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第13章向基督徒提出了在耶穌基督裡面的五項自由原則
證道經文:希伯來書13:1-6
[希伯來書13:1]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
[希伯來書13:2]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希伯來書13:3]你們要記念被捆綁的人、好像與他們同受捆綁、也要記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內。
[希伯來書13:4]婚姻、人人都當尊重、床也不可汙穢.因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審判。
[希伯來書13:5]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
[希伯來書13:6]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
證道內容:
希伯來書的作者將耶穌基督與天使、摩西、大祭司一一作對比,要告訴希伯來的基督徒,無論耶穌基督作中保、作大祭司,還是作贖罪祭,他都是最美好的。這些信息是在鼓勵希伯來的基督徒,同樣也是在鼓勵我們今天在主面前敬拜他的弟兄姊妹,讓我們將對耶穌基督的敬拜和我們的信仰結合在一起,將我們的信仰和我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讓我們在成為亞伯拉罕屬靈的後裔,接受神給我們祝福的同時,也能夠將這份祝福帶給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和人群。
希伯來書第13章向基督徒提出了在耶穌基督裡面的五項自由原則。在基督耶穌裡面我們是自由的,這種自由有個前提:在信仰當中的自由、在主耶穌裡的自由與我們平時所理解的、所追求的自由或者世界所倡導的自由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第一、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
希伯來書作者的每一句話都有非常清晰的畫面和依據,而不是隨著自己的情感在講。當他講到「常存弟兄相愛的心」的時候,有三幅畫面。第一幅是一幅美好的畫面,約瑟和哥哥們。約瑟是雅各的第11個兒子,約瑟與哥哥們的根本區別在於約瑟內心當中敬畏神。所以當哥哥們做出不好的事情的時候,他就報告給父親。約瑟的行為也和哥哥們不一樣。因此,哥哥們產生了對約瑟的厭惡,就商議後把約瑟賣到了埃及。約瑟在埃及經歷了監獄之苦以及被人冤枉等等。但是神祝福約瑟,無論他在哪裡都有神的同在與祝福,最終約瑟成為全埃及的宰相。後來,哥哥們為了糴糧來到了埃及,和這個被自己賣掉的弟弟相認(參創37-44,45:1-15)。約瑟和哥哥們相認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現在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裡自憂自恨,這是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保全生命。」(創45:5)
我們看到,一個屬神、愛神的人,對環境和自己的遭遇有著不一樣的理解。在人來看,約瑟是被哥哥們賣掉的,這件事情給他帶來了無數的傷痛。約瑟在埃及娶妻生子,他在給自己孩子起名字的時候,仍然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被賣到埃及的為奴之人。但是,當他和哥哥們相認的時候,他明白了這是神的作為,沒有把自己被賣的這件事情歸罪在哥哥們的身上。一個敬畏神的人,看事情和普通人永遠不一樣,他是從神的眼光看自己。
神曾經給亞伯拉罕應許:「我要加增你的後裔,像天上的星那樣多;又要將這些地都賜給你的後裔,並且地上萬國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創26:4)。神在和亞伯拉罕立約的時候,說「要將迦南地賜給你的後裔」(出33:1),但「你的後裔必寄居別人的地,又服侍那地的人,那地的人要苦待他們四百年。」(創15:13)四百年之後回到這個地方,才能承受為業,「因為亞摩利人的罪孽還沒有滿盈。」(創15:16)為此,我們深深體會到,一個敬畏神的人,他能夠看得更遠,看得更長。這是一幅美好的畫面。
第二幅是一幅不好的畫面,該隱和亞伯。「有一日,該隱拿地裡的出產為供物獻給耶和華;亞伯也將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獻上。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就大大地發怒,變了臉色。耶和華對該隱說:『你為什麼發怒呢?你為什麼變了臉色呢?』……該隱與他兄弟亞伯說話,二人正在田間,該隱起來打他兄弟亞伯,把他殺了。」(創4:3-8)人類的第一場兇殺案就是該隱殺了自己的兄弟亞伯。
