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學養生:清朝宮廷的御膳養生

2021-02-14 千金方博導工作室

——清代是養生學發展的鼎盛時期,這在清廷御膳方面表現的非常突出。皇帝御膳品種雖不乏厚味膏粱,但是雜糧蔬菜、山果野味在御膳中也佔有重要地位,並且非常講究春、夏、秋、冬四季與五味、五臟相適宜的飲食定則。


——乾隆皇帝是清王朝定都北京後的第四代皇帝,當了60年皇帝和3年太上皇,他享年89歲,是中國歷代帝王中壽命最長的一個。究其高齡之由,與其重視養生、講究食療有關。清朝建國初期,滿族遺風尚存,仍保留原來的夥食習慣。到乾隆時代,由於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清宮御膳的配製和烹調技術逐步考究。隨著乾隆皇帝的多次巡遊大江南北,品嘗、尋求天下美食,使御膳的品種和製作方法有了進一步提高。《清稗類鈔》記載,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遊了常州天寧寺和和蘇州寒山寺,並與僧侶共進齋素。他久食珍饈百味,偶吃新鮮素膳感到別有滋味,十分高興地說:「蔬食殊可口,勝鹿脯、熊掌萬萬矣」。《哨鹿節次照常膳底》亦記載,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時,即席點了兩道菜,一是茄泥,一是拌豆腐,以之清口開胃,頤養精神。


——乾隆時代的清宮御膳,基本上是由以下三種不同菜系組成,即滿族風味,明宮風味,江南風味。三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開創了新的清宮御膳。從《照常膳底》中可以看出,乾隆御膳有兩個特點:一是注重食療和食補,以求抗老防衰,延年益壽;其次是嚴格按照御膳食單配製,不許改動,不得串味。在每天的御膳中,必須搭配一二種具有強身健體作用的藥膳。如有壯腎陽、益精血作用的烘鹿肉,滋陰養胃、補肺益腎、健脾止瀉的山藥鴨羹,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口蘑蘿蔔青菜湯,健脾消食、止咳平喘的蘿蔔豆腐湯等。到了春夏季節,還選用時鮮蔬菜和野菜佳果等入饌,常用有韭菜炒肉、小蝦米炒菠菜、炒茄子、拌黃瓜、菠菜燉豆腐、松子炒白菜、苗陳泡酒、榆錢蒸餑餑等。據說,乾隆皇帝很喜歡吃豆腐,且每日必備,倘若膳桌上沒有豆腐做的菜,必親自點要,有時候還親自製豆腐菜單,讓御膳房照方配製。

——乾隆四十四年6月,年近古稀的乾隆皇帝,身體有些虛弱,常患腹瀉,他考慮是脾、腎兩虛所致,命太監胡世傑傳旨御膳房製作具有健脾扶陽作用的八珍糕,並詳細說了原料、劑量和製作方法。自此,每日膳畢送茶時,隨進八珍糕四五塊,從不間斷。由此可見,乾隆皇帝稱得上是一位深諳養生之道,善於食療的美食家。

接下來小編從幾個方面來講述御膳的特點。首先是粗細搭配,膳食平衡。


——清宮御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最高層次的飲食,膳食品種不乏厚味膏粱,但是雜糧蔬菜、山果野味在御膳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每年春季榆樹發芽的時候,清宮都要烹製榆錢餑餑、榆錢糕、榆錢餅,宮內、圓明園等處「佛堂供榆錢餑餑、榆錢糕」,乾隆皇帝不僅自己愛吃,還將這些粗糧糕點分送后妃、皇子們,賞給王公大臣們品嘗。

——粗細搭配、糧菜互補更體了清宮御膳的特點,如二月二的雜麵煎餅、初夏嫩麥壓的碾轉兒(嫩麥製作)、端陽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重陽節的花糕、臘月初八的臘八粥……尤其是應季蔬菜,黃瓜蘸面醬、炒鮮豌豆、蒜茄子、攤瓠榻 、春不老 、芥菜纓、酸黃瓜、酸韭菜等,都是些難登大雅之堂的菜餚,卻是乾隆皇帝的最愛。

