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圖裡亞斯:寫拉丁美洲自己的小說

2020-12-27 和訊

《瓜地馬拉傳說》

《玉米人》

《總統先生》

□邱華棟

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裡亞斯屬於「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潮流的開創者和奠基人那一代,和博爾赫斯、卡彭鐵爾、胡安·魯爾福等人共同掀起了現代主義文學在拉丁美洲的勃興。

米·安·阿斯圖裡亞斯1899年出生在瓜地馬拉城,父親是當地一位有聲望的法律工作者。他母親是一位老師,因此,小米·安·阿斯圖裡亞斯的家庭成長環境充滿了人文氣息。為了躲避當權者的排擠和迫害,他父親離開首都,帶領全家來到了瓜地馬拉的內陸地區工作,而那裡的農村和山地都是窮鄉僻壤,交通不便,居住著大量的土著印第安人。於是,米·安·阿斯圖裡亞斯從小和那些印第安人來往,對他們的口頭傳說、宗教信仰、感情世界和日常生活十分熟悉。1907年,父親帶著一家人重新回到了瓜地馬拉城。米·安·阿斯圖裡亞斯中學畢業後,按照父親的願望,進入瓜地馬拉大學法律系攻讀法律,一邊刻苦學習,一邊還利用假期的時間,多次到人口佔整個瓜地馬拉總人口一半的農村印第安人居住區進行實地調查,最終寫出了一篇優秀的學士學位論文《印第安人的社會問題》。

1923年,24歲的米·安·阿斯圖裡亞斯憑藉那篇優秀論文所獲得的獎學金,離開了瓜地馬拉,前往英國留學,在倫敦呆了一段時間,覺得自己喪失了對法律的興趣,他又來到了法國,在一位考古學家的指導下,開始找到了新方向——研究古印第安文化,並且根據法文譯本,用西班牙文重新翻譯了拉丁美洲的古代神話著作《波波爾·烏》,並且從中尋找到了一條文學的寫作方向。《波波爾·烏》這本書,是拉丁美洲印第安基切族人流傳下來的古老的神話傳說經典,它講述的是拉丁美洲人的起源和發展。翻譯這部拉丁美洲土著神話傳說的經典,使米·安·阿斯圖裡亞斯獲得了從外部重新審視拉丁美洲本土文化的視角和眼光。同時,他根據掌握的民間文學材料,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寫作。

1930年,居住在法國的米·安·阿斯圖裡亞斯用西班牙文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瓜地馬拉傳說》,在馬德裡出版。這是一部帶有人類學和民間傳說特徵的故事集,收錄了瓜地馬拉人關於火山、財寶、創世的神話故事,展現出一個充滿了神奇、魔幻、原始和怪異色彩的拉丁美洲。這本書使一些歐洲作家對他刮目相看,他們敏感地覺得,一個大作家誕生了。米·安·阿斯圖裡亞斯還和同一時期流亡在巴黎的古巴作家卡彭鐵爾一起創辦了文學雜誌《磁石》,主要發表一些帶有超現實主義特徵的實驗作品,團結了一批拉美青年作家。

1933年,米·安·阿斯圖裡亞斯回到了祖國瓜地馬拉,這期間,他一邊從事新聞工作,一邊寫作詩歌和長篇小說。1937年,他出版了詩集《十四行詩集》,收錄了他早期創作的一批韻腳獨到的詩作。後來,隨著瓜地馬拉的政權更迭,政局朝著有利於知識分子的局面發展,也給了他施展才華的機會。他開始從事外交工作,出任了瓜地馬拉駐阿根廷和墨西哥使館的外交官。1946年,在墨西哥,他出版了長篇小說《總統先生》,一鳴驚人。

《總統先生》是拉丁美洲20世紀上半葉出現的很重要的一部作品,是拉丁美洲「反獨裁者小說」品種中最好的一部。《總統先生》擅長運用口語和對話,十分生動自然。阿斯圖裡亞斯運用了大量的內心獨白和對話和意識流,將一個人的語言和言語、內心的聲音和外部的說話,都呈現出來,將主觀的感覺和客觀存在,將夢幻手法和對社會現實的摹寫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不同於過去現實主義小說的新小說。

