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前,日本人不吃肉?

2021-02-18 地圖帝

公元1872年,明治天皇下令頒布《肉食解禁令》,自此結束了日本人長達1200年不吃肉的歷史。對於古代日本摒棄肉食的舉動,現代人似乎很難理解,畢竟在人類的各個古文明中,食肉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然而古日本卻正好相反,公卿貴族唯以大米為高貴的食物,就連蔬菜都很少食用,至於肉類更是避之唯恐不及。在社會上層的影響和帶動下,普通民眾也逐漸形成素食主義的文化,那麼肉為什麼會在古代日本遭遇這般尷尬的境遇呢?

其實日本排斥肉食絕非單一的原因,起初在佛教傳入之前的彌生和古墳時代,日本人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樣並不反對進食肉類,所有豬、羊、牛、馬、魚,只要能搞到的食物統統往嘴裡送。日本真正開啟素食主義的時代始於公元5世紀,當時佛教的教義傳入之後與原有的本土文明相遇,結果就催生出日本別具一格的飲食文化。

公元675年,天武天皇頒布《肉食禁止令》,規定「莫食牛、馬、犬、猿(猴)、雞之肉,以外不在禁例,若有犯者罪之」,意思就是不準食用牛肉、馬肉、狗肉、猴肉和雞肉,其餘肉類則可隨意處置。

這條法律是日本「禁肉令」的開端,此後歷朝歷代雖有變動,但大體意思不變。飛禽走獸種類繁多,關於為何偏偏不準食用上述五種動物的肉,一直以來有多種解釋。最廣泛的說法是站在農業社會的角度,牛馬是耕作和運輸中不可或缺的畜力,狗能看家,雞能報曉,而猴子與人相似。在佛教教義和官方禁令的雙重影響下,日本從貴族到平民逐漸摒棄對禽獸之肉的誘惑,進入吃素吃魚的半素食主義時代。(在日本人的文化裡,魚和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禁肉與吃魚並不相悖。)

從天武天皇頒布禁肉令到明治天皇解禁,中間將近1200年的時間裡,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嚴格遵守不吃肉的規定,起碼在烽煙四起的戰國時代,活不下去的人們也會到山野間尋找野味充飢。當然在社會主流的文化意識裡,吃肉是可鄙的,只有活不下去的賤民才會「飢不擇食」。此外就是病人可以在身體虛弱的時候吃肉,當然服用這種「藥膳」的過程基本是捏著鼻子往嘴裡送,吃完之後還要虔誠地向神佛道歉。歷史上將「禁肉」推向極致的是德川幕府的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因為極度愛護動物(尤其是狗)而被稱為「狗將軍」。

綱吉一生無嗣,其母請教僧侶結果被告知「前生殺戮太重,今生唯有戒殺,且將軍肖犬,尤其不能殺狗」。這樣一來,全日本的狗就迎來了美好日子,幕府不僅頒布了嚴格的《生類憐憫令》,而且專門設立「生類奉行」這一職位來監督對狗的保護。結果信濃城的太守因為打了狗而被充軍,增田少輔的家人被狗咬傷而打死了狗,結果被判償命,此外因為路遇兩狗打架卻沒有勸架而被處罰的比比皆是。江戶城內收留的流浪狗一度達到10萬之眾,而且夥食超過一般平民的標準。

儘管這位「犬公方」(日語「狗將軍」)對狗的保護已經達到極致,但還是沒有求得子嗣,而綱吉一朝亡故,繼任的將軍立即便廢除了《生類憐憫令》。這樣一來便苦了江戶城內的十萬條狗,憤怒的群眾將所有的怨氣都撒在這些狗身上,以至於在近乎瘋狂的清剿之下江戶城內很多年都聽不到狗叫聲。

然而《生類憐憫令》的解除並不等於《肉食禁止令》的作廢,日本人真正可以放心大膽地吃上肉還要等到明治維新時代。在全盤西化的趨勢下,天皇甚至帶頭食用牛肉,於是全日本的民眾沸騰了,回想起他們吃素的祖先,日本人發自內心地感慨:真香!