——無論是日常飲膳還是宮廷篷宴,御膳中的主食、副食、佐餐小菜等均有許多由粗原料製成。御膳主食有餑餑、點心、粥湯等近百個品種中,雜糧做的食品有:糜子面絲糕、黃米麵糕、老米麵發糕、秕子幹膳、老米幹膳、江米麵窩窩、蕃薯、豆面卷、芸豆糕、高梁米粥、小米粥、苡仁米粥、大麥粥、甜沫粥、豇豆粥、綠豆粥、黃老米粥等;副食中的品豆腐、豆腐乾、豆皮、野生蘑菇、木耳、金針菜、核桃、榛子、松仁、蜂蜜、山菜、山韭菜等,更是每膳必備的御膳原料。雜糧、谷硬殼類和副食類的豬、羊、鹿、雞、鴨、鵝、魚、蛋及新鮮水果、蔬菜等。這些物料多是常見的食物,以五穀雜糧,葷素菜餚,瓜果點心,湯粥酒茶都是平和之品,其中也不乏美味。烹調適宜,不僅色、香、味俱全,增進食慾,也易於消化吸收使「物盡其用」。乾隆皇帝膳食的合理搭配,基本上做到了粗細結合、乾鮮適用、精微相宜。

另外,要注重五味調和,順四時之變。


——大自然向人類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飲食資源,以供應人們需要的營養物質。食物的屬性——五味與人的肝、心、肺、腎、脾五臟聯繫密切。「五味歸五臟」,發散作用的味辛、收斂作用的味酸、緩和作用的味甘、堅躁作用的味苦、軟堅作用的味鹹。將谷果肉菜的氣味合用,補精養氣,可以達到飲食強身健體的目的,這就構成了春、夏、秋、冬四季與五味、五臟相適宜的飲食定則。乾隆皇帝的御膳,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養生結構。特選乾隆五十四年(1789)春、夏、秋、冬四季御膳中的主要膳食,可見清代皇帝四時養生的一般情況。

——二月二十三日早膳:炒雞、大炒肉、燉酸菜熱鍋,鹿筋折(拆)鴨子熱鍋,羊西爾佔, 蘋果軟燴、蒸肥雞燒狍肉、醋烹豆芽菜、肉絲炒韭菜,象棋眼小饃首,火爆豆腐包子、甑爾糕 、梗米幹膳、豆腐八仙湯, 銀碟小菜,銀葵花盒小菜……

——御膳均體現了順應四季人體變化的特點,養生食品的種類調配合理,講究酸、甜、苦、辣、鹹五味調和,又受自然界四時的制約。冬末春初,御膳的菜餚中設兩個火鍋。春季陽發容易外洩,御膳食品中有酸性的酸白菜、蘋果、醋烹綠豆菜等菜餚,少有辛辣、油膩食品。農曆五月初夏季來臨,容易心火上升,宜吃些涼拌青菜、糖拌藕、江米藕,綠豆粥等清涼苦寒食品,緩散心火,清熱下洩。秋季天氣漸涼,人體溼熱難排。宮廷御膳適當地增加了韭菜、蘿蔔及酒燉菜等帶辛辣味的食品,使人體內的溼氣及清肺調養功效。冬季氣候乾燥低寒,是全年最適宜進補的季節,清宮御膳又以鹹味的羊肉、豬肉、鹿尾等溫熱的菜餚為皇帝進補熱量,也有滋陰的燕窩、鴨子等食品。

——雖然一日兩膳的菜餚以雞、鴨、魚、豬、羊、鹿、鵝等為主,但必須是經過精選細烹後食用。如乾隆四十三年(1778)七月至九月巡盛京,一行人馬剛到山海關,盛京將軍就將剛剛獲到的鮮鹿進獻給皇帝品嘗新鮮的野味。他問道:「今日進的鹿肥瘦?」廚役回答道:「瘦。」隨後他下旨:「晚膳叫雙林(廚役名)做塌思哈密鹿肉 。其餘伺候賞用。」乾隆皇帝深知食鹿肉滋補身體,但夏季進補需十分謹慎。在不同的季節食用不同的御膳,既調節時令、氣候對人體的陰陽氣血和臟腑功能帶來的影響,又了谷、果、肉、菜互配的美味。膳食有偏重溫補的鹿肉、鹿尾,羊肉、肥雞,全年飲食有規律,不食過冷過熱物,極符合科學養生的飲食理念。


