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泉||故鄉三部曲(故鄉的菜豆腐)

2021-02-17 洋縣作家協會

      

       故鄉的菜豆腐


    作者|劉泉  朗誦|瓦特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老百姓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事情。千百年來,人們在日常生產勞作中,結合地域環境,不斷總結衍生出有利於自身生存延續的美食,就逐漸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風味的食品佳餚。因此,「吃飯」不僅僅是生活,更是一種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每個地方都有其特色而享譽全國的風味食品。在我的故鄉--洋縣,也有一種耳熟能詳,老少皆宜的風味小吃----菜豆腐。

但凡去過洋縣的人都知道,洋縣人一日三餐都可以吃一種叫做菜豆腐的美食。看起來似粥,卻不是粥。最上面是綠菜和豆腐混在一起,底下是粘稠的米粥,看起來白綠相見、清香襲人,賞心悅目。吃的時候,再輔以用韭菜、香菜或者小蔥等加了醬,潑了油的時令小菜。色澤俱全,頓時令人胃口大開、愛不釋口,吃在嘴裡美味可口;既有豆腐的鮮嫩,更有青菜和大米的清香。
    我的故鄉洋縣,位於陝西之南、秦嶺以北的漢中盆地,素有「塞外小江南」之美譽。是典型的丘陵地帶,地廣人稀、交通閉塞。千百年來的封閉,使得這裡的人們忠厚老實,民風淳樸、熱情好客。不管是遠道而來的親戚,還是路過歇息的遊客,他們會做出最地道的菜豆腐請你品嘗。吃久了雞鴨魚肉的城裡人,來一碗菜豆腐,頓覺神清氣爽、一身輕鬆。

故鄉的菜豆腐是陝南地區的特色美食,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家常飯。口味清淡,老少皆宜,好吃且富有營養,所以也是故鄉的「待客飯」。以前,村裡誰家有個紅白喜事,酒席過後大都以米飯、饅頭為主食,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菜豆腐成了酒席後的新寵。可不要小看這碗菜豆腐,易消化,而且還透油。眾所周知,青菜的粗纖維多;而菜豆腐的原料——黃豆,號稱植物之王,蛋白質及微量元素特別豐富,二者結合,營養結構上達到了均衡,容易使人體吸收,還容易消化。菜豆腐還具有利尿功能,能夠有效地清除腸胃裡的油膩穢物,常吃菜豆腐有還有利於心臟和血管的保健。對於愛美的女性來說,菜豆腐可是最好的減肥食品。

關於菜豆腐的起源,據說和康熙皇帝有關。一日,康熙皇帝微服私訪到了洋縣境內,看到男女老幼都在食用一種像粥一樣的食品。這種粥裡有米、有菜、還有豆腐,看起來色澤鮮豔,清香無比。到了客棧,康熙皇帝便問店小二此為何物,店小二笑著告訴他,此乃「青山飛雪」,本客棧有供應,隨即呈上一碗。康熙皇帝吃慣了山珍海味,哪見過如此美食,於是狼吞虎咽,讚不絕口,吃罷。康熙皇帝說:此飯,有菜,還有豆腐,不如就叫「菜豆腐好了」。於是,菜豆腐這一叫法就在老百姓當中流傳起來。後來,他回到京城令御廚烹飪菜豆腐。御廚們想盡了各種辦法,無論怎麼做,卻怎麼也做不出在洋縣吃過的那種鮮嫩可口的味道了。

菜豆腐的做法並不簡單,工序複雜、時間漫長,還廢柴禾。因此,平川地區的老百姓並不經常吃。記得,婆在的時候愛吃菜豆腐,有時逢年過節會做。她做,我就幫她燒火。一邊燒火,一邊看。首先,提前一天將黃豆加清水浸泡並過夜。第二天,將泡漲的黃豆打漿、過濾、倒入大鍋中煮開;然後將淘切好的白菜或者是花辣菜放入,並慢慢的加入石膏或是漿水湯攪動,邊攪邊刮去表面漂浮的白沫;豆漿遇到酸後會迅速結成豆花,很快與菜裹在一起,形成大大小小的菜豆腐塊;這時,加入淘好的大米,米中也可加入玉糝子。最後添滿柴禾,支起鍋蓋,大約一個小時,一鍋美味的菜豆腐便做好了。剛做好的菜豆腐上幹下稀,層次分明。猶如「雪地碧色」之情景。如今,婆已離世多年,每次和母親在家裡做菜豆腐時,我們都會不約而同的提起婆,提起她做的菜豆腐。斯人已去,活著的人只有好好的活著,就是對故人最好的緬懷。

