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地馬拉傳說》
《玉米人》
《總統先生》
□邱華棟
一
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裡亞斯屬於「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潮流的開創者和奠基人那一代,和博爾赫斯、卡彭鐵爾、胡安·魯爾福等人共同掀起了現代主義文學在拉丁美洲的勃興。
米·安·阿斯圖裡亞斯1899年出生在瓜地馬拉城,父親是當地一位有聲望的法律工作者。他母親是一位老師,因此,小米·安·阿斯圖裡亞斯的家庭成長環境充滿了人文氣息。為了躲避當權者的排擠和迫害,他父親離開首都,帶領全家來到了瓜地馬拉的內陸地區工作,而那裡的農村和山地都是窮鄉僻壤,交通不便,居住著大量的土著印第安人。於是,米·安·阿斯圖裡亞斯從小和那些印第安人來往,對他們的口頭傳說、宗教信仰、感情世界和日常生活十分熟悉。1907年,父親帶著一家人重新回到了瓜地馬拉城。米·安·阿斯圖裡亞斯中學畢業後,按照父親的願望,進入瓜地馬拉大學法律系攻讀法律,一邊刻苦學習,一邊還利用假期的時間,多次到人口佔整個瓜地馬拉總人口一半的農村印第安人居住區進行實地調查,最終寫出了一篇優秀的學士學位論文《印第安人的社會問題》。
1923年,24歲的米·安·阿斯圖裡亞斯憑藉那篇優秀論文所獲得的獎學金,離開了瓜地馬拉,前往英國留學,在倫敦呆了一段時間,覺得自己喪失了對法律的興趣,他又來到了法國,在一位考古學家的指導下,開始找到了新方向——研究古印第安文化,並且根據法文譯本,用西班牙文重新翻譯了拉丁美洲的古代神話著作《波波爾·烏》,並且從中尋找到了一條文學的寫作方向。《波波爾·烏》這本書,是拉丁美洲印第安基切族人流傳下來的古老的神話傳說經典,它講述的是拉丁美洲人的起源和發展。翻譯這部拉丁美洲土著神話傳說的經典,使米·安·阿斯圖裡亞斯獲得了從外部重新審視拉丁美洲本土文化的視角和眼光。同時,他根據掌握的民間文學材料,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寫作。
1930年,居住在法國的米·安·阿斯圖裡亞斯用西班牙文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瓜地馬拉傳說》,在馬德裡出版。這是一部帶有人類學和民間傳說特徵的故事集,收錄了瓜地馬拉人關於火山、財寶、創世的神話故事,展現出一個充滿了神奇、魔幻、原始和怪異色彩的拉丁美洲。這本書使一些歐洲作家對他刮目相看,他們敏感地覺得,一個大作家誕生了。米·安·阿斯圖裡亞斯還和同一時期流亡在巴黎的古巴作家卡彭鐵爾一起創辦了文學雜誌《磁石》,主要發表一些帶有超現實主義特徵的實驗作品,團結了一批拉美青年作家。
1933年,米·安·阿斯圖裡亞斯回到了祖國瓜地馬拉,這期間,他一邊從事新聞工作,一邊寫作詩歌和長篇小說。1937年,他出版了詩集《十四行詩集》,收錄了他早期創作的一批韻腳獨到的詩作。後來,隨著瓜地馬拉的政權更迭,政局朝著有利於知識分子的局面發展,也給了他施展才華的機會。他開始從事外交工作,出任了瓜地馬拉駐阿根廷和墨西哥使館的外交官。1946年,在墨西哥,他出版了長篇小說《總統先生》,一鳴驚人。
《總統先生》是拉丁美洲20世紀上半葉出現的很重要的一部作品,是拉丁美洲「反獨裁者小說」品種中最好的一部。《總統先生》擅長運用口語和對話,十分生動自然。阿斯圖裡亞斯運用了大量的內心獨白和對話和意識流,將一個人的語言和言語、內心的聲音和外部的說話,都呈現出來,將主觀的感覺和客觀存在,將夢幻手法和對社會現實的摹寫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不同於過去現實主義小說的新小說。
當時,評論家還沒有想好如何給他的這種寫法命名,到了他的長篇小說《玉米人》出版之後,他就被戴上了一頂「魔幻現實主義」的帽子,開始聲名遠播、響徹拉美了。
二
