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腦科學評審Dr.魏:如何培養聰明孩子?【Gymbo分享、乾貨滿滿】

2021-01-21 金寶貝青島

點擊標題下金寶貝青島中心關注我們

Gymbo:看育兒書也好,學育兒知識也罷,爸媽無非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聰明,但是你真的了解什麼是聰明嗎?今天把很最強大腦科學評審、愛貝睿兒童實驗室任魏坤琳的講座內容分享給大家,文章略長,但認真看完你會覺得收穫滿滿。





我上了《最強大腦》以後,很多人都說這些選手這麼厲害,是不是天生的?我能不能讓我的小孩也變得像他們一樣聰明?這是個很好的問題。


我們首先要定義一下什麼是聰明。因為科學家都有這樣的思維習慣,任何複雜問題,都需要先對問題本身進行定義。


別看聰明這個詞經常掛在我們嘴邊,可是真要你去說什麼是聰明,我相信每個人說出來的答案都不一樣。那在我們科學家眼中什麼是聰明呢?以往我回答別人時總是吧啦吧啦一長串的科學理論,結果大家紛紛表示聽不懂,後來我就選了幾張照片,看了之後大概就明白科學家對聰明這個詞的是怎麼看待的了。



這是電影《美麗心靈》的主人公約翰納什,他是美國一個極具天賦的數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傳說中,美國國防部邀請他破解一段密碼,結果他憑藉心算就在龐雜的數字矩陣中,找到了密碼的意義。納什,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聰明人,天賦的高智商,在學校就是學霸。



這個圖片選自紀錄片《壽司之神》,主人公叫小野二郎今年已經90歲了,這個紀錄片是是他85歲的時候拍攝的,講的是他做壽司的故事。他從十五歲起便開始學做壽司,多年的磨礪,精益求精的學習讓他成為日本國寶級的壽司製作大師,連美國總統也慕名前往他的小店。如今他做壽司就像是彈奏樂曲,像在表演藝術。


我們傳統觀念上會認為小野二郎只是多年經驗積累出來的專家,不算聰明人,但後面我會講到,他們恰恰也是聰明人。他身上展現的工匠精神,恰恰是被中國人所忽視的。



這是巴菲特,大家應該都有些了解。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家,他靠投資,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富翁。他每天要做的都是很重要的決策,應該把錢投到什麼地方、什麼時候投、什麼時候撤出,這些都是比較高層次的決策。我們都知道巴菲特也是聰明人,但仔細一想會發現他與前面兩人的聰明似乎有一些不一樣。他的聰明在於,不管別人的看法如何,堅持合理地運用信息做出最優的決策。


第一類聰明人,像約翰納什一樣,他們天生就高智商,是我們在報紙上電視上才能看到的人物,我們肯定會承認這樣的人是聰明人。


第二類像小野二郎一樣的人,他們的特點是在某個專業領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練習,水平達到了卓越非凡的程度尤其是在藝術領域和體育領域,這樣的成功者比較多。比如我們聽過的齊白石學習畫蝦的故事,NBA 球星科比對訓練的痴狂。中國的傳統觀念中我們會承認他們能夠下死功夫,但並不會把他們稱為聰明人。但是,認知科學家不這樣認為。我這裡透露一點,在最強大腦中,絕大多數天才般的選手,都是通過長時間的練習才達到高水平的。他們也是聰明人。


第三類聰明人,像巴菲特這樣的決策者,代表者很多成功的企業家、政治家等,他們的特點是每天要面臨各種重要的決策,需要他們動用自己的理性和各種認知策略來保證自己決策的準確性。在以往的概念中,這類聰明人有時候還真不在我們的學霸名單上。