有人分析,該隱獻祭沒有被神悅納,而亞伯獻祭被神悅納,是因為該隱獻的是土產,亞伯獻的是羊和羊的脂油。從聖經當中我們看到,摩西在曠野設立會幕,設立祭壇,最終設立了聖殿。同樣,在聖殿當中有祭壇,獻祭的事情是神吩咐以色列民的,也是神在山上指示摩西的。通過這些獻祭,神最根本的是要看人的心。在五祭當中有一祭是素祭,就是拿面和油獻在神的面前。該隱種地,把土產獻給神,沒有任何問題。
亞伯放羊,把羊獻為燔祭,同樣無可厚非。但是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心。該隱的心沒有蒙神悅納,所以他的祭物同樣不被悅納。神悅納亞伯的心,他的祭物也被神悅納。該隱為這件事情嫉妒自己的兄弟亞伯,就把他殺了。這一幅不好的畫面,是在提醒我們,正如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來13:1)他是讓我們去思考:神是愛,他所造的人也應該彼此相愛。
第三幅是一幅感人的畫面,耶穌為門徒洗腳。耶穌基督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深知我們每一個人的軟弱,深知我們是有汙穢的。耶穌呼召十二個門徒,這些門徒從外在看,不比其他的猶太人有優越之處,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軟弱和缺點。耶穌基督即將離世,要為門徒留下一個榜樣,就是彼此之間要相愛。洗腳代表著接納和饒恕。
「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這裡的「弟兄相愛」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我們是主內的肢體,同有耶穌基督永生的生命,同蒙主寶血的救贖,都稱呼神為我們的阿爸父,我們在屬靈的生命中是弟兄姊妹;另一方面,我們肉體當中有共同的血脈,稱為弟兄姊妹。希伯來書的作者提到的「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不僅僅是我們主內的弟兄姊妹要彼此相愛,約瑟給我們的看見是,也要和我們肉身的有共同血脈的弟兄姊妹彼此相愛。在約翰福音13章34-35節,耶穌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保羅也從兩方面來說明「彼此相愛」。一方面,他說:「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羅12:5)在主耶穌基督裡面,我們都是主身上的肢體,我們是一家人。健康的身體,表現在各個器官、各個肢體互相搭配,和諧運作。如果一個人的身體不健康,其中一個器官或肢體出現了問題,不能和其他的器官和肢體互相搭配運作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會不舒服。保羅用這樣一個身體的比喻告訴我們,我們在主耶穌基督裡面亦是如此,要彼此相愛。另一方面,保羅還用了房子作例子,他說:「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成為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弗2:21-22)我們的身體是聖靈的殿,我們所有的弟兄姊妹在一起,就是聯絡整齊的一個建築,有聖靈居住在其中。
我們中國有一句老話是「家和萬事興」,弟兄姊妹和睦相處的時候,就會有神的祝福和恩典。「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詩133:1)和睦同居,就是每一個人的心和我們的神契合在一起。當我們和主的關係非常融洽的時候,弟兄姊妹之間就可以相處融洽。一個家庭當中同樣也是如此。每一個基督徒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著耶穌基督,我們要愛我們肉體的弟兄姊妹,愛我們屬靈的弟兄姊妹。當我們能夠完全愛弟兄姊妹的時候,我們在耶穌基督裡面就獲得了自由。釋放、接納與彼此相愛,是我們在基督耶穌裡面的第一個原則。
第二、用愛心接待客旅。
「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13:2)讀到這句話,我們的腦海當中會想到亞伯拉罕和神之間的關係。亞伯拉罕是以色列民的一個族長,這個民族是遊牧民族。遊牧民族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當客旅推開誰家家門的時候,這家人就要接待他,這是以色列民的習慣,慢慢也成為他們在神面前有善行的一個舉動。
創世記18章1-5節講的是亞伯拉罕和神的一次相遇:「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裡,向亞伯拉罕顯現出來。那時正熱,亞伯拉罕坐在帳棚門口,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他一見,就從帳棚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說:『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在樹下歇息歇息。我再拿一點餅來,你們可以加添心力,然後往前去。你們既到僕人這裡來,理當如此。』他們說:『就照你說的行吧!』」多麼美好溫馨的畫面!猶太人樂意接待遠方來的客人,起初的教會也是如此。
