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歇了大半年沒有比賽,不過好在即使沒有比賽,我也沒有放棄,除去2月跑量不到200以外,其他各個月也都有堅持跑步,跑量穩定在230km上下,不算多,但也沒有放棄奔跑,只是長距離跑的少,也一直沒有進過山。
陰差陽錯報了這場85km的比賽,本來今年是該跑一場100km的比賽的,對於一個想跑100km的人來說,跑這樣一場85km的比賽,難免性價比不高。之前報名的100km的比賽是4月,是我生日的那周,因為疫情比賽推後到了11月,我決定改報85km,100km的夢想留在明年生日去兌現,今年生日那天自己早起跑了一個27km略表儀式。
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總是「陰差陽錯」,比如今年年初我換工作,做了近4年金融業務的我,面螞蟻金服前幾輪都很順利,最後卻被職級規定擋在了門外,本來面阿里體育是無心插柳,本來也掛了,但後來HR又撈出了我的簡歷,在平安壹錢包過渡了3個月之後,還是成為了一名阿里人。
晚一年才能兌現100km的夢想也沒有關係,只要堅持跑下去,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完成了一場85km的比賽。
晚一年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擅長的職業賽道也沒有關係,只要多思考多觀察多努力,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大器晚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賽道,重要的是帶著期待站上跑道跑起來,帶著期待和勇氣堅定地在陽光下、在風雨中、在自我鞭策與自我懷疑間跑下去。想,全是問題,跑,才是答案。
這次比賽受了個不大不小的傷。賽前早上起床猛地發現腳背不適,跑的時候有點兒疼,我不清楚誘發這個傷病的原因是什麼,但在比賽中確實帶給了我極大的困擾,甚至有一陣兒疼得我暈暈乎乎的、在補給站端著熱湯時手都抖個不停。
所以該退賽嗎?
我的傷最終在50km處的補給站在醫生的幫助下得到了控制,醫生給我纏了兩圈繃帶,不疼了,後面40km竟然跑的很輕鬆。
但前面50km每一次落腳,我都要拷問自己一次:要不要退賽?
好多次停下來自己按摩腳背,但只能緩解幾公裡左右,40-50km處是一個1000m高的大爬升,受腳傷的困擾腳上無法發力,靠著雙杖支撐著艱難前行,當時的我大概需要30mins才能艱難前進1km,按照這個行進速度,我會被關門,所以要不早些退賽?
對於很多選擇跑步這項孤獨的運動、需要付出或早上或晚上的時間堅持跑步、比賽時需要跑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的堅韌的跑者來說,選擇堅持比選擇放棄更容易。因為這類人長期以來思考問題的模式、價值觀等都傾向於選擇「傻傻地堅持」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極致,而不是半途而廢。換句話說,對於這類人來說,選擇堅持是一個理所應當的選項,是一個不需要思考的選擇,而選擇放棄,卻需要絞盡腦汁搜刮各種理由來說服甚至是欺騙自己可以放棄。
我仔細地感知自己的傷到底是傷在了哪裡,是骨骼嗎?還是筋膜?還是肌肉?仔細地回憶跑友們帶傷堅持跑完全程後的「下場」,仔細地判斷自己的身體狀態到底可不可以,追憶一切可能的線索來幫助自己做判斷:我不是職業運動員,犯不著帶傷拼命,但「犯不著帶傷拼命」的思維會不會成為我做其他事情、面對人生其他項目時的思考模式?這兩者有相關性嗎?
我不是職業運動員,冒著大傷的風險堅持的意義是什麼?我不僅僅是我自己,我還是別人的兒子、別人的員工,將來還會是別人的丈夫、爸爸,我有很多其他的責任要去承擔,所以是否應該堅持呢?
