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子相撲,不在比拼技藝,重在博人眼球

2020-12-08 奇有此理

眾所周知,相撲運動是日本的國技,追根溯源,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有相撲運動,只不過叫法不一,有稱「角牴」的,也有叫「爭交」的,唐代隨日本遣唐使傳入島國。隨著歷史的演進,到了宋代,百姓正兒八經地把這項運動稱作相撲,而且開展得如火如荼,不僅有男人參賽,更有女流加盟,是坊間頗受歡迎的一種大眾娛樂形式,達到了全民參與的程度,連皇室成員、王公貴族都願意屈尊駕臨民間樂園「勾欄瓦舍」一睹為快。

女子相撲在當時堪稱京城汴梁的旅遊名片,是最能吸引看客眼球的一項娛樂表演。就像現在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每天都在上演一幕幕歷史故事一樣,非常火爆。與說書唱戲不同,相撲是個力氣活,極具競爭性,「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只這些雖然粗獷但是與女人沾邊的藝名就足以調動人們的好奇心,再加上孱弱的女子相互角力,而且是赤膊上陣、香汗淋漓,在那個「男女授受不親」的傳統、封建時代,這樣的運動想不火爆都難。

當時的女子相撲,多安排在男子相撲前進行,作為開場。主辦方的目的十分明確,打女人牌熱場子可以聚集人氣。身懷絕技的「女颭」(女子相撲選手)們擂臺上驚豔一立,立馬會招攬成群的看客。不過最吸引人的看點還不是比賽本身,而是選手們的大膽著裝,基本上都是輕裝上陣。具體到什麼程度,史書上沒有詳細說,但有宋代「裸戲」的記載,想必和現在的日本相撲差不多,能不遮蓋的地方儘可能地省略掉。

如果說市井小民閒暇之餘圖個樂子,裡三層外三層地爭相圍觀似乎還情有可原,因為獵奇原本就是人類的天性,可是貴為九五之尊的皇帝,也不顧身份和後宮佳麗來湊熱鬧,就有些出格了。

嘉祐年間的一個上元節,宋仁宗趙禎偕后妃,到宣德門廣場與民同樂。當時,廣場上正進行熱鬧的百戲表演。這些民間技藝、雜技雜耍並沒有引起宋仁宗的興趣,就在即將返回皇宮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正在火爆上演的女子相撲表演,一下來了興致,很快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觀摩之中。估計這些女子相撲選手們的靚麗風採和精湛技藝打動了仁宗,他當即指示隨行人員對這些選手賞賜銀絹予以獎勵。皇上的賞賜讓選手們興奮不已,表演愈發賣力,精彩場面時有顯現。

秀色可餐的女子相撲表演,讓仁宗皇帝意猶未盡,可是卻激怒了一位頗有名望的朝臣——負責為聖上寫起居注的史官司馬光,司馬老先生認為仁宗此舉太過輕浮,在宣德門廣場如此神聖的地方,上演這種很有礙觀瞻的「裸戲」本就十分荒唐,皇上不僅不帶頭抵制,加以取締,反而在大庭廣眾之下帶頭欣賞,不但自己看,還讓后妃一同看,簡直豈有此理。於是在自己史官身份的加持下,毅然決然地遞上一道摺子《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

司馬光強烈建議:「若舊例所有,伏望陛下因此斥去;仍詔有司,嚴加禁約,令婦人不得於街市以此聚眾為戲;若今次上元,始預百戲之列,即乞取勘管勾臣僚,因何致在籍中,或有臣僚援引奏聞,因此宣召者,並重行譴責,庶使巧佞之臣,有所戒懼,不為導上為非禮也。」對仁宗皇帝的「不檢點」提出公開批評,並強烈建議有關部門加強城市管理,對此類傷風敗俗的演出,開展一次集中「清零」行動,嚴令「今後婦人不得於街市以此聚眾為戲」。儘管司馬光的批評建議掃了宋仁宗的「雅興「,但宋仁宗卻沒有理由反駁,畢竟這些綱常倫理,禮法制度,做天子的應該率先垂範,帶頭遵守才對。因此,在東京街頭風行一時的女子相撲遊戲從此大為收斂,以致最終銷聲匿跡。

司馬光認為,「宣德門者,國家之象魏,所以垂憲度,布號令也。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萬民之眾,后妃侍旁,命婦縱觀,而使婦人臝戲於前,殆非所以隆禮法,示四方也。陛下聖德溫恭,動遵儀典,而所司巧佞,妄獻奇技,以汙瀆聰明。竊恐取譏四遠。」 作為臣下,司馬光當然不可能直接罵皇帝「不成體統」、「罔顧朝廷體面」,而是給他了一個臺階,說他受了奸臣的蒙蔽和誤導。

