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民族為啥打仗倍兒厲害?因為愛!吃!肉!

2021-02-08 GO野

                                              

人類歷史,就是吃肉的進化史。肉,推動了人類文明的滾滾車輪,深深影響了政治史、戰爭史、文化史、經濟史、農耕史、畜牧史、科技史……不服?咱們今天就來說道說道。

                                              

圖:人類進化史就是吃肉史

                                              

一、愛吃肉的猿,才進化成人

                                              

同學們都知道人類是古猿進化來的,那麼,同為靈長類,為什麼猴子、黑猩猩沒能進化成人??因為,它們吃肉太少。科學家證明,人腦的能耗量極大,幾乎要消耗人體能量的20%。

                                              

高蛋白高營養的肉類,就是人腦最好的能量來源。偉人說過:吃紅燒肉補腦。

                                              

大多數靈長類動物以植物為主食,比如果實、嫩枝、花蕾、蔓生植物,偶爾吃昆蟲、鳥蛋和小型脊椎動物。其實,像黑猩猩和大猩猩也喜歡吃肉,但因為獵食能力不足,吃到肉的數量非常有限。

圖:靈長類動物的食譜絕大多數是植物

                                              

人是靈長類動物中,食肉量最多、食肉類最雜的物種。我們的祖先因為直立行走,解放了雙手使用工具,狩獵成功率大大提高,所以得以吃到更多的肉。於是,從猿人到現代人,人的腦容量一直在上升。

                                              

圖:人類腦容量的進化

                                              

這可不是龍大姐胡吹。人類學家早些年在東非坦尚尼亞和肯亞考古,發掘出150萬年前的大量人類頭骨化石和石器碎片,這些頭骨的腦容量很大。

                                              

而很多證據證明了當時人擅長狩獵,喜歡吃肉,比如磨製的刀狀石器,是為了敲碎、切斷動物骨頭吃到骨髓的。

                                              

圖:古猿敲骨吸髓

                                              

科學家認為:進化史上,吃肉不但能增加腦容量,還改變了人的牙齒結構和體形。說到這裡,老虎表示不服。

                                              

老虎:說我咯?關我什麼事?


別急,吃更多肉的猛獸之所以不能進化成更高等的動物,是因為兩點:第一,它們不會用火。


火是人類獨家專利,用火把食物燒熟,大大提高了肉類的可消化程度,這也是人類沒有尖牙利齒卻照樣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原因之一;第二,猛獸沒有人類那麼複雜的社會性協作行為,這些都抑制了腦容量的增加。說到底——吃肉促進智力。

圖:古代能吃肉的都是權貴


二、愛吃肉的人,更聰明


《曹劌論戰》中,曹劌同學冷笑道:肉食者鄙。這又是怎麼回事?很簡單:曹劌不是鄙視當權者「食肉」,鄙其「不善謀」也。在古代,能吃肉的都是貴族士大夫,一般而言,他們的聰明程度強於飢不果腹的貧民百姓。


古往今來最大的才子是誰?孔子!李白!蘇東坡!紀曉嵐!都愛!吃!肉!孔子愛吃肉,豬羊牛肉家禽魚類無所不吃。他在論語裡諄諄教誨世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去,他便贈送給孔子一個熟豬腿投其所好。孔子聽了好曲子,就誇張的點讚道「三月不知肉味」,為何不說「三月不知米味?果味?菜味」?因為肉最鮮美,因為他老人家最愛吃肉!


圖:據說,孔子周遊列國是為了隨時有肉吃……


李白愛喝酒天下聞名,愛不愛吃肉呢?看李白最出名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肉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哦,不是這句……是這句:「烹牛宰羊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不烹牛宰羊,大詩人如何一飲三百杯?