——清代皇帝御膳的設擺有固定的傳統模式,皇帝的膳桌要擺四十八品膳品,即熱鍋、攢盤(拼盤)、熱炒、小菜、餑餑、羹湯(粥)等,既有表現不忘祖宗創業艱難的滿族傳統菜式,也有自己喜食的和應季食品。在膳單中還經常有皇帝在進膳中有臨時添菜、加菜的情況,從中也可看出皇帝本人的養生態度。如乾隆四十四年(1779)皇帝在避暑山莊的一頓晚膳為例:「燕窩蓮子扒鴨一品(系雙林做) 鴨子火燻羅卜燉白菜一品(系陳保住做),扁豆大炒肉一品,羊西爾佔一品,後送鮮蘑菇炒雞一品。上傳拌豆腐一品,拌茄泥一品,蒸肥雞燒狍肉攢盤一品,象眼小饅首一品,棗糕老米麵糕一品,甑爾糕一品,螺獅包子一品,純克裡額森 一品,銀葵花盒小菜一品, 銀碟小菜四品,隨送虹豆水騰 一品,次送燕窩鍋燒鴨絲一品,羊肉絲一品(此二品早膳收的),小羊鳥叉 一盤, 共三盤一桌。呈進。」


——乾隆皇帝夏季到承德避暑,適值蔬菜收穫時節,用新摘下的白菜、扁豆、蘿蔔、茄子、鮮蘑等,應季節的鮮嫩蔬菜,烹製御膳,既遵循夏季養生之道,又不礙大飽口福。白菜能調養脾胃,利腸、利小便、解毒、解酒;扁豆和中下氣、清暑健胃;蘿蔔可以補虛潤肺、下氣寬中、化痰止渴、醒酒解毒、消積滯;茄子清熱活血、祛風通絡、消腫止痛;鮮蘑肉厚、細膩、柔軟,有益腸胃、強壯滋補等作用。尤其是他臨時點加的「拌豆腐和拌茄泥」兩道菜,清爽可口、消暑解膩。此外,夏季皇帝還經常食用萵苣、黃瓜、倭瓜、荊芥、蓮藕等有涼血解毒、補中益氣的蔬菜。

——御膳之後食用應季瓜果,也是清代宮廷的特色。如初夏吃桑葚、白杏、枇芭果;仲夏吃西瓜、櫻桃、荔枝、水蜜桃;初秋吃葡萄、山萘子;冬季吃桔子、蘋果等。

——炎熱的夏天,清代皇帝、后妃已用上了消暑納涼冰箱,能吃到「冰碗」。清宮詞有「首下圍林暑未蒸,九華初御轉涼增。南燻殿裡笙歌起,四月清和已進冰」。 (《乾隆御製詩•冰窖》)「蟬噪宮槐日未斜,液池風靜白荷花。滿堆冰果難消暑,勤進金盤哈密瓜」(《乾隆御製詩•冰果》)等詩句,就是真實的寫照。《冰果》詩注中,也有「以雜果置盤中,浸以冰塊(為冰果),都中夏日宴飲必備」的說法。據清代末期曾在儲秀宮伺候過慈禧的宮女介紹,宮廷的冰碗用甜瓜、果藕、百合、蓮子、杏仁豆腐、桂圓、葡萄乾、鮮胡桃、淮山藥等鮮果製作,甜瓜去籽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鮮胡桃,葡萄乾(無核的)用蜜浸透,再把青(鮮)胡桃砸開,把裡邊帶澀的一層嫩皮剝去,澆上葡萄汁,再用冰鎮。吃果藕可以順氣,吃青胡桃可以補腎。既是上好的冷飲,又具滋補功效。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素食慣例。


——清代宮廷御膳檔案中,還有許多關於宮內食素膳的記載。如正月初一食素餡餃子、清明節食素膳、四月初八浴佛日食素、臘月初八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等都要食素。在皇帝忌日的這天,宮內各處膳房也要「止葷添素」。

