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日本女子相撲運動:從色情表演走向全民競技

2021-01-11 深扒歷史與現實

文/深扒歷史與現實

最開始認識相撲,還是從出名的相撲選手認識到這一種職業的,當時就覺得很特別,為什麼他們會吃得這麼胖,還不穿衣服,好像兩個人在臺上摔跤。

後來才知道,這種職業,是日本歷史悠久的一項運動,不講技巧,主要是用力量來搏擊。既然是以力量為主,那麼天生力量比較小的女性自然不被選為相撲運動員。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當時確實沒有把女性列為相撲這項運動中去。

即使後來女人和相撲有了緣分,但實際上只是一種女子相撲表演,這種表演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相撲運動,舉例說來它就和四處走江湖的雜技一樣,只是為了生存而吸引眼球的一種表演,事先會安排動作,當然真正意義上的相撲運動絕對不是這樣。

不過之後也經歷了演變過程,比如原本在鄉間流行的雜耍後來也可以進入文明殿堂,雖然後來女相撲手還是不能和男相撲運動員平等對弈,但是她們可以和男性盲人一起對壘,雖然她們的力量比不上男性選手,但是因為男性盲人天生具有殘疾,所以相對來說雙方力量比較均衡。

如果你想問,女相撲手和男相撲手一起不太合適吧,畢竟男相撲運動員是彼此雙方都只用穿著兜襠布,那一個男相撲和女相撲對弈也只穿兜襠布就不合適了吧,那你就不太了解日本當時情況了,日本當時正流行裸文化,所以女相撲手也不用考慮是否合適的問題。

只是後來,女相撲被人拿來抨擊,甚至把它看做是猥褻色情的代名詞。離正式的相撲運動越來越遠。

好不容易到了近代,裸文化過去,人們也開始讓女相撲手船上衣服,比賽規則也越來越正規。所以1996年開始,正式有了女子相撲比賽,目前除了日本還有十幾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女相撲俱樂部。想要參加這項競技的人越來越多。