圖:紅燒肉滋養出一代才子蘇東坡


蘇東坡集大文學家、大詩人、大詞人、大畫家、大書法家於一身,是被後世公認的全能才子。為什麼這麼厲害?無他,愛吃肉也。


蘇東坡在京城做官時酒肉不斷,寫詩說「十年京國厭肥羜,日日烝花壓紅玉」,可謂吃肉吃到膩。但是被貶到杭州和黃州後,他愛上了豬肉,還發明了一種「肥而不膩,酥香味美」的「東坡肉」。


圖:紀曉嵐外號叫「紀大煙鍋」,另一個外號叫「紀大肘子」,形容其食肉量之大


清代第一才子紀曉嵐,堪稱古代第一吃肉狂。關於紀曉嵐愛吃肉的故事,清人筆記中比比皆是。


比如《清朝野史大觀》中說他平生不食谷面頂多偶爾吃一點,米則一顆不吃,吃飯時桌前只擺十盤豬肉,濃茶一壺。《嘯亭雜錄》中說:「(公)今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不但愛吃肉,紀曉嵐還好色。《蟲鳴漫錄》中說:「紀文達公自言乃野怪轉身,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日御數女。」話說,不「以肉為飯」,能「日御數女」嗎?


圖:古代契丹人畫像


三、愛吃肉的人,打仗厲害


看中國歷史,為什麼中原文明那麼發達,卻幾千年來被北方的遊牧民族侵擾不已,動不動亡國?答案當然不僅僅是遊牧民族愛吃肉。但,愛吃肉,吃得起肉也是重要原因!


匈奴、突厥、鮮卑、契丹、蒙古、女真等遊牧民族,畜牧為生,全民皆兵,肉、奶為主食,個個身強體壯,精通騎射。在冷兵器時代,軍事上的超強機動性,體格上的強壯程度,就是兩大絕對優勢。


蒙古人當年為什麼能橫掃歐亞大陸?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軍糧。西方神父記載:韃靼士兵不吃糧食,吃的是肉食、馬奶和血,以及一切能吃的東西。

再舉個反面例子。


圖:身強體壯的源氏武士


大家都知道,日本古代有一千年不吃肉的歷史,中國古代是貴族才有資格吃肉,窮人吃素,而日本恰恰相反,貴族絕不吃肉,窮人才吃「低賤」的肉。十二世紀,日本同為天皇后裔的源、平兩大武士集團,爆發了內戰。


平氏掌握著朝廷的軍政大權,象徵著公卿階層;源氏則是由關東諸侯國為主體,象徵著武士階層。但是,「源平合戰」的結果是,擁有土地、人口、資源更多的平氏軍隊敗給了落後地區的關東源氏軍隊。為什麼?


圖:平安時代的公卿貴族,華麗的外表下是病歪歪的身體


因為平安時代的日本公卿貴族,不但不吃獸肉,連蔬菜也不吃,每天飲食就是米飯、米糕、醬菜、海藻、菌菇之類,最多吃一點鹹魚。


加上那時的日本人不講究衛生,不愛洗澡,房子不通風,大量的源氏貴族染上肺結核而死,佝僂病(缺鈣)、腳氣病(長期吃大米導致的營養素缺乏)、低血糖更是不計其數。


高貴的公卿們營養不良,野蠻的關東武士們,卻因為關東山多地少,自然條件艱苦,反而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抓到什麼吃什麼,捕獵磨練了身體,個個體格健康。


圖:浮世繪作品裡的源氏武士獵鹿


從營養學上說,這是吃肉的打敗了吃素的。到了近代,鎖國二百年的日本被列強打開國門後,派出一批西方考察團,回國後得出結論:西方人強壯,西方強大是因為吃牛肉!


天皇首先做表率吃牛肉,帶動了日本人全民吃肉,於是,轟轟烈烈的明治維新在牛肉火鍋的香味中開始了。


圖:當時日本記者畫的明治天皇第一次試吃牛肉情景


你知道當時明治初期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嗎?1米55!現在呢?青少年身高已經超過中國。吃肉,拯救了一個民族。


圖:魯濱遜獵捕山羊


四、愛吃肉的人,最快樂


有個成語叫「無肉不歡。」用梁山好漢的話說:一天沒肉吃,洒家嘴巴裡淡出鳥來!當年魯賓遜漂流到荒島,第一件事是蓋房子,求安全;第二件事是種麥子,求果腹;第三件事是養羊吃肉,求快樂。


英國科學家研究表明: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會刺激大腦中的「快樂中心」,能讓人變得更快樂一些。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喜歡吃油膩食物、愛吃肉的科學原因。


愛吃肉是不分國界的。德國人愛吃香腸,西班牙人愛吃火腿,英國人愛吃燉肉,當年最不愛吃肉的日本,神戶牛肉如今成「神肉」,賣到天價。

圖:這就是享譽世界的神戶牛肉


龍大姐相信,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寧可居無竹,不可食無肉。最後,附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早2015年的最新數據——看看世界上哪個國家最愛吃肉?


