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平民才吃肉,食素竟是貴族身份象徵?奇怪風俗怎麼來的?

2021-02-13 浩然文史

我們知道今天的日料是有魚有肉的,什麼博多豚骨拉麵裡面有大片叉燒肉,什麼日式豬排飯,什麼壽喜牛肉鍋,但在古代日本,只有窮鬼才吃肉,上層都是吃素的。這個政策在日本被執行了幾百年,其中更有三令五申重複全民禁止食肉的政令。

時間放到587年,當時信奉佛教的蘇我氏搞倒了政敵物部家,主導了日本,佛教在日本的影響於是暴漲。日本佛教直接來源於中土佛教,而中土佛教是經過中國本土化了的佛教,教義中夾雜了許多中國的本土認知,最著名的就是禁食肉,這條信仰也被傳入日本。

到了625年,蘇我氏如日中天。為了祈求家族長盛不衰,這一年在蘇我氏的指示下,倭王發布了命令,全倭國禁止食肉。乍一看這條政令有點扯,畢竟不吃肉就沒力氣幹活,所以這條政令雖為國令,但百姓真正踐行起來也就那麼回事,但這個政策卻被日本貴族記住並較好地傳承了下來,畢竟貴族是不需要幹苦力活的。當然為了攝入蛋白質和營養,必要的魚肉蛤蜊等海產還是要吃一點,但絕見不到大肘子、豬蹄子、扣肉等大塊肉。

8世紀中後期,嵯峨天皇又一次發布了食肉禁令,這又給食素主義添上了一筆。到了10世紀,日本律令政治進行了百年,雖名為學唐,但中華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點科舉制,日本人死也不願意學習,最終日本的社會走向中國六朝模式。這個模式不僅是說政治上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更是將六朝時代的名士風格帶入了日本。

六朝名士只玩清談、喝酒,再磕點五石散,將政務視為濁事,一概放棄。同樣10世紀的日本,朝廷也整日無所事事,最愛幹的就是吃齋念佛,幻想死後能上天堂繼續窮奢極欲。

如果看過平安晚期成書的《源氏物語》,對日本貴族生活就一清二楚了,裡面很少提及這些貴族吃什麼,提到的話也僅僅是簡單的米飯、豆子,蛋白質的攝入充其量就是魚,最愛去的地方就是佛寺,這些貴族絕不會像中國達官貴族一樣大魚大肉,十個碟八個碗。

這麼個食素主義的朝廷,你問為啥他們不吃肉呢?首先就得理解六朝時代為啥越名士越放浪形骸,比如東晉的王忱最愛裸奔,劉伶嗜酒如命就希望喝死,但他們絕不去處理政務為國家建設出力。若用現在「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觀點來看,他們簡直就是廢物,但就是這些人,在當時的地位一個比一個高,成了時代的偶像。

這種認知放到日本貴族身上就是,貧賤的人才會出力氣,所以貧賤的人才需要補充能量,而高貴的人都是指揮別人的,不需要出力,再加上佛教倡導的素食主義,佛教教義高深,只有真正的名家學士才會學習,賤民不懂,所以朝廷吃素便順理成章地成了身份的象徵。日本全民族最該感謝鑑真和尚,是他帶去了豆腐,使得日本民族補充蛋白質不需要經過肉類,這也是日本公家得以食素的最主要原因。

當然,頑固的食素也成了公家朝廷讓位於武家的原因之一。公家全是廢物,整天吃素,而武士那邊打獵吃肉,有的是力氣,所以公家只能依賴武士的武力保護,但這種依賴,反而讓公家認為武家低賤,但就是這幫有的是力氣的泥腿子革了公家的命。

武士原本就是靠弓馬來立身的,日本山林眾多,漁獵皆可,所以武士們最開始也熱衷於打獵吃肉。因為日本公家層面不能吃肉,所以日本沒有家畜一說,而且日本沒有「劁」[qiāo,即閹割]這一技術,所以牛隻限於耕地,肉質不好,豬羊更是別提,都是禁止飼養物。所以武士們吃的都是野味。現在日本仍然流行的牡丹鍋,當時就是武士們用野豬肉做的。

可是隨著武士奪權入主中央後,也以正統自居,開始貴族化,對公家佛教、食素頗感興趣。現在回想一下咱們看到的那些戰國大河劇,是不是發現,戰國武將們飲食依舊頗為清淡,茶泡飯是常態。所謂茶泡飯就是茶水泡米飯,裡面加上點海苔、梅幹、芝麻和鹽,這一頓有鹽有飯能緩解飢餓感,但似乎沒什麼熱量。而大名團結家臣的家宴基本就是開茶會,喝清茶,而不是大擺宴席。