當時,評論家還沒有想好如何給他的這種寫法命名,到了他的長篇小說《玉米人》出版之後,他就被戴上了一頂「魔幻現實主義」的帽子,開始聲名遠播、響徹拉美了。

長篇小說《玉米人》出版於1949年,是米·安·阿斯圖裡亞斯的重要代表作。在這部小說中,他利用自己對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文化和信仰體系的研究、對他們日常生活和現實生存的了解,花了3年的時間寫出來的。從結構上看,這部小說更像是一部拼貼起來的故事集,從不同的側面來映射出整個結構,講述了6個人的故事,每個故事本身是獨立的,但是主題則是統一的。小說有兩個層面的敘述,一個層面是去描繪印第安人的世界觀、生死觀和信仰體系,另外一個層面,就是描繪這些印第安人的糟糕的現實生存的境遇。當代拉丁美洲印第安人,在殖民主義和本土獨裁者接連壓迫統治之下,過著貧困、壓抑、朝不保夕的生活。《玉米人》深受拉丁美洲神話經典《波波爾·烏》的影響,將印第安人的創世傳說納入其中,因為,在古代瑪雅人看來,人是不分生死的,萬物是有靈魂的,人和動物、植物是可以不斷地以轉世的方式存在下去的,印第安人還認為,人是玉米做的,人死了,就會變成玉米,玉米被人消耗之後重新變成人。小說的6個片段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拉丁美洲歷史和傳說的壁畫長卷,使我們看到了瓜地馬拉廣闊的社會現實和神奇魔幻的印第安人的心靈世界。

在《玉米人》中,最令人驚奇的,我想就是米·安·阿斯圖裡亞斯對印第安人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和現實生存幾個方面的書寫。他以結構現實主義加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巧妙地結構了整部小說,使作品看上去就像一塊七巧板,互相連接、互相映襯、彼此參照,然後形成了一個整體,將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和歷史文化展現了出來。小說中,出現了瓜地馬拉的很多社會場景,地點在轉換,出場的幾十個人物也不斷地活動其間,他們在自己特殊的信仰體系下生存,夢幻和現實互相連通,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混淆。

這部小說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問題。自從西班牙和其他歐洲殖民主義者「發現」美洲之後,拉丁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就遭到了滅頂之災,文化被毀滅、生命被消滅、生存被壓制。他們過去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後來竟成了歐洲入侵者的奴隸,成為下層貧民。

米·安·阿斯圖裡亞斯用《總統先生》和《玉米人》這兩部長篇小說,奠定了他在整個拉丁美洲20世紀小說史中的地位,這兩部小說也充分體現出他以文學介入現實、以文化映照現實的創作態度,同時,他寫的又是一種文化小說,是從更深的層次來把握和理解拉丁美洲現實的現代新小說。

自從《總統先生》和《玉米人》獲得了很大成功之後,在接下來的歲月裡,阿斯圖裡亞斯又完成了長篇小說「香蕉三部曲」:《強風》(1950)、《綠色教皇》(1954)和《被埋葬者的眼睛》。這三部小說在主題上十分統一,都是反對美國資本主義對拉丁美洲的掠奪性開發的,寫作手法則基本上是現實主義風格。從小說的藝術性上來看,這三部作品比不上《總統先生》和《玉米人》,但是也不能忽視。因為此時的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裡亞斯扮演的,是時代的喉舌這個角色。

在小說《強風》中,他寫的是美國的果品公司對拉丁美洲一些海岸國家的經濟入侵,和一些小的香蕉種植園與美國跨國大公司之間的矛盾和對抗。小說《綠色教皇》則將敘述的視角轉向了另一個角度,講述了另一個美國人湯姆森的故事。小說《被埋葬者的眼睛》以一則印第安傳說作為故事情節的出發點。「香蕉三部曲」分別從旁觀者、徵服者、被徵服者的角度,展開了圍繞拉丁美洲最重要的經濟作物香蕉的敘述,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如同匕首和投槍一樣,直接扎向了拉美國家和美國之間的經濟關系所導致的社會問題。