洋縣之外,陝南的其他地區則是先點豆腐後放入菜,並且不下米。這種方法做出的菜豆腐,菜歸菜,豆腐歸豆腐,還可以喝湯,湯味酸爽,口感清淡。這種菜豆腐是洋縣以外地區人們的吃法,故鄉人都愛吃菜與豆腐裹在一起,還帶稀飯的口味。吃起來嫩滑爽口,還能吃飽。

吃菜豆腐時的配菜小菜辣子,可以是時令的新鮮蔬菜,也可以是曬好的乾菜。一般洋縣人會用韭菜、蔥、或者香菜加上姜、蒜切碎,再和辣椒麵以及其他調味品攪拌均勻,最後加入滾燙的熱油。還可加入香油,麻辣油等調味品。好吃的菜豆腐,再配上美味的「菜辣子」,瞬間激起你的食慾,一口氣吃上幾大碗,嘴裡胃裡都是幸福。

菜豆腐做起來複雜,吃起來更有學問。吃的時候,根據個人口味,可吃稀也可吃稠,小菜辣子可以放也可以不放。胃酸過多的人,可在豆漿燒開後盛出少許,待菜豆腐做成後再摻入其中,這樣菜豆腐就變成甜味,吃了特別養胃;菜豆腐要趁熱吃,溫熱吃了會腹脹。洋縣有句歇後語:「冷菜豆腐熱不尖」,其實是可以加熱的。可以直接加熱,也可以燒油放入蔥、姜、蒜苗加調料炒著吃。這種炒出來的菜豆腐,看著醜陋,沒吃過的人可能吃不慣,但故鄉的人卻吃的津津有味。

洋縣人的一天是從吃菜豆腐開始的。早餐,人們的標配通常都是麵皮加菜豆腐,只是小飯館售賣的菜豆腐比較稀,主要以喝湯為主。如果說麵皮是洋縣人的「靈魂」,那麼菜豆腐就是洋縣人的「伴侶」。幾天不吃想得慌,總覺得缺少點什麼。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或許只有生於此、長於此的洋縣人才會對菜豆腐有如此之深的鐘情和眷戀吧。

和故鄉的大多數人一樣,我從出生一直到19歲,從來沒離開過洋縣。直到2008年那個夏天,我第一次走出洋縣外出求學,從此開始遠離故鄉。為了生計我走南闖北去過很多地方,每次在它鄉,看到掛有售賣菜豆腐的招牌,我會毫不猶豫的走進去。但吃一次失望一次,因為這些所謂的菜豆腐其實就是一碗清湯裡面飄了幾塊夾著菜的豆腐。遠遠不是我所熟悉的,故鄉那豆腐裹著青菜還有稀飯的菜豆腐。

這些年,無論我走的有多遠,無論生活有多難,我始終記得自己是洋縣人。作為洋縣人,生於此,長於此,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熟悉,那麼的難忘,那麼的讓我難以忘卻。這裡有我的親人,這裡有我的回憶,更有我對菜豆腐的回味。

來漢中工作生活三年多了,漸漸的也習慣了只有豆腐,沒有菜,更沒有稀飯的菜豆腐。但內心深處,還是渴望吃到純正的故鄉菜豆腐。故鄉的菜豆腐永遠是我割捨不斷的牽掛。

人這一生所有走過的路,都是為了親人,為了自己,更為了那份永不遺忘的故鄉情。每個人最終都會回到自己的故鄉,回到生命的原點,回到人生開始的地方。葉落歸根,這是大多數國人的心願,也是我最終的夙願。只有回到故鄉,回到故土,才能慰藉自己漂泊、孤獨、疲憊的心靈。

 

作者:劉泉,1989年1月生,漢中洋縣貫溪東聯村人,2012年8月參加工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畜牧獸醫專業畢業,本科學歷。陝西省農民詩歌學會會員、洋縣作協會員,現居漢中。熱愛文藝,熱愛生活,工作之餘喜歡讀書寫作,常有文字作品見於網絡平臺。

    朗誦:瓦特,陝西漢中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漢中市朗誦閱讀委員會會員。熱愛文藝,熱愛生活。工作之餘喜歡文學寫作、愛好朗誦,曾多次參加省、市演講、朗誦比賽獲獎,獲得多項榮譽。人生格言:有志者事竟成。