思考太耗能了,很多人為了逃避思考可以做任何事。
曾經在工作中遇到過一個案例,一個同事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地完成著領導交付的工作,但領導對他的評價並不算高,我想,原因就在於他做事情缺乏思考吧,機械地執行領導交付的工作,確實節省了很大精力,看似在兢兢業業完成工作,實則是另一種划水,也是一種不負責任和懦弱,不敢去承擔因自己主動思考、主動決策而產生的可能的後果。
柴古可能經歷了輕度失溫。
40-50km的大爬升,腳傷困擾+爬坡,30分鐘才能艱難行進1km,我是中午12點時從40km的補給站出發的,4點多到達50km處的補給站的,這10km&1000m爬升的山頭,我走了4個小時,於是,走失溫了。
是不是覺得難以想像?在江南的午後……
這10km是我跑步5年來最難的10km,先不說腳傷使我無法在自己最擅長的爬坡路段盡情發揮,也不說在這段賽道上當自己用30mins才能完成1km時我勤勞地計算出了這個速度無法在關門前完成比賽而帶來的心裡上的挫敗感,最讓我困惑和挑戰的是,餓的時候吃能量膠吃士力架,每次吃都會非常誇張地出冷汗、心率爆表190+甚至破200,這個狀態超出了我的認知,我不知道自己遇到了什麼,畢竟是午後,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當時是失溫。但確實每次爆冷汗都身體發抖,停下來緩緩、等冷汗勁兒過去再繼續前進就會緩過來,心率也會下去。
我其實到現在也不清楚當時是犯困還是失溫還是二者皆有之,午後,太陽當空照,實在是想像不到會失溫,幾次冷汗也都因為不想停下來解背包拿風衣而選擇了繼續前進,困是真的,但總想著能抗過去,不願意停下來在路邊小憩,有追上來的跑友看出來我已經困懵逼了,建議我坐路邊石頭上眯會兒緩緩,但我沒有聽進去。
到了50km處的補給站,山頂,風大,進補給站第一件事就是從包裡拿出風衣和壓縮長袖穿好。喝了5碗熱湯也沒有緩過來,又在路邊石頭上睡了20mins,腳上也纏好了繃帶,決定再跑一個補給站感受下試試,然後神奇般好了,腳不疼了,也不困了,也不冒冷汗了,心率也正常了,上坡也可以跑著上了……
磨刀不誤砍柴工!
風衣該早穿,覺也該早睡,腳上的繃帶該早纏。總是擔心這些工作耽誤趕路,這實在是一個錯誤至極的想法。
磨刀不誤砍柴工是初中班主任老師的口頭禪,十幾歲的我坐在教室聽著這句教導,坦白說聽了三年我都沒明白這句話是啥意思,反正我行我素也可以考班級第一,老師的教導不需要聽。終於在27歲的賽道上,我深刻理解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內涵。
希望帶著這份對「磨刀不誤砍柴工」的理解,投入到人生的賽道上。
柴古傷了,所以今天聊聊傷病。
傷病是運動的一部分,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一樣相鋪相成,幾乎每一個運動愛好者都有過傷病的困擾。
但我反對因噎廢食。
被身邊人高頻地問,你這麼跑膝蓋受得了嗎?
我不是專業的運動教練,但我的經驗來看,前些年不規律地擼鐵沉澱下來的肌肉還是給了我很大的保護,再者,我也不是一開始就可以跑幾十公裡,最開始跑幾公裡的時候,身體就只能承受幾公裡的距離,而且很吃力,但重要的是堅持跑,跑的過程中身體會變強大,幾公裡變成了小case,具備了跑十幾公裡的能力。
人的身體要遠比想像的強大,它會自己保持一個平衡,當你用大運動量去刺激它的時候,這個平衡被打破了,會變得脆弱、容易受傷,但很快就會在新的位置建立起新的平衡,重要的是在平衡第一次被打破時,堅持跑下去,當然如果確實有較嚴重的傷病,該看醫生看醫生。
傷病不是不運動的藉口,我見過太多人借著怕受傷的名義選擇不運動了。認可運動的好處,遇到傷病就想辦法克服和解決,而不是選擇不運動。
曾經有人在看到有用戶掃碼乘地鐵時二維碼不能即時對準掃碼框而影響了地鐵閘機通行效率,而建議高峰期應該禁止使用二維碼、統一使用地鐵卡。二維碼掃碼不準應該解決掃碼不準的問題,比如改善掃碼框輻射範圍、增強NFC輔助,因此而改用地鐵卡的話,就永遠無法推動技術的再次進步,社會就是在一次次的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改良迭代中進步的。
