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菜豆腐
作者|劉泉 朗誦|瓦特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老百姓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事情。千百年來,人們在日常生產勞作中,結合地域環境,不斷總結衍生出有利於自身生存延續的美食,就逐漸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風味的食品佳餚。因此,「吃飯」不僅僅是生活,更是一種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每個地方都有其特色而享譽全國的風味食品。在我的故鄉--洋縣,也有一種耳熟能詳,老少皆宜的風味小吃----菜豆腐。
但凡去過洋縣的人都知道,洋縣人一日三餐都可以吃一種叫做菜豆腐的美食。看起來似粥,卻不是粥。最上面是綠菜和豆腐混在一起,底下是粘稠的米粥,看起來白綠相見、清香襲人,賞心悅目。吃的時候,再輔以用韭菜、香菜或者小蔥等加了醬,潑了油的時令小菜。色澤俱全,頓時令人胃口大開、愛不釋口,吃在嘴裡美味可口;既有豆腐的鮮嫩,更有青菜和大米的清香。
我的故鄉洋縣,位於陝西之南、秦嶺以北的漢中盆地,素有「塞外小江南」之美譽。是典型的丘陵地帶,地廣人稀、交通閉塞。千百年來的封閉,使得這裡的人們忠厚老實,民風淳樸、熱情好客。不管是遠道而來的親戚,還是路過歇息的遊客,他們會做出最地道的菜豆腐請你品嘗。吃久了雞鴨魚肉的城裡人,來一碗菜豆腐,頓覺神清氣爽、一身輕鬆。
故鄉的菜豆腐是陝南地區的特色美食,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家常飯。口味清淡,老少皆宜,好吃且富有營養,所以也是故鄉的「待客飯」。以前,村裡誰家有個紅白喜事,酒席過後大都以米飯、饅頭為主食,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菜豆腐成了酒席後的新寵。可不要小看這碗菜豆腐,易消化,而且還透油。眾所周知,青菜的粗纖維多;而菜豆腐的原料——黃豆,號稱植物之王,蛋白質及微量元素特別豐富,二者結合,營養結構上達到了均衡,容易使人體吸收,還容易消化。菜豆腐還具有利尿功能,能夠有效地清除腸胃裡的油膩穢物,常吃菜豆腐有還有利於心臟和血管的保健。對於愛美的女性來說,菜豆腐可是最好的減肥食品。
關於菜豆腐的起源,據說和康熙皇帝有關。一日,康熙皇帝微服私訪到了洋縣境內,看到男女老幼都在食用一種像粥一樣的食品。這種粥裡有米、有菜、還有豆腐,看起來色澤鮮豔,清香無比。到了客棧,康熙皇帝便問店小二此為何物,店小二笑著告訴他,此乃「青山飛雪」,本客棧有供應,隨即呈上一碗。康熙皇帝吃慣了山珍海味,哪見過如此美食,於是狼吞虎咽,讚不絕口,吃罷。康熙皇帝說:此飯,有菜,還有豆腐,不如就叫「菜豆腐好了」。於是,菜豆腐這一叫法就在老百姓當中流傳起來。後來,他回到京城令御廚烹飪菜豆腐。御廚們想盡了各種辦法,無論怎麼做,卻怎麼也做不出在洋縣吃過的那種鮮嫩可口的味道了。
菜豆腐的做法並不簡單,工序複雜、時間漫長,還廢柴禾。因此,平川地區的老百姓並不經常吃。記得,婆在的時候愛吃菜豆腐,有時逢年過節會做。她做,我就幫她燒火。一邊燒火,一邊看。首先,提前一天將黃豆加清水浸泡並過夜。第二天,將泡漲的黃豆打漿、過濾、倒入大鍋中煮開;然後將淘切好的白菜或者是花辣菜放入,並慢慢的加入石膏或是漿水湯攪動,邊攪邊刮去表面漂浮的白沫;豆漿遇到酸後會迅速結成豆花,很快與菜裹在一起,形成大大小小的菜豆腐塊;這時,加入淘好的大米,米中也可加入玉糝子。最後添滿柴禾,支起鍋蓋,大約一個小時,一鍋美味的菜豆腐便做好了。剛做好的菜豆腐上幹下稀,層次分明。猶如「雪地碧色」之情景。如今,婆已離世多年,每次和母親在家裡做菜豆腐時,我們都會不約而同的提起婆,提起她做的菜豆腐。斯人已去,活著的人只有好好的活著,就是對故人最好的緬懷。