本期審核:陳鳳京

本期編輯:雷   芳

相關焦點

  • 故鄉三部曲:賈樟柯鏡頭下的發生在那些年的那些小人物的那些故事
    賈樟柯儘管是第六代導演中出現較晚的一個,但他憑藉他的前三部作品組成的「故鄉三部曲」,後來居上成為了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讓賈樟柯聞名國內外的「故鄉三部曲」。1998年,《小武》在柏林電影節上橫空出世。
  • 柴春芽:我故鄉的四種死亡方式
    《我故鄉的四種死亡方式》這本書為柴春芽的「故鄉三部曲」之第一部,並由其親自編劇和導演同名獨立劇情長片,該片已入選2013年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及臺灣金馬電影節等。本書包含了電影小說和電影劇本兩個部分,在電影故事發展的線條中也融入了作者坎坷的拍攝經歷,文字上充滿了詩意,哲學和宗教氣息,並且在書中作者以他那人道主義的悲憫和宗教徒般的救贖情懷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詩意而荒涼的世界。
  • 《故鄉的河,故鄉的橋》作者:尹燕忠
    《故鄉的河,故鄉的橋》 作者:尹燕忠 我村不大,也就一百多戶人家。居住卻呈三角形。西邊村叫前街,北邊村叫後場,東邊村叫東溝崖。溝崖西有條小河,寬約四十多米,常年不斷水,那條小河是我兒時的樂園,我永遠忘不了它,它在我生命中打上了深刻的印記。
  • 故鄉的紅小豆故鄉的味道
    金秋十月的風,吹來了故鄉田野裡五穀雜糧的純香;吹來了秋天,熟透了的秋味。我聞到了金閃閃的玉米的清香,聞到了黃澄澄的谷穗的幽香,又聞到了向著太陽微笑的向日葵,飽滿顆粒的秋陽的暖香。是啊,秋風、秋陽 、秋氣,曬熟了秋天,秋天的田野金黃中燦爛驚豔!
  • 不是故鄉 勝似故鄉
    位於「五一商圈」核心區的長沙市天心區坡子街街道八角亭社區以「候鳥驛站」新市民黨群服務中心為平臺,為流動人口營造家的氛圍——不是故鄉 勝似故鄉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福芳12月24日,在王府井百貨後面巷子裡做餐廳服務員的劉園總會在中午休息時段來八角亭社區
  • 初中生我的故鄉作文:故鄉的雨
    事實上,我的故鄉在南方。小城,下起雨來總是會勾起一些回憶,雖說平淡得像南村的古樟,北山的風鈴,卻在星星點點之餘,帶著氤氳的雲霞,悠然降至心頭。春季,雨總是喜歡光顧故鄉的,它常常與心中期盼的外出不謀而合。往往是一團雲和另一團雲交結,然後一聲不吭地落下來。雨很柔,風很細。
  • 心靈的故鄉
    經常這個時候,舊事像碎片一樣迎面拂來,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故鄉——永州。記得,冰心老人《往事》中的詩句:「她是翩翩的乳燕,橫海飄遊,月明風緊,不敢停留——在她頻頻回顧的飛翔裡,總帶著鄉愁!」這讓我更加思念我的故鄉,連同鄉思、鄉情、鄉愁及鄉夢。21歲那年,「初生牛犢不怕虎」隻身南下,遠離了故鄉。從這時起,體味了思鄉的滋味。
  • 美不美 家鄉水,親不親 故鄉人,寫故鄉的詩,故鄉只能用來懷念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增廣賢文》這句話,道出了懷念故鄉、對故鄉無限熱愛之情。故鄉,是一個溫暖人心的指代名詞,是漂泊者魂牽夢縈的「搖籃」,是千百年來眾多文人墨客吟誦的母題。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古人與今人,一提到故鄉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酸酸甜甜而愁腸百結。特別是當今,大部分人遠離故鄉在外打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更甚古人。關於故鄉的詩歌很多。家喻戶曉的應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二句了。小時候,我並沒有從真正意義上理解李白這看似淺白的詩句。長大以後才慢慢明白。
  • 魯迅《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文 丨 胡不歸 媒體書評人故鄉,是每個人心中無法割捨的一個地方,對魯迅來說也是如此。他曾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故鄉紹興,其中短篇小說《故鄉》應是其中較為知名的一篇。《故鄉》篇幅不長,寫魯迅時隔二十年後再回故鄉,為了處理掉老屋,而見到了家鄉二十年後的風貌,感慨萬分。《故鄉》開篇,魯迅即寫道,「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不禁悲涼起來了。啊!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
