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今天的日料是有魚有肉的,什麼博多豚骨拉麵裡面有大片叉燒肉,什麼日式豬排飯,什麼壽喜牛肉鍋,但在古代日本,只有窮鬼才吃肉,上層都是吃素的。這個政策在日本被執行了幾百年,其中更有三令五申重複全民禁止食肉的政令。
時間放到587年,當時信奉佛教的蘇我氏搞倒了政敵物部家,主導了日本,佛教在日本的影響於是暴漲。日本佛教直接來源於中土佛教,而中土佛教是經過中國本土化了的佛教,教義中夾雜了許多中國的本土認知,最著名的就是禁食肉,這條信仰也被傳入日本。
到了625年,蘇我氏如日中天。為了祈求家族長盛不衰,這一年在蘇我氏的指示下,倭王發布了命令,全倭國禁止食肉。乍一看這條政令有點扯,畢竟不吃肉就沒力氣幹活,所以這條政令雖為國令,但百姓真正踐行起來也就那麼回事,但這個政策卻被日本貴族記住並較好地傳承了下來,畢竟貴族是不需要幹苦力活的。當然為了攝入蛋白質和營養,必要的魚肉蛤蜊等海產還是要吃一點,但絕見不到大肘子、豬蹄子、扣肉等大塊肉。
8世紀中後期,嵯峨天皇又一次發布了食肉禁令,這又給食素主義添上了一筆。到了10世紀,日本律令政治進行了百年,雖名為學唐,但中華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點科舉制,日本人死也不願意學習,最終日本的社會走向中國六朝模式。這個模式不僅是說政治上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更是將六朝時代的名士風格帶入了日本。
六朝名士只玩清談、喝酒,再磕點五石散,將政務視為濁事,一概放棄。同樣10世紀的日本,朝廷也整日無所事事,最愛幹的就是吃齋念佛,幻想死後能上天堂繼續窮奢極欲。
如果看過平安晚期成書的《源氏物語》,對日本貴族生活就一清二楚了,裡面很少提及這些貴族吃什麼,提到的話也僅僅是簡單的米飯、豆子,蛋白質的攝入充其量就是魚,最愛去的地方就是佛寺,這些貴族絕不會像中國達官貴族一樣大魚大肉,十個碟八個碗。
這麼個食素主義的朝廷,你問為啥他們不吃肉呢?首先就得理解六朝時代為啥越名士越放浪形骸,比如東晉的王忱最愛裸奔,劉伶嗜酒如命就希望喝死,但他們絕不去處理政務為國家建設出力。若用現在「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觀點來看,他們簡直就是廢物,但就是這些人,在當時的地位一個比一個高,成了時代的偶像。
這種認知放到日本貴族身上就是,貧賤的人才會出力氣,所以貧賤的人才需要補充能量,而高貴的人都是指揮別人的,不需要出力,再加上佛教倡導的素食主義,佛教教義高深,只有真正的名家學士才會學習,賤民不懂,所以朝廷吃素便順理成章地成了身份的象徵。日本全民族最該感謝鑑真和尚,是他帶去了豆腐,使得日本民族補充蛋白質不需要經過肉類,這也是日本公家得以食素的最主要原因。
當然,頑固的食素也成了公家朝廷讓位於武家的原因之一。公家全是廢物,整天吃素,而武士那邊打獵吃肉,有的是力氣,所以公家只能依賴武士的武力保護,但這種依賴,反而讓公家認為武家低賤,但就是這幫有的是力氣的泥腿子革了公家的命。
武士原本就是靠弓馬來立身的,日本山林眾多,漁獵皆可,所以武士們最開始也熱衷於打獵吃肉。因為日本公家層面不能吃肉,所以日本沒有家畜一說,而且日本沒有「劁」[qiāo,即閹割]這一技術,所以牛隻限於耕地,肉質不好,豬羊更是別提,都是禁止飼養物。所以武士們吃的都是野味。現在日本仍然流行的牡丹鍋,當時就是武士們用野豬肉做的。
可是隨著武士奪權入主中央後,也以正統自居,開始貴族化,對公家佛教、食素頗感興趣。現在回想一下咱們看到的那些戰國大河劇,是不是發現,戰國武將們飲食依舊頗為清淡,茶泡飯是常態。所謂茶泡飯就是茶水泡米飯,裡面加上點海苔、梅幹、芝麻和鹽,這一頓有鹽有飯能緩解飢餓感,但似乎沒什麼熱量。而大名團結家臣的家宴基本就是開茶會,喝清茶,而不是大擺宴席。
