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水北皆為陽。
鹹陽地處九驄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鹹陽也因此成為氣勢恢弘的帝都。
秦孝公十三年 (前349年),在商鞅推動下,秦國首都由櫟陽遷至鹹陽。秦國從這裡發展壯大,直至統一六國。鹹陽作為秦都歷經七世,共144年,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軍事上統一六國的指揮中心。
鹹陽宮闕鬱嵯峨,
六國樓臺豔綺羅。
自是當時天帝醉,
不關秦地有山河。
|李商隱
秦鹹陽宮是秦的王宮所在地,鹹陽窯店鎮附近。鹹陽宮並不是指某一座宮殿,而是泛指是秦國都城鹹陽城內的眾多宮殿。鹹陽宮與渭河南岸的宮殿通過跨越渭水的橫橋相互連接,開始營建於公元前350年,後經過多代秦國國君的擴建。
商鞅在這裡變法,奠定統一六國的基礎;孟嘗君入秦在這裡為相,引發著名的成語「雞鳴狗盜」;楚懷王被扣留在鹹陽,屈原的命運因此改變;荊軻在這裡刺殺秦王,六國最後的掙扎功虧於潰;秦滅六國後收繳天下兵器,鑄成十二金人,陳列於宮前;趙高在這裡指鹿為馬。鹹陽宮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達到鼎盛。
整個鹹陽城「離宮別館,亭臺樓閣,連綿復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各宮之間又以復道、甬道相連接,形成當時最繁華的大都市。
公元前206年,《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鹹陽宮在見證了秦王一統六國的輝煌後,與這座帝國的土崩瓦解一起變為了廢墟。火如此可恨,一旦點燃,不復挽救,留痕千年。
劉邦建立漢朝後,因鹹陽已被項羽燒毀,只得遷移到十二公裡外的渭水南岸建造長樂宮、未央宮,但仍鍾意鹹陽,去世後埋葬在鹹陽宮西北兩公裡多的山崗上,相當於秦首都的郊區。
秦鹹陽城從初建、擴建、繁榮到毀滅的歷史大約經歷了一個半世紀。這裡的一磚一瓦、件件遺物,無不浸潤著那個時代的輝煌和悲涼,真切承載著大秦帝國的興衰沉浮。
作為秦首都一百四十餘年的今鹹陽宮遺址,還留數座大型宮殿的臺基。
目前有兩個展廳,分別展示了鹹陽宮出土的文物和三座宮殿的遺址模型,其中文物有瓦當、磚、陶下水管道,以及壁畫殘片等。
博物館南面是三號宮殿遺址,早年對遺址進行發掘後就立馬回填保護,現在地面上看不到任何痕跡。
三號宮殿遺址東邊不遠處的田野中,有一個高高大大的土臺,那就是秦鹹陽城一號宮殿遺址。
這是一座以多層夯土高臺為基礎而建起的樓闕建築。抬步走上去,腳下的大殿,是商鞅變法議政之處,是荊軻刺秦王之處,也是趙高指鹿為馬之所在。站在兩千年前的廢墟之上,不覺嗟然稱嘆,遙想當年金戈鐵馬氣象!
極目遠眺,向北可以望到不遠處二道塬上巍峨的漢安陵、趙王如意墓和眾多的陪葬墓,向東一直綿延到東面的長陵。這裡在秦代被稱為「北阪」,《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鹹陽北阪上。」 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吸收了關東六國的宮殿建築模式,在鹹陽塬上仿建了六國的宮室,擴建了皇宮。滔滔的渭水穿流於宮殿群之間,就象是銀河亙空,十分壯觀。經過考古也獲得證實,在安陵和長陵之間,就是秦六國宮殿遺址區。
往南可以俯瞰到不遠處寬闊的渭水,在當時被想像成了銀河,與天上的星空相互輝映,而鹹陽宮「以則紫宮,象帝居」,在整個鹹陽城中佔據核心地位。
而如今在南面塬下正在修建鹹陽博物院,模仿北鬥七星的建築物正在拔地而起,巍然嵯峨。
一號宮殿遺址臺基東面緊鄰一座山溝,名為牛羊溝。這座溝正好位於鹹陽城遺址的中軸線上,並且為人工開鑿,應該為鹹陽宮中的重要通道。
在溝的對面有一座與一號宮殿對稱的巨大的臺基,兩者應該是一個整體,編號為6,也有人稱之為東闕,一號宮殿為西闕,東西相互輝映。
殘留的城牆上依然可見的夯土層以及宮殿排水用的五邊形水道、布紋、繩紋瓦的殘片等。
來到正在發掘中的秦鹹陽城遺址核心區域的六號宮殿遺址。
考古人員根據建築的位置、建築的規模和等級,判斷這裡很有可能就是秦始皇當時的辦公場所。
但在六號宮殿附近也發現了一處秦代的加工石鎧甲的手工作坊,考古人員分析,很有可能到了秦國晚期,鹹陽宮已經不再是秦始皇接見群臣、決定國家大事的辦公場所了,而被廢棄的宮殿區,後來也就變成了石器加工作坊所在地。一切皆無定論。