相關焦點

  • 從老照片看女子相撲的發展史:色情表演走向競技
    由神道的神事發展而成,作為專業競技項目,則稱為大相撲。相撲是日本的國技和國際性的武術、格鬥和體育運動。相撲在日本文獻中最早可溯及至距今約一千三百多年前,但直至明治四十二年(1909)時日本才將相撲定位在「國技」。據公元720年編撰的《日本書記》的記載,雄略天皇即位時「令宮女脫其衣,去其裙,著以兜擋,令相撲之」。近代認為女相撲有失大雅而被禁止。
  • 日本「女相撲」黑歷史,如何從香豔的赤身表演,變成國際競技運動
    在世界人的眼裡日本無論是習俗還是文化上都帶著一種奇葩的思想,與其說奇葩不如說就是有點小變態。在日本經常有些習俗確實讓世界人眼裡就是有點毀三觀。比如光屁股節,裸體節,男根節。好像所有的節日和競技項目都是和性方面掛著勾的,比如風靡全球的相撲運動。
  • 赤身露體的日本女子相撲 曾是妓院招攬客人的殺手鐧
    在日本,傳統的相撲是純粹男人的運動,是禁止女人參與的,甚至女人站上相撲臺都被認為是一種玷汙。但實際上相撲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有女人參與的搏鬥項目。據《日本書紀》中記載,在公元469年,日本天皇就組織了首次女子相撲比賽。而日本女子相撲的興盛則開始於江戶時代。在江戶時代,業餘相撲手們組織起來如同馬戲團一樣在各地巡遊表演。
  • 力量為主的「相撲運動」,為何在會宋朝盛行於女性群體?
    相撲運動作為一種民間表演節目,以獲取金錢為目的,卻得到了廣大民眾推崇,成為了一項全民運動  相撲運動類似於如今我國的「摔跤」,起源於秦漢時期,當時稱作「角牴」。而觀看表演的人也十分的多,人越多,這些民間藝人得到而打賞也就越多,可以賺到更多的銀兩。還有一些真心喜愛相撲運動的表演者,他們通過在農閒時分去鄉村裡表演相撲運動,主要目的以擴大相撲運動的影響範圍,盈利只是次要目的,賺得路費夥食費住宿費就已經足夠。  在當時,許多人稱這類人的臨時組合為「技藝班」,該種表演形式在南宋時期越發流行起來。
  • 「上至王公,下至平民」,宋朝女子相撲為何如此繁榮?
    相撲運動作為一種民間表演節目,以獲取金錢為目的,卻得到了廣大民眾推崇,成為了一項全民運動相撲運動類似於如今我國的「摔跤」,起源於秦漢時期,當時稱作「角牴」。到了宋朝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稱作「相撲」。在當時,許多人稱這類人的臨時組合為「技藝班」,該種表演形式在南宋時期越發流行起來。相撲運動逐漸成為了一種全民在閒暇時間所進行的一項運動,風靡天下。女子相撲的出現,影射出了宋人思想突破程朱理學的禁錮由於宋人的思想開放,女子相撲漸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且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歡迎。
  • 女相撲也曾和男相撲一樣穿兜襠布,從盛行到衰落再向世界各國傳播
    說到體育競技比賽,很多人都會覺得是一樣非常刺激經常的表演,看起來非常具有觀賞性,像是籃球、足球、拳擊等這些比賽,非常的具有觀賞性,讓觀眾們能夠有非常好的視覺體驗,看起來非常的過癮。這也是競技比賽的魅力所在,看到自己喜歡的球星偶像在賽場上大放光彩,粉絲們都非常的興奮開心。
  • 日本「相撲」——原始、古老又充滿趣味的運動
    不過這種刻板印象讓很多人沒辦法深入去了解相撲運動本身,以及相撲運動與日本文化相融合之後的魅力。 其實相撲被稱為"日本國技"的時間並不是很久遠。1909年,作家江見水蔭為新建造的國際館起草的致辭文中才提到這一說法:"相撲畢竟是日本的國技……"自此這個說法才逐漸流傳開來。
  • 《清平樂》:宋仁宗也愛看相撲?宋朝相撲運動有多受歡迎?
    前兩天,劇中正播到在元宵時節,宋仁宗帶著皇后和女兒徽柔出宮遊玩賞燈,還觀看相撲表演,民間一派繁榮景象。眾所周知,相撲現在是日本的國技,但早在一千年前的大宋朝,相撲可是風靡全國的全民運動。可以說,當時相撲是大宋的國技,後來才從中土傳到日本。
  • 宋代女子能文能武:街頭表演、體育比賽,處處顯風光
    這裡既是商業中心同時也是娛樂中心,全國各地的文體表演者以豐富的演出和體育競技博得市民眼球同時賺錢謀生。而瓦肆、勾欄大者可以容納數千人,而觀看的人有平民、達官貴族等等,成為社會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全民參與。女子體育賽事:豐富多彩、視聽盛宴1、蹴鞠、打馬球備受宋代女子追捧宋代女子參加各類球類運動,有蹴鞠、馬球、騎驢打球和拋球等等,種類豐富。
  • 宋代女子相撲,不在比拼技藝,重在博人眼球
    眾所周知,相撲運動是日本的國技,追根溯源,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有相撲運動,只不過叫法不一,有稱「角牴」的,也有叫「爭交」的,唐代隨日本遣唐使傳入島國。隨著歷史的演進,到了宋代,百姓正兒八經地把這項運動稱作相撲,而且開展得如火如荼,不僅有男人參賽,更有女流加盟,是坊間頗受歡迎的一種大眾娛樂形式,達到了全民參與的程度,連皇室成員、王公貴族都願意屈尊駕臨民間樂園「勾欄瓦舍」一睹為快。女子相撲在當時堪稱京城汴梁的旅遊名片,是最能吸引看客眼球的一項娛樂表演。
