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200年的禁肉史,吃素才是日本貴族的身份象徵

2021-02-13 老武說旅遊

公元675年,日本天武天皇首次發下「肉食禁令」,貴族階級開始逐漸改變飲食習慣。

而那時的庶民都是在寺院學習文字,生病時也仰賴僧侶醫治,在庶民眼裡看來,僧侶是無所不能的「知識分子」,集眾望於一身。因此,受僧侶教育影響的庶民階級,也逐漸遠離肉食。

8世紀中後期,嵯峨天皇又一次發布了食肉禁令,這又給食素主義添上了一筆。由此,一直到明治天皇即位之前,日本竟有長達1200年不吃肉的歷史。

天武天皇「肉食禁止令」

遠古的彌生、古墳時代,日本人是原始的狩獵、打漁部落,當然什麼肉都吃,比如古墳時代的出土遺蹟裡就有豬骨頭。除了海裡的魚、貝殼類,野地裡跑的野豬、鹿、熊、猴、狗、兔,日本人幾乎無所不吃。

日本列島不產牛、馬、羊等大型牲畜,只有野豬馴化成的豬(日本人稱作豚),不過飼養數量非常少。《魏志倭人傳》中記述道:「其地無牛馬豹羊鵲。」直到公元四世紀,馬、牛才從朝鮮半島流通到日本。

按說,日本人口福不淺,可以大嚼牛肉了。不過且慢——馬、牛之後,又有一樣東西傳入了日本,徹底改變了日本人的世俗生活,也改變了日本人吃肉的習慣。

  

這就是佛教。

中國的佛教大約五世紀後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一下徵服了日本貴族階層。有學問的貴族和武士,紛紛成為僧侶,他們接受《涅槃經》等佛教教諭,認為殺生、吃肉是罪孽,會下阿鼻地獄,因此帶動了民間對吃肉的反感。

  

日本天武天皇在公元675年頒布了「肉食禁止令」,規定:「自今以後,亦四月朔以後,九月三十日以前,莫食牛、馬、犬、猿(猴)、雞之肉,以外不在禁例,若有犯者罪之。」此外,捕獵的陷阱和弩槍也被禁止使用。

  

為什麼單單禁食這五種肉類呢?

第一是為了保護農耕(4月到10月是農耕季節),第二是遵從佛教戒律:

牛在農耕中承擔了重要的耕田工作;馬在出行和貨物運輸中不可或缺;狗在夜晚發出叫聲使人警覺;猴子和人相似;雞早上能報時。

當然,禁食肉的對象主要為獸類,不包括魚類和禽類(雞除外)。

獸類中,豬肉、鹿肉、兔肉不在其中。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豬有夜間掘食農作物的習性,鹿採食植物長出的新芽,兩者都妨害了農業耕作,所以不被「保護」。

  

至於允許吃兔肉就比較搞笑了:

兔子被日本人視為「禽類」,屬於可以食用的。你注意到了嗎,日語中,兔子的量詞是「一羽」,是鳥類專屬量詞。

對此,日本的一種說法是,有人在吃兔肉的時候被官差責罰,辯解說「因為兔子(ウサギ)的名字裡,有鸕鷀(鵜/う)和鷺鷥(鷺/さぎ)的名字,它不是獸,而是鳥。所以吃了也沒關係。」後來日本人將錯就錯,就把兔子的單位量稱呼成1羽2羽了。

在佛教教諭和天皇禁令的雙重影響下,絕大多數日本「有識之士」索性一刀切,放棄了一切四腳獸類的食物誘惑,進入了不吃肉只吃魚的半素食時代。

吃肉的打敗吃素的

進入平安時代後,日本人開始大打內戰,同為天皇后裔的源、平兩大武士集團打得你死我活。

簡單說,平氏集團掌握著朝廷的軍政大權,象徵著公卿階層;源氏集團則是由關東諸侯國為主體,象徵著武士階層。

 

 

但是,十二世紀「源平合戰」的結果是,擁有土地、人口、資源更多的平氏軍隊敗給了落後地區的關東源氏軍隊。

  

為什麼?