1956年,米·安·阿斯圖裡亞斯出版了中篇小說《瓜地馬拉的周末》。小說採取了從較小的角度入手去寫具體

的人的手法,來呈現歷史大事件,將一個改變了國家命運的周末刻畫得十分生動。1961年,他又出版了帶有結構主義色彩的中篇小說《小馬拉哈多》。此外,阿斯圖裡亞斯還寫有長篇小說《這樣的混血女人》(1963),講述了一個人為了發財,把靈魂出賣給魔鬼的故事:男人尤米把他的老伴出賣給魔鬼,而魔鬼正是美國玉米葉魔鬼。混血姑娘在小說裡是個惡人,她把尤米的靈魂引向了魔鬼。小說情節充滿了魔幻色彩,同時,還探討了美國對拉丁美洲無處不在的影響。

米·安·阿斯圖裡亞斯後期的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裡達·莎爾的鏡子》(1967),收錄了描繪幾百年歷史的瓜地馬拉城市的作品。小說集中隨處可見他對瓜地馬拉的風景、山川和人物充滿了感情的描繪。他後期的作品,還有歷史小說《馬拉德龍》(1969)和長篇小說《多洛雷斯的星期五》(1972)。他還是一位詩人和劇作家。除了最早出版的詩集《十四行詩集》,還出版有詩集《雲雀的鬢角》(1949)、《賀拉斯主題的習作》(1951)、《玻利瓦爾》(1955)等。他的詩歌風格將超現實主義元素和拉丁美洲的印第安文化結合起來,描繪了拉丁美洲的美麗風光、溫情美好的家庭生活、古代神話的再生等等,帶有濃厚的抒情詩特徵,平實感人,充滿了讚美大地的激情。他的劇本有取材於印第安神話的《索魯娜》(1955),還有現實題材的《訛詐》《幹堤》《國境線法庭》等,這些劇作都收錄在他1964年出版的《劇作全集》裡。

1967年,米·安·阿斯圖裡亞斯因為「作品深深植根於拉丁美洲的氣質和印第安人的傳統之中」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1974年,他病逝於西班牙首都馬德裡。

作為20世紀拉丁美洲最早嘗試使用現代主義手法並結合本土文化資源的作家,他如同一個人在荒野上走路,最終頑強地走出了一條新路。他說:「拉丁美洲的小說是我們自己的小說,想要名副其實,就不能背離我們全部偉大文學的過去和現在一直保持的偉大精神。假如你寫小說僅僅是為了消遣,那就請你把它們付之一炬吧!退一步說,即使你自己不燒掉,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小說也會和你一起,從人民大眾的記憶裡抹掉。」

他在小說上的最大的貢獻,就是把現代主義小說的火種帶到了拉丁美洲,在小說中加入了大量魔幻、神奇、荒誕的情節,以及一些匪夷所思的、超越現代物理學知識的東西,來曲折地、藝術地反映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成為時代的偉大「喉舌」。最終,米·安·阿斯圖裡亞斯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

邱華棟

1969年生於新疆昌吉市,18歲出版第一部小說集,199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出版長篇小說《夜晚的諾言》《白晝的喘息》《正午的供詞》《中國屏風》等九部;發表有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隨筆、評論500餘萬字。

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裡亞斯

(1899-1974)

詩人、小說家,196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生在瓜地馬拉城,在內地土生土長的印第安居民當中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後來,回到首都,攻讀法律專業,大學畢業後擔任律師。一生寫了十部小說、四部詩集和幾個劇本,在瓜地馬拉以至拉丁美洲現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