如果用認知科學的術語來說的話,這三種聰明人體現出來的三類智力。


第一類叫做神經智力。它是以神經系統的有效性和準確性為主要衡量目標,受基因的影響非常大,天生的成分比較高。


第二類叫經驗智力。是在不同領域長時間的學習、長時間的經驗積累、長時間形成的技能體系或知識體系支撐的能力。這也是智力,叫經驗智力。


第三類叫做反省智力。反省智力和人類的理性密切相關,解釋起來比較複雜,但請記住三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策略」。策略是你用腦、幹事、思維的方法。你見過在你們班上學習成績很好的同學,但他沒有成就一番非常大的事業。他們很多人缺的就是稍微高層次一點的策略,缺一套做事、做人的方法。


第二個關鍵詞是「積極態度」。這個詞很好理解,人生是一個長跑,你的人生中有很多挫折,你如果沒有一個積極的態度,沒有一定的韌性,你是成就不了大事的。以往我們知道這個東西重要,但是並沒有把它划進智力的範疇。


第三個關鍵詞是「自我監控和管理」。每個人都有一定水平的神經智力和經驗智力,你必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狀態,才能更好地調用這些智力資源。這也是反省智力的一部分。你知道你處於事業的哪個階段,你知道怎麼樣調控時間,安排事情的優先級,知道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放任情緒。監控自己、管理自己,這也是智力。






真正的聰明就是這三種智力的組合。這是心理學家 Perkins 提出的可學習智力理論,也被稱為真智力理論。也是我本人比較贊成的智力理論。


以前我們說一個人聰明經常說的是他智商好高啊,但是智商只是一套標準化測驗,測量的主要是神經智力。我覺得評判一個人的聰明程度,應該用這樣的計算公式:


真正的聰明=(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反省智力


看這個公式的寫法,在括號裡面的神經智力和經驗智力之間是加號,把它放在相對平等的地位。括號外面,反省智力是一個乘號,是放大器。為什麼把反省智力看作這麼高?就像我前面說的,反省智力可以統籌調配前面兩個智力資源,所以非常重要。


反省智力的重要性,我舉個例子。我班上兩個學生,一個學生的天賦更好,就是神經智力好一定。他們同時開始學數學。有天賦的孩子學數學的時候,前面一周,你發現他學得非常快,稍微笨一點的小孩就學得比較慢一點。


但是,假設那個有天賦的孩子反省智力沒有第二個孩子好,我們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首先他學得比較快,但是他可能滿足於老師給他的作業題,當天做完了就可以玩兒了,也不需要考慮過於長遠的目標,老師的表揚和好的成績來得非常容易。就像龜兔賽跑一樣,他就是那隻兔子。如果反省智力很好的小孩,暫時落後,但他的學習動力根本就不是要跟人比較,而是要要完善自己。學習開始有困難,但他會找到策略,發現自己的短板,一個一個去克服。一個學期下來以後,或者是一兩年下來以後,誰會勝出呢?後面的小孩會勝出。


我是北大老師,自己還當過班主任,見過太多的龜兔賽跑的例子。學生的天賦智商都很高,但最後能否成就靠的是策略、思維方式和韌勁。我覺得這也是聰明人的特質。  






說了這麼多關於聰明的概念,我們知道了聰明有多層的含意,那麼具體到每個層面該如何培養聰明的孩子呢?我們下面就來探討一下。





前面說到神經智力,受基因影響很大。好多人問我說我能不能把自己的智商提高一點?智商是用量表測量出來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神經智力。我們一直都很看重智商,主要是因為它代表著大腦,這個計算機的硬體的優劣。我們都知道電腦硬體越好處理速度越快,智商也是這樣。


但是,智商主要靠遺傳。我們用相關係數表達的話,父母平均智商和兒女之間的智商的相關係數約為 0.4幾,即智商有一小半是先天決定的。對這一部分智商而言,要想你孩子變得聰明的話,最重要的就是——找個聰明的老婆或者老公。

但是,智商更多的是後天提高的。因為後天的經歷和環境能解釋大部分智商的差異。這個環境就包括我們的養育。


人的神經系統有一個最基本的特點叫非用即失。什麼意思呢?你出生的時候,大腦裡的神經元的數目基本上跟成年人的是一致的,大約有 860 億個。但是對大腦的運行而言,神經元數目只是一方面,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才是決定性的。寶寶的大腦 0-3 歲之間有一個非常快速的增長過程,神經元之間建立大量的連接。


