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券商發出經紀業務「動員令」!誰先帶頭?券業春節攻勢又打響...

2020-12-26 財聯社

財聯社(深圳,記者 覃澤俊)訊,2月12日,中信建投證券一份業務通知很是吸引行業關注。這份通知中提到,目前正值防疫工作的艱難時期, 中信建投證券分支機構及員工克服困難,為鼓勵特殊時期下仍積極奮戰一線的優秀員工,經管委聯合工會舉辦以人文關懷為主題的「萬眾一心,共抗疫情」員工活動。這份與經紀業務密切相關的通知,與往年的券業春季動員令有何不同?

歷年來看,各大券商都會在春季開展各類業務競賽活動,特別是經紀業務條線,中信建投證券也是如此。據相關負責人透露,公司每年都會開展「開門紅」系列員工勞動競賽活動,迄今為止已連續舉辦了四屆,對各項業務的推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但今年與往年情況大有不同,處於全國抗擊疫情期間。中信建投因此對過往的春季策略進行了調整,即堅定按照不以目標導向,不給員工以壓力的原則開展活動,保障員工及客戶的健康,提升客戶的服務體驗是中信建投今年活動的出發點,公司對活動方式進行了相應調整,從以往的重視業務數據指標、明確的目標導向,轉變為對員工提倡注重健康,為客戶推送溫情服務,並給予專業化引導的新方向上來。

以抗擊疫情為本,中信建投設置相關獎項

按照監管方面要求券商暫停提供現場交易與服務的有關安排,中信建投證券於開市前率先組織,備戰線上交易和服務工作。一方面暫不提供營業場所現場交易服務,積極引導客戶通過網上交易系統進行交易,另一方面,推動分支機構員工非現場辦公營業模式。全公司共同努力,全面轉向線上服務。在此抗疫關鍵時期,中信建投證券認為一線的理財規劃師恰恰在此時要奉獻給客戶專業的服務,加大覆蓋力度,滿足客戶從投資顧問到產品配置等多方面的需求。

第一,是獎勵在湖北武漢衝到一線的員工。以抗擊疫情為本,是中信建投證券的一個主導原則,此本次活動中,公司非常重視對在抗疫期間湧現出來的先進個人及感人事跡進行挖掘。如湖北分公司武漢建八路營業部員工許穎和武漢創業路營業部員工孟慶夔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時期,積極參加當地誌願者服務活動,奮戰在疫情第一線,成為中信建投的員工典範。中信建投證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也特別設立了抗戰疫情感動獎,表彰所有分支機構尤其是在湖北武漢衝到一線參加抗疫的優秀員工。

第二,是特殊時期,對業務突出員工,設立了開發優勝獎和服務優勝獎。在抗疫期間,除少量必須到崗的員工外,大多數員工均是以居家辦公的方式開展工作,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有不少員工積極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業績,對此,中信建投設立了開發優勝獎和服務優勝獎,用以對在特殊時期下仍積極奮戰一線,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優秀員工進行表彰和獎勵。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信建投證券沒有對此設定具體的業務指標,鼓勵員工在關注健康的同時,發揮自己的特長,提高自身業績。

2020券業春季攻勢開展如何

2019年2月28日,平安證券在一份緊急動員令中稱,當前頂層設計上,制度創新迭出、科創板箭在弦上,以過往為鑑,證券行業將在增量改革帶動下實現跨越式變革和發展。2019年以來國內權益市場持續大漲,為我們創造了獲客和營銷的絕佳時機,交易、兩融、產品銷售、投顧籤約、衍生品等各類業務也共同見證了業務規模和收入的可觀增量。為抓住時間窗口,經紀業務事業部將在3月1日至3月31日發起「春季攻勢」。

事實證明,這次動員的時機非常精準。中登公司數據顯示,2019年3月,A股新增投資者為202.48萬人,相比之下,2月份新增人數僅為99.65萬人。

平安證券最新數據顯示,2019 年前三季度平安證券淨利潤同比增長 32.6%;經紀業務交易量市場份額達 3.13%,同比上升 0.14 個百分點。

對於這類營銷活動,有的券商推崇,也有的券商另有打法。「過去公司推動業務主要方式就是激勵模式下的營銷活動,但這類工作就是常態化的,不應該每次業務增長要通過營銷活動來刺激,基本上都是通過平臺計算員工貢獻度,好的還是好,差的還是差。一旦有營銷活動,員工就會利用漏洞來專空子,這裡面水分就會很大。」華東上市券商經紀業務負責人稱。

