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歷史,相信每個國人多少都會了解一點的,因為這是由我們中國特殊的文化傳統和基因所決定的。古代學子們科舉考試都要讀「四書五經」,造成了千百年來中國文人都格外重視文史的傳統,歷朝歷代之事信手拈來。而我國又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歷史是幾千年來延續至今不曾中斷的奇蹟,這更加增加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那麼,你知道讀史的三個境界分別是什麼嗎?也請大家對號入座一下自己是處於哪個「段位」,以此更好的向上進取。
一、初級:了解基本史實
基本史實是研究一切歷史的基礎,就像蓋房子首先要打好地基。作為非專業科班出身的群眾,我們所熟知的歷史多是從中學課堂上時學來的,只不過課本上也只講了一個梗概,沒有詳細敘述。古人了解歷史的途徑比較狹窄,除了研讀史書典籍外,多半是從說書人那裡聽來的,稍識些字的也可看小說、傳奇和各種「演義」,富貴人家有條件的可看根據其改編而成的戲曲。今天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媒體傳播手段不斷進步,除了從書本上獲得知識外,還有影視劇,紀錄片等,後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新媒體和自媒體也異軍突起,更加促進了文化信息傳播的便利。我們想了解基本的歷史知識也可以說是隨手可得,具體的大概要知道中國歷史上多少朝代,每個朝代主要發生過哪些大事等一些歷史常識。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可以把其當作聽故事一般,有些明知沒有經過考證和戲說,就不用太較真了,當然,如果能從中悟到一些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就更好了。
二、中級:產生內部邏輯思考
在我們這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人心較為浮躁,系統的學習某門知識並融會貫通,拿本書坐下來靜靜地看便顯得尤為可貴。學習歷史更是如此,在知道了基本史實的同時,能在此基礎上產生一定的見解,知道各種歷史事件的前後因果關係,如思維導圖般在腦海中形成一張歷史框架,這時就已經達到「白銀」段位了。假若能運用邏輯思維能力產生自己獨特的見解,貫穿於歷史的各個時期,便可晉級為「黃金」段位。至此,能達到這種程度的人在普通大眾中就已屬鳳毛麟角了,甚至可與普通科班專業出身的相媲美了。
三、高級:歷史哲學「天人合一」
歷史和歷史學不同,歷史是泛指一切已經發生了的、客觀存在著的事物。而歷史學是建立在歷史的基礎之上,是一門社會科學,二者既相互聯繫,在本質上又有很大的區別。在歷史學專業出身的人看來,學歷史的沒必要拘泥於小節,歷史讀的是整個社會和國家,甚至人類文明各個形態,形成個人獨特的歷史觀從而引發哲學式思考,這才是讀史的意義,才能學會真正的大智慧。這是超脫了現實、比較抽象化的一個概念。我國著名的近代史研究學者陳旭麓老先生曾認為,迄今為止,能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寥寥無幾,能把歷史學到這種程度,與哲學高度結合的人,古代有孔、孟、老、莊,近現代以來除了明清那些大儒還沒有一個,如千百年前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時有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西方先哲如馬克思在他的各種著作中都散發著他的思想,現在高校思政課所學習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蘊含著他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便是他在經過了深深的思考後所得的結果。古往今來,能把文史哲相結合學到如此程度的,實為先哲,他們做到了思想和精神上真正的「天人合一」,這個境界可以說是歷史學界的「鑽石」或「最強王者」段位了。
以上便是今天的內容了,小編認為在我們這個重視文史傳統的國家裡,不管喜不喜歡歷史,對它多少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如錢穆在《國史大綱》重所說的那樣,自認為在本國文化水平線以上者,對本國以往歷史應略有所知,尤其對本國傳統文化應懷抱著一種溫情與敬意。讀史其實讀的是人性,畢竟,我們的歷史歸根到底還是人的歷史,而在時間長河中,儘管我們身邊的社會環境一直在變,但唯一沒變的就是人性。
好啦,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大家的歷史成績達到哪個「段位」了呢?快在評論區告訴小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