相關焦點

  • 宋代娛樂場所的豔舞表演—女子相撲,十分流行,皇帝貴妃都愛看
    宋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各種文娛活動也開始流行,並慢慢通俗化,有了大眾化的公共娛樂場所和娛樂中心,這時的娛樂中心叫瓦舍,又稱瓦肆、瓦市。正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各種人員繁雜聚集,自然少不了市井無賴、遊手好閒之輩,也就不免有低級下流或博人眼球的活動。女子相撲就是之一,一般我們認為相撲都是男子活動項目,但宋朝時,女子相撲可是開場舞、重頭戲,全靠這個拉人流、提人氣呢。說它是豔舞,因為參加相撲的女子穿著暴露,再挺巨胸撅肥臀,兩人糾纏扭曲,確實夠辣眼睛。
  • 宋代女子能文能武:街頭表演、體育比賽,處處顯風光
    這裡既是商業中心同時也是娛樂中心,全國各地的文體表演者以豐富的演出和體育競技博得市民眼球同時賺錢謀生。而瓦肆、勾欄大者可以容納數千人,而觀看的人有平民、達官貴族等等,成為社會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全民參與。女子體育賽事:豐富多彩、視聽盛宴1、蹴鞠、打馬球備受宋代女子追捧宋代女子參加各類球類運動,有蹴鞠、馬球、騎驢打球和拋球等等,種類豐富。
  • 《清平樂》再現勁爆的女子相撲,司馬光曾為此諫言!
    後來相撲逐漸發展成了表演項目。隋唐時期,角牴十分盛行,有專門為皇帝進行相撲表演的相撲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間相撲運動也如火如荼。到了北宋相撲表演形式多樣,除了男子相撲,還有女子相撲,男女混撲。四大名著中之《水滸傳》就寫到了相撲: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燕青自幼跟著盧員外學得這身相撲本事,江湖上不曾逢著對手。
  • 古人熬夜標配:女子相撲!
    之前寫過一篇宋代外賣的文章,想看的可自行觀看古人都用船送外賣了!你還讓我多等5分鐘?反正,無論在哪個時代,熬夜的人,都一副面孔:有吃有喝,還有玩,是標配。看戲追星樂趣多,女子相撲最愛看當代人熬夜,可以用手機追劇看綜藝,那古代人呢?玩得也不差。
  • 相撲探秘:起源於中國,盛行於宋代,還出現過女子相撲高手
    小說中描寫了一場饒有趣味的相撲表演,地點在泰山腳下岱嶽廟。那場相撲是為祭神舉行的。一位老年部署(即裁判員),手持竹批上場,參拜神後,便邀請相撲對手上臺。相撲手任原,「頭綰一窩穿心紅角子」,跳上臺來,「喝了一盧參神諾,受了兩口神水」,另一位相撲手燕青,也是「除了頭巾,光光地束著角兒」,趕上臺來,擺了個架子,算是亮相。
  • 「上至王公,下至平民」,宋朝女子相撲為何如此繁榮?
    相撲運動逐漸成為了一種全民在閒暇時間所進行的一項運動,風靡天下。女子相撲的出現,影射出了宋人思想突破程朱理學的禁錮由於宋人的思想開放,女子相撲漸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且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歡迎。宋代的女子相撲運動主要有兩種形式,表演以及競技。
  • 香豔暴力的宋朝女子相撲
    有稱  「角 抵 」   的,也有叫    「 爭 交 」   的不過在宋代,卻正兒八經地叫相撲                而且開展得還相當熱鬧,不僅有男人參賽,更有女流加盟,是坊間頗受歡迎的一種大眾娛樂形式
  • 看《清平樂》評女子相撲,司馬光是讓該運動淡然無味的罪魁禍首!
    這兩天熱劇《清平樂》中司馬光(1019-1086)上諫宋仁宗禁止女子相撲一事,上了微博熱搜榜,一時間網友們評議不斷。小編認為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是與非取決於自身價值觀不同的角度,當然看電視劇的改編也是如此,這一次歷史故事改編,它顛覆了很多人對正史上司馬光的認知,包括小編我。
  • 力量為主的「相撲運動」,為何在會宋朝盛行於女性群體?
    女子相撲的出現,影射出了宋人思想突破程朱理學的禁錮  由於宋人的思想開放,女子相撲漸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且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歡迎。  宋代的女子相撲運動主要有兩種形式,表演以及競技。一開始,女子表演相撲運動也是在瓦舍中進行,到了後期,才出現了專門給女子進行相撲運動的場所。
  • 宋朝女子赤膊上陣 只為了做一件事
    相撲,一種類似摔跤的體育活動。很多國人都認為相撲是日本人發明的,其實相撲原產於我國,日本在唐朝時期,學習了相撲,並且帶到了日本發展。相撲在我國秦漢時期叫角牴,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相撲在唐宋時進入到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尤其在宋朝,平民百姓也可以學習或者觀賞這項運動了,比如《水滸傳》當中的燕青,他就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相撲好手。宋朝的相撲不僅有男人參賽,更有女流加盟,是街市上頗受歡迎的一種大眾娛樂形式,就連皇帝也願意屈尊駕臨街市,想要看看女子相撲賽。宋代市井生活異常熱鬧,國寶《清明上河圖》說明一切,相撲運動在此時發展到頂峰。