中國的曹劌諷刺貴族說「肉食者鄙」,因為中國古代是貴族才有條件吃肉,窮人吃素,而日本恰恰相反,貴族絕不吃肉,窮人才吃「低賤」的肉。

平安時代的日本公卿貴族,根本不吃肉,他們以吃肉為恥,不但不吃獸肉,連蔬菜也不吃,每天飲食就是米飯、米糕、醬菜、海藻、菌菇之類,最多吃一點鹹魚。加上那時的日本人房子不通風,大量的源氏貴族染上肺結核而死,佝僂病(缺鈣)、腳氣病(長期吃大米導致的營養素缺乏)、低血糖更是不計其數。


由於飲食在佛教思想中卑微的地位,經常是用做控制住人們的欲望的工具,不令攝取更多有益身心的營養。由此所引起的惡果大概就是政權滅亡的伏筆吧。
《源氏物語》和《枕草子》對於飲食一事幾乎不怎麼提起(這可以與中國的《紅樓夢》相對比)。平安末期的飲食生活中,肉食這一塊漸漸淡出,經常連吃魚都要禁止。
在藤原家定的《明月記》中有著「得病就是因為吃了魚,我恥於此事啊」這樣的懺悔。文學中關於食物調理,味覺享福等事情,除去在日記以外,幾乎沒更多的描述,這與今日媒體中鋪天蓋地的飲食文化介紹天遠地別。此外,平家的人們常常過著足不出戶、運動不足的生活,而且不喜歡沐浴,毫不講究個人衛生。特別是女人,由於住在內府深宅,不與外界接觸,經常死於結核病,而且腳氣和皮膚病也往往困擾著她們,而我們平常所看到如浮士繪上幽雅公卿的腐敗生活,其實與現實相差很遠。那麼,與此對比的關東勇士們的飲食生活又怎樣呢?講究飲食質量可以說是東國勇士們的特徵,他們擺脫了佛教、迷信的束縛,既吃鳥獸類等肉食,攝取大量動物性蛋白質,也經常喝味噌湯、吃梅乾等一些酸鹹類以助消化。而且,通過在大山中不懈的武藝鍛鍊和長途跋涉的修行,有著健康良好的生活。僅此一面,就可以比較出兩家勇士在體力上的區別。如女人般體格的平家勇士,恐怕很難戰勝強壯如牛般的關東勇士。  再加上,從公元1180年開始的三年饑荒,僅發生在關西地方,關東地區卻是一片豐收良景,形勢更利於源氏。不過,對於要備戰籌集軍糧的賴朝源氏來說,完全靠在關東收集糧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準備數萬軍馬的糧草變得非常困難。
那時,士兵每人每天所需糧食為八合至一升,原則上自備,但進入長陣後則可由主君供給。大體上是乾飯加水、湯之類浸泡著吃,其他的如味噌丸子是最適宜補充鹽份的食物,這在戰國時代可謂是至寶,信長、秀吉、家康奪得天下無不是靠此。

 

給於士兵每人一日一升米,一萬兵每日須要二百五十俵(一俵合四十升),十萬兵每日就必需兩千五百俵,再加上軍馬所需的大豆,一頭每日約需三升(馬比人吃得多)。如此思考下來也是相當龐大的一個數字。  接著,我們通過一些數據來旁證飲食的重要性。  以下介紹的是各時代天皇、武將、一般人(公家、普通勇士、僧侶等)平均壽命的區別。(事故及戰死者除外)可見平安中後期開始,自然死亡的年齡推前,這與那時恥於肉食的風尚脫不了干係。接著介紹各時代男人的身高 也不難看出身高從古墳時代起,以後逐漸減低,這與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有著莫大關聯,如此,源平兩家在食物攝取方面的不一樣所最終導致其命運的不一樣。因而,在政治、軍事等問題的背景時,聯繫那時的社會生活實際也不無必要。
在戰國時代,由於戰爭的頻繁,飲食也變得以服務勇士為先。原先在公卿貴族中是不食用肉類的,肉類食品是沒身份的農民獵人才吃的。漸漸的公卿們變得營養不良,而什麼都捕食的農夫或獵人就顯得健康多了。 

談談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

到了日本戰國時代,因為戰爭不斷,農業人口減少導致土地荒蕪,吃不飽肚子的日本人,終於把禁肉令打破了。

  

武士們打仗時的軍糧,主要是乾飯(米糕)、飯糰和味噌湯,一兩枚鹹得發苦的梅幹當菜,掛麵則是奢侈的美味。平時嘴巴淡出鳥來,武士們就偶爾去狩獵打打牙祭,比如野豬、野雞、野兔之類,德川幕府的創始人德川家康,就最喜歡架著獵鷹去狩獵。

  

