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5年,日本天武天皇首次發下「肉食禁令」,貴族階級開始逐漸改變飲食習慣。
而那時的庶民都是在寺院學習文字,生病時也仰賴僧侶醫治,在庶民眼裡看來,僧侶是無所不能的「知識分子」,集眾望於一身。因此,受僧侶教育影響的庶民階級,也逐漸遠離肉食。
8世紀中後期,嵯峨天皇又一次發布了食肉禁令,這又給食素主義添上了一筆。由此,一直到明治天皇即位之前,日本竟有長達1200年不吃肉的歷史。
①
天武天皇「肉食禁止令」
遠古的彌生、古墳時代,日本人是原始的狩獵、打漁部落,當然什麼肉都吃,比如古墳時代的出土遺蹟裡就有豬骨頭。除了海裡的魚、貝殼類,野地裡跑的野豬、鹿、熊、猴、狗、兔,日本人幾乎無所不吃。
日本列島不產牛、馬、羊等大型牲畜,只有野豬馴化成的豬(日本人稱作豚),不過飼養數量非常少。《魏志倭人傳》中記述道:「其地無牛馬豹羊鵲。」直到公元四世紀,馬、牛才從朝鮮半島流通到日本。
按說,日本人口福不淺,可以大嚼牛肉了。不過且慢——馬、牛之後,又有一樣東西傳入了日本,徹底改變了日本人的世俗生活,也改變了日本人吃肉的習慣。
這就是佛教。
中國的佛教大約五世紀後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一下徵服了日本貴族階層。有學問的貴族和武士,紛紛成為僧侶,他們接受《涅槃經》等佛教教諭,認為殺生、吃肉是罪孽,會下阿鼻地獄,因此帶動了民間對吃肉的反感。
日本天武天皇在公元675年頒布了「肉食禁止令」,規定:「自今以後,亦四月朔以後,九月三十日以前,莫食牛、馬、犬、猿(猴)、雞之肉,以外不在禁例,若有犯者罪之。」此外,捕獵的陷阱和弩槍也被禁止使用。
為什麼單單禁食這五種肉類呢?
第一是為了保護農耕(4月到10月是農耕季節),第二是遵從佛教戒律:
牛在農耕中承擔了重要的耕田工作;馬在出行和貨物運輸中不可或缺;狗在夜晚發出叫聲使人警覺;猴子和人相似;雞早上能報時。
當然,禁食肉的對象主要為獸類,不包括魚類和禽類(雞除外)。
獸類中,豬肉、鹿肉、兔肉不在其中。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豬有夜間掘食農作物的習性,鹿採食植物長出的新芽,兩者都妨害了農業耕作,所以不被「保護」。
至於允許吃兔肉就比較搞笑了:
兔子被日本人視為「禽類」,屬於可以食用的。你注意到了嗎,日語中,兔子的量詞是「一羽」,是鳥類專屬量詞。
對此,日本的一種說法是,有人在吃兔肉的時候被官差責罰,辯解說「因為兔子(ウサギ)的名字裡,有鸕鷀(鵜/う)和鷺鷥(鷺/さぎ)的名字,它不是獸,而是鳥。所以吃了也沒關係。」後來日本人將錯就錯,就把兔子的單位量稱呼成1羽2羽了。
在佛教教諭和天皇禁令的雙重影響下,絕大多數日本「有識之士」索性一刀切,放棄了一切四腳獸類的食物誘惑,進入了不吃肉只吃魚的半素食時代。
②
吃肉的打敗吃素的
進入平安時代後,日本人開始大打內戰,同為天皇后裔的源、平兩大武士集團打得你死我活。
簡單說,平氏集團掌握著朝廷的軍政大權,象徵著公卿階層;源氏集團則是由關東諸侯國為主體,象徵著武士階層。
但是,十二世紀「源平合戰」的結果是,擁有土地、人口、資源更多的平氏軍隊敗給了落後地區的關東源氏軍隊。
為什麼?
