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快餐,是指那種大部分料理工序均在準備階段完成,立等可取的食物,而且不包括類似鐵板魷魚、糰子、章魚燒之類只能當零食的小吃,而是可以裹腹的餐食。提到快餐,人們第一印象是諸如漢堡、熱狗、披薩之類的西式簡餐。而牛丼就是一種典型的日式快餐。
牛丼是一種以牛肉和洋蔥為主要原料製作的蓋飯料理。既然提到牛丼,那我們就順帶一提「丼物」這種料理形式。
丼字怎麼念
「丼」的日語發音為「どん」,羅馬音為「don」,類似漢語的「東」字發音。而這個漢字在漢語普通話中的發音為「jǐng/dǎn」,用拼音兩者皆可尋得此字。而「甌語」(溫州方言)的發音最接近日語,只不過發音為2聲,日語中為1聲。另外,日語中「丼」字有時會讀為「どんぶり」,羅馬音為「donburi」,比如「丼物」就要讀成「どんぶりもの」。
丼物是什麼料理
丼物不是一種料理,而是一類料理。正如「煮物」是燉菜料理,「焼き物」是燒烤料理,「揚げ物」是油炸料理一樣。「丼物」是指一切蓋澆飯類的料理。「丼」(どんぶり)在日語中的原意是「碗公」(深肚大碗)的意思,或者翻譯成「缽」也比較準確。而丼物就是指在碗公中盛上半碗米飯,再蓋澆上不同內容的「具」(配菜),從而形成各式各樣的丼物。
何為牛丼
牛丼是丼物的一種,是以薄切或細切的牛肉與洋蔥煎炒後,再用醬油、味醂等調料煮燉後作為具的丼物蓋飯。別稱「牛飯」(ぎゅうめし),另外牛丼被認為是「すき焼き丼」的一派分支,所以也有除了牛肉和洋蔥還加入魔芋絲一起煮燉的牛丼。
牛丼是學生黨和上班族最受歡迎的午餐之一
牛丼的歷史
牛丼的發展史
牛丼的原型是叫作「牛鍋」的料理,當時稱為「牛飯」,誕生於明治初期(牛肉解禁之後)。而牛鍋的誕生卻是在解禁之前,這又要牽扯到日本的肉食歷史,大家可以參考《日本的肉食歷史》。
文久2年(公元1862年),在橫浜入船町的一家居酒屋「伊勢熊」裡,隔開了半間作為日本第一家「牛鍋屋」。雖然當時的肉食禁令已經很鬆懈了,但牛肉和馬肉還是國民絕對不能染指的,然而禁令對內不對外,所以當時主要以在日本的外國人為客戶。而牛鍋是「紅葉鍋」(鹿肉鍋)為原型,只是把鹿肉替換成了牛肉的一款料理。同樣「桜鍋」(馬肉鍋)也是如此,是把鹿肉替換為馬肉,而三者的料理法、調味、食用方法都完全一致。
與櫻鍋、紅葉鍋齊名的牛鍋
牛丼誕生於「牛飯」,是以「牛鍋」為具製作的蓋澆飯,大約出現於1890年代(1890~1899期間)。當時只有東京有,而京都、大阪等關西地區並沒有。
而1899年創業的「吉野家」也推出了同樣的料理,當時命名為「牛鍋ぶっ掛け」(牛鍋蓋飯),主要顧客是日本橋的魚河岸的住民。
1973年開始,吉野家作為快餐產業成功連鎖之後,「養老乃瀧」、「松屋」、「すき家」、「なか卯」、「神戸らんぷ亭」等,也跟風進軍牛飯屋鏈鎖店事業(養老乃瀧後來撤出牛丼領域)。
1993年,「daiei集團」下的「神戸らんぷ亭」在惠比壽開設1號店,與「saison集團」下的「吉野家」進行即座對抗,在惠比壽站前的吉野家旁邊開店。直到2015年7月,所有店鋪全面關閉。
平成15年(公元2003年)
12月24日,於美國華盛頓州發現「牛腦海綿狀病」簡稱「狂牛症」或「BSE」。兩日後,日本政府決定禁止進口美國產牛肉。這一事件,對使用廉價的美國牛肉的牛丼屋連鎖產業產生了深刻了影響。
平成16年(公元2004年)
元旦,暫時停售牛丼。以「豚丼」(豬肉蓋飯)、「イクラ鮭丼」(鮭魚親子飯)、「鶏丼」(雞肉蓋飯)等作為代替菜單。市中心的一部分店鋪實行年末年初休業、深夜休業等方案。
12月7日,幾乎所有店鋪都使用澳產牛肉,陸續重新售賣牛丼。
平成17年(公元2005年)
2月11日,「吉野家」發布「一日限定牛丼復活販賣」(只賣1天),當天全國150萬份銷售一空。
2月15日,「なか卯」也效仿,進行了5天限定的牛丼復活販賣,同年中旬全面使用了澳產牛肉才正式重開牛丼銷售。
4月29日~5月8日,大阪市住之江區舉辦的「'05食博覧會大阪」的會場中,「吉野家」使用墨西哥產牛肉製作的牛丼只在會場限定發售,每天限定2000份,每份400円的牛丼便當。