——例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八月二十三日,是乾隆之父雍正帝的忌日。御膳房早晚兩膳為乾隆帝準備的素膳是:奶子飯一品、素雜燴一品、口蘑燉白菜一品、燴軟筋一品、口蘑燴羅漢麵筋一品、油堞果一品、糜面糕一品、竹節卷小饅首一品、蜂糕一品、孫泥額芬 一品、小菜五品。隨送攢絲素麵一品、果子粥一品、豆瓣湯一品。額食三桌:餑餑六品、爐食四品、共十品一桌。

——嘉慶四年(1799)正月二十九日是孝儀皇后忌辰日。二十八日御膳房總管楊進忠傳旨,「明日孝儀皇后忌辰,此一日遵列伺候上進素。 記此。」

——宮廷還有專門烹製素膳的廚役。乾隆時期有一位名叫「高五」的廚役,做素食技術高超,他在立春日用蔬菜韭黃、小蔥作春盤,清新鮮香;夏日將黃瓜、豆角、茄子,或拌或炒,消暑去火;秋日用山藥、蓮籽作菜,清醇爽口;冬日用菌類、豆類烹菜,淡雅素淨。尤其是用當令時鮮和花卉,佐以豆類、麵筋和蘑菇烹製的菜餚,香糯軟滑。素膳加上芝麻、香油調昧,獨具風味,令皇帝胃口大開,喜食不厭。清代晚期,慈禧壽膳房的劉福泉也因做素膳而聞名。他們做素膳的主要原料有各種菇、耳,應季瓜果鮮蔬、菌類、花卉、豆類製品等烹製的四季素膳,名聲遠播。

——中國古代社會的帝王擁有一切,也就擁有了最大的物質享受,有條件獲得當時最豐富、最先進的健康理論。科學地探索皇家菜的養生之道,理出其中蘊含的營養成分,可以由此了解中國飲食文化中的精髓內蘊,亦可以令其中富含的保健經驗與頤養智慧繼續惠澤今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八珍膏。

——八珍糕相傳乾隆皇帝與慈禧太后都喜歡的一款糕點,原來,這種糕點由八種東西組成,它們分別是黨參(或者人參)、白朮、茯苓、薏米、蓮子肉、芡實、山藥和白扁豆。這些東西大多是藥食同源之品,它們組合到一起,有神奇的力量。 八珍糕是一個陰陽雙調的方子,對於調理小孩的脾胃虛弱效果非常好,可以根據家人的情況做個相應的調整,這次做的算是加味八珍糕,去掉了白扁豆,用杏仁五十克來替代,因為杏仁有開肺氣通大腸的作用。同時增加了生山楂和炒麥芽,可以幫助消化及祛積食。做出來的八珍糕杏仁味十足,口感糯中帶股韌勁,耐嚼滿嘴杏仁香。

【主料】:

黨參 (30克)

白朮 (30克)

茯苓 (50克)

山藥 (60克)

薏苡仁 (60克)

芡實 (30克)

杏仁 (50克)

蓮子肉 (60克)

生山楂 (30克)

炒麥芽 (30克)

【輔料】:

糕體部分 (適量)

藥材部分全部 (適量)

粘米粉 (200克)

糯米粉 (200克)

白糖 (250克)

水 (400ml)

液體植物油(主要用來塗抹蒸盤及模具用) (適量)

【做法】:

藥材部分原料圖;

將所有藥材去除雜質及壞的,並置於乾淨鐵鍋中小火炒至為微黃(如果藥店代為磨粉則不必再炒,我為了方便磨粉就略炒);

將炒好的藥材分兩次放入中藥材專用粉碎機,蓋好蓋子,插上電源,整時間為2分鐘(可請藥店代為打粉,回家再過篩);

2分鐘後藥材已粉碎成粉末,先拔掉電源,再打開蓋子;

打好的藥材粉末一定要用細網篩反覆過濾3遍,保持藥粉綿密,以保證做出來的八珍糕口感細膩飽滿;

備好的藥材細末;

糕體部分原料圖;

將白糖與400ml水小火熬煮至糖融化;

已融化的糖水;