相關焦點

  • 阿斯圖裡亞斯|他筆下的瓜地馬拉,是歷史 是夢境 更是詩歌
    1967年阿斯圖裡亞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時,瑞典學院常務秘書安德斯·奧斯特林這樣說道:「今天拉丁美洲可以為自己擁有一批活躍的傑出作家而自豪。說起來,阿斯圖裡亞斯可是拉丁美洲文學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1967年),在此之前獲得過此獎的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是位智利女詩人。他比加西亞·馬爾克斯獲獎(1982年)早了15年,比巴爾加斯·略薩獲獎(2010年)早了43年。
  • 安妮·卡森獲阿斯圖裡亞斯女親王獎
    六十九歲的加拿大詩人安妮·卡森(AnneCarson,上圖)上周獲得了西班牙著名的阿斯圖裡亞斯女親王獎,並將得到獎金五萬歐元,約合人民幣三十九萬五千元。    該獎共設八個獎項,卡森獲得的是其中的文學獎。
  • 阿斯圖裡亞斯的原野香氣
    走累了可以嘗嘗卡布瑞勒斯奶酪或戈蒙內多奶酪(畢竟阿斯圖裡亞斯還有著「奶酪之都」的稱號)、配上阿斯圖裡亞斯白豆,如果是晌午還可以品嘗鮟魚、海鮮或者滷肉,雖然在奧維耶多很難找到英文菜單
  • 阿斯圖裡亞斯,西班牙的「自然天堂」
    阿斯圖裡亞斯(Asturias)地區位於西班牙西北部,與卡斯蒂利亞高原(Castilian Plateau)之間隔著坎塔布連山脈(Cantabrian Mountains),這是一片充滿反差的土地。這裡曾是工業和礦業重鎮,如今已贏得了「自然天堂」的綽號;現在,這裡三分之一的面積受到了環境保護。
  • 阿斯圖裡亞斯最接近原版的改編
    今天豬博士為大家推薦最熟悉的《阿斯圖裡亞斯》的不同版本演奏。首先帶來的是西班牙吉他演奏家卡洛斯-查帕(Carles Trepat)的改編版本,和我們大家熟悉的塞戈維亞改編的e小調版本不同,卡洛斯版本選擇了g小調,音色上要低沉了很多,也更忠於原著鋼琴版本調性。對於很多有原著強迫症的演奏家來說,他們會選擇查帕的版本。
  • 侯健讀《現代拉丁美洲文學》|拼圖已備好,可以動手拼接了
    「加西拉索·德拉維加什麼都沒寫,什麼都沒寫,什麼都沒寫……聖胡安·德拉克魯斯也什麼都沒寫,什麼都沒寫,什麼都沒寫……」我突然回過神來,問了句:「什麼都沒寫為什麼要背?」大家都愣住了,旋即笑了起來。於是,我又開始閱讀文學史類的著作:《拉丁美洲文學史》(趙德明、趙振江、孫成敖、段若川編著)、《拉丁美洲小說史》(朱景東、孫成敖著)、《20世紀拉丁美洲小說》(趙德明著
  • 旅遊 | 阿斯圖裡亞斯,西班牙的「自然天堂」
    佩尼亞斯角位於阿斯圖裡亞斯的最北端,有著引人注目的懸崖峭壁。阿斯圖裡亞斯的人口剛剛超過百萬,其中一半生活在該地區的中線附近,這裡有三個主要城鎮:首府奧維埃多(Oviedo),它擁有保存完好的前羅馬式建築,以及希洪(Gijón)和阿維萊斯(Avilés)兩座港口城鎮。
  • 從阿斯圖裡亞斯開啟清涼旅程的十種方法
    阿斯圖裡亞斯自治大區(Asturias)位於西班牙北部,首府奧維耶多(Oviedo),是一片擁有3500年歷史的土地。
  • 奧維耶多和阿斯圖裡亞斯王國的古建築
    在這段時期裡,阿斯圖裡亞斯(位於西班牙西北部的一個省)出現了一種創新形式的羅馬式前期建築風格,力圖恢復羅馬帝國的建築特色。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該時期的兩座建築列為世界遺產:納蘭科的聖瑪麗教堂和裡約的聖米蓋爾教堂。1997年該遺產進行了擴增,補充列入了布拉多的聖胡裡奧教堂、豐卡拉達、奧維耶多的聖卡瑪拉教堂和萊那的聖克裡斯蒂娜教堂。
  • 博爾赫斯是世界文壇的「無冕之王」,他的詩歌和小說哪個寫得更好
    跟他同時代的拉美作家,比如,瓜地馬拉作家阿斯圖裡亞斯於196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智利詩人聶魯達於197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於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三位作家在博爾赫斯面前都是畢恭畢敬,從不敢承認自己在文學成就上超過了博爾赫斯。