0-3 歲先建立大量的聯結,然後開始修減。修建哪些,留下哪些,這些是後天養育可以塑造的。這是早期幹預神經智力的最粗淺的原理。很多實驗表明,如果早期發育過程接受的環境刺激比較少,例如動物實驗中的剝奪實驗,那麼大腦發育就比較受限。


早期大腦發育的特點是可塑性極強,各種能力同時發展,但是每種能力有自己發展的敏感期。什麼意思呢?比如語言的發育在7歲之前比較快而且好。日本小孩在5、6歲之前還可以分辨出阿拉伯語中的某些音,比如 R 和 L,但是後來就無法分辨了。他們大腦的語言中樞和聽覺中樞已經被日語環境給塑造了。當然,這不是說長大後學外語就不可能了。我只是強調,長大後學習比較費力,而且難以達到母語的水平。大腦其實在人的一生中都是可以塑造的,可以由學習來改變的。只是,很多能力的關鍵期在兒童時期。


同樣大腦可塑性和敏感期的原理,我們反對在3歲之前給小孩看過多的電視。整個兒童期都是小孩學習和人交流的關鍵期,而沉浸在電視為代表的媒介中的時候,小孩不需要學習和人交流。無論是對他的語言能力、社交能力還是注意力的發展都是極其不利的。


但是,我非常擔心的是很多人濫用了敏感期的原理比如,有一陣北京一位兒科醫生單奶奶的「被動操」引起了大家的爭議,她拿著很小的寶寶反覆拉伸他的手腳,翻轉身體,說是幾個月大小的寶寶有大腦某某能力發育的關鍵期,需要拉伸身體提供給大腦刺激,幫助其發育。這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搞法。





神經智力還有一個關鍵的點是注意力,特別是專注力。說到這個我相信一定抓住大家的痛腳了。對於孩子們來說,不養成良好的專注力,帶來的後果也很嚴重。孩子早期專注力缺失的表現是,容易坐立不安,做事衝動,難以持續集中注意力;這會直接影響孩子的閱讀能力、記憶能力和知覺能力。


所以對專注力的關注,是我們孩子成長中的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當小孩在專注的玩兒一個東西的時候,你不要打斷他,他能夠沉浸在一個事情裡面是非常好的,也是早期智力發育的很重要的東西。


比如,我女兒喜歡玩拼圖,有時候該吃飯了還在玩。這時候老人總愛喊:別玩了,趕緊吃飯!但我會儘量不打斷孩子,等她拼好一幅再叫她。就算是玩遊戲,只要孩子沉浸在其中,也不要去幹擾為好。


嘮叨和指責並不能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我們當父母的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他是時間的主人。應該做的是教孩子學會分配時間。孩子學會自己掌控時間,有成功的感覺,做事會更加自信。這樣能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前面講過神經智力。我們再講講經驗智力。經驗智力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需要個人在不同領域積累的知識和經驗。


對經驗智力,第一,我覺得大家要注意的是如何在小孩學習過程中,給他挑選很適當的任務難度。比如,學習彈鋼琴的時候,我們不會要求小孩直接就學習彈奏複雜的和弦,這太難,是所謂的學習的恐慌區,即難度太大造成學習者慌亂。我們也不會讓小孩只彈單個的琴鍵,這樣太容易,是所謂的學習的舒適區。


聽起來,這種調節難度非常容易,其實要家長要注意的是隨時根據孩子的學習進展,調整其難度,保證挑戰性,同時不會挫傷他的學習熱情。我對女兒的算術訓練就是這樣,從簡單的加減到複雜的乘除,循序漸進,讓她一直都有信心,有動力。所以,她從來沒有對心算畏難過,從來都是非常感興趣的學。


第二,強調是集中注意力的學習,是成塊的反覆練習。


練習可能是枯燥的,不能指望永遠都是輕鬆的、歡樂的如果需要真的學習成功,反覆的練習是必須的。另外,把複雜的技能拆解成小塊,也是必要的技巧。從這個角度來說,題海戰術,雖然大家詬病很多,但是恰恰是學習的一種必要手段。


