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2 08:54 |義烏商報
王樟高用一些老工具為記者演示了當年製作銀飾的老手法。
「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貫之,我心中的工匠精神,可以這樣形容。」3個詞,12個字,卻苛刻得讓人敬畏。坐在自己的工作室內,王樟高用一些老工具為記者演示了當年製作銀飾的老手法。伴隨樸素的語言,他和銀器從年少走到如今的故事如光影般緩緩放映而過,眼神間的專注令人動容。
入行十餘年,他做的銀器不計其數,其作品榮獲國內多項大獎。對於手藝,王樟高有一句話「手藝人一輩子在做,一輩子在學」。如今,他在城市新興的文創園內開起一家傳統的銀匠鋪。這個曾經走南闖北的銀匠,在此地紮根,一邊守護著千年傳承的技藝,一邊立足傳統文化不斷創新,把自己的匠心和手藝傳遞給更多人。
淬火成銀。
用匠心傳承傳統文化
1999年,王樟高從家鄉麗水去往蕭山,跟隨一位老師傅學習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開發,開始了他的手藝之路。如今回憶起這段學習經歷,他仍覺得是一趟足夠真誠的溫暖之旅,縱使當時的生產條件有限,每一道工序都得親力親為,在工作檯前蹲坐動輒便是半晌,待回過神來,汗水早已打溼衣衫。
為了留住手藝人的自然和純粹,如今王樟高和工作室的夥伴們依舊堅持著傳統工藝。他們將熔化的銀料倒入金屬模具中,待其凝固後,將其碾軋成片,並根據需要將這些銀片加工成各種形狀。「雖然現在有機器代替人工,但是遇到一些體積大的原料,還是要手工加工的,用大錘子在銀料上使勁兒敲打,壓片可是個力氣活」。
據介紹,早在戰國時期,古人就有在銅器上鑲嵌、裝飾金銀的金銀錯工藝;漢代稱銀為「白金」,除了用作器物裝飾外,也有少量銀器,如碗、碟、銀印等;唐代是中國銀器發展的鼎盛時期,此時的銀器品種繁多,有碗、盤、杯、碟、盆、盒、壺等,唐代銀器形體豐盈,氣勢博大,紋飾繁密,富麗堂皇,反映出盛唐時期的時代風貌,多為王公貴族所享用。
銀器製作的傳統工藝技法,有鑄、鍛、刻、鏤、編織、堆壘、鑲嵌等。如今,王樟高依舊保留著傳統技藝。一絲不苟地完成各項基礎定型步驟後,便是在器物表面加工出各種裝飾紋樣的重要環節。「雕刻的時候並不是隨隨便便使力氣就能做好的,要注意的是不能讓模具有哪怕一丁點兒的移動,否則圖案看起來像重影一樣,很難看。當然,砸的時候力度也要掌握好,有時候力氣太大,很多不需要鏤空的地方都砸折了,作品就成了廢品。」王樟高說。
穿越經年歷史,銀器之所以愈久彌新,受到大眾廣泛歡迎,王樟高說,除了銀器製作技藝精美之外,還因為它具備了許多實際功能。在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曾明確指出銀是可以入藥的,具有「安五臟、定心神、治驚悸、堅骨、鎮心、明目」的功效。此外,銀器中的銀離子還具有殺菌作用,尤其在歷代皇家中,餐前驗毒的常用工具就是銀器。
現代銀器使用權早已不像古時那樣被貴族所獨攬,銀器的製作工藝也已相當精湛。製作銀器的工匠被稱為銀匠,這是一門相當古老的手藝,時至今日,這門手藝依舊在延續。「雖然說『一法通百法通』,但我這輩子就做這一門手藝了」。
琳琅滿目的工作牆。
用時間鏨刻工匠歲月
「做一個銀匠其實很講究。」王樟高說,但這個「講究」並非是對外界物質條件的高要求,而是心中對於技藝的敬重、對於至臻完美的渴望,對於自我存在和外界和諧的「講究」,必須源於對先人智慧的敬畏謙恭。薪火相傳,雛鳳聲清,千年綿延的技藝背後的一個個銀匠苦心孤詣的靜默身影,在一錘一鏨裡細磨耐心,達到對技藝完美的追求。
18歲那年,王樟高決定離開家鄉麗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些年,他輾轉於蕭山、義烏等地的各個首飾加工企業,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來自這些地區的先進設計理念、設計風格以及製作加工的方式,都給這位小銀匠的思想觀念帶來巨大的改變。他的作品,既有民族風,又有時尚風,既不失傳統根基又富有強烈的現代感。
銀器製作的傳統工藝技法,有鑄、鍛、刻、鏤、編織、堆壘、鑲嵌等。如今,王樟高依舊保留著傳統技藝。
「高山流水遇知音,深谷幽蘭為芳心。清泉細流,泡上一壺好茶,等待著有緣之人到來,一起品味人生,樂在上水之上。」這是王樟高寫在自己高山流水系列銀器作品前的一句話。在他凹凸有致的打磨下,原本簡單的銀壺之上既能描繪竹林七賢喝酒縱歌的肆意酣暢,也可以將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於壺也。
「我喜歡傳統的儒釋道文化,所以每次在製作一件作品時總是不自覺地把傳統的文化精髓融入其中,像這套名為『抱月』的銀壺組合,靈感便來源於觀音像坐臥站的三種姿勢,壺扭鮮豔的寶石,便代表著觀音大士額頂上的毫光。」王樟高說,正因為在意眼中看世界的樣子,所以作品就是自己,不論世界再吵雜,匠人的內心絕對是安靜的,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或許有人會認為手工往往意味著固執、緩慢、少量,卻忽略了這勞作背後所隱含的是專注與追求,是如此的耐人尋味。
王樟高說,為了不斷完善自己的技藝,每年他都會抽出一定的時間去雲南大山裡學習苗族手工銀飾鍛制技藝,這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手工鍛制技藝,如今被列入國家30種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一些苗族山區,男孩從生下來,懂事的時候就得多多少少學習打造銀飾,但堅持下來的人不多,世代相襲更是鳳毛麟角。」談及此,他很是惋惜,在王樟高的手工團隊中,也有幾個他從雲南當地請來的師傅,雖力量有限,但每個人都在為傳承這項技藝而努力著。
所幸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份匠心。在店鋪設置的手工免費體驗區內,不時有懷揣誠意的人尋訪而來。王樟高便免費給他們授課,從選材講到熔銀,再一一細緻說到拋光。看著他們眼中的讚賞,他很欣慰。「工商學院設計專業的學生曾被老師帶著來到這裡,學習這份歷史沉澱下來的手藝。印象中的年輕人多浮躁,但我很開心,他們言行舉止間閃耀的渴望,讓我看到了這份老手藝的希望」。
(原標題《銀匠王樟高 歲月易逝 匠心難移》,原作者張靜恬。編輯樓菲莉)
15226304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