根據財聯社記者調研的一線數據顯示,中信建投表示開始首周前四個交易日,公司日均參與交易人數較節前一周上漲了15.8%。

海通證券則稱,投資者成交明顯活躍,開市第一周交易量環比顯著上升,交易客戶同比增長約20%。從客戶結構來看,資產50萬以下的中小投資者的交易佔比環比上升20%。

市場行情回暖,股市7連陽

2月4日起,A股開始了反彈行情,截止2月12日,7個交易日內上證綜指累計上漲6.56%。

成交量來看,2月4日起,A股的成交量開始回歸常態,7個交易日內平均成交額為8258.5億元,總體保持平穩。

兩融數據來看,2月3日市場復甦以來,兩融餘額保持穩定,總體呈現微增的態勢。

另一方面,機構資金也在積極入市。

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6日,共有38家公募基金加入抄底A股行動,合計掃貨24億元;券商資管方面,東證資管、廣發資管、國泰君安資管、興證資管、海通資管5家分別擬動用自有資金1億元、不低於5000萬元、3億元、約2000萬元、1億元投資旗下產品。

另據上海證券報報導,多家大型保險機構積極組織抄底,於2月3日入市的資金規模已超百億元。

中國銀河分析師在報告中表示,從9大原因來看,疫情不會逆轉創業板和主板科技股的牛市。

一是大類資產視角。「包商接管」可能只是開始,後續不能排除有新的風險爆出;房地產被從嚴調控,資金不再被嚴重分流;

二是貨幣和信貸政策環境,從去槓桿到停止去槓桿、再到寬鬆,

三是中央對資本市場日益重視和監管政策。監管部門放鬆了重組併購和相關融資,過度微觀幹預(2019年1月之前)到優化監管;

四是創業板業績復甦,半導體、5G通信等新興行業逐漸回暖,形成對主板的「業績比較優勢」;