集中注意力也非常重要,只有孩子對學習的東西用心,大腦才能真正掌握知識,真正記住東西。對我女兒而言,她最容易集中注意力的是畫畫、彈電子琴、和爸爸一起讀書。雖然她不識字,但是我會把繪本上的字一個一個的點著念,她自己看看字,看看圖片。這種集中注意力的體驗是無與倫比的學習機會。有研究表明,互動閱讀可以提高智商,同時我期望的是她能和我一樣,從小養成對閱讀的熱愛。


說起閱讀,我想多講一點。大量的研究已經證明,互動親子閱讀對於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智力水平非常重要。給孩子講故事,大人是用語言講,但是孩子在她頭腦中構建了一個想像的世界。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這其實是很高階的認知能力。比如給孩子講卡梅拉系列,孩子在腦中會開始想像小雞的種種經歷——這正是抽象能力、想像力、思維能力發展的基礎。


在一個故事聽了幾遍之後,我會請女兒當家長,講故事給我聽。通過孩子講述的故事,你能觀察到記憶的特點——記憶不是簡單的複製,大腦會進行很多的加工。很多時候,我女兒講著講著會發展出自己的故事,我覺得這也特別好。


講故事需要提取記憶、重新組織記憶材料、組織語言等一系列認知活動,研究不是證明「記憶再提取可以讓記憶效果更好」嗎?這也是學習的一個小竅門。


第三,你要給孩子持續有效的反饋。在學校裡,大家做完作業,一般老師會給你打勾打叉,好一點的老師會告訴你錯在什麼地方。因為反饋太重要了。大腦有這樣的學習機制:做出一定的行為,會看它產生的結果是不是符合預期。如果不符合預期,就根據錯誤修正自己的策略和知識,學到新的東西。所以你需要關注孩子,知道孩子的表現哪裡不足、哪裡優秀,並及時給出具體的反饋。比如「你看,這道題你沒做好,我們來看看,是因為你粗心大意,還是因為你沒有掌握解題方法?看這裡,你有些馬虎,把8看成了3,所以後面計算錯了。以後要更認真一點…」






最後一點,怎麼培養反省智力?我前面講了,它分為三塊:


一是策略的選擇。比如說思考某一個問題的時候,常人是從一個角度思考一個問題,聰明人會從四五個角度思考同樣一個問題。我會注意引導小孩換著角度思考問題,甚至是換位思考問題。把事情之間的聯繫給指出來,幫助他來推理。


比如有時候,女兒發脾氣了,我會告訴她爸爸知道她的感受,知道她發脾氣的原因,這是第一步,通過理解來幫助她平靜。第二步就是告訴她我的感受,或者她生氣的對象的感受,比如她發脾氣其實爸爸很傷心,爸爸也委屈。這幫助她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知道人和人之間交往的邏輯和立場問題。我相信這有利於她理解他人,培養情緒控制力有很大的幫助。


二是積極的態度。這個態度一是你要知道怎麼充分調動自己的資源,永遠保持樂觀有韌性,挫折是肯定有的,小孩子的挫折不會比我們碰到的少,一生有很多挫折,怎麼保持他的韌性,保持積極的態度,這是可以教的。在這方面,我從來不誇女兒聰明,我只會說你做的不錯,但是如果進一步做這個和那個的話,可以做得更好。這樣的目的就是防止她把自己的成績歸結為自己聰明,而不是歸結在自己的努力上。這樣她遭受挫折的時候,她會想到,自己只要足夠努力的話,再繼續嘗試的話,才有可能成功。所以說,表揚,是培養積極態度的一個好機會。


三是自我監控的習慣。你自己到底有多少認知資源,當時情緒和狀態是否是正確的,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經常評估的。客觀評估自己、管住自己很難,這是小孩子需要學習的。