在秦王嬴政完成統一,始稱皇帝的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於鹹陽十二萬戶」,這恐怕是中國古代最大規模的一次城市化行為。僅以每家平均5口人計算,這次遷徙進城的人口就有60萬之多。如再加上鹹陽原有的人口,估計能達到70-80萬人。這在2000多年前,恐怕要算作超級城市了。由於人口眾多,鹹陽城的發展受到北面地形限制,不得不向渭河南岸發展。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以為鹹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也許是這位自以為功勞齊天的始皇帝認為自己應該享受比前人更多的榮華富貴,便下令在上林苑中營建規模空前的朝宮,即著名的「阿房宮」。
晚唐詩人杜牧《阿房宮賦》中寫道:「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後世皆以「楚人一炬」代指楚霸王項羽火燒阿房宮一事。即便是現在,問到項羽燒的是哪個宮,我們都習慣性地說是阿房宮。
殊不知,考古學家們已經證實項羽燒的並非阿房宮而是鹹陽宮。
阿房宮的「阿房」系近旁之意,於秦始皇稱帝時開始營建,號稱「秦川第一宮」。修建阿房宮耗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資,參建民工有數十萬之多,所用木材都是從四川、湖南運至關中。整個建築群分前殿和後宮兩大部分,其整體規模據史書記載:「……規恢三百餘裡。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十餘裡。表南山之顛為闕,絡樊川以為池」。
在整個阿房宮遺址的考古勘探過程中,考古人員不僅沒有發現一處當時被大火焚燒過的痕跡,還發現了阿房宮其實當初並沒有建好的證據,宮名也是臨時的,由於秦朝的終結,臨時的名字也就成了永久的,並一直被人們沿用至今。阿房宮成了秦王朝一個沒有完成的美夢,並在戰亂中衰毀,成為千古憑弔之地。
《阿房宮賦》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雨何龍,復道行宮,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唐代詩人杜牧運用華麗的語言營造出了宛如人間仙境的阿房宮,把極盡豪華的阿房宮描繪得細膩入微,引人入勝。並且通過它被項羽一把大火的瞬間毀滅,警示世人以秦為鑑。但是經過最新的考古發掘,初步證明所謂的阿房宮並沒有建成,更沒有被項羽焚毀。雖然對阿房宮是否被項羽焚毀目前在學術界還有爭論,但是鹹陽宮被項羽放火焚燒是不爭的事實。
考古工作者對現存的阿房宮前殿遺址進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結果僅發現了阿房宮的前殿基址,此外還發現了上天台遺址、磁石門遺址等。對於目前已經被村莊覆蓋的遺址區,考古人員也沒有放過,除水泥地和磚鋪地之外,就連花池內、羊圈中、廁所旁、房屋間的空地等都進行了密集的勘探,僅發現了秦時的城牆遺蹟。其倒塌的堆積物中含有大量的秦、漢瓦片,但沒有發現秦代宮殿建築的遺蹟如殿址、明柱、廊道、排水設施等,也沒有發現秦代必不可少的建築材料瓦當。因此考古專家認為,當年阿房宮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築基址和部分宮牆的建設,而宮殿建築基址以上部分並未來得及營建。
阿房宮前殿遺址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夯土建築基址,東起聚駕莊,西到古城村,面積60萬平方米。
前殿遺址周圍環境不是很好,被公路及村舍包圍、垃圾堆積。
往裡走,就是一大片林子。有南北、東西向的道路,路牌標著前殿一路、二路、三路……;遺址一路、二路、三路……看起來一點作用也沒有。
在阿房宮李建老師的引領下,從遺址三路往西走到頭,下坡,拐彎。
雄偉氣派的阿房宮,是秦始皇魚肉百姓和驕奢淫逸的象徵,但卻是勞動人民和能工巧匠的傑作。阿房宮的謎太多了,考古也許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在前殿基址對面,修建了秦阿房宮遺址博物館,門楣是用秦小篆篆刻而成。
秦王朝的興衰,「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秦人經過600餘年37代先王勵精圖治,從穆公「志向遠大、尚武拓疆」的雄圖霸業,經商鞅變法後,又歷經五代帝王嘔心瀝血,最終在秦王嬴政時期,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僅僅15年便崩塌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