洋縣之外,陝南的其他地區則是先點豆腐後放入菜,並且不下米。這種方法做出的菜豆腐,菜歸菜,豆腐歸豆腐,還可以喝湯,湯味酸爽,口感清淡。這種菜豆腐是洋縣以外地區人們的吃法,故鄉人都愛吃菜與豆腐裹在一起,還帶稀飯的口味。吃起來嫩滑爽口,還能吃飽。
吃菜豆腐時的配菜小菜辣子,可以是時令的新鮮蔬菜,也可以是曬好的乾菜。一般洋縣人會用韭菜、蔥、或者香菜加上姜、蒜切碎,再和辣椒麵以及其他調味品攪拌均勻,最後加入滾燙的熱油。還可加入香油,麻辣油等調味品。好吃的菜豆腐,再配上美味的「菜辣子」,瞬間激起你的食慾,一口氣吃上幾大碗,嘴裡胃裡都是幸福。
菜豆腐做起來複雜,吃起來更有學問。吃的時候,根據個人口味,可吃稀也可吃稠,小菜辣子可以放也可以不放。胃酸過多的人,可在豆漿燒開後盛出少許,待菜豆腐做成後再摻入其中,這樣菜豆腐就變成甜味,吃了特別養胃;菜豆腐要趁熱吃,溫熱吃了會腹脹。洋縣有句歇後語:「冷菜豆腐熱不尖」,其實是可以加熱的。可以直接加熱,也可以燒油放入蔥、姜、蒜苗加調料炒著吃。這種炒出來的菜豆腐,看著醜陋,沒吃過的人可能吃不慣,但故鄉的人卻吃的津津有味。
洋縣人的一天是從吃菜豆腐開始的。早餐,人們的標配通常都是麵皮加菜豆腐,只是小飯館售賣的菜豆腐比較稀,主要以喝湯為主。如果說麵皮是洋縣人的「靈魂」,那麼菜豆腐就是洋縣人的「伴侶」。幾天不吃想得慌,總覺得缺少點什麼。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或許只有生於此、長於此的洋縣人才會對菜豆腐有如此之深的鐘情和眷戀吧。
和故鄉的大多數人一樣,我從出生一直到19歲,從來沒離開過洋縣。直到2008年那個夏天,我第一次走出洋縣外出求學,從此開始遠離故鄉。為了生計我走南闖北去過很多地方,每次在它鄉,看到掛有售賣菜豆腐的招牌,我會毫不猶豫的走進去。但吃一次失望一次,因為這些所謂的菜豆腐其實就是一碗清湯裡面飄了幾塊夾著菜的豆腐。遠遠不是我所熟悉的,故鄉那豆腐裹著青菜還有稀飯的菜豆腐。
這些年,無論我走的有多遠,無論生活有多難,我始終記得自己是洋縣人。作為洋縣人,生於此,長於此,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熟悉,那麼的難忘,那麼的讓我難以忘卻。這裡有我的親人,這裡有我的回憶,更有我對菜豆腐的回味。
來漢中工作生活三年多了,漸漸的也習慣了只有豆腐,沒有菜,更沒有稀飯的菜豆腐。但內心深處,還是渴望吃到純正的故鄉菜豆腐。故鄉的菜豆腐永遠是我割捨不斷的牽掛。
人這一生所有走過的路,都是為了親人,為了自己,更為了那份永不遺忘的故鄉情。每個人最終都會回到自己的故鄉,回到生命的原點,回到人生開始的地方。葉落歸根,這是大多數國人的心願,也是我最終的夙願。只有回到故鄉,回到故土,才能慰藉自己漂泊、孤獨、疲憊的心靈。
作者:劉泉,1989年1月生,漢中洋縣貫溪東聯村人,2012年8月參加工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畜牧獸醫專業畢業,本科學歷。陝西省農民詩歌學會會員、洋縣作協會員,現居漢中。熱愛文藝,熱愛生活,工作之餘喜歡讀書寫作,常有文字作品見於網絡平臺。
朗誦:瓦特,陝西漢中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漢中市朗誦閱讀委員會會員。熱愛文藝,熱愛生活。工作之餘喜歡文學寫作、愛好朗誦,曾多次參加省、市演講、朗誦比賽獲獎,獲得多項榮譽。人生格言:有志者事竟成。
本期審核:陳鳳京
本期編輯:雷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