不過,雖然有條件,武士打獵吃野味這種情況還是很難得,因為武士看不起注重飲食的人,認為沒有大丈夫氣概,他們認為真正的武士,就應該樂於粗茶淡飯。

  

戰國時代的戰爭,同樣是吃得好的佔優勢。

比如大家熟悉的兩個死對頭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武田的軍隊總體戰鬥力佔優,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武田軍隊的夥食比上杉的好:

其中要提一下麵條,它是室町時代從前從中國傳入的,武田信玄的甲州軍隊就喜歡把像是烏龍麵一般的麵條和蔬菜一起煮,然後用味噌來調味,武田軍隊常年吃富含營養的麵食,體力上勝過只吃大米的上杉軍。

上杉謙信本人更是一個著名的佛教徒,只吃素不吃肉,連女人都不沾。


看到這裡,有人一定會有疑問:日本是海洋大國,魚類資源豐富,吃魚不也一樣補充蛋白質嗎?

  

這裡有個誤解。

 

曾經不發達的日本漁業

公元794年,京都成為日本的首都。

京都位於本州島西部,坐落在四周環山的河谷上,離海岸很遠。所以在當時,日本人就和我們一樣,主要吃淡水魚。

日本當上漁業大國,只是近現代的事,古代的日本,造船業很不發達,遠洋海船更是落後(日本侵朝海軍被李舜臣打得灰頭土臉就是例子),要想依靠捕魚來維持大眾的需求,是絕無可能的。

看過日本古裝片的朋友都知道,哪怕是日本貴族吃飯,碟子裡也只是一兩條小魚加點紫菜蘿蔔。

在物資嚴重匱乏的日本戰國時代,不論是肉還是魚都是很稀罕的,身份低的武士能吃上大米飯也算是幸運的。電影《七武士》裡,落魄的武士為了一天兩頓大米飯(日本人古代吃兩頓飯),寧可被農民僱傭,連命都不要了。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好多飲食習慣也是由於缺少食物才養成的。譬如大家都發現,現代日本餐桌上的食物分量一般都很小,一般人還真吃不飽。

  

主要就是因為古代食物匱乏,為了讓食物看起來多一點,他們會將食物分成好幾份放在好幾個碗裡,顯得自己吃到很多。

天皇帶頭吃牛肉

到了明治維新的時候,明治維新之後大量的日本人到西歐各國學習訪問,這個時候日本人發現,西歐人長得怎麼這麼高大,動輒一米八一米九兩米,肌肉特別發達。

當時的日本人普遍矮小、瘦弱。德川幕府時期,日本貴族的平均身高是157cm; 正室、側室是145cm。

他們研究發現,西歐人很少吃菜,多吃肉,尤其是牛肉。而且西歐人還特別願意喝牛奶,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日本發生了徹底的變化,以前不是不吃肉嗎?現在不但要吃,而且要大量地吃肉,大量的吃牛肉。

甚至從那個時候開始日本制定了,給每個小學生每天一斤奶的計劃,我們現在說「一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這個就是跟日本學的。

促使日本走向近代化的明治維新時,明治天皇才十五歲。而將政權轉讓給明治天皇的德川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那時才三十歲,在位僅一年。
  

五年後,混亂的社會逐漸穩定,明治政府才解除保持有一千二百年之久的「肉食禁令」。公元1872年,明治天皇下令頒布《肉食解禁令》,自此結束了日本人長達1200年不吃肉的歷史。只是,就算禁令被解除,國民也無法立即習慣吃肉食,於是,明治天皇只得以身作則給國民看。
  