12月12日,美國產牛肉及加拿大產牛肉禁止進口的措施以限定條件局部解禁。「吉野家」正式決定再開牛丼的販賣,而「すき家」表示,對其安全性持觀望的態度。
平成18年(公元2006年)
1月20日,由於美國違反日本政府要求的限定條約,進口時義務去除BSE病原體危險部位。但在進口時發現混入要求去除的脊柱部分。日本政府再次全面禁止美國牛肉的進口。受此影響,「吉野家」之前計劃的「牛丼復活販賣」被迫延期。直到7月27日,安全性得到了確保後,日本政府才再度開放進口。
9月18日,「吉野家」終於舉辦了「牛丼復活祭」,一共準備了100萬份,各店鋪約1000份左右。當天銷售的「並盛」(普通份)售價為380円,「大盛」(大份)售價為480円。作為宣傳的一環,每份牛丼贈送一條「牛丼復活紀念原創手拭」。有橙、白兩色可選。
2006年隨牛丼贈送的「牛丼復活紀念原創手拭」
12月1日,「吉野家」的牛丼銷售限定時間擴展到每天的11點至15點。
平成19年(公元2007年)
3月1日,「吉野家」的牛丼銷售限定時間擴展到每天的11點至24點。
平成20年(公元2008年)
3月17日/20日,作為「吉野家」牛丼主要原料的美國產牛肉,經銷商的協作下,確保了長期穩定供貨。藉此吉野家全國約1040家鏈鎖店,時隔4年零1個月,終於再開24小時營業制。3月17日發表,3月20日實施。
4月21日/23日,吉野家「東京工廠」(埼玉縣大利根町)於4月21日發現,由「伊藤忠商事」於2007年8月,向「吉野家」進口的美國產牛肉的700箱腰肉中,其中有1箱混入了日本政府指定的危險部位:脊柱。由「農林水產省」和「厚生勞動省」於23日對社會公開此事。
平成21年(公元2009年)
由於狂牛症事件,即使再開的米國牛肉進口,也附加了嚴格的條件,導致成本大幅增加。2009年與2001年同期的食材市場價格比較,達到了2倍的差距。另外,各家牛丼鏈鎖店使用的牛肉,採購的產地也造成了很大的差異。
日本主要的牛丼店
在日本全國47個都道府縣全面布網的企業只有「すき家」和「吉野家」兩家,兩強時代一直持續到2000年代。但從2000年代後半開始,「松屋」屢屢參戰競價戰而名噪一時。自此齊名牛丼產業「二強」,並稱牛丼「御三家」。2010年代,以低價居酒屋連鎖的「居酒屋270」聯合體的「三光マーケティングフーズ」於2011年6月進軍牛丼市場。以「焼き牛丼」為招牌的「東京チカラめし」成為了群雄割據的新勢力,但曇花一現,2014年時轉讓了80%的直營店鋪。
牛丼業界御三家排名為:1位「すき家」、2位「吉野家」、3位「松屋」。
すき家(sukiya)
隸屬於「株式會社ゼンショ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子公司的「株式會社すき家本部」。店鋪數量於2006年6月超越「松屋」上升為業內第二,2008年9月超越了「吉野家」成為行業老大,然後在2009年,達成日本國內營業額最高,徹底擊敗「吉野家」,穩坐行業第一把交椅。可以說是在狂牛症事件中因禍得福的大贏家(如果沒有狂牛症事件對吉野家的衝擊,想要擊漰吉野家上位談何容易?)。すき家在中國的鏈鎖店稱為「食其家」。
吉野家(yoshinoya)
隸屬於「株式會社吉野家ホールディングス」的子公司。是最早將牛丼作為快餐以連鎖店形式展開銷售的。原本是牛丼業界最有歷史的龍頭老大,但狂牛症風波,「吉野家」沒有做好解決方案與進貨渠道的優化,被「すき家」一路趕超。終於在2008年9月,淪落為業界第二把交椅。
松屋(matsuya)
隸屬於「株式會社松屋フーズ」的鏈鎖店。菜單不使用「牛丼」這個名稱,而稱為「牛飯」。店內堂食限定牛飯、咖喱、定食的味噌湯免費。原本為業界第二,於2006年6月,被「すき家」趕超,淪落為業界第三。是牛丼業「御三家」中排名第三的。
很多朋友都喜歡吃牛肉,吃法也有很多,在這裡小編要推薦一款適合各種場所,滿足喜歡牛肉的各種口味的盤子!
牛形創意仿瓷盤
參考價258元
商品毛重:1.0kg
材質:密胺
風格:中式
形狀:三角形
直徑:11英寸
盤類型:平盤
精緻美器,盡享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