將所有粉類過篩倒入盆中,混合均勻;

將煮好的熱糖水倒入盆中(糖水不必放涼);

邊倒水邊用筷子攪拌至無白粉粒狀;

和成麵團,蓋上溼布靜置20分鐘;

模、餅乾模及蒸盤均用無味油塗抹四周,方便蒸好八珍糕時脫模;

取適量麵團於布丁模中,用手壓平,然後倒扣出來,就會有一朵很漂亮的菊花造型了,然後再將菊花面朝上放回布丁模裡即可,有間隙地碼放於蒸籠上;

同樣方法取適量麵團於餅乾模裡,用手壓平,然後於蒸盤裡反轉過來,輕輕脫掉餅乾模(也可蒸熟後再脫模,碼放於蒸盤要留有間隙,以免蒸熟後粘連);

將做好的糕胚於開水鍋中大火蒸30分鐘至熟。美味的八珍糕就做好了。

成品圖

小編的溫馨小貼士:

1、這個方子裡面的藥都是藥食同源之物,絕大部分都是我們常用的食物,可以放心食用。

2、藥材除標明需要炒的,其他可不必再炒,直接打成粉,打好的粉一定要過幾次細網篩,保證粉末細密無雜質,以免影響口感。

3、如果不想做成蒸糕,也可以直接用適量藥末加點水熬成糊吃。

4、如果嫌和成麵團的蒸糕比較硬,可以加多點水調成濃稠麵糊再蒸,那樣的成品會比較軟。

5、若沒有模具的,直接取適量麵團搓圓再按壓成扁型蒸熟即可。

6、這是調理脾胃的養生糕,故一次量不宜多吃,通常大人一天吃兩塊,小孩一塊則可。

7、做好的八珍糕,如果有烤箱可以進行烘乾存放,不方便烘乾處理的可以裝在保鮮袋裡放冰箱冰凍層保存,隨吃隨蒸。

8、有外感病時暫時停服。

————千金方小編胖大海

歡迎大家訂閱千金方博導工作室訂閱號,本訂閱號將定期推出不同專題,弘揚傳統中醫文化,分享人氣藥膳美食,傳播健康養生理念。

長按二維碼可以加入,或者直接搜索」千金方博導工作室「名稱加入,還可以通過輸入微信號「qjfgzs」加入。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清帝御膳重養生:粗細搭配 五味調和 有素食慣例
    中新網7月24日電 清代是養生學發展的鼎盛時期,這在清廷御膳方面表現的非常突出。近日,《紫禁城》雜誌七月號刊登了苑洪琪的《福壽延於御膳中》,以第一手資料揭秘清朝皇帝御膳構成,品種雖不乏厚味膏粱,但是雜糧蔬菜、山果野味在御膳中也佔有重要地位,並且非常講究春、夏、秋、冬四季與五味、五臟相適宜的飲食定則。
  • 推薦 皇宮御膳用雞——中華宮廷黃雞
  • 春季養生,從乾隆皇帝的一日早膳說起
    炒雞、燉酸菜熱鍋、鹿筋折(拆)鴨子熱鍋、羊西爾佔、蘋果軟燴、燒狍肉、醋烹豆芽菜、肉絲炒韭菜、象棋眼小饃首、火爆豆腐包子、甑爾糕、粳米幹膳、豆腐八仙湯、銀碟小菜、銀葵花盒小菜……宮廷中的御膳,常應時而變。此為乾隆二月二十三日的早膳,正值春季,按照百歲醫家孫思邈提到的春季食養原則之一「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春季應少吃酸味的食品,多吃甜味的食品,以養護脾胃。
  • 清帝御膳重養生:素食慣例助頤養
    清代宮廷御膳檔案中,有許多關於宮內食素膳的記載。
  • 槓槓御面 宮廷好御面
    消費者的關注點還是會把 面 當做宮廷御膳代表性,會疑惑:面裡是不是有什麼特殊工藝才能夠宮廷化?所以品牌和消費者兩種心智間的矛盾最終也導致,宮廷御面在市場中既無品類,也無品牌。那麼如何回答消費者心智中,「宮廷御面為什麼會讓皇帝如此喜歡」的疑問,就是槓槓御面有效定位的關鍵。
  • 【健康】清朝皇帝為什麼普遍長壽?