很多電視劇都演過,織田信長在生死攸關的奇襲桶狹間前,就簡單地吞了一碗茶泡飯。電視劇《信長的主廚》更是直接描寫了織田手下的兵丁日常糧食就是米飯加大醬,或者飯糰中間加一顆酸梅。這一方面是日本的確窮,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食素在日本的普遍化。

當然也不能過於絕對,畢竟還是要打仗的,天天吃素誰也受不了,所以戰場上偶爾抓到野味,也算是幸運的。什麼抓頭鹿,四分五裂烤一烤,沾點大醬就吃了。武將對魚肉也有需求,偶爾也能烤個鳥肉串,但是你絕對看不到吃牛肉和豬肉。以佛教四大天王之一毗沙門天自居的上杉謙信,別看他整天搞佛教信仰,該吃肉他也得吃,但僅限於魚肉或蛤蜊。

河豚據說極其美味,至少宋代中國就有食用。但是日本對此發現得較晚,到了豐臣時代(16世紀後期),統一天下的豐臣秀吉在佐賀才發現了此種美味,但是河豚處理不好是有劇毒的,他的屬下就被毒死了很多,所以豐臣就禁止屬下再吃河豚。

古代日本生產力低下,平民是一日兩餐,只有貴族才能一日三餐,但江戶時代是日本大發展時期,平民也向三餐制邁進。但德川家康要求百姓不得吃大米,所以百姓只能吃雜糧,百姓種田,體能消耗巨大,雜糧提供能量不足,雖然江戶等沿海地區出現了公開販賣烤鰻魚的攤位,海產魚類也能公開進入平民之家,但能量補充畢竟不如家禽。為此百姓只能繼續挖幕府的牆角,在原有的牡丹鍋的基礎上,當時又流行一款櫻肉,就是馬肉,這是在豐臣侵略朝鮮時期,日本兵斷糧時發現的,後來傳回國內,在黑市上繼續流傳。

到了幕府層面,幕府規定,將軍的辦公室在中奧,這也是將軍吃飯的地,將軍作為日本第一人,可以肆無忌憚,窮盡奢華,每天早餐從燒鯛魚開始是常事。但底層人的待遇可就不一定了。較為人知的故事就是,某天早晨,德川家康路過食堂,聽到裡面的侍女在埋怨將軍家侍女每天早上只有米粥和鹹菜。家康大怒,說既然不願意吃那就別吃了。從此以後,將軍家的侍女早上只能幹喝粥。此事真假難辨,但也能反映出當時日本的確很窮,看來食素也受到了生產力因素的影響。

德川家康為了防止後代窮奢極欲,給後代的家法中,添加了一條按照月曆禁忌和將軍生卒紀念日實行素食的規定,意思就是一個月的某幾天不能喝酒吃肉,只能吃豆腐、白菜。而且為了防止將軍耽於美味,廚房要想盡辦法將好吃的做成難吃的。比如蒸米飯,一般人家正常蒸就行了,將軍家的稻米雖然千挑百選,但做法上得先把稻米放水裡煮個七八分熟,然後再蒸,這樣做出來的米飯滋味全無,味同嚼蠟。

日本食素有其歷史巧合性,但當食素上升到國家政令層面,那就不是簡單的個人愛好了,必然和其生產力發展有關。如前所述,日本沒有「劁」這一技術,致使其家禽肉質較差,日本生產力水平低,物產少,在生產力落後的時代註定不能像大陸一樣玉盤珍饈。直到近代,因食肉和食素出現的體能差距明顯,日本為了趕英超美才被迫轉向肉食主義,而今天廣為人知的日料實際大多來自近代。

孔凡珍:《日本國民食物結構極其特點》,《科技服務》2001年第6期。

王芳:《淺析日本飲食文化》,《農家參謀》2017年第18期。

金春梅:《淺析日本江戶時期飲食文化特點》,《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本號作者以文史類博士和青年學者為主。我們的宗旨是: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有深度。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