中國的曹劌諷刺貴族說「肉食者鄙」,因為中國古代是貴族才有條件吃肉,窮人吃素,而日本恰恰相反,貴族絕不吃肉,窮人才吃「低賤」的肉。
平安時代的日本公卿貴族,根本不吃肉,他們以吃肉為恥,不但不吃獸肉,連蔬菜也不吃,每天飲食就是米飯、米糕、醬菜、海藻、菌菇之類,最多吃一點鹹魚。加上那時的日本人房子不通風,大量的源氏貴族染上肺結核而死,佝僂病(缺鈣)、腳氣病(長期吃大米導致的營養素缺乏)、低血糖更是不計其數。
③
談談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
到了日本戰國時代,因為戰爭不斷,農業人口減少導致土地荒蕪,吃不飽肚子的日本人,終於把禁肉令打破了。
武士們打仗時的軍糧,主要是乾飯(米糕)、飯糰和味噌湯,一兩枚鹹得發苦的梅幹當菜,掛麵則是奢侈的美味。平時嘴巴淡出鳥來,武士們就偶爾去狩獵打打牙祭,比如野豬、野雞、野兔之類,德川幕府的創始人德川家康,就最喜歡架著獵鷹去狩獵。
不過,雖然有條件,武士打獵吃野味這種情況還是很難得,因為武士看不起注重飲食的人,認為沒有大丈夫氣概,他們認為真正的武士,就應該樂於粗茶淡飯。
戰國時代的戰爭,同樣是吃得好的佔優勢。
比如大家熟悉的兩個死對頭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武田的軍隊總體戰鬥力佔優,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武田軍隊的夥食比上杉的好:
其中要提一下麵條,它是室町時代從前從中國傳入的,武田信玄的甲州軍隊就喜歡把像是烏龍麵一般的麵條和蔬菜一起煮,然後用味噌來調味,武田軍隊常年吃富含營養的麵食,體力上勝過只吃大米的上杉軍。
上杉謙信本人更是一個著名的佛教徒,只吃素不吃肉,連女人都不沾。
看到這裡,有人一定會有疑問:日本是海洋大國,魚類資源豐富,吃魚不也一樣補充蛋白質嗎?
這裡有個誤解。
④
曾經不發達的日本漁業
公元794年,京都成為日本的首都。
京都位於本州島西部,坐落在四周環山的河谷上,離海岸很遠。所以在當時,日本人就和我們一樣,主要吃淡水魚。
日本當上漁業大國,只是近現代的事,古代的日本,造船業很不發達,遠洋海船更是落後(日本侵朝海軍被李舜臣打得灰頭土臉就是例子),要想依靠捕魚來維持大眾的需求,是絕無可能的。
看過日本古裝片的朋友都知道,哪怕是日本貴族吃飯,碟子裡也只是一兩條小魚加點紫菜蘿蔔。
在物資嚴重匱乏的日本戰國時代,不論是肉還是魚都是很稀罕的,身份低的武士能吃上大米飯也算是幸運的。電影《七武士》裡,落魄的武士為了一天兩頓大米飯(日本人古代吃兩頓飯),寧可被農民僱傭,連命都不要了。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好多飲食習慣也是由於缺少食物才養成的。譬如大家都發現,現代日本餐桌上的食物分量一般都很小,一般人還真吃不飽。
主要就是因為古代食物匱乏,為了讓食物看起來多一點,他們會將食物分成好幾份放在好幾個碗裡,顯得自己吃到很多。
⑤
天皇帶頭吃牛肉
到了明治維新的時候,明治維新之後大量的日本人到西歐各國學習訪問,這個時候日本人發現,西歐人長得怎麼這麼高大,動輒一米八一米九兩米,肌肉特別發達。
當時的日本人普遍矮小、瘦弱。德川幕府時期,日本貴族的平均身高是157cm; 正室、側室是145cm。
他們研究發現,西歐人很少吃菜,多吃肉,尤其是牛肉。而且西歐人還特別願意喝牛奶,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日本發生了徹底的變化,以前不是不吃肉嗎?現在不但要吃,而且要大量地吃肉,大量的吃牛肉。
甚至從那個時候開始日本制定了,給每個小學生每天一斤奶的計劃,我們現在說「一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這個就是跟日本學的。
促使日本走向近代化的明治維新時,明治天皇才十五歲。而將政權轉讓給明治天皇的德川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那時才三十歲,在位僅一年。
五年後,混亂的社會逐漸穩定,明治政府才解除保持有一千二百年之久的「肉食禁令」。公元1872年,明治天皇下令頒布《肉食解禁令》,自此結束了日本人長達1200年不吃肉的歷史。只是,就算禁令被解除,國民也無法立即習慣吃肉食,於是,明治天皇只得以身作則給國民看。
不過事實上,明治天皇很討厭吃肉。但是因為得跟西方人接觸,又得示範給國民看,才勉強在公眾場合吃食肉類。
明治天皇帶頭吃肉的消息,甚至傳入李鴻章的耳朵裡。
李鴻章表示:「吾聞倭王移風易俗,以肉奶為食,以西為師,其志不在小。中國之患,其唯日本乎?」
而最終結果我們都知道,日本在不久後發動甲午戰爭,清朝一敗塗地,而日本也逐漸成長為世界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