圖:全世界吃肉一覽表,深色為能吃肉的國家


圖:紐西蘭街景


第一,紐西蘭,年人均消費肉類126.9公斤。


第二,澳大利亞(121.2公斤);第三,美國(117.6公斤)。排名前十位的還有奧地利、以色列、阿根廷、盧森堡、薩摩亞、巴哈馬和西班牙(93.1公斤)。


排在後五位的是:莫三比克、斯裡蘭卡、盧安達、印度和孟加拉國(4.1公斤)。中國人,年人均吃肉約60公斤,只排在中遊。吃肉聰明,吃肉能打,吃肉富國。努力吃肉吧,看過這篇文章的騷年!



龍大也算是個無肉不歡的主兒,吃飯可以沒有青菜,沒有肉可絕對不行。而且我食量也大,吃火鍋咋也得一人幹兩盤肉。。。不過我是真沒法跟古時候的大俠比,三斤牛肉三斤羊肉再來壺酒,好傢夥,這是人嗎?!


【免責聲明】文字、圖片等素材來源網絡,如侵立刪


公眾號:GoyeChina

【洩密食堂】主持人龍大姐,熱衷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Go野是全中國最糟糕的公眾號之一!酒足飯飽,茶餘飯後,向世界傳遞最性感的虛情假意


