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永春一高校老師返鄉制茶,已帶動100多位村民增收致富

2020-12-17 騰訊網

永春縣產茶歷史悠久,品種豐富,茶文化經久不衰。現年36歲的李建民在永春經營著一家茶葉有限公司,已帶動100多位村民實現增收致富。

2019年永春縣僑聯杯秋季茶王賽,李建民獲「水仙金獎」。福建日報記者 吳鵬攝

說到李建民,茶界人士對他稱讚有加。2008年李建民大學畢業後,就職於廈門一所高校,是令人羨慕的大學體育教師,但在高校教書8年後,2016年9月,李建民毅然選擇辭去穩定的職業,踏上返鄉的徵程,回到家鄉永春東平,開始了他的「返鄉做茶農」生涯,當時他的這一舉動出乎所有家鄉人的預料。

李建民在工廠做烏龍茶碳焙。福建日報記者 吳鵬攝

為何喜歡制茶,李建民說這還得從他的祖輩說起。李建民的爺爺就是專門從事茶葉種植生產的茶農。從小耳目染,李建民養成了對茶葉的濃厚興趣,也被祖輩那種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種茶、潛心制茶的「不舍不棄,淡泊名利」的精神所感動。

李建民祖孫三代百年野化水仙搖青。福建日報記者 吳鵬攝

創業4年來,李建民在祖父、父親的傳幫帶和自身努力下,通過持續的研發與創新,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這些年,李建民建起了標準化廠房,經營著200多畝茶園,年產量達六七千斤,茶葉質量得到廣大客戶肯定。

茶葉產品主要銷往山東、北京、上海、泉州、廈門、福州等地,受到眾多客戶的喜歡與信賴。2018年12月參加武夷山史上獎金最高的鬥茶賽獲得「老叢水仙狀元」,同年12月參加北京鳥巢茶王賽榮獲「水仙茶王」,2019年12月參加永春縣「僑聯杯」茶王賽獲「水仙金獎」,2019年12月參加一帶一路莫斯科茶葉國茶推廣,獲得莫斯科茶商和茶人的認可!

李建民和祖父在交流制茶經驗。福建日報記者 吳鵬攝

李建民說道:「做好茶一要功夫,二要理念,三要敢拼精神。我對家鄉的永春水仙,佛手等本土茶葉很有信心。」然而,在創業之初,李建民也經受了各種艱難。除了身體的勞累,親朋好友們的不理解外,資金捉襟見肘也讓創業頗為困難。茶產業是一種投入大見效慢的行業,短短一兩年內,先後投入了近200多萬元。

李建民看青葉走水和發酵度。福建日報記者 吳鵬攝

「這些年,公司發展得到了家鄉各方的支持,我時刻告訴自己,不能忘本,要學會感激。作為一名中共黨員,脫貧攻堅戰不能少了我。」李建民說,他積極響應東平鎮關於發動青年企業帶動貧困戶致富的號召,定期給貧困戶、茶農進行茶葉的種植、加工和市場信息方面進行培訓,已經帶動100多位村民實現增收致富。接下來,還打算建設「閩南水仙體驗館」,讓更多的人知道永春茶葉,讓更多的人喝到家鄉好茶。