不過事實上,明治天皇很討厭吃肉。但是因為得跟西方人接觸,又得示範給國民看,才勉強在公眾場合吃食肉類。

明治天皇帶頭吃肉的消息,甚至傳入李鴻章的耳朵裡。

李鴻章表示:「吾聞倭王移風易俗,以肉奶為食,以西為師,其志不在小。中國之患,其唯日本乎?」

而最終結果我們都知道,日本在不久後發動甲午戰爭,清朝一敗塗地,而日本也逐漸成長為世界列強。

相關焦點

  • 古代日本平民才吃肉,食素竟是貴族身份象徵?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日本史20#世界史22日料我們知道今天的日料是有魚有肉的,什麼博多豚骨拉麵裡面有大片叉燒肉,什麼日式豬排飯,什麼壽喜牛肉鍋,但在古代日本,只有窮鬼才吃肉,上層都是吃素的。
  • 古代日本平民才吃肉,食素竟是貴族身份象徵?奇怪風俗怎麼來的?
    我們知道今天的日料是有魚有肉的,什麼博多豚骨拉麵裡面有大片叉燒肉,什麼日式豬排飯,什麼壽喜牛肉鍋,但在古代日本,只有窮鬼才吃肉,上層都是吃素的。這個政策在日本被執行了幾百年,其中更有三令五申重複全民禁止食肉的政令。時間放到587年,當時信奉佛教的蘇我氏搞倒了政敵物部家,主導了日本,佛教在日本的影響於是暴漲。
  • 日本禁肉長達1200年,明治天皇卻帶頭吃牛排,李鴻章:要當心日本
    大家都知道明治維新,但很少有人知道日本還有「飲食維新」。古語有云:見微知著。近代日本之所以能從一個東瀛小邦,崛起為世界列強,肉食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的。自古以來,日本就是一個不怎麼吃肉的國家。在日本2000年的歷史中,曾多次頒布禁肉令。大約在我國唐朝時,佛教傳入日本。
  • 明治維新前,日本人不吃肉?
    公元1872年,明治天皇下令頒布《肉食解禁令》,自此結束了日本人長達1200年不吃肉的歷史。
  • 古代日本貴族為何會喜歡用鐵漿染黑牙齒
    日本染黑齒文化由來已久,在今天依然可以在日本傳統祭祀或藝伎表演中看到日本女子的奇特裝扮,她們會塗上雪白的臉,染黑色的牙齒,剃掉眉毛用筆畫的蟬眉代之,有時將嘴唇也塗成黑紫色。這種傳統的日本妝容中最奇特的莫過於染黑齒,這種古老的習俗在日本延續千年,直至明治維新時期才被法令逐漸廢除。
  • 1200年不吃肉是個什麼滋味
    可是你相信嗎,在這個充滿了生魚片,鐵板燒,天婦羅.的國家,是有長達1200年的不吃肉歷史,而且,這個不吃肉,是法律明文規定的,這就是天武天皇在675年頒布的《肉食禁止令》。 在這之前,日本人是吃肉的,什麼熊啊,鹿啊,大狸子啊,兔子啊能打到什麼就吃什麼。可是隨著佛教從大陸(中國)的傳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拒絕食用動物。
  • 日本貴族統治的時代
    謝謝關注日本貴族統治的時代          日本歷史以統治為主體,講述從歷史和文化的起源,今天主要講述的是日本貴族統治的時代。當時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文化,主要是技術性文化。技術性文化包括農業、手工業、文字等三個方面。
  • 日本人為何堅持一千多年不吃肉?那他們平時都吃啥?
    相對比中國對於美食的心態,日本人反而沒有了中國人對肉的那種熱愛程度。並且在日本人的歷史中,曾經長達1200年的時間都不願意去吃肉。這背後的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呢?公元675年,日本國內頒布了一則天皇詔書,專門禁止日本國民不允許去吃肉。該詔書當中明確的提出了,有5種動物的肉日本人是堅決不能碰的,分別是牛、馬、狗、雞、猴。
  • 肉!
    肉,推動了人類文明的滾滾車輪,深深影響了政治史、戰爭史、文化史、經濟史、農耕史、畜牧史、科技史……不服?咱們今天就來說道說道。
  • 等級森嚴的貴族政治,看日本二戰前首相當中的「公侯伯子男」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二戰時期,日本戰敗後政壇被盟軍強制重組,相關的等級制度才漸漸消失。其具體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來。貴族執政是日本二戰前的傳統日本首相拜爵和等級社會的發展爵位制度源於古老的中國社會,先秦時期中國便開始實行爵位制度,「公侯伯子男」就是一段時期內的爵位概述。爵位不僅是地位的體現,還附帶著土地的管轄權和大量的經濟利益。
  • 梁曉弈評《劍橋日本史:中世日本》丨我們是否需要「中世」
