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行業的競爭賽道正在發生新變化。
一貫推崇「第三空間」、以堂食業務為驕傲的星巴克正逐漸轉變思路,並開設了專供外帶、外賣的快取店;另一咖啡巨頭——COSTA(咖世家)則於近期被爆料大量關停門店,國內門店已關閉近10%;而消失了100多天重新回歸後的連咖啡也宣稱徹底放棄門店業務,電商渠道將成為其未來的主要貨架。
各大咖啡品牌加快布局線上,門店堂食的權重正在下降,「第三空間」的概念在未來會逐漸消失嗎?
星巴克更傾向做外賣了
當星巴克曾經穩坐咖啡行業頭把交椅時,對於競相湧現的「網際網路咖啡」卻並不太重視。對星巴克而言,「都市第三空間」「場景化體驗」「城市會客廳「等概念能更精準地服務各大商務白領群體,讓他們在享用咖啡的同時高效洽談、有效社交。這些都與外帶、外送等單純講效益、拼時速的消費習慣格格不入。
直到2019年年初瑞幸咖啡的出現,星巴克才意識到危機的來臨。天生具備網際網路基因的瑞幸咖啡,從一誕生便徹底摒棄了「第三空間」的理念,不收現金、僅支持線上下單、快取快送,不僅打破了人們對於傳統咖啡廳的認知,同時在價格上「燒」出了行業最低價——僅需花費星巴克1/3的價格,便能喝到一杯同等品質的咖啡。
星巴克原有的咖啡用戶群被大量瓜分。瑞幸咖啡、連咖啡、加拿大連鎖品牌Tim Hortons,以及不斷湧入咖啡賽道的便利店品牌——羅森、全家、便利蜂等都開設了自己的便捷咖啡業務,憑藉低價、快捷、現磨等特性迅速覆蓋了大量的辦公及居住區域。
雖然進入國內市場已經超過21個年頭,但是直到2018年星巴克才在數位化運營方面首次作出改變。2018年9月,星巴克聯合餓了麼推出「專星送」服務,即開通了星巴克官方的外賣服務,消費者若想喝上一杯外送的星巴克咖啡,滿足起送額後,便不用再像以往一樣向第三方平臺支付額外的跑腿費;2019年5月,星巴克推出了「啡快」,即自提業務,消費者可以通過線上點單,而後到店自取。
然而,這一切都並非星巴克主動而為,在被各大網際網路咖啡圍剿的背景下,逐年下滑的業績迫使星巴克不得不主動擁抱消費者。2018年下半年,星巴克中國市場出現9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而根據其最新發布的2020財年第三季報數據顯示,星巴剋期內淨收入約4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7.2億元),同比下降38%;營利虧損7.0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8.07億元),同比下降162.8%。其中,星巴克中國業務營收約為6.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2.67億元),同比下降15%。
「第三空間」可供挖掘的利潤增長點愈發有限,星巴克不得不提出了一個「第四空間」的概念——App等線上零售平臺。「啡快」和「專星送」兩大板塊貢獻的收入讓星巴克逐漸嘗到了甜頭,根據三季報最新數據顯示,星巴克中國市場通過數位化平臺點單的銷售額達到整體銷售的23%,其中12%來自專星送官方線上訂餐平臺,11%來自啡快「在線點到店取」服務。
於是,星巴克主打快取的「啡快」概念門店在國內火速地鋪開,主打「即時、即取、即享」理念,更加突出效率。2019年7月,星巴克全球首家「啡快」概念門店落戶北京,不同於傳統門店,星巴克「啡快」概念店門店面積不大,約十餘平方米,主要服務用手機下單、到店自取的「啡快」服務和「專星送」外賣。
在今年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星巴克堂食業務受阻,「啡快」概念店相繼在深圳、上海、廣州、天津、杭州、成都和南京亮相,未來還將推廣至全國更多城市。有不少消費者戲謔道,難道「啡快」概念店是星巴克版本的「瑞幸」嗎?值得注意的是,「啡快」概念店內,消費者一方面很難滿足社交和空間化的體驗,受限於面積,購買咖啡的消費者只能在店內做短暫停留;另一方面,咖啡產品與傳統門店並無差異,在單價方面並無優勢。換言之,一杯原本附加了空間價值、售賣到30元以上的咖啡,此時僅僅只是一杯咖啡。
咖啡品牌紛紛轉變思路
除了星巴克加碼快取店,瑞幸咖啡從誕生之初便聚焦快取業務。中國商報記者注意到,自今年以來,COSTA咖啡也在頻頻收縮線下門店並進行戰略調整。作為老牌咖啡巨頭代表,COSTA於近日關停了山東青島地區全部線下門店,北京部分門店也面臨騰退。據介紹,COSTA目前已關閉的門店數量達到了國內門店總數的10%,不少消費者正在排隊等待退還預付卡中的餘額。
不同於倒閉跑路,COSTA關停線下門店的行為從兩年前便已初顯徵兆。2018年8月,COSTA母公司被可口可樂以348億元收購,而後,細心的消費者發現,超市、便利店等貨架上都能看到標有COSTA品牌名的即飲瓶裝咖啡,包括拿鐵、黑咖等產品,每瓶售價7元左右。
COSTA未來的銷售渠道生變?對此,COSTA回應稱並不是因為資金問題而關店,而是向瓶裝產品轉型,向新零售、數位化以及智能化轉型。
反觀連咖啡,這家比瑞幸咖啡創立更早的網際網路咖啡品牌,宣布正式回歸後也是擠進了即飲咖啡的賽道。9月8日,連咖啡發布文章稱:「目前連咖啡線下所有的門店確實全部關閉了,以後也不會有再開的打算。未來的銷售渠道將轉向線上,售賣的產品也都是預包裝產品,微信公眾號、天貓旗艦店等電商渠道將成為主要的貨架。」
從體量上看,連咖啡並不具有代表性;從數量上看,瑞幸咖啡門店已突破4500家,星巴克門店接近4400家,COSTA門店約為500家,而鼎盛時期的連咖啡,全國門店也僅400多家。然而,這家從誕生之初便備受資本青睞的咖啡企業,身上也具有資本獨特的敏銳性。連咖啡於2014年成立,2017年便已宣布盈利,從專做星巴克外送服務商起家,到試水線下開咖啡店,再到全面潰敗關店,直到如今重返市場後宣布退出線下業務,這其中的艱辛一目了然。
可以預見的是,咖啡堂食業務未來仍會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但大舉開店的「重資產模式」一定只是「有錢人的遊戲」。正如放棄自有門店業務的連咖啡,卻沒有完全放棄線下業務,官宣牽手中石化獨資運作的易捷咖啡,將是一個相對而言更輕的資產模式。此外,為了搶灘咖啡市場,虎視眈眈想要入局的選手也不在少數:老字號同仁堂開出咖啡店;喜茶、奈雪的茶紛紛推出咖啡飲品;加拿大的Tim Hortons、日本網紅咖啡Arabica等國外品牌也在加碼中國市場。隨著咖啡賽道的日漸多元化,未來單純押寶堂食業務將不再是一門好做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