    皇帝御膳品種雖不乏厚味膏粱,但是雜糧蔬菜、山果野味在御膳中也佔有重要地位,並且非常講究春、夏、秋、冬四季與五味、五臟相適宜的飲食定則。  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生存。」從飽食到美食,再到追求健康,文明進步,對飲食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清代的養生學已發展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鼎盛時期,這在宮廷御膳方面表現得非常突出。
  • 中國宮廷十大名菜,佛跳牆、櫻桃肉、爆炒鳳舌
    不過現在我們能見到的宮廷菜,主要還是以清朝宮廷菜為主。1、御用佛跳牆佛跳牆應該是最為知名的皇室御膳,但是清宮裡邊的佛跳牆與大家熟知的可能有所不同。當年佛跳牆傳入清宮後,由於南方菜的特點比較突出,並不能完全博得皇室的喜歡。於是御膳房管事令滿族廚師按照滿族飲食習慣對其加以改進,在保留製作工藝的基礎上增添了滿皇族喜歡吃的鹿肉、飛禽等野味。
  • 清朝的宮廷宴席是什麼樣子?別被徐克電影《滿漢全席》騙了
    這部電影的名字,便是源自劇中提到的關於清朝滿漢全席的典故,話說清朝皇帝為了彌合滿漢矛盾,於是便下令在宮廷中舉辦兼有滿漢兩個民族飲食特點的宴會,因菜品豐富,規格較高,所以俗稱滿漢全席。乍一看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故事,民族文化大融合,一派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色,只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個典故其實是導演和編劇杜撰的。
  • 冬至養生最佳時 道家養生宮廷滋補方傾情奉上
    所以冬至前後,人們在養生時應把防寒作為第一要務,特別是中老年人在這段時間裡應注意保暖,運動之前應充分熱身,否則筋骨容易受傷。冬至這天,日照最少。古有說法,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這一天陽氣開始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       中醫有「三九補一冬,來年防病痛」的說法。滋補可以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 中國宮廷十大名菜,佛跳牆、櫻桃肉,你嘗過幾道?
    不過現在我們能見到的宮廷菜,主要還是以清朝宮廷菜為主。下面小編將為你盤點中國宮廷十大名菜,有御用佛跳牆、黃燜魚翅、雍親王府燒鹿筋、爆炒鳳舌、荷包裡脊、櫻桃肉、百鳥朝鳳、清燉肥鴨、雞裡蹦、桂花魚翅。  1、御用佛跳牆  佛跳牆應該是最為知名的皇室御膳,但是清宮裡邊的佛跳牆與大家熟知的可能有所不同。
  • 中國宮廷十大名菜,佛跳牆、櫻桃肉,你嘗過幾道菜?
    不過現在我們能見到的宮廷菜,主要還是以清朝宮廷菜為主。下面將為你盤點中國宮廷十大名菜,先過過眼癮吧!1、御用佛跳牆清朝晚期,同治皇帝在位時,翰林院官僚譚宗浚父子因十分講究飲食而始創了著名的官菜—譚家菜,其中又以「黃燜魚翅」這道菜品最為知名。在當時,誰家的菜做得好吃,就會敬奉到皇宮御膳房以取悅龍顏,「黃燜魚翅」就是這樣被吸收為清宮宮廷菜的。譚府當年以食盒的形式將菜送進御膳房,皇上品嘗後大加讚揚,於是這道菜就被御膳廚師收錄進了御膳菜單,流傳至今。
  • 中國宮廷十大名菜,佛跳牆、櫻桃肉,你嘗過幾道菜....
    不過現在我們能見到的宮廷菜,主要還是以清朝宮廷菜為主。下面小編將為你盤點中國宮廷十大名菜,有御用佛跳牆、黃燜魚翅、雍親王府燒鹿筋、爆炒鳳舌、荷包裡脊、櫻桃肉、百鳥朝鳳、清燉肥鴨、雞裡蹦、桂花魚翅。  1、御用佛跳牆  佛跳牆應該是最為知名的皇室御膳,但是清宮裡邊的佛跳牆與大家熟知的可能有所不同。