文:閆老師。

相關焦點

  • 小日本稱呼從何而來?現在日本人還小嗎?看日本人吃肉問題
    近代日本人對該不該吃肉的問題非常糾結,1972年2月18日,一群日本僧人強行闖入日本皇宮想要威脅天皇收回之前頒布的《肉食解禁令》;之前天皇帶頭號召吃肉的做法在舊勢力眼中簡直就是倫理喪盡的行為。強闖日本皇宮的結局其結果當然是慘烈的,部分直接被擊斃其餘的也負傷並被判刑。
  • 日本瘋狂的「人種改造計劃」後,日本人身高提高了多少?
    先來看一個數據,:日本戰國時期的大人物德川家康只有一米五九、織田信長一米六六、帶日本人侵略朝鮮的豐臣秀吉只有一米五九。這還是有權有勢的貴族,當時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是男性一米五五、女性一米四三。到了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說自己是劣等民族,提出人種改良。這在當時讓人所不能接受。因為日本畢竟是儒家文化影響下的國度,但到了二戰之後,卻完全不一樣。二戰日本戰敗,全國都在美國的控制之下,駐日美軍就成了日本「人種改造計劃」獲取「優良基因」的目標。不知是個人行為還是政府行為,美國士兵基本是人人標配一個漂亮的日本女人。
  • 王陽明的學說,真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原動力嗎?
    日本著名學者荻生茂博有很準確的論斷:「為了批判政府的表皮式的歐化政策而由德富蘇峰、三宅雪嶺、陸羯南等人倡導的作為『國民道德』的陽明學,和那個前近代陽明學完全兩碼事,是所謂舊瓶裝新酒的近代思想。但該論述存在一個明顯的邏輯漏洞——某些人涉獵過王陽明+某些人參與了明治維新≠陽明學乃明治維新原動力——理由很簡單,除了共同涉獵過王陽明,這些人還共同涉獵過許多其他的東西。這種邏輯上的漏洞,註定「陽明學乃明治維新原動力」這種說法無法成為知識界的共識,只能在有意「舊瓶裝新酒」的知識分子中流行。
  • 明治維新150周年:日本改革開放,教會了中國什麼?
    我們幾乎已經走完了日本式的成功道路,目前已經到了暴露日本式問題的階段。所以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看到日本在發展階段所面臨的危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對此,小巴想的則是另一件事。前不久,代表人類最高智慧的諾貝爾獎頒獎,世界再度看到了日本的身影。這已是最近的18年來日本人第18次拿獎。
  • 明治維新的日本:走向了大秦帝國還是現代文明國家
    01明治維新前的日本日本真正的文明史,大約只能從公元5世紀的古墳時代開始算起,相當於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因為這個時期才有真正的國家誕生,同時出現了最早的文字和文獻,儘管此時的文字是漢字。與中國歷史相比,日本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有過的一切分裂、割據、戰亂與興衰史,唯獨不同的是日本從未出現過第二個皇帝。對這種奇特的現象,史學界有各種解讀,但真正有解釋力的解讀並不多。我讀日本史,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主要經歷過兩個文明階段,一是前期的佛教時代(5-16世紀),二是後期的儒教時代(1600-1867)。自佛教傳入日本之後,佛教文化一直是日本的主流文化。
  • 明治維新,以日本這面鏡子照見我們自己
    而日本則不同,一直以來都是學習者的姿態,誰強就學誰,在承認他人先進這件事上,基本毫無壓力。我們常把清末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進行對比,覺得洋務運動是失敗的,而明治維新是成功的。相比洋務運動,希望挽救大清,日本的明治維新,名字叫維新,其實是一場徹底的革命,而不是修修補補。當時的日本,處於幕府時代,天皇並無多少人知曉,連傀儡都不是,已經至少700年沒有活躍在政治舞臺上。
  • 一個飲食習慣的改變,讓日本人100年後,平均身高增加14釐米
    早在初中的歷史課中,我們便早已了解到日本的歷史。在19世紀60年代,日本發生了一次在其歷史上最為關鍵且重要的改革運動,這便是明治維新運動。還記得當時年少的我們,背誦過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最為關鍵的一個拐點。的確是這樣,即便是在今天,還有多數的日本人說過這樣一句口頭禪:「自從日本明治維新起……」。
  • 日本明治維新「三傑」都是哪三個人?
    日本,我們的東方強鄰,他們近代的強大來源於 19世紀末的明治維新及其快速的開展的工業革命。明治維新「殖產興業」橫濱鐵路「明治維新」的成功,是日本大批有志之士通過不斷的努力而得來的結果。年輕的大久保就對國家命運和政治非常關心,當時的日本已得知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消息,如何使日本免蹈中國的覆轍成了每個關心國家命運的日本人必須思考的問題。大久保等40餘人結成的政治團體「精忠組」,經常聚會討論國家大事。
  • 中國足球的「洋務運動」和日本足球的「明治維新」
    中國足球的「洋務運動」和日本足球的「明治維新」--------------談中日足球的革新運動「什麼運動最讓人揪心?」答曰「中國足球」。這是宋丹丹在春晚小品《火炬手》中的經典臺詞。日本於1868年開展「明治維新」,實行維新變法。兩國的目的相同,都是為實現富國強兵,建立獨立自主的近代化國家。所不同的是,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而明治維新卻使日本走上了富強的道路。不久日本開始對外擴張,成為資本主義強國之一。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以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和軍事技術為主要內容,結果為何截然不同呢?
