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相撲這個運動,我相信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國家一定是日本。隨後腦海裡會浮現出兩個渾身溢著肥肉的男人,頭上繫著布條,裸露著上身,互相扭打在一起。不過這種刻板印象讓很多人沒辦法深入去了解相撲運動本身,以及相撲運動與日本文化相融合之後的魅力。
其實相撲被稱為"日本國技"的時間並不是很久遠。1909年,作家江見水蔭為新建造的國際館起草的致辭文中才提到這一說法:"相撲畢竟是日本的國技……"自此這個說法才逐漸流傳開來。本篇就讓我們來一起探索一下這項原始、古老又充滿趣味的運動吧。
一、 相撲運動的起源
由於類似相撲這種不帶任何武器徒手肉搏的競技,是人類最原始的搏鬥方式,所以若想細細探究相撲這一運動到底怎麼出現的,現已經無從考究。不過關於相撲的起源,現如今還是有一些猜測的。
1.唐宋中原"角牴"的演化
"角牴"也是赤裸著上身進行肉搏的一種活動,源自於古冀州的"蚩尤戲"。有文獻記載,在晉代之初,"角牴"已經被人們稱之為"相撲"。《太平御覽》 引《晉書》記載道:"襄城太守責功曹劉子篤日:'卿郡人不如穎川人相撲。'篤日:'相撲下技,不足以別兩國優劣。'"
唐朝時期,"角牴"既是一種表演,也是一種從上到下的民間習俗。皇帝們除了觀看神策軍的角牴表演,還專門在宮內組織設置"相撲朋",召集"角牴之徒"來進行比賽。在民間,角牴活動開展得就更加如火如荼了。
不論東南西北,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角牴比賽。中南地區的人們在街邊,四川地區的人們在神社前……在百姓的生活中,哪裡都可以作為比試場。
"角牴"甚至融入了各個傳統節日,成為一項慶祝節日的習俗。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裡,保存著唐朝時期有關相撲的幡畫。在衣著方面,畫上的裝扮與如今日本相撲選手的裝扮很是相似。
2.騎馬民族摔跤的演化
根據考古資料的研究,相撲也有可能起源於騎馬民族。由於日本大和民族是由大陸騎馬民族遷徙而來,所以這一假設也是有一定依據的。
河南密縣出土的東漢末期漢墓壁畫,其中就載有"角牴圖"。兩晉南北朝時代,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遊牧民族素有"角力"比賽的傳統,後來吸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摔跤文化,然後逐漸發展演化成了相撲。
3.日本農耕文化的產物
也有實據證明,相撲誕生於早期日本的一種農耕儀式。724至749年左右,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日本的勞動人民會為了佔卜而舉辦"相撲"活動:分別請兩個村子的大力士進行對戰,他們認為獲勝的一方代表的村子就會獲得豐收。當時,相撲運動還會作為豐收後感謝上蒼的祭神儀式。
後來甚至發展為在皇宮中舉行的年景預測佔卜的獨立儀式——相撲節。之後這種方式還被廣泛運用於解決各種紛爭、劃分領域等方面。
二、 相撲運動在日本的發展歷程
1.古代相撲——宮廷相撲節
日本古代包括了大和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能夠概括這一時期"相撲"形式的,是集中在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的"相撲節"。每年從2月份開始,政府就會從各地選拔優秀的相撲選手,召集他們切磋訓練。
然後到7月7日那一天,選手們就要到天皇面前進行比賽。在奈良時代,這僅僅只是一場全國性質的相撲大會。之後到了平安時代,相撲又添加了許多新的規則,這個節日的地位也越來越高,甚至發展成一種獨立的宮廷儀式。
2.中世紀相撲——武士派與職業派