凌晨3:22,我經歷了22小時22分的奔跑,終於回到了終點。
但是凌晨的終點,難免冷清了些。
心理學上有一個「峰終定律」,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印象取決於在這個過程中的最嗨值和最終值。
一年半前的柴古,我完成55km時在終點因為一個不相識志願者的一句「歡迎回家」而熱淚盈眶,因為工作人員像迎接第一名一樣拉著橫幅迎接我這樣一個完賽選手衝線而感動至極。這次是凌晨,想必大多志願者都去休息了,所以略顯冷清,倒是掏出手機看到了平常一起跑步的跑團群裡有小夥伴在關心「傑哥跑完了沒有」。
沒關係,即使沒有現場的掌聲和DJ,請你為自己的堅持鼓掌,然後帶著這份對英雄時刻的記憶,重新上路,終點意味著一段徵程的結束,也意味著另一段徵程的開始,人生是由無數的徵程拼接而成的,終點即起點。
柴古是一個很善於營造氛圍的賽事。
跑完全程的跑者,可以領到一件完賽服,黑色的完賽服上,有著金光閃閃的「Finisher」字樣,光彩奪目,無限誘惑和迷幻。
跑得快的還可以領到一件額外的紅色羽絨服馬甲,這樣的參賽選手也被跑圈人稱為「紅馬甲選手」。
不要誤會,紅馬甲選手不是職業運動員,也是和我們一樣,只是萬千普普通通的跑者之一,大多人在周末過去,都需要脫下跑鞋,換上襯衫西褲皮鞋,回到城市的鋼筋水泥中去,去繼續奔跑在人生的道路上;大多人沒有贊助商,需要自己承擔報名費、車旅費;大多人需要在賽前安排好自己的主業工作、安撫好家庭的穩定,以便可以換來周末的英雄時刻。
有人問我:你這個比賽報名費多少錢呀?
有人問我:你這個比賽,車票住宿都自己承擔嗎?
有人和我說:你還是太年輕了,當你30歲的時候可能思考問題的方式就會產生變化,對於這種事情可能就會從不管是經濟上還是時間成本上都會做出更多的考量。
謝謝每一個關心我的人。
我真的太喜歡這幫在賽道上奔跑的普通人了。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像一個個的火苗,活躍在各個城市的跑步聖地,傳遞著健康的、充滿正能量的生活方式。
世紀公園是上海的跑步聖地,早上5:55,我們跑團會在世紀公園集合熱身開始當天的晨練,從見面開始跑者間就開始插科打諢嘻嘻哈哈。朋友圈常常看到有人說「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天」,但這幫晨練的人真的是在用行動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天,晨跑結束大家會鼓掌感謝彼此的陪伴,會在群裡分享當天早上自己抓拍的美好時刻,我們一起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日出,見證著彼此的改變,見證著正能量的迸發和傳遞……
世紀公園還有一幫商學院的大佬喜歡5:15集合用晨跑開啟一天的忙碌。
有意思的是,這幫喜歡晨跑的人,生理年齡普遍在85前,但心理年齡和氣質卻都有一種朝氣蓬勃之感。
你再看看這些能完成55km/85km/115km的人,先不說他們在終點享受了英雄般的待遇,單就這樣的成就,難道不值得他為自己鼓掌加油嗎?難道不值得他產生一種強大的自信和勇氣進而反哺到日常生活中去嗎?難道不值得他在賽道或終點大哭一場、大笑幾聲,或者和前來迎接他的人來一個大大的擁抱,把日常生活中的房子、車子、升職加薪等問題暫且放下,盡情釋放自己最原始、最真摯、最樸實的情感嗎?
當然,情感和壓力釋放結束,我們還是會帶著這份勇氣和堅韌,回到城市的鋼筋水泥森林中去,輕裝上陣繼續前行,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我們需要這樣的英雄時刻…
我們感謝這樣的英雄時刻…
最後,致敬寒風中守候著的最美志願者們
*文中照片來源於柴古賽事相冊,感謝每一位攝影師,照片版權屬於攝影師,部分照片沒有攝影師角標,傾權聯繫後臺刪除處理或添加攝影師署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