經常我女兒會做一些錯誤的決定。但我不會當場指出。她犯錯以後,我再把她拉過來:當時你是怎麼想的?當時你做這個事情,理由是什麼?現在錯了,是不是你對自己評估有錯誤?下次你會怎麼改? 這種事後的體驗,能幫助她認識自己、幫助她養成自我監控的習慣。


再舉個例子,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緒調節管理能力。為什麼我們要有負面情緒?孩子會發怒發脾氣,悲傷得哭個不停,害怕得不敢嘗試。我們做為家長,很多時候都在跟寶寶們的負面情緒作鬥爭。其實每一種情緒對於人的生存和發展都是有作用的。比如害怕讓我們能謹慎對待、提防可能的危險;憤怒讓我們能調動資源,直接從平靜的狀態轉入到應激的狀態,有效對付威脅;悲傷讓我們慢下來、重新思考方向、可以理智地面對問題。


所以正情緒和負情緒就像硬幣的兩面, 是不可分離的對我們的生存都很重要。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和各種情緒做朋友,教他們學會正確地識別情緒、表達情緒和調節情緒。


比如,我會把女兒每一次亂發脾氣的機會當成教育她的機會。在她大喊大叫的時候,我會要求她說出自己是在「憤怒」,甚至說出了「為什麼憤怒」。當她願意用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感受的時候,就是她對自己情緒有一個理解的時候,有利於安撫她安靜下來。等她的頭腦發熱的勁頭過去了,我會引導她回憶自己當時的狀況,指出這是很糟糕的,是不對的,可能傷害了爸爸的感受。這些幫助她一步步認識自己的內在感受,掌握情緒控制能力。





我想告訴大家,做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是一個快樂的人生經歷。我們不需要為自己的努力不夠、或者沒有很好的物質條件給小孩而覺得自責和內疚。其實,孩子需要的東西非常簡單,那就是你用心的陪伴。


你和她的言語交流,你小時候給她的愛撫,你和她一起做的遊戲,你和她一起讀的小人書,一起堆的沙子,一起跑過的林蔭路,這些是她最重要的早教。當然,如果你能多知道一點靠譜的、科學的育兒知識,並在陪伴她的時候應用上,那就是美好中的完美了。



「金寶貝青島中心」訂閱號置頂,不再錯過最新活動和豐富的育兒資訊。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長按二維碼進行識別




金寶貝40周年(1976—2016)

金寶貝青島.延吉路萬達中心

地址:青島市市北區延吉路116號萬達廣場2樓

Tel:0532-80910606

金寶貝青島.恩馬文景園中心

地址:青島市嶗山區銀川東路18號2-209(恩馬文景園)

