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座山雕說起——東北的抗聯和綠林
01.「平南洋」牡丹江坦克平叛
2014年,第一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過後不久,徐克導演的新版《智取威虎山》便開始公映,這部以黑土地綠林為背景的影片以其新穎的風格、獨特的視角在院線電影中引起熱議。一時之間,「楊子榮」「威虎山」「座山雕」都成了大家關注的名詞,人們開始打開那段塵封的記憶。
▲ 電影《智取威虎山》劇照
當我們真正走進那段歷史,會發現一個不滅的番號在隱隱閃現,那就是被稱作「抗聯」的東北抗日聯軍。而東北的綠林,和抗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有一種傳言頗引人注目,稱座山雕曾是「抗日英雄」,幹過抗聯,打過鬼子,所以被捕後並沒有槍斃,而是在某個公園養猴終老一生。
讓座山雕養猴?這實在是個和讓孫猴子管桃園一樣異類的思路啊。
關於座山雕的很多說法與事實偏差甚大。比如,他被抓時的秘密營地,至今保留在海林市。曾有專門考察智取威虎山經過的作家前往海林,參觀他這座著名的老巢,過後頗為失望。因為這座山雕的巢穴不過是個半地下式,大一點的地窨子,當年老匪帶人在這附近種大煙,隱蔽倒是隱蔽,可是和小說中赫赫堂堂的威虎廳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 海林發現的半地下秘密營地,推測座山雕的「威虎廳」形制和大小於此相似
所謂座山雕參加抗聯的說法也是如此。黑土地的綠林豪傑許多比張大帥的兵更有血性,他們在九一八之後投身抗日救國的陣營,血灑白山黑水之間,不枉中國男兒之名。今天,在官方史料中,對這些敢打鬼子的「鬍子」有一個特殊的稱呼,叫做「山林隊」。
▲ 電影《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
座山雕活動的牡丹江地區也是抗聯的老根據地之一,但筆者採訪過的抗聯老人無不感到迷茫——抗戰後剿匪中被打掉的謝文東、李華堂都幹過抗聯的軍長,但座山雕……沒聽說他和抗聯有什麼關係。
從日本公文書館提供的檔案來看,日軍當時也不認為座山雕(報號「樂山」)是抗聯。當時日軍在文件中把東北與日軍交戰的武裝統稱為「匪」,「共產匪」指的是東北抗日聯軍,「共匪」指的是和抗聯合作的義勇軍和山林隊,「政治匪」指的是傾向於國民政府的部隊,「純匪」或「土匪」則是地地道道的土匪。從日軍把座山雕列入「純匪」來看,他雖然也跟日軍作過對,但並無政治傾向。
歷史上的座山雕雖然沒幹過抗聯,但一度接受過我軍的番號。抗戰勝利之後,新設立的牡丹江軍區為迅速穩定局勢,曾收編相當數量的地方武裝。根據原鐵道兵政治部主任徐誠之回憶,抗戰中接受過日軍「招安」的座山雕為了尋找新的靠山,曾經接受過東北民主聯軍牡丹江軍區的收編,列入我軍序列。
但是,隨著國民黨軍進入東北,座山雕認為「土八路」肯定不是國民黨軍的對手,於是迅速反水,重新為匪而且接受了國民黨方面挺進軍的番號。
《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是一位親身參加過東北剿匪作戰的青年軍官,1946年初,他所在的部隊遼東軍區三縱第二支隊便奉命率部前往牡丹江增援守城部隊。根據他的戰友董仁棠(後擔任東北邊防處處長)回憶,此時,國民黨政權還有相當的號召力。因為幹部不足,尚未來得及對收編的武裝進行有效改造,牡丹江地區叛變頻發,形勢十分危急,一度守軍只剩一個半團的兵力。
《林海雪原》中馬希山(真名馬喜山)等匪軍竟糾集數萬人圍攻牡丹江市,一度攻入街裡,那些叛軍中就有座山雕這一支。而此時增援部隊還在從遼寧出發的路上。
然而,這數萬土匪卻最終沒有拿下牡丹江,相反在戰鬥中傷亡慘重,原因是他們在牡丹江遇到了一個熟悉的剋星——同樣出身綠林的東北抗日聯軍宿將,牡丹江軍區司令員李荊璞。
▲ 「平南洋」李荊璞
李荊璞,吉林寧安人,性情剛烈,勇武過人,九一八事變後拉起一支綠林武裝參加抗日,報號「平南洋」。
「報號」是東北綠林的特色,每一支隊伍拉起來後,都要給自己起個類似綽號的名字,以便對外作為本山頭的象徵,如同今天的名片一般。這些「報號」五花八門——有叫「壓五營」的,表示跟附近某個番號五營的部隊是世仇;有叫「穿山甲」的,表示善於隱蔽;有叫「滾地雷」的,表示不怕死;還有叫「宋子文」的,這個……就不能理解了。