當使徒出去傳道的時候,耶穌基督告訴他們,不帶拐杖,不帶錢囊,衣服也不要帶兩件,走到哪裡住在哪裡,哪一家人接待就住在哪一家,然後給他們祝福,一直到離開為止(參太10:9-13)。這是起初教會的一種模式。對於我們今天的基督徒來講,樂意接待客旅同樣也應該印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耶穌基督的教導也好,希伯來書的作者的意思也好,就是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常常向主敞開,不要把自己的心封閉起來,因為有神的祝福和恩典與我們同在。
摩西說:「不可憎惡以東人,因為他是你的弟兄;不可憎惡埃及人,因為你在他的地上作過寄居的。」(申23:7)以掃是長子,雅各是次子,但以掃對自己長子的名分與福氣不太重視,雅各就用巧計奪得了長子的名分和福分(參創25:29-34)。神是公義的,既然如此,那長子的名分和福氣就歸到了雅各身上。但我們的神也是滿有憐憫和慈愛的,神藉著摩西把這條誡命告訴了以色列人,「不可憎惡以東人,因為他是你的弟兄」。雖然神的應許歸在了雅各這個支派,但是以色列人不能因為自己得到神的應許而看輕或攻擊自己的兄弟以東人。神在乎每一個人的心的建立。很多時候我們想要解決外在的環境,卻不注重內心與神之間的關係。聖經當中有很多的教訓是處理我們人與神之間的關係的。神告訴摩西設立祭壇,建造會幕,同樣是要處理人與神的之間的關係。當人與神之間的關係處理好的時候,外在的關係就靠神自己來解決,我們人在主耶穌基督裡面就可以得著自由。
摩西曾說:「不可憎惡埃及人」。以色列民在埃及後半段時間的生活非常悽慘,埃及人對他們的轄制非常殘忍,但是摩西仍然對以色列人說:「不可憎惡埃及人,因為你在他的地上作過寄居的。」(申23:7)弟兄姊妹,有句俗話叫「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們要常常以感恩的心在主的面前數算神給我們的恩典,而不可去數算別人對我們的不好。埃及人對以色列人好與不好是非常明顯的,那種痛苦遠遠大於之前埃及人給他們的優越條件,但是神藉著他的僕人摩西告訴以色列人:要記得你們曾經在埃及作過寄居的。
神勸勉以色列人不要憎惡以東人,不要憎惡埃及人,一個是你的兄弟,一個是你寄居過的。細細體會這些教導,我們感受到的都是神愛我們,愛以色列人,讓我們的心完全得到釋放和自由,不被這些怨恨所捆綁,而是在神裡面享受神的恩典和祝福,以神為樂,以神為美。
第三、要顧念他人難處。
希伯來書13章3節講到:「你們要記念被捆綁的人,好像與他們同受捆綁,也要記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內。」申命記也有對應的經文:「你借給鄰舍,不拘是什麼,不可進他家拿他的當頭。要站在外面,等那向你借貸的人把當頭拿出來交給你。他若是窮人,你不可留他的當頭過夜。日落的時候,總要把當頭還他,使他用那件衣服蓋著睡覺,他就為你祝福,這在耶和華你神面前就是你的義了。困苦窮乏的僱工,無論是你的弟兄,或是在你城裡寄居的,你不可欺負他。」(申24:10-14)「你不可向寄居的和孤兒屈枉正直,也不可拿寡婦的衣裳作當頭。」(申24:17)
我們能夠看到神對以色列那一顆不離不棄的愛心!神就是愛!當我們會這樣愛的時候,我們內心當中會有一種喜樂和平安。這裡要說明一下,「當頭」是抵押品的意思。以色列民的衣著和我們不太一樣,他們的裡衣是用一塊布縫起來,然後掏三個洞,把胳膊和頭伸出來,然後外面罩一件厚一點的衣服,再束一根帶子。這件外衣白天當衣服穿,晚上當被子蓋。如果拿當頭,可以拿他的裡衣,不可拿他的外衣,這樣他就不會寒冷。以色列民都是同一個人的後裔,所以彼此要有一顆憐憫弟兄姊妹的心。
此外,在以色列民當中沒有永久的奴隸,最長時間是49年。第50年,禧年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回歸自由,除非他自己不願意走,就在他的耳朵上穿一個孔,他就永遠作奴僕。土地的事情也同樣如此。以色列民有十二個支派,每個支派都有自己的土地,如果一家人因為生病或者貧窮,把土地給賣了,也不能永久收買他的土地,禧年要歸還給他,或者他有直接的親屬把土地贖回來歸他(參利25)。神是公義的,神要讓他所有的子民在神的面前有一顆感恩的心。顧念他人的難處,就是弟兄之間彼此相愛。當所有人都富裕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生活得非常舒服;當有人富有人窮的時候,富的人也不會太舒服。貧富分化不是一個好現象,所以神就給以色列民如此規定。