李建民搖青後檢查青葉上架走水程度。福建日報記者 吳鵬攝

消息來源丨東南網、福建日報

記者丨吳鵬

整理編輯丨小吳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12-2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賴悅東:返鄉創業種南薯 鋪就村民「致富路」
    「拼一載春秋 搏一生無悔」。五華岐嶺黃福村農村漢子賴悅東,他憑著一股拼搏的闖勁和對家鄉的眷戀,致富之後仍不忘回報家鄉,利用自己積累的資源返鄉創業,帶動家鄉父老一起種植南薯致富,為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並一躍發展成為梅州市、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五華縣電子商務十強企業、十佳手信產品等榮譽。
  • 工作隊帶領村民增收致富一點不含糊!
    在「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越來越多的村民走上增收致富路開啟幸福美好生活快跟小編一起去看看他們的致富妙招!「現在村民發家致富的願望很強烈,只要把準脈,找準窮根,貧困戶就能走出困局……」劉勇說,「工作隊和村『兩委』混編分組,一組幫助村裡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一組負責發展庭院經濟,拓寬村民增收致富路。今年,全村共種植庭院蔬菜小拱棚26座,已初見成效,幫助18名富餘勞動力實現就業願望。」
  • 永春西坪村:項目帶動 實現產業綠色崛起
    食用菌「新」產業將帶動更多農戶參與種植,引導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西坪村 供圖 臺海網12月17日訊 據東南網報導 自2019年煤炭關停以來,發展富民強村新的產業支柱成為擺在永春坑仔口鎮西坪村面前一道躲不過、繞不開的現實考題。
  • 太康朱口:引領鄉賢返鄉創業服務產業帶動群眾增收
    搭建平臺,讓鄉賢返鄉創業2020年以來,為鼓勵人才返鄉發展、投資興業,朱口孫堯村完善了返鄉創業微信平臺,註冊人數達到300多人。村創業微信平臺通過加強政策扶持和典型帶動、優化返鄉創業環境,村黨支部積極與在外人員常溝通,讓他們及時了解家鄉的變化,適合種植什麼樣的經濟作物,如何帶動家鄉發展。2020年5月,孫堯村村民朱春英高興地對包村幹部李認靈說。
  • 陝西佳縣以黨建引領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農場建起來 扶貧出實招
    在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下,王寧山村建起了以紅棗循環產業為主的扶貧農場,助力當地村民脫貧。  「目前我們共改造了4500畝有機紅棗林,建成5條紅棗深加工生產線,開發出紅棗系列的果酒、醋飲、濃縮汁等10多種產品。將紅棗釀酒酒糟作為飼料,發展養殖產業。」說起王寧山村扶貧農場的綠色生態循環產業鏈,農場負責人杜軍鋒滿臉笑容。
  • 三育村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決戰決勝走基層 總攻之勢大採訪】徑口鎮三育村: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 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近年來,徑口鎮三育村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採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產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產業,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
  • 山西「80後」書記返鄉助民增收 特色產業鋪就致富路
    圖為王敏與村民進行交流,了解村民需求。王敏供圖中新網長治12月24日電 題:山西「80後」書記返鄉助民增收 特色產業鋪就致富路作者 吳瓊 王強「作為一名村幹部,我就是想服務好老百姓,給大家辦些實事,盡力解決大家的難題。」
  • 鄂爾多斯小夥放棄城裡工作改當農民,與父親幫助村民增收致富!
    返鄉創業的李鵬博(左)與產業工人聊一天的收穫。「咚咚咚……」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在鄂爾多斯市鄂託克前旗農業大戶李宏的門外響起。去年冬天,屋外正下著大雪。李鵬博在屋外等了一個小時後,李宏才氣呼呼地把兒子讓進家門。
  • 江西遂川畲族村的「致富圖景」:茶葉成富民產業 青年返鄉創業忙