五是「商譽雷」已經被充分預期。2013-2015年併購後的「商譽」雷在2017-2018年集中爆發,市場已經pricein,2020春季暴雷不是主要風險。

六是鋼鐵煤炭等周期行業(主板為主)的表現在2017年已經形成「周期股記憶頂」,即使經濟輕度復甦,也很難系統性超預期。

七是中美關係緩和更利於提升風險偏好,促進智慧財產權保護,有助於創業板和科技公司走強。

八是新冠疫情證明科技、教育和公共服務等「軟實力」才是中國的最大短板。

九是隨著三大指數擴容暫告一段落,預計散戶資金(銀行轉帳)流入將在一段時間內佔據主導地位。因此增量資金的邊際偏好也將相對有利於科技股和創業板。

相關焦點

  • 又見券商更名!這家新銳投行改頭換面,華興資本布局有何新戰略?券業...
    更名後,該公司業務主體和法律關係不變,該公司名稱變更不影響原有的各項權利及義務。為何選擇變更公司名稱?對此,華興證券的解釋是「進一步提升公司在新經濟企業中的品牌知名度,最大化發揮股東方華興資本集團在新經濟領域的品牌價值,賦能公司業務發展」。此時,距離華興資本拿下國內券商牌照已經過去了4年,更名意義不言而喻。
  • 又見券業老兵換東家!銀河證券財富管理總經理即將離任,赴滬上券商...
    深耕經紀業務多年近年來,財富管理轉型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多家券商為此業務更名及組織架構調整。對銀河證券來說,其財富管理+投融資的「雙輪驅動」已被業內所熟知,財富管理轉型業務更是風生水起。也正是因此,業內對梁純良這位財富管理「老兵」的離任倍加關注。
  • 分管人事、行政、財富管理,券業老兵張定軍入職華林,公司設管理...
    財聯社(深圳,記者 覃澤俊)訊,告別券商兩年的張定軍,再次回到業內人的視野中。財聯社記者獲悉,泰九掌門人張定軍已正式入職華林證券,擔任董事長助理。張定軍透露,幾年前華林證券就曾發出過邀請,近幾個月都在幫助華林證券做整體諮詢,前兩周正式確認入職意向。
  • 中信建投股權變更落地 投行領先、經紀業務存短板
    這家券商股的明星公司,自2018年經歷上市、更換總裁後,內部大刀闊斧地重整架構。重整之後,投行業務成為行業翹楚,但經紀業務經歷兩次內部調整,市場份額都未有起色。兩度傳聞與中信證券合併今年1月20日,中信建投宣布,北京金控集團將受讓北京國管中心持有的公司股權,成為其大股東,事項需監管層批准。
  • 首家兩岸合資券商誕生!金圓統一證券手握三張業務牌照
    來源:中國證券報作者: 胡雨 券業對外開放又傳來好消息,2月21日,金圓統一證券成為鼠年第一家合資券商。2月21日,證監會核准金圓統一證券有限公司(下稱「金圓統一證券」)設立,這也是首家兩岸合資券商,廈門市屬金控集團廈門金圓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金圓集團」)持股51%,另一家股東為中國臺灣地區老牌券商統一綜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統一綜合證券」)。
  • 首家兩岸合資券商誕生!金圓統一證券手握三張業務牌照,還有18家合資券商排隊待審
    ,2月21日,金圓統一證券成為鼠年第一家合資券商。從業務範圍看,目前金圓統一證券獲批可開展證券經紀、證券自營、證券承銷與保薦三大業務。證監會要求,兩名股東應當按照《公司法》《證券法》《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140號)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的要求,完成金圓統一證券組建工作,足額繳付出資,選舉董事、監事,聘任高級管理人員。
  • 券商經紀和直投業務收入有望明顯增厚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市場若全面落實註冊制,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被更好的發揮,有望對整個市場的定價效率、交易機制帶來促進作用,券商的多項業務將直接受益,尤其是經紀業務和直投業務。不過,相較於經紀業務,直投業務還將對券商的定價能力、風控以及投管等多方面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 券業財富管理轉型成效凸顯 投資顧問總數即將超過經紀人
    原標題:券業財富管理轉型成效凸顯 投資顧問總數即將超過經紀人   券業
  • 券業大事件!首家兩岸合資券商面世 金圓統一證券終獲批!
    原標題:券業大事件!首家兩岸合資券商面世,金圓統一證券終獲批!一舉拿下三張業務牌照,兩岸股東都有大來頭?在各行各業積極復工復產、各領域開始走上正軌之際,金圓統一證券正打響了鼠年合資券商落地的第一槍。  雖然仍處於疫情期間,但監管部門的審批工作並沒耽擱。2月21日晚間,證監會做出核准設立金圓統一證券的批覆。該公司註冊資本為12億元,發起股東為廈門的金圓集團和來自臺灣地區的統一綜合證券。
  • 航母級券商何時啟航?券業大合併引發無數猜想
