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隨著年歲增長,有什麼長期認知影響自己最大,最近自我顛覆最多,那就是「評價體系」了。這源自內心的焦慮,也源自長期考驗自己是否能做到知行合一。
人類社會需要評價體系 ,長期的狩獵不知饑飽的遠古基因,讓我們特別喜歡確定性。評價體系就是給我們一種確定性,讓我們在這個體系內,定義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
不可否認,不管何時,我們都生活在一套評價體系中,從小到大。
從上學開始,學校的評價體系主線就是學習成績, 輔以「德智體美勞」的立體評價,所要生產的是大眾教育下「聽話」的順民,然後為社會主義增磚添瓦。
工作後,繼續在評價體系內升級打怪。了解遊戲規則,順時而動,沿著評價體系的梯子攀爬,甚至網格攀爬也都是一樣。通俗點講,如果沒有高瞻遠矚的家庭教育,或者高人指點,或者強烈的自我意識,培養出來的用時下的流行語講就是「打工人」。不管是何等階層,不管是高級工程師,經理,甚至更高level,不擁有生產資料。出賣勞動,換取薪酬,我也處於這一階層。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傾向於培養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輔助以品學兼優,那簡直是家人的驕傲。這符合社會普世的評價標準。作為一個在誇獎中長大的孩子(不謙虛),最大的優點就是做事情會尋找準繩,缺點和代價相當巨大,就是「自我意識」被閹割,不自覺地向評價體系靠攏。而不去思考這個評價體系是不是正確的,合理的。
這個代價巨大,因為 「自我意識」是自我價值實現的源頭,引領著突破和創新。
這是我最近幾年才想清楚的道理。
比如,在家庭關係中,「母上大人」傾向於「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老一套管理思想,動輒會舉出「你姥爺說話的時候,我都是不敢頂嘴的」。不管長多大,你都是孩子,而孩子必須且最好無條件地服從父母,父母是最不會害孩子的。在這套邏輯下,作為「最聽話」的孩子,我內心也會生出到底要做一個乖孩子,還是為了她健康考慮,為了大家小家的和諧永續,做一個不那麼聽話的成年人之間掙扎。雖然在長期建立的條件反射中,只要「校長大人」一發怒,我就立馬慫掉,站在她這一遍,選擇「乖孩子」形象。最近,才算慢慢理解,這背後是她的沒有安全感,如果我選擇順從,而不是強有力的自我意識來做出決定,更讓她沒有安全感。
比如,在單位中,有人甚至會因為連續晉升不上憤而辭職。這放在年輕氣盛剛入職的時候,相當可以理解。因為人總是高看自己,看低別人嘛。即使不然,心中也懷著不平感,憑什麼那個看起來水的人可以晉升,而踏實幹了這麼多事兒的人卻得不到晉升?全然忘了,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放在一個長線看,自己的個人價值是否提升了;對公司而言,是否創造了超預期的價值。而這些,說白了,就是一個人的長期口碑,會給以後伯樂無數「買你」的理由。
所以級別,職稱也許會有短期利益的收益,長期來看,還是一個人的價值,最好是不可替代的價值。至於overpay的,也最終會明白「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自身作為一個「小鎮做題家」,不可否認是有局限性的。 最典型的就是,最容易把自己放置在評價體系內,最容易追求短期確定性而放棄長期成長性。(說笑呢,好不容易從小鎮來到北上廣深大城市,缺乏安全感)。
最近面試了一個「小鎮做題家」的同學,人比較年輕,985本碩,學歷閃閃,為了京戶去了傳統企業IT,工作3年。但是這個同學拒絕了好幾個我看起來還不錯的快速成長的公司,最讓他介意的是級別。說某明星公司給的級別居然是校招工作一年多以後的級別。我看了他的前幾輪面評,覺得某明星公司還是有道理的,技術棧有些窄不關注使用方,那家給的薪酬也是overpay的。在一個項目中,沒有承擔最考驗的工作,所有的第三方的樁自己的同事搞定,自己只負責實現他認為有技術價值的比對工作。我想試試能否改變,但是會堅持綜合技術面試的定級,最終也被級別給的不夠拒絕了,:)。其實,前方廣闊天地,只需耐心蟄伏一年,不僅能完成從傳統到網際網路的轉型,摸爬滾打,技術棧也能寬闊不少。
最近還面試了一個執著於考研的同學,其實,我有時候在想,他所需要的考試,學歷,也都是教育系統所給的確定性。全然不知,真正的工作,還是價值創造導向。已經拿到offer,學歷的敲門磚作用(能通過簡歷篩選)都沒有了呀。
早年參加過一個沙盤推演的活動,有一個環節是組長評價。組長比較慫,將評價權委託在一個頗為Arogant的同學手中,作為一個沒有拿到發言權的「老實人」和另一位瀟灑不羈的同學同時被給了低評價。 作為一個長期評價體系中的「好同志」,心態很炸裂,晚上睡不著覺跟老朋友聊天,老朋友勸我要有點「釣魚」心態,不要凡事這麼認真,一個活動而已。瀟灑不羈同學反駁了組長,反駁了評委席,道不同不相為謀瀟灑轉身。自己這麼不痛快,完全是將對方恭恭敬敬地放在了「評委席」上的緣故,而忘了我們本就是平等的,也失去了參加這個活動時「體驗各個環節和角色」的初心。
任何時候保留選擇的權利,保留獨立思考的能力,以長期的價值創造為導向。不要那麼輕易把評價權利給予一個照面都沒打過三次的人,才能真正的穿過心中的窄門,走向更廣闊的的天地。
話說回來,做事情做選擇完全依照自己的評價體系,總有可能出錯,所以保持客觀,不失公允才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的出發點。作為凡夫俗子,我們又不是孔老夫子,也不是全人王陽明,在沒有找到客觀線索,做錯了事,一笑了之,日益精進即可。
畢竟,長期的教育和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太多的強調「謙虛」,「三人行,必有我師」,發現我的孩子也在走向越來越「謙虛「的道路上,覺得這也被小朋友嘲笑,那也沒有別人棒。(難道不是那個嘲笑別人的小朋友做的不對嗎?)
所以我鼓勵自己,也鼓勵大小朋友們「更自信」一點,心底無私,畢竟即使被認為「傲慢」 「挑剔」, 痛苦的也是別人……,人生的快樂這麼少,希望你我都能越過「評價的窄門」,走向更廣闊的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