊2鄉鎮的信友朝聖之所,在彌撒聖祭中將黃楊堂點託付在聖母瑪利亞手中,祈求教會日漸興旺、國運昌隆。綏陽縣民族宗教事務局主要領導、教堂所在地的鄉鎮領導以及友教負責人到場祝賀。 附:綏陽縣天主教會黃楊中華聖母小堂簡介:綏陽縣天主教黃楊白茨埡小教堂位於綏陽縣黃楊鎮聯莊村群星組。
  • 可口可樂的老上海歷史與記憶 1930-1940年代照片集
    1927年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國外多記錄為1928年),在上海開設第一家裝瓶廠 ,當時由屈臣氏礦泉水公司負責裝瓶業務。圖為1920年代末上海的可口可樂售賣亭,當時還沒有中文「可口可樂」的招牌剛進入中國市場時,可口可樂面臨著中文譯名的困境,由於沒有統一的名稱,各個售賣店家按「Coca Cola」的音譯書寫自己的招牌,甚至有翻譯為「蝌蚪啃蠟」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