  • 故鄉是一把鎖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雲深之無跡,ID:TT1827652464】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故鄉是一把鎖在回憶中精美在現實中鏽蝕傍晚升起的炊煙迷濛,睡夢中的童話桃花妖冶,偏愛童年模樣純白時光裡,花開花落即是一場青春的訴說故鄉是一把沉重的鎖
  • 故鄉雲水地,歸夢不宜秋。故鄉,人心中永遠的牽掛
    魯迅先生在《故鄉》一文中寫道「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裡,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我們的一生會去很多地方,看不同的風景,但能夠回去地方不多,故鄉就是其中的一個。年輕的時候,一心想著出去闖蕩,去見識世界,去遠方逐夢,似乎故鄉在漸漸離我們遠去。
  • 金敏:故鄉
    命運 逆著故鄉生長生命裡那個曾經盛世的大唐江山易主 親人都如鳳凰飛離枝頭穿過白雲蒼駒故鄉日漸消瘦 影子淺淡淡成遙不可及的他鄉和回不去的夢鄉山路上 入酒的桃花仍在張望月亮和風應似舊時模樣回頭望故鄉在流浪而我的腳下是一片命定的蒼茫嚼一把曾開滿巷陌的槐花香嗓子哽咽 長出一串風鈴當風自故鄉吹來便叮噹作響眉間 有雨敲窗入夜 那晃動的彎月亮讓我的思念穿越今古回到母親溫暖的子宮和父親啄泥而建的老屋
  • 故鄉:每一個生長記憶的地方都生長故鄉
    當孟慶楠採訪齊峰,齊峰說:有歌聲的地方,就有草原,就是遊牧民族的故鄉。一句話,頓時讓我百感交集,如同突然間打開的泉眼,汩汩噴湧著情感;又如突然拎起的一個線索,將所有不關聯或者關聯不緊密的東西聯繫起來。那,就是故鄉:每一個生長記憶的地方,都生長故鄉。
  • 故鄉的雲煙(散文)
    一葉扁舟,悄悄劃破思鄉的淚水,幽靜的藕花深處,就是淋溼了的故鄉。我的心是在想家了,在想著那跨過時間之海的那一個甜蜜的時候。半庭風月,一簾心事,就這樣住進夢的山莊。煙雨中的三角梅,在林蔭道兩旁搖曳著芬芳,那鮮豔欲滴的嬌柔,令人疼惜,令人愛憐。一個人,就像一朵花,當花瓣離開花朵時,暗香殘留。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會刻在遊子的心靈,揮之不去。
  • 故鄉造句和解釋_故鄉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冰心《我的故鄉》:「我生於一九零零年十月五日(農曆庚子年閏八月十二日),七個月後,我就離開了故鄉——福建福州。」]故鄉在教材中的例句:1、我的故鄉在江南,我愛故鄉的楊梅。(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3、月是故鄉明)7、我在故鄉只待了六年,以後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3、月是故鄉明)8、至於水,我故鄉的小村子裡卻到處都是。
  • 草原天籟劉少峰深情演繹對故鄉的問候——《賽恩白努·故鄉》
    伴隨著悠揚的馬頭琴,劉少峰用真情和真心來歌唱故鄉——「琴聲悠揚,你像母親一樣,孕育著生命綠色的天堂」,這首優美動聽的歌曲《賽恩白努·故鄉》正是由劉少峰本人作詞並親自演唱,將人們帶到對故鄉思戀的意境中。「17歲離開故鄉到外地求學工作,至今故鄉的一切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無論走到哪裡心裡都不會忘記,每次想起從前的點點滴滴內心深處都會有股難以言表的情感和情緒,不時地就想回到故鄉去看看。」
  • 故鄉的小河-陳雅萍
    曾與多位作曲老師合作創作過歌詞《故鄉的小河》《新時代的領路人》巜溫暖》《西海花開等你來》《西海夜曲》巜月光》《不忘初心》《冬天的美麗》《媽媽的布鞋》等作品。《新時代的領路人》入選大眾音協作品,並由歌唱家喬軍演唱。《溫暖》等作品曾在市(縣)電視臺播放。
  • 有一種女人是故鄉
    說到故鄉,說到那個充滿感情色彩,充滿無限眷戀的詞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一片養育自己的故土,那片滋潤著自己長大的心田。卻很少有人去說說那故鄉的人,去感受感受那故鄉的風情和萬般的滋味。對於故鄉的定義,也從來只是那個出生並長大的地方,卻並未提及到故鄉的人。
  • 故鄉的雞公石
    小時候,聽老一輩說起故鄉的雞公石,從他們臉上可以看出雞公石的神秘,傳說裡更多的還是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造就了他,說是因為雞鳴天亮,他才停留在我美麗的故鄉
  • 我的故鄉——醴泉
    我的故鄉位於陝西關中平原腹地禮泉縣,總面積1018平方公裡,總人口50萬,這裡歷史悠久、物華天寶、風景秀麗、人傑地靈。 「天降甘霖,地出醴泉。」鳳凰非梧桐不棲,非醴泉不飲。醴泉者,禮泉也。可愛的故鄉,禮泉!您獨特的風貌和地理,固有的音調和氛圍,您龍盤虎踞的地理形勝文物,憨厚仗義執著耐苦的民風民俗,代代相因的歷史積澱,古老待變的人文景觀,還有那八面來風的現代文明,千般世態,風情萬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