  • 赤身露體的日本女子相撲 曾是妓院招攬客人的殺手鐧
    日本相撲作為一種特殊的搏鬥,為了增加自己的體重,通常會通過食用特製的高熱量飲食來快速增肥,因此我們印象中的相撲運動員都是一大堆肉在進行比拼
  • 中國相撲成為日本國粹,因女相撲太過「傷風敗俗」遭司馬光禁止
    西安金鄉縣唐代主墓出土相撲俑宋代的相撲運動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城市經濟的發展帶動娛樂活動、體育活動的進一步興盛,相撲活動也更普遍。且朝廷大朝會、聖節、御宴第九盞,例用左右軍相撲,非市井之徒,名曰『內等子』」《夢梁錄》宋代百姓對相撲的熱情可以說是趨之若鶩,在皇帝的帶動下,全民上下皆愛相撲,每逢大型節日,為表歡慶朝廷特許民間舉辦大型節慶活動,可持續三到五天,在這狂歡的日子裡,百戲自娛,萬人空巷。
  • 揭秘日本女子相撲運動:從色情表演走向全民競技
    文/深扒歷史與現實最開始認識相撲,還是從出名的相撲選手認識到這一種職業的,當時就覺得很特別,為什麼他們會吃得這麼胖,還不穿衣服,好像兩個人在臺上摔跤。後來才知道,這種職業,是日本歷史悠久的一項運動,不講技巧,主要是用力量來搏擊。
  • 《清平樂》:宋仁宗也愛看相撲?宋朝相撲運動有多受歡迎?
    而喜愛相撲的人,也有自己的社團,稱「角牴社」、「相撲社」,宋人也有稱相撲為「角牴」。不僅有組織相撲社團,還有地方和全國的相撲「錦標賽」,獲勝者可以得到獎勵,還有獎金、獎狀。臨安城護國寺南的高峰露臺,就常常舉行相撲比賽。
  • 勾欄瓦舍不僅僅有鶯鶯燕燕,還有女子相撲,宋朝人確實會玩
    市民文化滿身的煙火氣,閒時逛逛自然希望尋些樂子,女子相撲便成了吸引眼球的表演,猶如現如今商場的熱鬧。相撲,事實上在我國歷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蚩尤,「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牴人,人不能向」,因此一開始稱為角牴,且形成了祭祀形式的「蚩尤戲」。至於說「相撲」也並非碰瓷他國,早在晉代角牴就有了這一名號,而遣唐使則是兩三百年後才有的事。
  • 日本的女子相撲,早在宋朝就已經風靡中國,宋仁宗都為之痴迷
    一說到相撲,大家想到的都是日本那種高大肥胖的壯漢,其實日本還有一種女子相撲,也十分被民眾喜愛,而早在宋朝我國的女子相撲就已經是京城一絕了。,藝術形式也在不斷的變化,而日本資源相對匱乏,一隻花瓶幾朵花就能插上兩千年,以至於源自中國的技藝倒成了日本聞名世界的「國技」。
  • 大宋街頭出現相撲女子,臨近春節《逆水寒》又搞事情?
    說到相撲,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日本的摔跤運動了。乍一看不過就是兩個噸位驚人,衣著暴露的大胖子扭在一起比力氣,其實是一種非常具有競技性的古老格鬥術。其中既蘊含著力量和體型的較量,也有意志和信念的拼搏。相撲最早起源於中國,有"角牴"、"爭交"多種叫法。
  • 角牴:中國古代傳統的相撲、摔跤類運動遊戲
    魏武帝曹操,不拘小節,專門下令將腳底相撲列入百戲之中,作為王宮觀賞的遊戲。東晉十六國時期,中原的角牴因受少數民族摔跤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新的摔跤形式——相撲。隋文帝楊堅以隋代周,建立統一的王朝。隋文帝執政前期堅持提倡節儉,曾經遣放三月,禁止角牴。當時有一個西蕃人善於相撲,文帝卻讓很多人去跟他角力,被打得大敗而還。
  • 「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淺談在宋朝盛行一時的女子相撲運動
    說到相撲,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但是相撲在中國古代就有了。在中國古代,相撲不僅僅是男子的專屬運動,在宋朝時期,女子相撲也是京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相撲是爭持交纏,說是刺角的戲,另外還有使拳,自己是一家,與相僕的折辱相反,接近軍頭司大士據夢梁錄記載,相撲技藝高超,宋朝官員都能做到,各州道郡軍府中,管營軍頭管押以下,額內等子三年一次,除了殿下相撲,銀謝恩會賞賜的絹以外,職管押者本司帖發諸州道郡軍府,充管營軍頭也
  • 相撲在宋朝有多盛行,看看《水滸傳》中的相撲高手就知道了
    相撲是日本的國技,它備受日本人的喜愛。稻盛和夫曾說:「日本人對相撲的熱情,絲毫不亞於巴西人對足球的偏愛、西班牙對鬥牛的熱衷、美國人對拳擊的情有獨鍾。」而關於相撲的起源,中國的學者認為日本的相撲源自中國,是大唐時才傳到日本的。而日本學者則堅持相撲是日本固有的國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