同時我們也略備薄酬,歡迎廣大文史愛好者惠賜稿件,具體投稿要求可在公號首頁點擊「聯繫我們」查看。

投稿郵箱:haoranwenshi@163.com。

 點一下閱讀原文了解更多歷史文章

相關焦點

  • 古代日本平民才吃肉,食素竟是貴族身份象徵?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日本史20#世界史22日料我們知道今天的日料是有魚有肉的,什麼博多豚骨拉麵裡面有大片叉燒肉,什麼日式豬排飯,什麼壽喜牛肉鍋,但在古代日本,只有窮鬼才吃肉,上層都是吃素的。
  • 日本1200年的禁肉史,吃素才是日本貴族的身份象徵
    中國的佛教大約五世紀後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一下徵服了日本貴族階層。有學問的貴族和武士,紛紛成為僧侶,他們接受《涅槃經》等佛教教諭,認為殺生、吃肉是罪孽,會下阿鼻地獄,因此帶動了民間對吃肉的反感。  中國的曹劌諷刺貴族說「肉食者鄙」,因為中國古代是貴族才有條件吃肉,窮人吃素,而日本恰恰相反,貴族絕不吃肉,窮人才吃「低賤」的肉。平安時代的日本公卿貴族,根本不吃肉,他們以吃肉為恥,不但不吃獸肉,連蔬菜也不吃,每天飲食就是米飯、米糕、醬菜、海藻、菌菇之類,最多吃一點鹹魚。
  • 這才是古代貴族男人的標誌物——玉扳指
    扳指是一種備受男士喜愛的戒指 也是成熟魅力與身份地位的象徵 其發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封建社會古代的時候,玉扳指代表的是一種尊貴的身份 平民百姓是不能佩戴的,只有皇家貴族才能佩戴和擁有 如今,社會在發展,人們的觀念也漸漸改變 佩戴玉扳指也成為一種潮流 不過佩戴玉扳指的大多數是男性
  • 古代日本貴族為何會喜歡用鐵漿染黑牙齒
    日本染黑齒文化由來已久,在今天依然可以在日本傳統祭祀或藝伎表演中看到日本女子的奇特裝扮,她們會塗上雪白的臉,染黑色的牙齒,剃掉眉毛用筆畫的蟬眉代之,有時將嘴唇也塗成黑紫色。這種傳統的日本妝容中最奇特的莫過於染黑齒,這種古老的習俗在日本延續千年,直至明治維新時期才被法令逐漸廢除。
  • 明治維新前,日本人不吃肉?
    公元1872年,明治天皇下令頒布《肉食解禁令》,自此結束了日本人長達1200年不吃肉的歷史。
  • 染黑齒、禿眉毛、大白臉,日本女人獨特美,中國人:「鬼來了」
    染黑齒、禿眉毛、大白臉,日本女人獨特美,中國人:「鬼來了」在古代,日本女子流行著這樣一種風俗習慣「染黑齒」「剃掉眉毛」「大白臉」這種風俗在日本貴族中一直延續了上千年。「無眉黑齒白紙臉」,這是一張多麼有特色的面譜,想著就讓人望而生畏。
  • 江戶時代並不美,等級森嚴的日本身份制度
    古代的日本是階級社會。大部分的人一輩子會受到自己所屬的身份束縛。生在貴族家、武士家、平民家的人的人生會完全不同。這種身分制度在江戶時代非常明顯。日本古代的身份制度是不成文制度。不過貴族和武士的階級內有嚴格的身份管理規則,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也會讓其他階級的人不易轉職,所以階級間不容易移動。
  • 日本人的姓名歷史:天皇為何沒有姓?在古代有姓都是貴族的象徵
    這在大多數的國家都是必有的,但在日本就有比較奇怪了,歷史中有些日本人是沒有姓的,不光是日本的平民百姓,他們所謂的天皇也是沒有姓這一說:例如什麼裕仁天皇,什麼明仁天皇,都只是名字而已,沒有姓。在我們中國,就目前來看,大概是有4000多個姓氏,也就是說,如果按照14億人口來算的話,平均一個姓是20多萬人。但在日本這個國家就奇怪了,僅僅1億多人的日本,到目前來看,大概是有13萬多的姓。甚至更多都會有。
  • 道教飲食:全真道士常年食素,利於健康;正一道士卻可飲酒吃肉
    但也絕非所有的道士在日常飲食上都一樣,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道教: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飲食上的區別,前者食素,後者飲酒吃肉。因此道士們非常樂意食素,甚至有些道士還千方百計地少吃少喝,以服食丹藥、辟穀、修鍊氣功等方法來代替日常飲食。據日本學者吉岡義豐建國以前在白雲觀的觀察記載,道觀中每天的菜譜和蔬菜用量都是經過仔細選定的,如果發現有人作弊,則從嚴處罰般道眾在大齋堂用膳,早晚喝稀飯,兩人一碟鹹菜;中午吃玉米面窩頭和炒菜,外加兩人一碟鹹菜。
  • 貴族與平民的博弈,古羅馬平民是如何通過鬥爭來維護自身權益的
