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滿族、蒙古族、錫伯族、達斡爾族、赫哲族、及韓國、東北亞索倫族都屬於通古斯族群,他們其實在血統、文化以及語言上都非常接近。學術界慣常用通古斯一名來稱呼散布在西伯利亞,中國北方及蒙古這一廣大地區,但人口卻不多的民族群體。今天,這些群體已經分別以民族視之。他們在過去經歷了複雜的變遷過程,但一般認為他們具有共同根源。
在俄國 " 通古斯 " 一名首見於十六世紀,但從十八世紀起這個名稱才被廣泛使用。而中國則要到二十世紀,在西方學術的影響下,才開始使用通古斯一名。對頭一批見到通古斯人的西方人來說,最引起他們注意的就是他們的薩滿, 而 " 薩滿 " 一詞也正是來自通古斯人的語言。在西伯利亞探險的人不僅讚賞他們的待客方式和帶路能力,同時也欽佩他們的勇氣和耐力。這類接觸的結果是在西方出現了大量的有關遊記和圖象,特別是在歐洲,因為在第一批探險者當中,許多都來自於歐洲,於是開啟了歐洲的通古斯研究。在通古斯鄰人的眼中,他們也有著同樣的形象:薩滿的法力高,獵人的技術好。
通古斯的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中的通古斯-滿洲語族。
關於 " 通古斯 " 這個名稱的由來至仍有爭議,而這且這幾個世紀以來,通古斯一名在不同時期涵蓋範圍也不同。在蘇聯成立不久以後改訂了境內各原住民族的名稱,以被視為是該民族自稱的稱呼取代至此一般所習用的各種族稱,通古斯一名只限於在語言學領域中使用。通古斯人中最主要的族群從此改稱埃文基 (Evenk),先前稱為拉穆忒 (Lamut)的一支改稱埃文 (Even)。至於在中國和蒙古的通古斯人的情況就更複雜了。在這些官方行政系統的稱呼之外,還有一些原自氏族的名稱沿用至今,有的是用來指某一群體,有的則僅限於在博物館學的範圍內使用。
蒙古、滿洲、南北韓、日本是屬於同一個文化圈--紅山文化,是同祖同宗(通古斯)。阿爾泰語系分布於西西伯利亞到鄂霍次克海的廣大地區,主要語言有蒙古語、滿-通古斯語、朝鮮語、日本語、突厥語以及芬蘭-匈牙利(學術界一部分人將保加利亞語和愛沙尼亞語也列入)語,阿爾泰語系包括蒙古、突厥、滿-通古斯3個語族。
日語和韓語(朝鮮語)應當屬於什麼語系?一個語系中的各種語音,基本的語法規則都是類似的。但日語、韓語的語法和漢語相差很大。漢語屬於孤立語;日本語和韓國語則屬於粘著語,且語法相似於滿-通古斯語。漢語的動詞、形容詞沒有時的變化,詞序也比較嚴格;日語和韓語的動詞、形容詞則有時的變化,詞序比較自由。此外,日語和韓語中還有比漢語多得多的助詞,用來構成各種語法結構。這些特點和屬於阿爾泰語系的滿-通古斯語、蒙古語、突厥語十分相近。看來,日語和韓語應該是歸入阿爾泰語系的了。按照語言的發展規律和一些直接的證據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在阿爾泰語系中,全部屬於膠著語(又稱粘著語),如突厥語、蒙古語、滿-通古斯語、朝鮮語、日本語。漢語屬於西諾提貝額語系,有獨立語的特點。日文的文字,除假名外,還有漢字。現在通用的漢字叫做「當用漢字」,共1850個,1980年公布增加95個,合計1945個。這些字的用法,大部分和中國的繁體字一樣,有一部分已經簡化但簡化漢字與中國的簡化字大部分不一樣。日本簡化化字的特點是不能與假名相似,以免混淆。
從語言上看,日本語和朝鮮語屬於阿爾泰語系,可以推斷出日韓兩族同我國滿族、蒙古族、錫伯族及哈薩克族有較近的血緣關係,所謂徐福東渡和箕子北遷,只是帶去了一部分漢族基因,並沒有改變他們的根基。而我國漢語屬漢藏語系,漢族與日韓兩族可以說在血緣上並不接近。從語言學上,漢語屬於世界八大語系中的「漢藏語系」,朝鮮語、日本語則與「漢藏語系」完全不同。漢藏語系又稱「單音語系」,日本語並非獨立的,它雖借用了漢字,但其語法仍屬於「通古斯語族」,朝鮮語也屬於「阿爾泰語系」中的一員。韓國、朝鮮語與芬蘭語、日本語、滿-通古斯語、突厥語、蒙古語、匈牙利語等同屬於烏拉爾-阿爾泰語系。
在談到清政權歷史的時,很多人都把努爾哈赤叫做通古斯野豬皮。清政權早期即是通古斯南遷的一支。參考文章《600年前中國收留了一批難民,但僅過了200年,這批難民就滅亡了中國!》
清政權的祖上曾經生活在天氣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而努爾哈赤的通古斯名的意思是野豬皮,再加上前綴通古斯,意思就是西伯利亞野豬皮。很多人之所有這麼說,言外之意對清人放棄西伯利亞的統治權表示不滿。
民族有各民族的特色,印第安人喜歡叫蒼狼,黑熊什麼的,東南亞部落也喜歡把自己周圍的植物動物來命名後代,蒙古人則喜歡把自己的英雄比喻成草原上的鷹. 通古斯人十分喜歡用各種動物名或動物身體的某個部位來給新生兒命名. 比如清初正黃旗人舒穆祿氏楞格裡,意思是「碩鼠」。
努爾哈赤,按照滿文的本意,是「野豬皮」的意思。努爾哈赤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大兒子長成人後,能象森林中的野豬一樣勇猛無敵,象野豬皮(厚,堅韌)一樣堅韌不拔,耐穿耐磨。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意是「小野豬」,另一弟弟雅爾哈齊,其意是「豹皮」。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意為獾。其侄阿敏之子固爾瑪渾,意為兔子,其嫡長孫杜度,意為斑雀。其外甥庫爾纏,意為灰鶴。上述努爾哈赤家族中兄弟、子孫、外甥的名字,都同動物有關。
清代中期以後,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他們開始逐漸改變通古斯姓氏。首先將通古斯語姓冠以漢字姓,爾後名字逐漸按漢族習俗命名取氏,徹底改變了「稱名不稱姓」、「父子不同姓」的文化習俗。
☜點擊小程序碼支持
相濡以沫,共護華邦自漢以後,華夏沉淪日久。精神意志漸失。以至竟有「五胡金元清日」。而今又西人漸盛,漢人淪沉。國人自私懦弱,空虛腐朽,一如常人。你我炎黃子孫,怎待如此消沉?尋找華夏精神,成為龍的傳人。做一個真正的華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