Tel:0532-67787595                                                

金寶貝青島.李滄萬達中心                                    

地址:青島市李滄區巨峰路178號萬達廣場2樓

Tel:0532-67705198                                                 

金寶貝青島.金獅廣場中心                                    

地址:青島市嶗山區香港東路195號金獅廣場3樓

Tel:0532-55716077

金寶貝青島.凱德Mall中心                                    

地址:青島市市北區黑龍江南路18號凱德廣場3樓

Tel:0532-66782918


相關焦點

  • 《最強大腦》魏坤琳:成績好就一定聰明嗎?90%家長都忽略了這1點
    魏坤琳,想必看過《最強大腦》的人都非常熟悉他,外形俊朗、氣質儒雅,人稱Dr.魏;作為顏值和實力並存的偶像級學術研究者,魏坤琳憑藉自身縝密的邏輯分析以及科學的評判標準,深得觀眾的喜愛。「科學是我評判的唯一標準」更是成為他的代名詞。
  • 魏教授為啥沒參加《最強大腦》第五季?我也是看完本季才想明白的
    熟悉《最強大腦》這檔節目的觀眾一定對那個口頭禪是「科學是我評判的唯一標準」的魏坤琳教授並不陌生。
  • 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大腦
    日本小兒科醫生成田奈緒子說:遵循大腦發育規律,養育孩子其實很簡單「好好吃飯 +好好睡覺 +好好運動」就是最好的早教《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大腦:日本兒科醫生科學養育法》作者:(日)成田奈緒子 著 七月 譯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為人父母者一定不陌生。
  • 《最強大腦》12歲的他打敗世界第一,媽媽:關鍵在於這2點的培養
    除了最強大腦之外,還有很多這種智力類的綜藝節目,這也逐漸讓我發現了小愛,和這些「天才」的差距。在《最強大腦》節目中,令小愛媽印象最深的就是12歲的孫奕東,他在最強大腦中是年紀最小的一位選手,卻是無數媽媽心中理想的模樣。
  • 《最強大腦》是穿著科學外衣的娛樂節目?別著急下定論,答案在這
    就拿當初的陣容來說,能坐在嘉賓位置上的都是各個專業領域最強的「腦王」,王峰、魏教授、鮑雲,所以觀眾們當初對這檔節目的專業性是沒有質疑的。轉眼這麼多年過去了,《最強大腦》在網上的評價越來越差,有人說這個節目已經變成了穿著科學外衣的娛樂節目,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別著急下定論,答案就在這。
  • 《最強大腦》製作團隊反思:我們為什麼會敗給英國和日本?
    這篇文章講述了最強大腦是如何設計出來,並逐漸走向成功、直至今天的。它也反思了《最強大腦》近期失敗的原因。
  • 高智商的孩子要怎麼培養?注意鍛鍊孩子大腦的這兩個部位
    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聰明、智商高、學習好,自己想培養卻無從下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該怎麼鍛鍊孩子的大腦,才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聰明的孩子有哪些突出表現?記憶力、分析能力、專注力、應變能力等,這些能力主要和兩個大腦器官有關:海馬體和前額葉皮質。
  • 孩子一生僅有三次的大腦發育高峰,錯過不可逆!
    提到能讓孩子變聰明的時間,絕大部分家長可能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中學時期,由於這階段的孩子開始進入深度學習階段大腦的使用頻率大大增加。然而實際上,等孩子上中學時再培養,都已經晚了。這階段孩子的大腦發育已經趨於完善了,再想培養孩子的各種各樣能力,孩子會感覺學的會有些吃力了。那麼,孩子變聰明的這三次時機都在什麼時間段呢?
  • 最強大腦學霸父子在清北網校「傳授」數獨攻略
    與此同時,黃中華和黃明睿兩位也將於10月底攜手清北網校數學名師張永福,為同學們帶來六節「乾貨」滿滿的數獨專項直播課。上陣父子兵,數獨助孩子提升四大數學能力在今夏新一季的《最強大腦》節目中,黃中華和黃明睿父子一起上陣,引發了輿論的高度關注。年僅16歲的黃明睿,三次入選數獨國家隊,在《最強大腦》節目中獲得海選第一的好名次,被觀眾稱讚為「中國數獨難題王」。
  • 諾貝爾獎獲得者談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