長篇小說《玉米人》出版於1949年,是米·安·阿斯圖裡亞斯的重要代表作。在這部小說中,他利用自己對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文化和信仰體系的研究、對他們日常生活和現實生存的了解,花了3年的時間寫出來的。從結構上看,這部小說更像是一部拼貼起來的故事集,從不同的側面來映射出整個結構,講述了6個人的故事,每個故事本身是獨立的,但是主題則是統一的。小說有兩個層面的敘述,一個層面是去描繪印第安人的世界觀、生死觀和信仰體系,另外一個層面,就是描繪這些印第安人的糟糕的現實生存的境遇。當代拉丁美洲印第安人,在殖民主義和本土獨裁者接連壓迫統治之下,過著貧困、壓抑、朝不保夕的生活。《玉米人》深受拉丁美洲神話經典《波波爾·烏》的影響,將印第安人的創世傳說納入其中,因為,在古代瑪雅人看來,人是不分生死的,萬物是有靈魂的,人和動物、植物是可以不斷地以轉世的方式存在下去的,印第安人還認為,人是玉米做的,人死了,就會變成玉米,玉米被人消耗之後重新變成人。小說的6個片段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拉丁美洲歷史和傳說的壁畫長卷,使我們看到了瓜地馬拉廣闊的社會現實和神奇魔幻的印第安人的心靈世界。
在《玉米人》中,最令人驚奇的,我想就是米·安·阿斯圖裡亞斯對印第安人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和現實生存幾個方面的書寫。他以結構現實主義加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巧妙地結構了整部小說,使作品看上去就像一塊七巧板,互相連接、互相映襯、彼此參照,然後形成了一個整體,將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和歷史文化展現了出來。小說中,出現了瓜地馬拉的很多社會場景,地點在轉換,出場的幾十個人物也不斷地活動其間,他們在自己特殊的信仰體系下生存,夢幻和現實互相連通,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混淆。
這部小說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問題。自從西班牙和其他歐洲殖民主義者「發現」美洲之後,拉丁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就遭到了滅頂之災,文化被毀滅、生命被消滅、生存被壓制。他們過去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後來竟成了歐洲入侵者的奴隸,成為下層貧民。
米·安·阿斯圖裡亞斯用《總統先生》和《玉米人》這兩部長篇小說,奠定了他在整個拉丁美洲20世紀小說史中的地位,這兩部小說也充分體現出他以文學介入現實、以文化映照現實的創作態度,同時,他寫的又是一種文化小說,是從更深的層次來把握和理解拉丁美洲現實的現代新小說。
自從《總統先生》和《玉米人》獲得了很大成功之後,在接下來的歲月裡,阿斯圖裡亞斯又完成了長篇小說「香蕉三部曲」:《強風》(1950)、《綠色教皇》(1954)和《被埋葬者的眼睛》。這三部小說在主題上十分統一,都是反對美國資本主義對拉丁美洲的掠奪性開發的,寫作手法則基本上是現實主義風格。從小說的藝術性上來看,這三部作品比不上《總統先生》和《玉米人》,但是也不能忽視。因為此時的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裡亞斯扮演的,是時代的喉舌這個角色。
在小說《強風》中,他寫的是美國的果品公司對拉丁美洲一些海岸國家的經濟入侵,和一些小的香蕉種植園與美國跨國大公司之間的矛盾和對抗。小說《綠色教皇》則將敘述的視角轉向了另一個角度,講述了另一個美國人湯姆森的故事。小說《被埋葬者的眼睛》以一則印第安傳說作為故事情節的出發點。「香蕉三部曲」分別從旁觀者、徵服者、被徵服者的角度,展開了圍繞拉丁美洲最重要的經濟作物香蕉的敘述,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如同匕首和投槍一樣,直接扎向了拉美國家和美國之間的經濟關系所導致的社會問題。