  • 日本明治維新非常成功,與之背景相似,戊戌變法為何失敗
    然而,日本的明治維新,既沒有引起國家內亂,也沒有引起國家的分裂。儘管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曾經出現先「強兵」,還是先「富國」的爭論,也因此發生過西南的叛亂,但是這僅僅是一個小插曲,並沒有影響變革的過程,也沒有影響「富國」「強兵」的目標。
  • 明治維新憑什麼成功?原來日本人早就試過洋務運動不行了
    或許是因為戰前的驕傲和戰後的痛楚對比過於鮮明,一百多年來,中國人都極為關注一個問題——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到底都幹了些什麼?幕府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便籤署不平等條約了。日本的國法雖然規定了鎖國,但是對於一個島國而言,在四面環海,狹小的地域,貧瘠的資源的條件之下,絕對的鎖國是不太實際的。主觀的阻力來源於日本並非統一國家,在幕府統治邊緣,那些強大的藩在對外交流方面有不同的考量。為了調和主客觀矛盾,日本人實際上在長崎港通商。
  • 明治維新不過爾爾,為什麼日本能夠瞬間崛起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由此說明日本武士雖然單兵戰鬥力強勁,但是一支軍隊的總體戰鬥力並不由單兵戰鬥力決定。打仗就是打後勤,日本的戰國名將們的後勤被朝明聯合水軍廢掉了,劍道九段吃不上飯也是輸。明治維新與226兵變徵韓論的出現離不開兩個因素,一個是日本武士社會的擴張傳統,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如何消化那些因為明治維新而失去地位的浪人武士。
  • 早年在日本,吃肉是件不被接受的時期,想吃肉就要偷偷摸摸地吃
    1872年2月18日,一群身穿白衣的日本僧人強闖東京皇居,意圖要求明治天皇收回解禁肉食的決定。闖宮自然失敗,四人當場被射殺,一人重傷,五人被擒。一個月前,明治天皇頒布了《肉食解禁令》,將牛肉、羊肉納入日本人的日常餐食。
  • 日本明治維新為什麼可以成功?
    對此,德川將軍表示不服,於是他宣布「王政復古大號令」為非法,並調集軍隊與明治天皇開戰,結果明治天皇的軍隊很快把幕府軍打敗,並一舉統一日本全境。等到1869年,17歲的明治天皇再次下詔,要求採取「奉還版籍」、「廢藩置縣」,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一舉結束日本長期以來的封建割據局面,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隨後,明治天皇又下令實施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自此,明治維新取得了成功。
  • 為什麼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國力迅速崛起?
    日本在我國古代被稱為倭國,在漫長的歷史當中,日本經常處於分裂狀態,整個國家無法從根本上實現統一。所以這造成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各方面的發展都全面落後於中原地區。無論是經濟、文化、藝術、軍事甚至是身高都比不過中原人,可以說那段時間的日本被稱為蕞爾小邦,是非常合理的。
  • 日本的重要轉折點:明治維新的成功對日本有哪些重要意義
    導語:如今的日本是一個科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日本也經歷過君主專制的封建時代,也曾當過我國的附屬國依靠我國的庇護而生存,但是日本是怎樣擺脫封建落後,逐步走向資本主義強國的行列的呢?這就與日本的明治維新有著脫不開的干係了。
  • 日本明治維新:被瓦解的四個社會階級
    但是這種制度最後在明治維新中瓦解,那麼是什麼力量讓明治維新能夠瓦解維持七百年的傳統和習慣呢?日本的四個社會階層武士階級在日本封建社會中有一些著名的武士,是由領主階級統治。而如果出現了農民漁民或者工匠們拒絕對武士鞠躬,那麼武士在法規的支持夏,有權砍下那些對自己不尊重的人的頭。而武士只效忠自己的大佬就是領主。而領主也只向幕府將軍效忠。到幕府末期,日本共有大約260個領主。每個領主控制著一片廣闊的土地,並擁有一支效忠自己的武士。
  • 回望「坂上之雲」:152年前的明治維新
    若將軍家無嗣即從尾張、紀伊兩家挑選繼承人,水戶家相當於副將軍,原則上不允許從水戶家入嗣,直到末代將軍德川慶喜打破這一慣例。資歷較淺的大名在東京任職,便於將軍的控制;譜代大名指關原之戰(德川家對豐臣家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一戰)前就追隨德川家康的大名。外樣大名關係較遠,他們被德川家康擊敗後表示臣服,至第11代將軍之後與譜代大名的界限逐漸模糊。
  • 1872年,20歲的明治天皇帶頭大口吃肉,讓日本民眾增高14釐米
    對於身高這個問題,我國向來喜歡鄙視隔壁日本,畢竟在傳統觀念中,日本人不論男女,個子實在都不咋地,包括那些日本男明星,很多都只有一米六多,這在中國是難以理解的。日本長期以來的矮小身高使他們獲得了例如"小日本"之類的稱呼,在古代日本之所以被稱為"倭國"也是因為這點。
  • 日本人為何堅持一千多年不吃肉?那他們平時都吃啥?
    相對比中國對於美食的心態,日本人反而沒有了中國人對肉的那種熱愛程度。並且在日本人的歷史中,曾經長達1200年的時間都不願意去吃肉。這背後的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呢?公元675年,日本國內頒布了一則天皇詔書,專門禁止日本國民不允許去吃肉。該詔書當中明確的提出了,有5種動物的肉日本人是堅決不能碰的,分別是牛、馬、狗、雞、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