抗聯將領中頗有一些有自己的報號,反映了他們的獨特出身。有報號的通常都曾經當過綠林好漢,而派到東北抗戰的共產黨員,除了極少數出於工作目的設立報號以外,一般是沒有報號的。
在東北抗日聯軍裡,有很多這樣出身綠林,最後獻身國家的英雄。例如——第十軍軍長汪雅臣,本來報號「雙龍」(因為雙手打槍彈不虛發而得名);第十一軍軍長祁致中,曾報號「明山」;第六軍第五師師長劉振聲報號「中俠」,參謀長邱金海報號「助國」;……他們都是致死沒有投降日本侵略軍的好漢子。
▲ 報號「雙龍」的抗聯第十軍軍長汪雅臣
李荊璞也是他們中的一員。他起兵時本想給自己定個「平東洋」的報號,但用江湖手段一算,這三個字放在一起筆畫數不夠吉利,於是改名「平南洋」——反正日本在寧安的東邊,也在南邊,這樣起名字也沒錯。
很快,「平南洋」因為勇猛善戰,無論在對手還是在周圍的綠林豪傑中,都打出了威名。在日軍的檔案資料裡,是把他和東北抗聯二路軍總司令周保中並列在一起的。
對李荊璞來說,幸運的是他的隊伍中一開始就有共產黨人存在,使他很快成為抗聯的一員。1935年,李荊璞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第一師師長,曾率部徹底摧毀了日軍在寧安一帶建立的大型殖民機構鏡泊學園。他的傳奇始終在黑土地流傳,以李荊璞將軍戎馬生涯為主題的電視連續劇《平南洋》還曾經獲得國家金獎。
正因為抗聯五軍一師一直活動在牡丹江地區,所以李荊璞回到這裡輕車熟路,接收牡丹江工作十分順利。面對「平南洋」這樣一位在江湖上堪稱大哥級的人物,謝文東、座山雕等叛變攻打牡丹江時肯定也會猶豫。
但此時牡丹江守軍中原來報號「九江」的王小丁(二十五團三營營長)叛變,洩露布防情況,引各路匪軍於1946年5月15日會攻牡丹江,叫出了「打開丹江城,活抓李司令」的口號。一開始匪軍驕橫之極,進城匪軍竟然用機槍封鎖軍區司令部的窗戶,李司令只好藏在桌子底下,借著手電看地圖,用電話指揮戰鬥。
結果呢?
李荊璞是抗聯中碩果僅存的幾位開國將星之一,作戰極為潑辣,又熟悉土匪的作戰模式,怎麼會讓他們討到便宜,竟然硬生生靠一千多城防部隊把數萬匪軍打得落花流水。
這其中的絕招,倒是和徐克導演的電影異曲同工。
有人認為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頗為雷人,因為其中不乏坦克飛機和重炮的鏡頭,難道當年剿匪的戰鬥中,怎麼可能動用這樣豪橫的家什兒?
真實的歷史中,座山雕的確沒有這麼闊,但這其中每一樣兵器都曾出現在剿匪作戰中。李荊璞指揮部隊剿匪,曾報告在柞木臺子殲滅土匪一個營,繳獲150毫米重炮兩門——淞滬戰役幾十萬國軍只有24門這種「十五榴」,一個師攤不到一門,土匪可比老蔣闊氣多了。
土匪的確沒有飛機和坦克,但剿匪部隊曾使用過。用飛機剿匪是合江軍區司令員方強,1946年5月7日,利用東北航校剛修復的幾架飛機誘騙匪軍,使其誤以為是國民黨大員前來空中巡視,在集合接收檢閱時予以圍殲,用坦克的就是守牡丹江的李荊璞。
李荊璞在自己的回憶中這樣寫道:「我把敵人進攻的目標弄清了,又把個主要單位採取防禦方法都安排了,就開始部署兵力,圍殲敵人……命令作戰科長帶領坦克隊(修好了日軍四輛小坦克)在前面開路,步兵跟在後面衝出去!」
土匪搶劫,綁票在行,單打獨鬥戰鬥力也不弱,但是看到坦克這類高科技武器卻真正傻了眼,結果就是「匪陣大亂,潰不成軍的拼命逃跑」。坦克部隊一鼓作氣,又帶著警衛營衝向被包圍的保安團部,同樣如同刀切豆腐一般順利。
戰鬥結果:匪軍全線潰散,敵總指揮王超自殺,叛徒「九江」被活捉,殘敵天亮時逃走。坦克隊的隊長在戰鬥快結束時因為興奮打開頂板探出身子,遭到殘匪射擊犧牲,是坦克部隊的唯一損失。
這種「日軍小坦克」推測是日本關東軍丟下的九五式輕型坦克。儘管它的火力有限,但從心理上沉重打擊了土匪的士氣,對牡丹江保衛戰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也是人民解放軍最早使用坦克進行作戰的戰例之一。
▲ 解放軍繳獲的日制九五式輕型坦克,推測牡丹江作戰中,李荊璞司令員使用的就是這種戰車
不久,曲波等所在的援軍趕到牡丹江,解放軍聲威大震,兵力日益雄厚。此消彼長,包括座山雕在內的牡丹江土匪們開始了東逃西竄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