    來源:券商中國作者:閆晶瀅「麥子店高盛」和「朝陽門巴克萊」合併的宏大構想,能否真能實現?雖然消息甫一面世即遭到了兩家頭部券商的雙雙澄清,不過,「不知道」而非「不可能」,這一設想也令業內誕生了更多的腦洞大開。
  • 又見券商更名:華菁證券更名華興證券 華興資本布局有何新戰略
    來源:券商中國原標題:又見券商更名!這家新銳投行改頭換面,華興資本布局有何新戰略?券業更名浪潮再度來襲在證券行業的江湖中既有新人報導,也有舊人撤場,更名改姓者也同樣有之。在券業動蕩的年份,業內吸收合併、股權變更屢見不鮮,不少券商的名字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即便是在最近兩年,也有中投證券、民族證券等多家券商宣布更名。在新一輪券業更名潮背後,到底有何緣故?華菁證券更名華興證券名字是一個人的符號,公司名稱同樣是一家公司的門面所在。
  • 券商在第三方網絡平臺展業,是「明治維新」還是「洋務運動」?
    來源:券業新力量8月14日,證監會發布意見稿,起草《證券市場租用第三方網絡平臺開展證券業務》的通知在朋友圈刷屏熱議。不少業內同行私聊熱議,針對券商的網際網路轉型,到底怎麼玩?近些年來傳統的證券行業遭受了移動網際網路的巨大衝擊,過去城牆裡的我們有些猝不及防。
  • 券商半年度大比拼!中信建投投行業務收入第一,中信證券自營收益一...
    上半年,中信證券位居證券投資收益排行榜首位,國泰君安(港股02611)經紀業務淨收入領先,中信建投摘得投行業務淨收入榜首,華泰資管獲得資管業務淨收入第一名。上半年度總資產排行榜前十名券商總資產合計約為3.90萬億元,在券業總資產中佔比近五成,行業強者恆強格局凸顯。此外,營收、淨利潤等指標體現出券業強者恆強特徵。據《排名情況》,上半年,有11家券商營收超50億元。中信證券上半年營收更是突破了百億元,達146.40億元。
  • 經紀業務線上替代率較高 券商助力A股節後成交額創新高
    來源:中國證券報作者:趙中昊數據顯示,A股春節後第一個交易周,在疫情蔓延背景下,日成交額不斷創下自2019年4月4日以來的新高。在成交額不斷創新高的背後,是券商運營維護部門的嚴陣以待。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券商經紀業務線上替代率較高。疫情以來,券商遠程辦公預案較為充分,經紀業務並未受到實質影響。
  • 有券商一口氣投放80個投行職位!券商開啟2020人才爭奪戰,三大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中泰證券此前發出一份80人投行業務團隊的2020校招計劃,招募項目承做崗和發行承銷崗兩個崗位。投行與研究所等線條大力招攬人才據財聯社統計choice及中證協數據發現,2019年全國121家券商的證券持證上崗從業人數由33.48萬降至32.72萬人。
  • 券業38項指標大排名出爐 看98家券商細分業務...
    券業38項指標大排名出爐,這16項掛鈎分類評價,來看98家券商細分業務哪家強 摘要 【分類評級放榜在即!券業38項指標大排名出爐 看98家券商細分業務哪家強】7月10日深夜,中證協公布了《2019年證券公司經營業績排名情況》,對證券行業38項經營指標進行排名。
  • 經紀業務日漸式微 這些券商已經率先謀變
    經紀業務日漸式微,這些券商已經率先謀變   隨著傳統通道業務佣金率持續下降,財富管理和機構業務將是未來填補傳統經紀業務收入的兩大風口
  • 券業財富管理轉型迎來重要時刻 投資顧問人數即將超過經紀人數量
    來源:上海證券報 券業財富管理轉型艱難跋涉數年,如今在經紀業務人員結構方面凸顯轉型成效。一位大型券商資深經紀業務人士認為,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轉型是行業大勢所趨,在年輕人普遍通過線上方式進入證券市場的背景下,傳統的經紀人無法接觸到足夠的客源,而隨著居民的財富管理需求日益擴大,預計壓縮經紀人、加碼投顧的趨勢還將加速。逆勢增加經紀人能否實現突圍?
  • 券業招人火爆!投行、財富管理、IT、研究等崗最熱,7...
    同時,今年以來券業「跳槽季」與往年不同,離職率大幅收窄至0.65%。疫情也許是影響因素之一,而券業向好的發展態勢則是眾多從業人員堅守下來的原因。招聘市場火爆,投行、財富管理等四類崗位最熱門和國外金融市場不同,國內金融企業在招聘上一如既往的火爆。
  • 經紀業務日漸式微,這些券商已經率先謀變
    來源:券商中國隨著傳統通道業務佣金率持續下降,財富管理和機構業務將是未來填補傳統經紀業務收入的兩大風口。2018年12月,中信證券原經紀業務發展與管理委員會更名為財富管理委員會並調整組織架構,承擔起公司經紀業務全面向財富管理轉型升級的職能。本次更名與架構調整,不僅更加聚焦於財富管理發展,亦更好地體現了分客群經營、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真正全面地從業務導向轉移至客戶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