  • 專研故宮美食40年,80餘篇御膳檔案,她用一本書揭秘宮廷生活!
    從這些手抄檔案中苑教授發現了清代宮廷飲食逐漸精緻化的過程,還發現了大量古方食譜。這些積累了24年的珍貴手抄資料便成了《故宮宴》的底本。歷來關於清朝皇帝的野史數不勝數流傳於坊間,而本書力求以飲食為引,將野史還原成歷史,將誤解讓位給真實。
  • 走進武清非遺「宮廷養生太極—李氏太極拳」
    祖籍山西,明永樂年伴隨人口大遷徙輾轉而定居在武清城裡(清直隸武清縣城東后街),生於清朝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卒於1917年(民國六年)。自幼隨父親學醫,同時,也酷愛武術。李瑞東先生身強力壯,愛好拳棒,內外兼修,更是一位摔跤能手。一生歷經六大名師傳授武功,得內外家各大門派的武學真諦,繼承了各大門派的各種拳法、器械、內功功法、輔助功法等極其豐富的內容。
  • 盯緊那群養生的年輕人,他們的焦慮值300億
    作為富含優質蛋白的補品選手,燕窩就被健康焦慮的年輕人盯上了,並憑一己之力,讓曾經的「宮廷御膳」爆炸式地「飛入尋常百姓家」。只是,一直飽受「智商稅」質疑的燕窩,為什麼突然就俘獲了年輕養生大軍的心?而此番辛巴徒弟帶貨翻車後,燕窩在年輕人養生市場還有未來嗎?1燕窩是如何成為「內服護膚品」的?
  • 「養生廚房」今日菜品——素燒鱔絲
    今天《養生廚房》為您帶來了故宮養生菜系列節目。今天的養生菜,是一道講究的宮廷素膳——素燒鱔絲。這長長的「鱔絲」居然是用香菇做的!您知道如何將香菇做成均勻的長「鱔絲」狀嗎?同時,今天楊老師還帶來了一道適合冬天喝的滋補湯,您知道這裡面哪種食材,是適合冬天寒冷又不上火而且還滋補的嗎?
  • 【101初中部御膳製作】旋舞盛饌 大美非遺
    11月4日,學校組織我們初二年級同學進行了御膳項目的社會實踐。到了清朝,就有了滿漢全席,分為滿席和漢席,象徵著民族融合。講解員老師還給我們講了乾隆皇帝非常喜愛的御廚——張東官,乾隆皇帝在30年南巡時品嘗了他做的菜後,讚不絕口,回京時,也把他帶回了皇宮。    參觀完之後,我們去了宴會廳學做御膳。在這之前,主持人組織了一場知識問答,由每組的組長上臺去搶答,大家都玩的很開心,氣氛也活躍起來了。
  • 宮廷御膳級菜品,居然都是家常菜?
    山東魯菜八大菜系之首,始於春秋宮廷御膳,北食代表山東老家秉承家文化,相伴22年延續傳統,重現經典 作為山東經典特色名菜之一,也是山東老家的金牌菜品,2000年榮獲廣州國際美食節美食金獎, · 九轉大腸 ·起源於清朝時期,因其味道獨特而著名,五味俱全,色澤紅潤,其製作過程精細而稱「九轉大腸」。
  • 【養生一味】略說中國素菜的百年傳承
    所謂三大流派是指:宮廷素菜、寺院素菜和民間素菜;所謂兩大方向是指:「全素派」和「以葷託素派」。全素派主要以寺院素菜為代表,不用雞蛋和蔥蒜等「五葷」。以葷託素派主要以民間素菜為代表,不忌「五葷」和蛋類,甚至用海產品及動物油脂和肉湯等。       所謂寺院素食泛指佛家寺院和道家宮觀中的素食佳餚,為中國素菜的「全素派」。
  • 宮廷御膳蔬菜——埃及野菜
    埃及野菜為椴樹科黃麻屬一年生草本植物, 在埃及已有5 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是古代菜藥兼用的珍貴蔬菜品種,常作為宮廷御膳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