  • 怎樣去理解拉丁美洲歷史
    從西班牙,葡萄牙,英國,以及新英國(美國),直到現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拉丁美洲國家也沒能擺脫被剝削的命運。當我翻開由美國人寫的《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他在拉丁美洲那章開頭寫道「這裡與盎格魯美洲形成鮮明的對比,盎格魯美洲很快就贏得了政治經濟雙重獨立」。當我打開《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一書,看到歐洲之所以可以殖民美洲,是因為歐洲更先進。
  • 別叫我魔幻現實主義:拉丁美洲的科幻文學
    01提起拉美文學,中國讀者最熟悉的一定是寫《百年孤獨》的馬爾克斯、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和智利桂冠詩人聶魯達。這片誕生了「魔幻現實主義」的神奇土地,會孕育出怎樣的科幻小說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回顧一下拉美的歷史與現實。
  • 曾經拉丁美洲不「包括」巴西
    我聽說過一種說法,拉美作家不需要自己費盡心思想像,他把本土發生一件新聞描述清楚就是一篇很好的小說,因為當地發生的現實往往比虛構故事更精彩。欽文:以前我看過一個關於閱讀的報告,包括歷年都會有翻譯文學各種數據,其中有一種讓我非常吃驚。
  • 小小說-牛局長寫小說
    牛局長頓了頓,又繼續說道:「我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正牌大學的中文系畢業的高材生,以及像阿傑這樣講故事的民間高手,我今天讓大家來呢,就是想向大家請教一下關於文學寫作方面的東西,我想寫一篇小說」話音剛落,平日裡就喜歡侃侃而談的阿傑最先開口:「牛局,原來是寫小說啊,小事一樁,你直接開口,要寫什麼題材的小說,我幫你搞定」
  • 魔鬼式訓練自己寫小說,19年年收入破300萬,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隨著我哥哥在飛盧小說網的稿費突破兩萬時,一切都改變了。因為自己哥哥喜歡寫小說,入行時間也有超十年,所以在同屋之下,我也算是對這一行耳熟能詳,很多次站在讀者的角度一起和他探討劇情。只是沒有想到,從前一個月只賺三四千的他, 突然一下月收入達到了我無法想像的稿酬。
  • 《阿斯圖裡亞斯傳奇》《天鵝與少女》,匡俊宏北京演奏會視頻欣賞
    阿斯圖裡亞斯傳奇阿斯圖裡亞斯傳奇(阿爾貝尼斯 曲)《阿斯圖裡亞斯的傳奇》是古典吉他中最為著名的獨奏曲之一。
  • 南美洲和拉丁美洲是一回事嗎?
    有人可能會說,它們是南美洲的國家;也有人會說,它們是拉丁美洲國家。那到底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呢?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對,巴西和阿根廷既是南美國家,也是拉丁美洲的國家。誒,那是不是說,南美洲和拉丁美洲其實是一回事,只不叫法不一樣而已呢?如果你真的這麼想,那可就錯了。
  • 阿斯圖裡亞斯成西班牙首個14天無新增大區!中國納入歐盟通行安全...
    而目前美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因疫情嚴重,不得不被歐盟納入限制通行的名單。這份協議正在等待歐盟各國首府的確認。(原標題:阿斯圖裡亞斯兩周無新增確診 中國被納入歐盟通行「安全國家」名單)來源: 西班牙聯合時報安卓用戶,可在各應用商店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 「寫小說不一定能養活自己,寫劇本倒是可以掙錢」:彼得·漢德克的...
    來源:北青藝評彼得·漢德克1965年8月10日,德國蘇爾坎普出版社的大老闆西格弗裡德·翁澤爾特給彼得·漢德克寫了一封信,通知他打算出版他的小說《大黃蜂》,並希望與他在法蘭克福會面。漢德克和女友當時正在保加利亞的黑海之濱休假,他的母親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