    《劍橋日本史(第3卷):中世日本》,[日]山村耕造著,嚴忠志譯,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2020年1月出版,618頁,148元通常來說,介紹一本書的章節構成、主要觀點與獨到之處,以供尚未閱讀本書的讀者參考,似乎才是書評的主要作用;然而相關內容在《劍橋日本史(第3卷):中世日本》導論部分的「本卷各章內容述評」中已有詳盡的整理與介紹,滔滔不絕地介紹這些未免有重複勞動之嫌
  • 甲骨文日本史主題書單 | 2020年末盤點
    隨著新選組的離去,最後的武士帶走了武士的傳說,西鄉隆盛通往西南戰爭的道路讓近代日本從明治維新走向了軍國主義的道路。在此身份下,兩次世界大戰塑造了另一個日本。被稱為「一戰世代」的日本陸軍軍官群體,正是滿洲事變、日中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中的主要擔綱者。黑澤文貴打破了陸軍與「大正民主」對立的刻板印象,以兩次世界大戰間日本內外體制的變動為主線,勾勒了日本陸軍走向戰爭的全過程。
  • 索·恩2021年出版計劃 歐洲史系列&日本史系列(錦鯉倒計時2天)
    31.古典時期的遺產[德] 哈特穆特·萊平(Hartmut Leppin) 32.基督化與帝國的建立:700~1200年的歐洲[德] 魯道夫·施弗爾(Rudolf Schieffer)33.邊境體驗和君主秩序:1200~1500年的歐洲
  • 原來日本才盛產最熟悉的陌生紋!關於日本家紋的基本姿勢
    至於家徽這個東西是怎麼來的,畢竟封建貴族和騎士都是武人起家,能活得千秋萬代必然很能打,其中某些比較有想法的武士,會想方設法在戰場上展示自己的身份,用以彰顯武威,震懾敵膽,按照現代戰爭的說法,這就是戰場識別系統啊。
  • 【日本史】武士階層的千年食譜
    日本武士階層,在歷史上統治日本長達 700多年,其飲食生活習慣與精神狀態,都深深烙刻在日本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嵯峨天皇像▶平氏吃素大約公元八世紀時,篤信佛教的嵯峨天皇首發「肉食禁令」。此後歷任天皇又多次下詔禁止吃肉,日本貴族們被迫養成了食素的習慣,連吃魚也被禁止。同時,日本平民受吃素的僧侶的影響,也逐漸遠離了肉食。直到明治維新之後,才解除禁令。在舉國素食的環境下,武士階層也不能超身世外。
  • 1872年,20歲的明治天皇帶頭大口吃肉,讓日本民眾增高14釐米
    日本對於佛教的推崇比中國狂熱多了,不僅大肆興修佛寺,出現了大批苦行僧,佛教的一些行為習俗理念也被灌輸到平民生活中,要求他們崇尚節儉,杜絕享樂。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公元675年,天武天皇頒布"禁肉令",從此後長達1200來年,日本天皇屢屢頒布此類命令,日本進入禁肉時代。
  • 東日本大地震遇難者時隔9年確認身份
    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距今已過去9年零9個月,而當年一位在災難中下落不明的老人遺體被衝到海岸邊,近日剛剛被警方確認了身份。21日,家屬將老人遺骨接回了家。據日本NHK電視臺21日報導,這名老人名叫阿部清江,遇難時86歲。地震發生時,清江在石卷市雄勝醫院住院,被海嘯捲走。
  • 日本中古史巨擘黑田俊雄
    1994至1995年,日本京都法藏館出版了八卷本的《黑田俊雄著作集》,使我們有機會在黑田俊雄逝去不久即能一窺黑田史學的全貌。     儘管黑田史學在日本學界影響很大,但日本以外的學界也是在他逝世之後才開始慢慢了解他的學術貢獻的。
  • 隱居在中國的日本「逃兵」,娶妻生子35年後,才告訴妻子真實身份
    但是他說,他來到中國後,才發現是讓幹燒殺搶掠的事,所以他不願配合日軍的暴行,但迫於命令,手上也沾了中國人的血。據他說,他為了少作孽,打仗時候常常放空槍。戰後,本多立太郎在日本舉行演講,揭露日軍侵華暴行,還曾來華下跪謝罪。
  • 抗日劇裡的日本軍官為什麼要留一撮小鬍子?是尊貴身份的象徵嗎?
    代表著什麼特別的身份嗎?要說日本人的這一撮鬍子,其實它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大有來頭,這並不是日本人自己的文化產物,這樣的習慣來自遙遠的歐洲,最初在德國比較盛行。話說有德國最好戰的戰爭分子希特勒最初發明,希特勒是一個非常喜歡留鬍子的人,他認為大鬍子是一個人高貴的象徵,代表著紳士風度,所以他留了長長的鬍子,但是我們知道希特勒是一個好戰分子,經常出現在戰場上,有一次在戰場上被人利用毒氣攻擊,希特勒在戴防毒面具的時候發現這個鬍子非常的礙事,使防毒面具不能和臉部完好地貼緊,而且他差點因此而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