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回來後,覺得以前了解到日本的相撲信息已經落伍。一直以為相撲在日本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相撲選手是男孩們渴望的職業,是女孩的夢中情人。事實有點尷尬,雖然現代日本人可能會瘋狂地為他們只喜歡的足球比賽打call,也會為他們心中的棒球英雄們歡呼,但談起相撲,只有上了年紀的人們仍然會以敬畏的口氣進行談論。
相撲這項獨特的日本運動,擁有著古老的歷史。大約出現在公元前5至3年左右,和泰國農民祭祀水稻之神一樣,相撲也是用來祈禱水稻種植豐收的一種農業儀式。後來漸漸演化成一項全國性的運動,不過仍未脫離迷信的範疇,用於預言莊稼的收成。直到相撲進入日本皇室的視線,才發展成一種上了臺面的格鬥運動。
相撲(Sumo)代表「反擊」。在1192年鎌倉幕府統治日本時期,相撲比賽用於軍事訓練,以提高士兵的戰鬥力。在經濟繁榮大發展的江戶時代,相撲轉變為富裕階層的娛樂活動。隨著時間的流逝,傳統的日本摔跤運動逐步「現代化」。
然而,儘管相撲具有現代體育標籤,但自其作為一種神聖的儀式以來,仍保留著一些傳統的習俗。例如,在比賽的第一天,用清酒,大米和鹽來歡迎相撲之神,然後在最後一天舉行慶祝活動,將神再次送走。
還有與相撲有關的神道教儀式,被稱為「nakizumo」,字面意思是「哭泣相撲」,是一項比賽,相撲選手將兩個嬰兒抱在一起,第一個哭泣的嬰兒獲勝。聽起來可能有些滑稽,但這被認為是對兒童健康成長的祈禱!
如今,有著漫長歷史淵源的相撲,早已成為日本精神和文化的象徵,深深植根於日本上了年紀人們的生活和心靈。不過這些老一輩的相撲迷們無法改變一個現實,那就是許多年輕人對這項運動知之甚少,只有部分中學開設了相撲選修課。
對於崇尚健康的歐美人來說,相撲這樣異類的重量級摔跤顯然超出了他們的認知,在他們眼中顯得有些滑稽。相撲運動員的身材顯然極不符合他們的審美標準,施瓦辛格或巨石強森這樣的猛男才是他們的菜。從《007》電影中就能看出端倪,當詹姆士·邦德一個相撲體育場,他只花了幾秒鐘的時間觀看了一下比賽,注意力便轉到一個美麗女間諜凹凸有致的身材上。
90年代,日本為了推廣相撲,曾經在美國的電視頻道播放相撲錦標賽的錄像,但並沒有多少人買帳。不少看過比賽的人表示,相撲就是兩個胖胖的日本人,穿著類似於紙尿褲的纏襠步在一個圓圈裡互相推擠,以此娛樂觀眾。摔跤的動作也沒有多少武力的美感,反而更像是兩個醉漢在酒吧門口推搡。精明的日本人成功地將卡拉OK,漫畫,空手道推向了全世界,但似乎怎麼努力也無法把相撲普及。相撲像一個患了自閉症的兒童一樣,固執地只在日本留守著。
儘管如此,作為一名外國人在日本旅行期間仍然有必要觀看一次相撲比賽。在位於東京兩國區的國家體育館或國技館,可以打開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特性的這扇門。在比賽期間,場館外面會懸掛成百上千個豔麗招展的旗幟,招徠著路過的遊客一探究竟。
場館裡已經是熱鬧非凡,許多觀眾盤腿坐在榻榻米上,也有帶有託盤的座椅,以便看客們放置便當盒和啤酒。擂臺上的相撲手們則在有條不紊地調整著自己的狀態,做拉伸動作,拍打大腿。實際上每個相撲回合持續時間並不長,就像高手過招一樣,幾招之內見分曉。
規則很簡單,首先退出圓環或除腳以外身體的任何部位著地的相撲手就算輸。比賽的環由黏土製成,並覆蓋有一層沙子。比賽通常只持續幾秒鐘,但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需要一分鐘或更長時間。相撲沒有重量限制或等級限制,這意味著相撲手可以輕鬆地與任何人一較高下,所以相撲手為了保持優勢才努力地增重。
只見一個相撲手被逼到擂臺的邊緣,龐大身軀此時似乎成了累贅,搖搖欲墜。就在瀕臨失敗時,他以高超的相撲技巧妙地將重心閃到一側,將本來看似勝券在握的對手摔倒在地。這時人群開始了咆哮,甚至將坐墊拋到了空中,緊張的氛圍讓你也會跟著不由自主地熱鬧起來。
許多人會對相撲選手的飲食產生好奇,實際上他們看似身軀充滿了脂肪,其實飲食極其規律和科學。他們會吃一種相撲手的招牌食品Chankonabe。這是一種燉湯,其中包含蔬菜,肉或魚,蘑菇和一些豆腐。看起來營養非常健康和均衡,並不像是能將人吃肥胖的食物。
相撲就和中國的京劇一樣,面臨著斷代的威脅。如何在娛樂至上的時代,將傳統藝術傳承下去,是每個熱愛藝術的人應該認真考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