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媽祖與「一帶一路」

2021-02-13 中國國家歷史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海上絲路」是財富的源泉,振興「海上絲路」是時代的偉大構想;「媽祖」是中國人民送給世界人民「海上絲路」的「平安符」。

 

提起「一帶一路」,就不得不說煙臺港,因為這裡不僅是海上絲路以及沿海經濟帶的重要一環,也是東海絲綢之路的始發站。很早以前,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有南北兩條航線,南部航線從浙、閩、滬、粵等地的港口出發,南下到印尼、馬來和菲律賓等南洋諸國以至更遠的地方,即南海航線;北部的海上絲綢之路則從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等地的港口出發,遠航到高麗(今朝鮮、韓國)和日本等國,即東海(或北部)航線,這南北兩條航線對繁榮經濟、促進中外貿易發展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其深遠的歷史影響惠及子孫萬代。

煙臺港

據《芝罘區志》,遠在漢代時期,芝罘海口就是中國同日本、朝鮮及東亞諸國交往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公元631年,唐貞觀五年,日本小野妹子率領的遣唐使船隊在煙臺登陸。自唐代以來,芝罘海口就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起點;北宋時期遣秘書丞直史館陳靖、秘書丞劉式,經由境內出使朝鮮,見時常有朝鮮船隻遭遇風暴刮至芝罘境內海岸,命地方當局予以慰問、贈糧遣返。1861年煙臺開埠之後,煙臺被開闢為通商口岸,外國政府官員以及傳教士、商家紛至沓來、外事活動日益頻繁。上述史料都無可爭辯地表明,煙臺的芝罘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環和起點之一。雖然海上絲綢之路在1913年才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但是芝罘的海上絲路成型於春秋戰國時期,興於唐宋,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之一,其歷史要遠遠早於長安(今洛陽)和敦煌的陸上絲綢之路。眾所周知,天下商人出粵浙,天下絲綢屬蘇杭。中國絲綢又以閩浙為代表,因此無論是在南方還是在北方,遠航的船隊都絕對少不了南方船幫的身影。這些南方「大軍」或直接運送中國特產到朝鮮和日本,或先運到膠東半島做周轉,經年累月把大量的南方特產和習俗帶到了北方。早在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建立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鮮傳授蠶織技術,就是從山東半島渤海灣走水路抵達朝鮮的。秦始皇(公元前221年)併吞六國時,齊、燕、趙等國人民為逃避苦役而攜帶蠶種赴朝避難,更加速了絲織業在朝鮮的傳播。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從山東半島出發,通過朝鮮半島由環流可直達日本。傳說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曾派徐福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東渡日本,傳播養蠶技術,日本人民尊祀徐福為「蠶神」。隋唐時期,日本使節和僧侶往來中國頻繁,他們獲取江浙出產的絲綢直接從海上運往日本,此時的絲織品已開始由禮物轉為正式的商品。奈良是當時日本的首都,是中國絲綢之路的終點。宋代和元代也有很多的中國絲綢被運往日本。明代是中國商品經濟突飛猛進的一個歷史轉折點,也是日本大量進口中國絲綢的時期,其從中國輸入的生絲、絹、緞難以計量。有關歷代南方各地對日、朝貿易的史實記錄,很多都是與煙臺港息息相關的,因為直航日朝往往距離過遠,航海技術還不發達,很多船隻遇到風浪便會駛入芝罘灣避風,日久天長,芝罘就成了很多南方客商的第二故鄉。很多敏銳的南方人看到了巨大商機,他們不惜拖家帶口,在煙臺安營紮寨闖天下。於是就出現了「廣東街」和「福建會館」 「潮州會館」和後期的「廣東旅煙同鄉會」「四明會所」等等。早在煙臺開埠之前,來煙臺創業的南方客商人數並不是太多,但是他們的能量和歷史影響力卻不可低估,他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南方的竹器、紙張、南果、南雜貨和綾羅綢緞以及豐富多樣的飲食,更重要的是還給煙臺帶來了他們的文化,「媽祖」信仰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煙臺碼頭的興建是從市區的「西河」入海口(今「西南河」)開始起步的,碼頭的選址與南方船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早期的西河入海口就像一個巨大的喇叭口,又像一頭巨鯨的尾鰭,舒展地橫臥在芝罘大地上,這裡曾經孕育了煙臺數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融合了無限風光與歷史傳奇。

早期的煙臺並無碼頭,海灘是風平浪靜的自然海灣形態。相傳元末(有說明末)某日黃昏,一艘福建漁船,靠在西河口的海灘上,從船上踉踉蹌蹌地跳下幾個漁民,他們奔跑到沙灘上,面向南方的天空,跪倒便拜。他們是在跪謝媽祖女神,因為不久前他們途徑成山頭時,突遇驚濤駭浪,危急之中,眾人向媽祖祈求保佑,結果海神顯靈,指引船隻來到了風平浪靜的芝罘海灣,他們躲過劫難,死裡逃生。為了答謝媽祖危難之際的救命之恩,這些船民搭建了「媽祖廟」,塑造了媽祖像,這就是民間口口相傳的西河東岸三間草屋建大廟的來歷,很多史料均有記述。至此,「媽祖」正式在芝罘「登陸」紮根,經過幾百年的文化融合,媽祖便與北方的海神娘娘合二為一,創造了南北文化大交融的佳話。許多年之後,煙臺人在「媽祖」登陸之處興建了煙臺港,媽祖在指點迷津的同時,也保佑煙臺的漁民。