  • 宋代娛樂場所的豔舞表演—女子相撲,十分流行,皇帝貴妃都愛看
    女子相撲就是之一,一般我們認為相撲都是男子活動項目,但宋朝時,女子相撲可是開場舞、重頭戲,全靠這個拉人流、提人氣呢。說它是豔舞,因為參加相撲的女子穿著暴露,再挺巨胸撅肥臀,兩人糾纏扭曲,確實夠辣眼睛。宋代時,相撲分為兩類,一類為官方專業選手,官方組織,軍士相撲,朝廷重大節日時方才表演,稱為「內等子」; 第二類為民間相撲手,主要是靠表演來賺錢謀生。瓦舍娛樂中心經常有此類表演,先由女相撲手數對出來開場,以吸引觀眾,然後力士相繼出場,有時擺出擂臺,舞臺旁邊堆有獎品,引人前來挑戰爭鋒。
  • 像男子一樣穿著兜襠布的女子相撲,從盛行到不被承認,經歷了什麼
    相撲,這個名字對於現在的中國人來說,這是日本流行的運動。當然,我們稍微了解之後會明白,相撲的真正起源是在中國。但是,與中國已經完全消失的相撲不同,日本卻完全繼承了這一文化,而演變為現在的流行運動。但是,說起日本的相撲,你一定不知道,最早的日本相撲其實指的是女子相撲。
  • 日本國技相撲運動,為啥沒有女性運動員?網友:吃不消啊!
    日本相撲相撲運動是日本的國技,基本上可以說如今國際上提到相撲運動大家能聯想到的都是日本。實際上這項日本著名的運動,最早是從唐朝傳入日本的,後來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逐漸演變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運動項目,而說到這一運動項目,大家更多會聯想到體型壯碩的男性運動員。難道日本的相撲運動中,就沒有女性的相撲運動員嗎?
  • 看《清平樂》評女子相撲,司馬光是讓該運動淡然無味的罪魁禍首!
    他建議禁止女子相撲一事,網友們也一致選擇支持公主趙徽柔的立場,支持她說的話「看事看初心」,也就是說:每個人看一件事情角度不同,評價自然也不同。司馬光看到的不是比賽結果,而是在意比賽過程中的「袒胸露乳」,是看不慣的「裸戲」。如同近代,西方人體藝術進入中國,許多人看了認為是「不雅」,實則是迂腐的封建思想餘毒作怪。
  • 中國相撲成為日本國粹,因女相撲太過「傷風敗俗」遭司馬光禁止
    文丨木木日本有一項特別受歡迎的競技運動,被稱為「國技」,由兩名大力士裸露上身,在擂臺上互相扑打競賽。沒錯,這項運動便是「相撲」。雖然相撲是日本的國粹,但其實卻起源於中國,古稱「角牴」唐代時,相撲運動傳入日本,並由日本將其發揚光大,日本相撲運動員的裝束與這座唐代墓出土的相撲俑的裝束極為相似,都是上身赤裸,下身只著一條三角短褲,可見至今日本相撲都保留著漢唐遺風。
  • 《清平樂》再現勁爆的女子相撲,司馬光曾為此諫言!
    於是領著徽柔去看花燈、相撲表演,還去樊樓吃酒。說起相撲,大概很多人想到的是一種體育運動,還會想到相撲最為盛行的日本,在日本相撲被奉為國技。其實相撲的起源在中國。最早被稱作角力、角牴,類似於摔跤,由兩名大力士裸露上身,進行力量的對決。在殷周時期,角牴是軍事訓練的一個項目,挑選士兵的時候,被選者就要進行徒手的角力比賽。
  • 相撲探秘:起源於中國,盛行於宋代,還出現過女子相撲高手
    相撲,是日本最富於民族特色的體育競技項目。然而學者們經過研究,發現相撲原本產生於中國。著名古典小說《水滸傳》就提供了生動有力的證明。小說中描寫了一場饒有趣味的相撲表演,地點在泰山腳下岱嶽廟。那場相撲是為祭神舉行的。一位老年部署(即裁判員),手持竹批上場,參拜神後,便邀請相撲對手上臺。相撲手任原,「頭綰一窩穿心紅角子」,跳上臺來,「喝了一盧參神諾,受了兩口神水」,另一位相撲手燕青,也是「除了頭巾,光光地束著角兒」,趕上臺來,擺了個架子,算是亮相。
  • 日本的大相撲
    日本有關相撲比較確切的文字記載,是八世紀初編纂成的《日本書紀》,書內記述第三十五代天皇(六四一~六四五年)為了接待古代朝鮮百濟國使者,召集了宮廷衛士舉行相撲競賽。儘管有人稱,中國相撲和日本有關係。但日本的相撲是否由中國輸入,目前沒見到明確記載。後來成為日本的國技,日本的國際性的格鬥術和體育運動。作為專業競技項目,在日本國內稱作大相撲。
  • 大宋街頭出現相撲女子,臨近春節《逆水寒》又搞事情?
    說到相撲,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日本的摔跤運動了。乍一看不過就是兩個噸位驚人,衣著暴露的大胖子扭在一起比力氣,其實是一種非常具有競技性的古老格鬥術。其中既蘊含著力量和體型的較量,也有意志和信念的拼搏。相撲最早起源於中國,有"角牴"、"爭交"多種叫法。
  • 相撲集之一 《相撲兒》宋•趙文
    相撲,是一種類似於摔跤的體育運動,現流行於日本。中國和日本兩國歷史上都有相撲,我國秦漢時期的角牴和日本現在流行的相撲很相似。早在西漢初年,冀州(今河北)一帶流行著一種民間遊戲:人們戴著有角的面具互相比武、鬥力,這種既是競技又是表演的活動,被稱為「角牴」,又名「蚩尤戲」。司馬遷在《史記·黃帝本記》對寫到:「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頭,以角牴人,今冀州為蚩尤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