很多電視劇都演過,織田信長在生死攸關的奇襲桶狹間前,就簡單地吞了一碗茶泡飯。電視劇《信長的主廚》更是直接描寫了織田手下的兵丁日常糧食就是米飯加大醬,或者飯糰中間加一顆酸梅。這一方面是日本的確窮,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食素在日本的普遍化。
當然也不能過於絕對,畢竟還是要打仗的,天天吃素誰也受不了,所以戰場上偶爾抓到野味,也算是幸運的。什麼抓頭鹿,四分五裂烤一烤,沾點大醬就吃了。武將對魚肉也有需求,偶爾也能烤個鳥肉串,但是你絕對看不到吃牛肉和豬肉。以佛教四大天王之一毗沙門天自居的上杉謙信,別看他整天搞佛教信仰,該吃肉他也得吃,但僅限於魚肉或蛤蜊。
河豚據說極其美味,至少宋代中國就有食用。但是日本對此發現得較晚,到了豐臣時代(16世紀後期),統一天下的豐臣秀吉在佐賀才發現了此種美味,但是河豚處理不好是有劇毒的,他的屬下就被毒死了很多,所以豐臣就禁止屬下再吃河豚。
古代日本生產力低下,平民是一日兩餐,只有貴族才能一日三餐,但江戶時代是日本大發展時期,平民也向三餐制邁進。但德川家康要求百姓不得吃大米,所以百姓只能吃雜糧,百姓種田,體能消耗巨大,雜糧提供能量不足,雖然江戶等沿海地區出現了公開販賣烤鰻魚的攤位,海產魚類也能公開進入平民之家,但能量補充畢竟不如家禽。為此百姓只能繼續挖幕府的牆角,在原有的牡丹鍋的基礎上,當時又流行一款櫻肉,就是馬肉,這是在豐臣侵略朝鮮時期,日本兵斷糧時發現的,後來傳回國內,在黑市上繼續流傳。
到了幕府層面,幕府規定,將軍的辦公室在中奧,這也是將軍吃飯的地,將軍作為日本第一人,可以肆無忌憚,窮盡奢華,每天早餐從燒鯛魚開始是常事。但底層人的待遇可就不一定了。較為人知的故事就是,某天早晨,德川家康路過食堂,聽到裡面的侍女在埋怨將軍家侍女每天早上只有米粥和鹹菜。家康大怒,說既然不願意吃那就別吃了。從此以後,將軍家的侍女早上只能幹喝粥。此事真假難辨,但也能反映出當時日本的確很窮,看來食素也受到了生產力因素的影響。
德川家康為了防止後代窮奢極欲,給後代的家法中,添加了一條按照月曆禁忌和將軍生卒紀念日實行素食的規定,意思就是一個月的某幾天不能喝酒吃肉,只能吃豆腐、白菜。而且為了防止將軍耽於美味,廚房要想盡辦法將好吃的做成難吃的。比如蒸米飯,一般人家正常蒸就行了,將軍家的稻米雖然千挑百選,但做法上得先把稻米放水裡煮個七八分熟,然後再蒸,這樣做出來的米飯滋味全無,味同嚼蠟。
日本食素有其歷史巧合性,但當食素上升到國家政令層面,那就不是簡單的個人愛好了,必然和其生產力發展有關。如前所述,日本沒有「劁」這一技術,致使其家禽肉質較差,日本生產力水平低,物產少,在生產力落後的時代註定不能像大陸一樣玉盤珍饈。直到近代,因食肉和食素出現的體能差距明顯,日本為了趕英超美才被迫轉向肉食主義,而今天廣為人知的日料實際大多來自近代。
孔凡珍:《日本國民食物結構極其特點》,《科技服務》2001年第6期。
王芳:《淺析日本飲食文化》,《農家參謀》2017年第18期。
金春梅:《淺析日本江戶時期飲食文化特點》,《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本號作者以文史類博士和青年學者為主。我們的宗旨是: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有深度。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
同時我們也略備薄酬,歡迎廣大文史愛好者惠賜稿件,具體投稿要求可在公號首頁點擊「聯繫我們」查看。
投稿郵箱:haoranwenshi@163.com。
點一下閱讀原文了解更多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