日本中世紀包含了鎌倉時代、室町時代和戰國時代。中世紀前期盛行武士文化,所以當時流行武士之間的相撲,當時的相撲運動更具有一定的武術性。
鎌倉幕府成立後,幕府熱衷於舉辦各類相撲比賽,有時還會舉行有將軍觀戰的"御覽相撲"。武士們互相練習競爭,然後在將軍面前進行競技表演。不過此時,職業相撲手也並沒有完全消失。
鎌倉末期至室町時代的300年間,統治階級沉迷於各種各樣的遊樂技藝,這直接導致相撲發展舉步不前。這時可謂是相撲歷史的 "黑暗時代"。直到戰國時代才得到恢復與復興。
中世紀後期,武士派相撲日益衰落,職業選手以奉納相撲和勸進相撲為主。
3.近代相撲——藝術表演
近代的相撲運動更具有藝術表演的性質。戰國時期,各國諸侯會出錢僱傭職業選手來進行相撲表演。同時,相撲以表演的形式在各地的神社前上演,被稱為勸進相撲。
"三都勸進相撲"就是來源於這個時代。每年在江戶、大阪、京都這三座城市舉辦共4次勸進相撲表演,也被稱為"四季勸進相撲"。此時的相撲發展十分繁榮,比現代相撲更具藝術性。
三、 相撲運動與日本文化
1.渴望"大"的"小"國家
由於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島嶼國家,土地面積小,物資匱乏。這導致他們擁有想變得"龐大"的心理。通過相撲這種表現形式,體現了日本人民要克服自身的弱小與狹隘,用廣博的胸懷去面對世界。
日本民族所追求的"勇敢、尚武、忠誠、淡然、向前",剛好在相撲運動中被體現出來。同時,相撲也體現了日本對資源的渴求以及對自身的過分肯定。身材相對矮小的日本人,一直擁有一種自卑感和危機感,所以他們努力追求"大""龐大""強大"。
同時他們擁有極強的學習能力,能夠快速向強者學習,並將精華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他們肯定人自身創造的價值。在日本相撲的賽場上中,如果有身材小一些的大力士打敗了大個頭的大力士,那麼全場一定是極熱烈的歡呼沸騰。雖"小"而"不弱",這是日本一直所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2.對高尚、聖潔的追求
日本文化中存在著"恥感文化"——人人都非常在意外人對自己的看法。對於他們而言,只有"知恥"才是道德高尚的表現。"除汙穢"是"恥感文化"的一種極端表現。
類似於:失敗的武士自殺謝罪,避免留下恥辱;其妻子一同自殺或終身守寡以表忠貞……這些行為都不難看出"除汙穢"在"知恥"文化中的重要性。
觀看過相撲比賽的都知道,在每場相撲比賽前,場地上都要撒上鹽。"撒鹽"在日本傳統中表示:去除汙穢。這一儀式使得使相撲成為一種"知恥"的高尚運動,顯得更加"聖潔"。
3、相撲運動的現狀
相撲運動如今也變得愈發國際化,這對日本相撲界來說可謂喜憂參半。一方面,相撲運動能夠對外發揚光大,這當然是一個宣傳日本文化的好機會。
但是另一方面,國外選手訓練到一定程度,極有可能超過日本大部分相撲選手,成為頂尖高手。相撲最高級別的力士被稱為"橫綱",截至目前全世界只有72人獲得這個稱號。
而近5位中,有4位都是蒙古人。這種情況也讓日本相撲高層明顯感到不安。在繁榮與危機中,日本的"國技"究竟會如何發展下去呢?現在的日本是否也還像前人那樣滿懷野心,抱著必勝的信念呢?
總結
相撲,是日本最具民族特色、深受百姓喜愛的體育競技項目。從"慶典相撲"到"武士相撲"、"勸進相撲"再到如今發展成為國際化的體育競技項目,日本人民對"強大"的渴望以及他們對高尚的追求深深烙印在這傳承千百年的古老運動上。
從外人看來,相撲運動也許單調、傳統、誇張甚至有點粗俗。但稍加了解,我們便能體會到,這項看似簡單,實則內涵豐富的競技運動,作為日本的"國技",自有它源源不斷散發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了解、參與其中。
參考文獻:
《再考日本相撲運動的起源》
《日本相撲的文化審視》
《日本相撲運動相關考察》
《論相撲在日本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