三
1956年,米·安·阿斯圖裡亞斯出版了中篇小說《瓜地馬拉的周末》。小說採取了從較小的角度入手去寫具體
的人的手法,來呈現歷史大事件,將一個改變了國家命運的周末刻畫得十分生動。1961年,他又出版了帶有結構主義色彩的中篇小說《小馬拉哈多》。此外,阿斯圖裡亞斯還寫有長篇小說《這樣的混血女人》(1963),講述了一個人為了發財,把靈魂出賣給魔鬼的故事:男人尤米把他的老伴出賣給魔鬼,而魔鬼正是美國玉米葉魔鬼。混血姑娘在小說裡是個惡人,她把尤米的靈魂引向了魔鬼。小說情節充滿了魔幻色彩,同時,還探討了美國對拉丁美洲無處不在的影響。
米·安·阿斯圖裡亞斯後期的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裡達·莎爾的鏡子》(1967),收錄了描繪幾百年歷史的瓜地馬拉城市的作品。小說集中隨處可見他對瓜地馬拉的風景、山川和人物充滿了感情的描繪。他後期的作品,還有歷史小說《馬拉德龍》(1969)和長篇小說《多洛雷斯的星期五》(1972)。他還是一位詩人和劇作家。除了最早出版的詩集《十四行詩集》,還出版有詩集《雲雀的鬢角》(1949)、《賀拉斯主題的習作》(1951)、《玻利瓦爾》(1955)等。他的詩歌風格將超現實主義元素和拉丁美洲的印第安文化結合起來,描繪了拉丁美洲的美麗風光、溫情美好的家庭生活、古代神話的再生等等,帶有濃厚的抒情詩特徵,平實感人,充滿了讚美大地的激情。他的劇本有取材於印第安神話的《索魯娜》(1955),還有現實題材的《訛詐》《幹堤》《國境線法庭》等,這些劇作都收錄在他1964年出版的《劇作全集》裡。
1967年,米·安·阿斯圖裡亞斯因為「作品深深植根於拉丁美洲的氣質和印第安人的傳統之中」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1974年,他病逝於西班牙首都馬德裡。
作為20世紀拉丁美洲最早嘗試使用現代主義手法並結合本土文化資源的作家,他如同一個人在荒野上走路,最終頑強地走出了一條新路。他說:「拉丁美洲的小說是我們自己的小說,想要名副其實,就不能背離我們全部偉大文學的過去和現在一直保持的偉大精神。假如你寫小說僅僅是為了消遣,那就請你把它們付之一炬吧!退一步說,即使你自己不燒掉,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小說也會和你一起,從人民大眾的記憶裡抹掉。」
他在小說上的最大的貢獻,就是把現代主義小說的火種帶到了拉丁美洲,在小說中加入了大量魔幻、神奇、荒誕的情節,以及一些匪夷所思的、超越現代物理學知識的東西,來曲折地、藝術地反映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成為時代的偉大「喉舌」。最終,米·安·阿斯圖裡亞斯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
邱華棟
1969年生於新疆昌吉市,18歲出版第一部小說集,199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出版長篇小說《夜晚的諾言》《白晝的喘息》《正午的供詞》《中國屏風》等九部;發表有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隨筆、評論500餘萬字。
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裡亞斯
(1899-1974)
詩人、小說家,196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生在瓜地馬拉城,在內地土生土長的印第安居民當中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後來,回到首都,攻讀法律專業,大學畢業後擔任律師。一生寫了十部小說、四部詩集和幾個劇本,在瓜地馬拉以至拉丁美洲現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