    不知道其他的家長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困擾,那就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呢?如果您也是一位束手無策的家長,這篇文章就很適合您,當然,即使您有很好的方法,那麼了解一下世界大佬們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的,也一定會讓您有所收穫。下面小編搜集了著名企業家扎克伯格、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曼、著名科學家加來道雄培養孩子或自己成長的方法和故事,以供參考。如有不足之處,也請多多提出寶貴的意見,我們會繼續努力和改進。
  • 《最強大腦》告訴你:「天才」的背後並非靠智商,而是這3種能力
    自從《最強大腦》節目問世以來,教育圈當中就一直盛傳著「最強大腦夢」,經常會有一些父母充滿疑惑,這些孩子也太厲害了,我要怎麼樣才能把自家孩子培養成「最強大腦」的選手呢?其實在很多父母的眼中,「最強大腦」就是代表著聰明,即使不能夠上《最強大腦》這種節目大放異彩,也能夠在學習成績上有所幫助。
  • 《最強大腦》新一季再次來襲,醜聞製作人離職,魏坤琳回歸成謎!
    《最強大腦》作為江蘇衛視推出的一檔大型科學競技真人秀節目,當初一經播出,瞬間成為了焦點存在,由於變態的挑戰內容,觀眾們都感覺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但是,挑戰者一個個都如同怪物一般完成了各種高難度挑戰,因此,也讓節目一炮而紅。
  • 《最強大腦》5月回歸,不出圈就出局,沒有了Dor魏收視率怎麼辦?
    有網友稱今年《最強大腦》檔期一延再延,就是因為節目組還沒有留住魏坤琳,所以才遲遲沒定檔。4月27日,魏坤琳發布一段視頻,向網友宣布自己將退出本季的《最強大腦》,不參與錄製。魏坤琳,1978年出生於湖南湘潭,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魏坤琳從小就是學霸級的人物,喜歡讀書,對很多知識都有所涉獵, 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 《六個核桃·最強大腦》第四季正式回歸! 「人機大戰」領銜三大...
    它幾乎出現在過去三年所有最火的綜藝節目中,每一個節目,都有一個「最強大腦」擔當。它成了腦力、智商的代名詞,每個領域,總有一支力量會被稱作「最強大腦」。   江蘇衛視《六個核桃·最強大腦》這檔節目到底有多火?「中國雨人」、「鬼才之眼」、「時空行者」、「水哥」……這些大熱的標籤都出自《最強大腦》三季以來的選手。
  • 最強大腦再次歸來,還會有期待的小夥伴嗎!
    #從2014年最強大腦第一季開播之後,深深的被這個綜藝節目所吸引,欲罷不能的我竟然一直追到了2019年上一季的 燃燒吧!大腦(二)。其中印象深刻的有水哥王昱珩,對戰日本隊的場景仍然記憶猶新;記憶力驚人的王峰,還有大將之風的李威以及通過了號稱世界最難蜂巢迷宮的鮑橒……最後還有科學評審魏坤琳教授和幽默風趣的蔣昌建老師,這些人的鮮明個性讓我一期都不捨得拉下,儘管去年發生了一些特別的事將這檔綜藝節目推向了風口浪尖,但是作為最強大腦的一個忠實腦殘粉還是依舊希望它能夠越辦越好,畢竟像這種科學類的綜藝節目太少了。
  • 5個提升孩子記憶力的小技巧,培養孩子「最強大腦」
    其實在歷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名人,都像這個小男孩一樣,從小便有著超凡的記憶力,所以要想讓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更加的出色,那麼父母就不妨在孩子幼兒時期,開始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記憶力
  • 5個手眼協調遊戲,促進孩子大腦發育,越玩越聰明!
    鍛鍊手部精細動作和靈活性,能夠促進寶寶大腦發育、培養社交力和探索能力,養出聰明寶寶! 因此,今天給大家分享5個手眼協調小遊戲,讓孩子心靈手巧更聰明。 此遊戲提升了孩子的手眼協調,同時在倒水的過程中也加強了精細動作控制的能力。
  • 來看看DR魏和女兒玩的私家遊戲長啥樣
    我還喜歡,他能夠把跟女兒玩的私家遊戲,開發成桌面遊戲,帶給所有的家庭和所有的孩子。我跟你一樣,能夠從自己佩服的人那裡學習到最多東西,所以,我邀請你來一起看看DR魏領銜研發的桌面遊戲《情緒星球》和《情緒大營救》是怎麼回事。以下文字由愛貝睿的科學老師撰寫。
  • 用腦科學培養孩子的底層核心能力,時代怎麼變都不怕!
    隨著時代變化日新月異,我們很難想像,20年之後,孩子會面對一個怎樣的世界。作為新生代的父母,如何培養孩子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適應未來? 恆腦君向大家分享如何用腦科學照亮孩子的未來。
  • 美國神經生物學家: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父母需要用心培養
    美國神經生物學家莉絲·埃利奧特在《0-5歲:大腦發育的黃金五年》一書中,從腦科學的角度解讀了0-5歲期間,大腦發育的特點。從出生到6個月左右,是寶寶大腦第一個飛速發育時期,大腦神經網絡形成,大腦發育完成率達到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