關注二維碼,來彈我JJ

 歷史很騷,它比小說可要精彩多了 


相關焦點

  • 古代遊牧民族的軍隊,打仗前會模仿狼的叫聲,戰後才發現真高明
    對於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來說,狼是一種讓他們感到愛恨交加的動物。因為在草原上,狼是各種牲畜最危險的「敵人」,它們常常對牧民的羊群進行襲擊,許多牧民都曾因此蒙受損失。但是另一方面,狼群似乎也傳授了遊牧民族許多經驗,牧民通過觀察狼群進行狩獵,從而學到了一些打仗時的戰術。
  • 古代沒有午餐肉罐頭,也沒有壓縮餅乾,那行軍打仗都吃些什麼?
    但說實話,跟我們日常現燒現吃的炒菜比起來,午餐肉、紅燒帶魚、四喜丸子之類的罐頭食品,吃起來味道都不算好,即使是什麼紅燒肉罐頭,也比不上家裡面「媽媽的味道」。畢竟嘛,這些軍糧是行軍打仗時用的,量大、耐放才最重要,口味什麼的都排在其次了。
  • 遊牧民族的1793
    註:嚴格意義上講,滿族應為半農耕的漁獵民族。本文作者將滿族直接歸為遊牧民族,並不嚴謹。但其關於北方遊牧民族所處生態環境、明清以來兵器發展等描述,仍有亮點,故轉載之以供讀者討論。可惜到後來女真人造反的時候,遼東幾乎都是在野外打仗的,明朝的步兵沒有優勢,馬兵更敵不過一出生就在馬背上的女真人。於是熊廷弼在遼東搞了堅壁清野,想要拖住遊牧民族的進軍。
  • 看看各民族都吃過哪些動物肉 自由市場派
    吃狗肉確實太野蠻了,應當立法禁止。事實上,查看人類食譜進化史,你會發現:動物肉是人類營養的主要來源。完全禁止動物肉的民族,將變得孱弱。不同民族食不同動物,取決於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談不上道德高下。文:張佳瑋|圖:pinterest文章原標題:美食傳統,最初都是不得已啊!
  • 遊牧民族騎兵和農耕民族騎兵,哪個強?
    他的目標對準誰就打敗誰,因為他的箭帶去了死亡!」匈牙利馬術師拉約什·考紹伊曾經試圖學習馬鐙發明之前遊牧民族的騎射技藝,結果發現沒有馬鐙的情況下,在馬背上顛簸數日之後,尿血是必然的後果。所以,遊牧民族「兒能騎羊,長為甲騎」的本領是他們的一種與生俱來的生活方式,農耕民族當中只有極少數從小生活在邊境,熟悉遊牧方式的人,比如飛將軍李廣,才能在騎射上與匈奴人相提並論。
  • 匈奴、突厥、柔然等遊牧民族曾經叱吒風雲,後來去哪了?
    古代的遊牧民族一直都是對於中原的統治者來說極具威脅的存在,而這些遊牧民族還分有好多類,匈奴、突厥、
  • 阿爾泰山有傳奇,遊牧民族根據地
    阿爾泰山是個傳奇之地,今天是中俄蒙哈四國分界線,歷史上與各個北方大佬都有淵源,不僅是傳說中的突厥發源地,也是匈奴、契丹、蒙古等遊牧民族的根據地。對於古代遊牧民族,只要手夠得著,管他山南山北,我都一樣放牧,要不全要,要不不要。那麼阿爾泰山,為啥適合放牧?北疆的準噶爾盆地,一般海拔400米,更適合農耕,不適合放牧。草在高山才能長得好,因為沒有花花草草搶水,那些妖野賤貨嬌氣怕冷;馬在高原才能養得好,因為可以鍛鍊肺活量,所以運動員都搞高原特訓。在北疆適合放牧的地方,一個是天山高山牧場,另一個就是阿爾泰山高山牧場。
  • 遊牧民族民族經常犯邊,騎兵該如何攻城?原來我們低估了古人智慧
    不過雖然這些歷史已經過去,而且成為了我們基本的常識,但是這中間有一個隱晦的歷史疑問,我們卻並沒有發現,那就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其實有很大的差距,武器方面,農耕民族其實一直佔據著優勢,而且農耕民族修建的長城,有著各種各樣的城池,遊牧民族什麼都沒有,有的只是騎兵和弓箭。那麼問題來了,遊牧民族是如何做到,始終壓過中原民族一頭的呢?
  • 古代中原王朝為何會與北方遊牧民族發生戰爭?這點是關鍵!
    北方遊牧民族也是人,衣食住行樣樣不能少。衣者可以穿獸皮;住者可以築氈房;行者可以騎馬。唯有吃飯是最大問題,尤其到了寒冬,除了狂風就是暴雪,牲口都吃不上草料,人也是食不果腹,總不至於把賴以生存的牲口都殺了吃肉吧!如果真那樣的做,無異於自取滅亡,這一點即便是頭腦粗魯的遊牧民族,也是心知肚明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搶。於是,相對富庶的中原地區,就遭了殃。
  • 遊牧民族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亡我之心的?
    因為在蒙古高原上,必然會有一個遊牧政權,滅了一個遊牧政權,這片無主之地上,又會孕育出一個新的遊牧政權,這是必然的。漢朝是匈奴,唐朝是突厥,宋朝是契丹、女真,明朝是北元、女真。在這片土地上,遊牧民族是殺不死、打不敗的,滅了匈奴又會產生鮮卑,滅了鮮卑還有羌、氐,滅了羌氐還有突厥、契丹、女真。
  • 重騎兵以一敵十卻慘遭唾棄,遊牧民族青睞輕騎兵真的是因為窮嗎
    在這種認識下,很多人就會覺得北方遊牧民族始終以輕騎兵為主,主要因為中原王朝實施了戰略封鎖,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生產材料和技術。草原民族經濟體單一,物質生產效率低下。中原王朝一旦關閉了邊境互市通道,對他們的打擊確實是巨大的,但這絕對不是遊牧民族沒有重騎兵的主要原因。