    圖景一:漫山新綠茶葉成富民產業自從通組路和入戶路全面貫通以來,揮別了走山路去圩鎮賣茶葉的日子,老村長蘭為青時常感慨:「要是擱在以往,想都沒敢想還能通路!」更令他驕傲的是,兒子蘭年石傳承了自己的制茶技藝。
  • 黃俊添:棄商從農成村官 帶領村民齊致富
    讓更多的村民認識益腎子,認可益腎子,帶動山區農民發展益腎子;講座現場成交額高達十幾萬。成立生產合作社 帶動村民齊致富2019年3月,黃俊添的公司擴大經營規模至200多畝,為加強連農帶農,共促發展產業,黃俊添在當地成立了佛岡喜萊益腎子種植專業合作社。
  • 王國輝:返鄉創業的致富帶頭人
    當了兩年多老師後,2007年3月他來到晉中市的山西惠峰門窗有限公司,從業務員到部門經理,做了 6年銷售工作,日子越過越好。看著鄉親父老們還是老樣子,過不上富裕的生活,他覺得自己年輕,應該做些事,「對,返鄉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
  • 樂陵鐵營鎮:「鄉土人才」爭當群眾致富「領頭人」
    這個從池塘走出來的「土專家」,如今已經成為群眾致富的「領頭人」,用勤勞的雙手帶領著越來越多的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幸福路。窮則思變 小泥鰍敲開「致富門」孫連軍出生於鐵營鎮西堡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一家老小靠著傳統農業生活。1983年參軍退役後,為了方便照顧年邁的父母,孫連軍選擇返鄉繼續與土地打交道。
  • 新疆洛浦:特色種植帶動村民穩定增收
    一直以來,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小麥、玉米、核桃等傳統種植,經濟結構單一。近年來,闊恰艾日克村「訪惠聚」工作隊和村兩委結合脫貧攻堅和本地實際,積極引導村民發展設施農業,爭取籌集扶貧項目資金新建了42座溫室大棚和285座大田拱棚,切實調整產業結構,打破傳統農業種養結構,幫助農民多渠道增產增收。
  • 塔臥鎮覃大忠:返鄉種植獼猴桃 帶領鄉親共致富
    覃大忠是塔臥鎮蟠龍村村民,五年前,他不顧家人反對,毅然賣掉了自己在深圳的創辦的五金加工廠,回到家鄉,成立了忠誠家庭農場,通過流轉村民閒置土地,發展種植獼猴桃,和鄉親們共同致富。
  • 泗縣怡香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楊光 返鄉創業帶領村民共致富
    ——記市五屆人大代表楊光在泗縣山頭鎮楊橋村,市五屆人大代表、泗縣怡香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楊光是村民眼裡的「牛人」。一個女子,26歲選擇返鄉創業,在照顧一家老小的同時,將又髒又累的養殖業做得風生水起。從傳統作業到智能化養殖,由單純養雞生蛋到養豬、開辦服裝加工廠多業並舉,她已漸漸成為十裡八村年輕人心目中的創業偶像。坦然走至而立之年,34歲的楊光說,村民們都了解她的不容易。2012年,在外務工的楊光突然接到電話,丈夫突發腦血栓被送進醫院。「在這殘酷的現實面前,我愁過,無助過,為丈夫的高額醫藥費四處奔波,不知哭過多少回。」
  • 平頂山市80後小夥兒王金圈 返鄉創業建苗圃蹚出生態致富路
    「老闆王金圈敢闖、敢幹,大伙兒幫他幹活兒,俺一個月掙兩千多塊,不耽誤自己的家務活和莊稼地,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村民陶榮滿臉笑容地說。  1980年出生的王金圈,是土生土長的銀王村人,他返鄉建苗圃已經16年了,把600餘畝土地變成了「錦繡田園」。王金圈小時候家境貧寒,輟學後一直在外地一家苗圃打工,成為苗木種植的行家裡手。
  • 「我的脫貧故事」南皋鄉太平村致富帶頭人莫小富:大學返鄉創業...
    莫小富蛋雞養殖基地一角我叫莫小富,是南皋鄉太平村的一個返鄉創業大學生。2009年大學畢業後,因家庭貧困我選擇了外出打工。在打工過程中,了解到了蛋雞養殖的廣闊市場前景,於是便辭職返鄉開辦起自己的蛋雞養殖場。回到農村,是夢想的追尋,也是創業嘗試。
  • 貴州大方:揭秘鼎新村民致富的「三色經濟」
    「在支部的引領下,我們合作社流轉土地3200畝種辣椒,從覆膜到辣椒移栽已帶動300餘戶500多人增收,現在正是辣椒採收的季節,請群眾採摘辣椒4角錢一斤,這幾天每天都有七八十人人參與採摘,平均每天能採摘1.6萬斤,每天工資差不多都要支付6400元。」新場村辣椒基地負責人羅勇介紹。
  • 銅梁:龍嶺村菊花滿坡金燦燦 村民增收樂開懷
    在重慶銅梁西河鎮龍嶺村1社的山坡地頭,10多位村民忙著採收金絲皇菊。站在公路邊望去,山坡地頭一行行花開正豔的金絲皇菊把田野染成一片金黃,給深秋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這幾片地有110多畝,過去多是閒置撂荒地。今年初,村裡引進了外地業主開發建起菊花基地,既盤活了閒置土地,也增加了村民收入。」村支書楊澤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