保羅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12:15)在神面前,一個基督徒的眼淚經常會變得比較多;過去我們從來不流眼淚,但是信主之後,聖靈感動我們,我們就會流眼淚了。因為有神的靈在我們裡面感動、調和、柔化我們那剛硬的心,讓我們能夠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有的時候我們也有一種習慣性的心理反應,願意跟人攀比,泣人有,笑人無。「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與「泣人有,笑人無」相比較起來,前者讓我們的內心更得釋放,後者則是看到別人有的時候我心裡就不舒服、嫉恨,看見別人沒有的時候我心裡也沒有憐憫之心。這樣的人的心是被罪所捆綁,不敏感,沒有憐憫之心。耶穌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5:7)。這是天國的原則,蒙神的憐恤,神就會饒恕人的過犯,解除罪對我們的捆綁和壓制,我們的心靈就可以得到釋放,就可以得到神所賜給我們的喜樂和平安。
第四、以敬畏的心尊重婚姻。
「婚姻,人人都當尊重,床也不可汙穢,因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審判。」(來13:4)婚姻和其他的關係是不一樣的,和弟兄姊妹之間的相愛是不一樣的。婚姻是神的一個約,保羅將丈夫與妻子之間的關係用基督與教會之間的關係作比較:「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舍己。」(弗5:25)
我們來思考基督和教會的關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去自己的生命,教會也極力遵行主的教導,用他的話語來飽足我們屬靈的生命,藉著讀經明白神的心意。我們夫妻在一起怎麼生活?恩愛的夫妻是心的契合,互相理解。世上的第一場婚禮是伊甸園中亞當和夏娃的婚禮,神是主婚人,這是神非常重視的一個關係(參創2:21-25)。十條誡命當中也講到「不可姦淫。」(出20:14)「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出20:17)我們都知道,在婚姻當中如果不忠心就會受到捆綁。我們人都是罪人,所以基督耶穌道成肉身來到這個地上為我們捨命,流血,潔淨我們所有人的罪惡。我們每一個敬畏神的人都知道什麼叫得到真正的釋放,用神給我們的約定去維護我們的婚姻,這就是自由。如果我們想脫離這個約定,想建立自己所喜歡的那種婚姻關係一定是一種捆綁,不會得到自由;不僅自己痛苦,配偶痛苦,子女也痛苦。
第五、有知足的生活。
「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來13:5-6)以色列民在第一場戰役當中得勝,但是在第二場戰役中慘敗,因為有一個人拿了不該拿的東西。神吩咐攻打耶利哥城,但城裡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拿,全都要滅掉,但是有一個人卻貪愛了「一件美好的示拿衣服、二百舍客勒銀子、一條金子重五十舍客勒」,他愛這些東西便拿去了,導致以色列民的全軍失敗(參書6-7)。我們要知道貪愛有多麼危險:「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傳5:10)「貪」永遠不會讓一個人得到飽足,「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10)
什麼叫「知足的生活」?以自己所有的感恩、知足,以自己所有的為樂。過感恩和知足的生活,在耶穌基督裡面我們會得到莫大的自由和釋放,會得到莫大的喜樂和平安,因為耶穌基督來到地上的使命就是讓我們內心獲得完全的自由,讓我們不受任何罪的捆綁。
路加福音4章16-18節記載:「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這裡的「自由」有個兩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自由,一方面是內在的自由。耶穌基督來到地上,他醫治過生來瞎眼的人(參約9:1-25),他也醫治那些靈裡面瞎眼的人——因罪而迷糊不能夠認識耶穌基督的人。受壓制的也是如此,有外在的壓制也有內在被罪的壓制。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只要我們真正接受被釘死在十字架耶穌基督的名,口稱耶穌基督為我們的主,我們在他裡面就會得到完全的自由、喜樂與平安。
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設立的五項原則,是讓我們在耶穌基督裡獲得神所賜給我們的那份自由。神最了解我們每個人。當我們按照主的教導去生活的時候,我們就會在主耶穌基督裡面得到喜樂和平安,我們就會過著感恩的生活,過著神所喜悅的生活。不僅我們自己得福,我們也會將神的恩典帶給我們的弟兄姊妹,帶給我們的家庭,帶給我們的職場,帶給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社會。有我們在就會有神的祝福在,有我們基督徒在這個地上生活,神莫大的祝福也會在這個地上不斷地施行,讓每個人看到我們禱告的功效,敬畏神的功效。
願主恩待我們!祝福所有的弟兄姊妹能夠在主耶穌基督裡面遵行主的教導,讓我們的信仰活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讓我們的生活能夠反映出我們的信仰,在主耶穌基督裡面得到喜樂和平安。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