  • 韃靼族為啥成為俄羅斯第二大民族?要謝成吉思汗,讓他們飽經苦難
    俄羅斯有194個民族,俄羅斯族人口要佔到77%以上。第二大民族就是韃靼族,人口500多萬,佔俄羅斯總人口的3.83%。
  • 為何秦漢時我們能夠壓著遊牧民族打,宋朝時卻屢屢被虐?
    每當此時,很多網友開始懷念「深入漠北兩千餘裡,兵鋒逼至狼居胥山」的霍去病,「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的蒙恬,亦或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耿恭,這些秦漢時代的大將禦敵於千裡之外,是大壯國威的英雄,也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 古代的遊牧帝國這麼多,為啥只有蒙古人成了「世界徵服者」?
    但也有很多人好奇一件事情:如果說蒙古人是憑藉著遊牧民族馬快弓強的優勢做到了這一點,那麼為什麼其他那麼多的遊牧帝國,如匈奴、柔然、突厥人卻沒有實現這一點呢?蒙古人或成吉思汗到底有什麼秘訣?關於蒙古人的戰法,很多讀者可能都有了解,比如他們會驅使佔領區內的異族人充當肉盾,運用中亞先進的巨型投石機——回回砲,以及無孔不入的高效情報網等。
  • 羅素:如果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麼這個民族就是中國
    羅素在《中國問題》一書中談了很多自己對中國的看法,他在此書中說道:如果世界上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麼這個民族就是中國。中國人天生的態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並希望得到回報。實際上這是一個偽命題,古代中國並不是驕傲到不肯打仗,而是在於沒有對領土擁有過分的擴張需要。古代中國並非不打仗,實際上翻開《資治通鑑》就會看到從「三家分晉」以後開始,幾乎每一年都在打仗,大大小小的規模每一年都在上演。春秋時期的局勢正是歐洲面臨的問題,羅素在《中國問題》第四章中說不應該把中國比作歐洲的一個國家,而是應該比作整個歐洲。
  • 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到底是高是低?
    這顯然與許多人遊牧民族戰鬥力出眾的印象不太相符。實際上,大多數人遠遠高估了北方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在古代,整建制軍隊的戰鬥力往往由士兵的訓練水平、戰術水平、裝備水平、兵種以及將領的統率能力決定。當然,這裡的數據拋開了兵種與實戰中種種限制,只是個宏觀層面的數據分析,然而這依然能說明遊牧民族在面對中原農耕王朝時的劣勢。這和我們平時了解到的東西好像不太一樣,我們平時耳聞目睹的,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如何兇殘,中原王朝如何苦苦抵擋,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之類的。
  • 三國中原亂成一鍋粥,為什麼遊牧民族不敢入侵?漢朝太牛了
    卻是從來沒有發生過遊牧民族侵略中原地區的事情,這是因為什麼呢?主要有三個原因,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第一個原因就是漢朝的將軍非常厲害,比如有衛青、李廣、霍去病等驍勇善戰的名將,這些將軍把遊牧民族打的服服帖帖。對於竇固、竇憲、衛青、霍去病等等這些漢朝大將軍將匈奴人打得是狼狽西逃。
  • 遊牧民族風味——哈薩克族馬奶子
    因為這是一種經發酵的馬奶子,也有人管它叫「馬奶酒」。到了盛夏,在天山北麓的伊犁、博爾塔拉、塔城和阿勒泰的草原上,幾乎每座氈房裡都備有馬奶子。一首民歌中唱道:「駿馬遍山坡,馬奶流成河」。在這個時候,如果你來到牧區,一定會讓你暢飲一番。
  • 為什麼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總是侵略中原?
    負向的氣候衝擊,通過對遊牧地區經濟的影響,與遊牧部落向中原王朝的劫掠之間有著很強的正相關關係。軍事衝突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都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研究軍事衝突的誘因是我們努力阻止類似衝突發生的前提。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衝突橫貫兩千餘年的中國歷史,可能是世界上綿延時間最長的文明衝突。
  • 遊牧民族比漢族能打?別聽《狼圖騰》瞎說,看看短命的金國吧
    編者按:曾經有本充滿種族主義色彩,卻得以出版和廣為傳播的書《狼圖騰》,書裡面灌輸了這樣一個觀點,遊牧民族更有狼性,所能更能打!那麼,遊牧民族與漁獵民族真的更加能打嗎?這個問題既是個歷史學問題,又是個社會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