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2年,明治天皇下令頒布《肉食解禁令》,自此結束了日本人長達1200年不吃肉的歷史。對於古代日本摒棄肉食的舉動,現代人似乎很難理解,畢竟在人類的各個古文明中,食肉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然而古日本卻正好相反,公卿貴族唯以大米為高貴的食物,就連蔬菜都很少食用,至於肉類更是避之唯恐不及。在社會上層的影響和帶動下,普通民眾也逐漸形成素食主義的文化,那麼肉為什麼會在古代日本遭遇這般尷尬的境遇呢?
其實日本排斥肉食絕非單一的原因,起初在佛教傳入之前的彌生和古墳時代,日本人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樣並不反對進食肉類,所有豬、羊、牛、馬、魚,只要能搞到的食物統統往嘴裡送。日本真正開啟素食主義的時代始於公元5世紀,當時佛教的教義傳入之後與原有的本土文明相遇,結果就催生出日本別具一格的飲食文化。
公元675年,天武天皇頒布《肉食禁止令》,規定「莫食牛、馬、犬、猿(猴)、雞之肉,以外不在禁例,若有犯者罪之」,意思就是不準食用牛肉、馬肉、狗肉、猴肉和雞肉,其餘肉類則可隨意處置。
這條法律是日本「禁肉令」的開端,此後歷朝歷代雖有變動,但大體意思不變。飛禽走獸種類繁多,關於為何偏偏不準食用上述五種動物的肉,一直以來有多種解釋。最廣泛的說法是站在農業社會的角度,牛馬是耕作和運輸中不可或缺的畜力,狗能看家,雞能報曉,而猴子與人相似。在佛教教義和官方禁令的雙重影響下,日本從貴族到平民逐漸摒棄對禽獸之肉的誘惑,進入吃素吃魚的半素食主義時代。(在日本人的文化裡,魚和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禁肉與吃魚並不相悖。)
從天武天皇頒布禁肉令到明治天皇解禁,中間將近1200年的時間裡,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嚴格遵守不吃肉的規定,起碼在烽煙四起的戰國時代,活不下去的人們也會到山野間尋找野味充飢。當然在社會主流的文化意識裡,吃肉是可鄙的,只有活不下去的賤民才會「飢不擇食」。此外就是病人可以在身體虛弱的時候吃肉,當然服用這種「藥膳」的過程基本是捏著鼻子往嘴裡送,吃完之後還要虔誠地向神佛道歉。歷史上將「禁肉」推向極致的是德川幕府的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因為極度愛護動物(尤其是狗)而被稱為「狗將軍」。
綱吉一生無嗣,其母請教僧侶結果被告知「前生殺戮太重,今生唯有戒殺,且將軍肖犬,尤其不能殺狗」。這樣一來,全日本的狗就迎來了美好日子,幕府不僅頒布了嚴格的《生類憐憫令》,而且專門設立「生類奉行」這一職位來監督對狗的保護。結果信濃城的太守因為打了狗而被充軍,增田少輔的家人被狗咬傷而打死了狗,結果被判償命,此外因為路遇兩狗打架卻沒有勸架而被處罰的比比皆是。江戶城內收留的流浪狗一度達到10萬之眾,而且夥食超過一般平民的標準。
儘管這位「犬公方」(日語「狗將軍」)對狗的保護已經達到極致,但還是沒有求得子嗣,而綱吉一朝亡故,繼任的將軍立即便廢除了《生類憐憫令》。這樣一來便苦了江戶城內的十萬條狗,憤怒的群眾將所有的怨氣都撒在這些狗身上,以至於在近乎瘋狂的清剿之下江戶城內很多年都聽不到狗叫聲。
然而《生類憐憫令》的解除並不等於《肉食禁止令》的作廢,日本人真正可以放心大膽地吃上肉還要等到明治維新時代。在全盤西化的趨勢下,天皇甚至帶頭食用牛肉,於是全日本的民眾沸騰了,回想起他們吃素的祖先,日本人發自內心地感慨:真香!
文:閆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