    平民與貴族之間的關係一直在社會上存在著很多的爭議,有很多的學者有時候也會針對此話題來進行學術上的論述,在古代社會生活中,「貴族」總是至高無上的,而「平民」總是卑微的,在古羅馬共和國早期,平民與貴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此矛盾在王政時代就已經存在了,平民反對貴族的鬥爭後成為這一時期的羅馬政治史的主要內容。
  • 現代人們常用的一個稱呼,是古代親疏貴賤,和象徵身份高低的標誌
    現在的戶口簿上,第一項便是每個人的姓名(包括別名),其次才是性別、年齡、居住地以及原籍(以前稱作籍貫)等。中國古代,確切地說在先秦時代,人們有姓、有氏,用以區分親疏和貴賤。「姓」是用來區分人們的血緣關係,「氏」是用來說明人們的身份是貴是賤、是高是低。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從母系社會走向父系社會,從沒有階級區分的原始社會走向有階級區分的社會。
  • 等級森嚴的貴族政治,看日本二戰前首相當中的「公侯伯子男」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二戰時期,日本戰敗後政壇被盟軍強制重組,相關的等級制度才漸漸消失。其具體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來。貴族執政是日本二戰前的傳統日本首相拜爵和等級社會的發展爵位制度源於古老的中國社會,先秦時期中國便開始實行爵位制度,「公侯伯子男」就是一段時期內的爵位概述。爵位不僅是地位的體現,還附帶著土地的管轄權和大量的經濟利益。
  • 歷史上,為什法國貴族與平民水火不容,而日本則可以和諧相處?
    其中,貴族作為等級社會中耀眼的存在,長久以來便享有與之尊貴地位相符的大量特權。然而,法國大革命卻開闢了貴族歷史上的一個新階段,率先對貴族特權發起了進攻與挑戰,革命結果「附屬於貴族身份的特權幾乎立即被廢除了」,而這次革命主力是平民階層。
  • 古代頭衣:平民穿戴的頭巾,都有什麼講究?
    從一些出土的文物來看,中國古代在進入奴隸制社會之前,便對穿衣頗為講究了。古代衣物古代服飾的區分意義到了奴隸制的巔峰期——西周王朝,各種禮樂文化制度已經頗為完善。西周貴族為了維護自身統治,也劃分出了國人、奴隸與貴族,並通過各種要求來區分不同人群。
  • 日本貴族才有的姓,不管女孩怎麼起名,譯成中文都在罵自己
    日本貴族才有的姓,不管女孩怎麼起名,譯成中文都在罵自己!可能大家有所不知,在日本古代,只有貴族和武士才能擁有姓氏的資格,普通百姓是沒有這個資格的。直至明治天皇時期,才規定所有人都必須擁有姓氏,從此,日本的姓氏就開始大幅度的增長,時至今日,日本的姓氏比中國姓氏還要多出幾十倍。
  • 日本姓氏是怎麼來的?倉井氏在日本是什麼地位?
    按照日本史料記載來看,日本人在十九世紀才開始有姓氏,也就是說在這之前,只有名沒有姓。 1870年,明治天皇頒布了《平民苗字容許令》,規定貴族、平民都必須擁有姓氏。但是已經習慣有名無姓的日本平民,卻貌似對此並不感興趣。
  • 日本的姓氏文化,和中國的不太一樣,新垣、波多野是貴族姓氏嗎?
    不過我們今天並不是說中國的姓氏,而是要來聊一聊日本的姓氏文化。我們知道,在封建社會時,中國的階級尊卑觀念非常深刻。但是姓氏這個東西,無論出身多麼貧窮也會擁有自己的姓氏,而且跟皇帝重姓還是一種榮耀呢。可是日本卻不一樣了,他們的貴族認為上天派來的使者—也就是他們自己,這樣的高貴人物才能擁有姓氏,以作為身份的代表。
  • 自飛鳥時期到平安時期,日本對中國端午風俗的吸收和借鑑逐漸增多
    自飛鳥時期到平安時期,日本五月五日節日風俗對中國端午風俗的吸收和借鑑是逐漸增多的。推古天皇時期,有關五月五日的儀式活動,僅僅是藥獵,如「推古二十年(公元612年)五月五日舉行『藥獵』」。「推古二十二年(公元614年)五月五日舉行『藥獵』」。
  • 古代日本人為什麼禁止食肉
    出現了學習蒙古人用鐵錘殺牛的方法並以此為職業的人,但這些人後來成為在身份上被歧視的群體。一時被忘卻的肉食在元朝的統治下復活了。在那時,朝鮮半島引進了中國的肉菜。以牛肉為素材的「烤肉」就這樣起源於外來烹飪法。最初的肉食禁令在日本,天武四年(675),天武天皇制定了最初的肉食禁令。為了防止濫捕,全面禁止使用網來狩獵、捕魚。
  • 扇子除了扇風納涼,還是身份的象徵,漫談古代扇文化
    那麼在古代,古人們是如何從夏季酷暑中度過的呢?在古代夏季,無論王公貴族還是普通百姓,納涼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扇子了。根據相關的歷史記錄,扇子在中國已有3000-4000年的歷史,但實際上古人使用扇子肯定是早於文獻中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