媽祖像

據《煙臺房地產志》(討論稿):煙臺的貿易早在唐宋時期已是萌芽狀態,成為通往日本、朝鮮的絲綢通商口岸;至元代,南北船運暢通,煙臺海灣遂成為重要的停泊地;到了道光年間(1821-1850),南北通商,往來船舶頻繁,漁業達到最發達時期,此後船舶日益增多,當時的西河北口海灘,因具有天然的避風條件而成為停泊帆船、漁船的集中點。《煙臺海關史概要》記述:明初,芝罘灣已成為海上交通和捕撈漁船的重要停泊避風港,年有「舟師數萬」;期間,廣州、福建、寧波、錦州等外地商船往來頻繁、貿易興隆。這些記述,完整而清晰地再現了煙臺開埠之前原始狀態的西河入海口的情形,再次表明這裡確為煙臺港的發祥地,也完全表明這裡就是東方海上絲路的始發站之一。煙臺港從早期的自然港灣,再到人工形態的碼頭和作業港,今天已發展成為極具規模的北方現代大港,其間經歷了若干年的演變和擴建。眾所周知,煙臺開埠是和《中英天津條約》密不可分的。1858年(鹹豐八年)6月26日,清欽差大臣與英國全權代表在天津籤訂。條約及另附《專條》的主要內容有:(1)英國派公使駐北京,並在通商各口設領事館;增開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臺)、臺灣(臺南)、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鎮江、南京為通商口岸;(2)耶穌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傳教;,(3)英國人可往內地遊歷、通商,並可在各通商口岸租地蓋房、設立教堂、醫院、倉庫等;(4)英商船可在長江通商各口往來。由此可見,煙臺開埠是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威懾下,與營口、潮州、南京等沿海城市同步對外開埠的,同屬近代中國被動開放口岸。但是也正是被迫開埠,煙臺和其他兄弟城市一樣,才趕上了現代港口建設和經濟繁榮的早班車;從此煙臺西風漸進,西式建築和教堂以及大批的洋貨進入了人們的視線。煙臺開埠是以大名鼎鼎的東海關成立為起點的。東海關為晚清中國北方第一大關,統管北到東北和渤海灣、南到東海等廣袤區域的通關貿易事宜,東海關在煙臺的設立,把煙臺徹底推向了歷史的前沿陣地,城市知名度迅速提升,世界影響力如日中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煙臺開埠後,對外貿易勢不可擋,南北貨物交流日趨頻繁,看到了更大商機的南方客商不再滿足於小打小鬧地在煙臺闖天下,而是迅速擴大經營領地和產業規模。於是一批批南方人舉家遷往煙臺,在謀生計的同時,也進一步全面帶動了南北經濟、文化的大交融和發展。

海內外商貿的繁榮發展,吸引了全國和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大顯身手,猶如滾滾洪流,浩浩蕩蕩,一發而不可收,全國範圍內迅速掀起了一股「闖煙大潮」。

據《芝罘區志》記載,在明末年間,煙臺人口約為2500人;煙臺在清末開埠後,船舶往來,商賈雲集,人口日益增加。至清光緒七年(1881年),人口增加到約29000人(其中外僑250人),遷入的人口大多從事漁業、工商業經營,因各業迅速發達起來,吸引著國內外經營者大量湧入,人口不斷增加;至民國初年,人口增加到62806人(其中外僑1289人)。1931年後,災荒和軍閥混戰,農村大批人口逃來避難,至1936年人口猛增到18萬人,達到建國前的人口峰值。因為開埠早,煙臺成為山東省內最早的開放城市,擁有省內最早的現代化港口,急需大量的勞動力,這無疑是催生短期內人口劇增的主要原因。在這些外來人口中,南方客商及其家眷佔有很大的比例,這一點從近代修建的遍布於煙臺大街小巷的粵、閩、浙、贛等南方省市的異鄉會館和會所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歷史的印記和脈絡。這些南方商界精英的到來,雖然主要從事南貨北運和對外貿易,但是對於中外、南北經濟文化的促進和交流的巨大作用和強大慣性卻是難以估量的,至今還在影響著他們的後代子孫。如今,源之於煙臺西河入海口的煙臺港,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北方大港;當年從福建不遠萬裡而來的「媽祖」,也早已入鄉隨俗,在膠東和遼東沿海「繁育子孫」,在大連、青島、煙臺,甚至在南韓、日本,到處都可以看到「媽祖」手擎航海明燈的身影,祖國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千百年來一直在散發著勃勃生機。東海「海上絲路」是煙臺的,也是世界的;「媽祖」是福建的,也是煙臺的,更是世界的;繼承和傳承這些寶貴的經濟文化遺產,研究和發掘這些珍貴的歷史史料,對於打造新時代的世界經濟命運共同體,無疑具有深刻而長久的重大意義,其歷史和現實的借鑑意義亦不可低估。「海上絲路」是財富的源泉,振興「海上絲路」是時代的偉大構想;「媽祖」是中國人民送給世界人民「海上絲路」的「平安符」;中國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則是中國人民送給「海上絲路」的「定心丸」,有了這顆「定心丸」和這道「平安符」,新時代的未來「海上絲路」,必將如日中天,宏偉藍圖的實現便指日可待。

《中國國家歷史》郵局徵訂套裝(徵訂代碼:28-474)正在火熱進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擁有全年裝!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長按識別二維碼,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煙臺北極星時鐘系統「一帶一路」綻放新姿
    煙臺北極星時鐘系統「一帶一路」綻放新姿大眾日報記者 楊秀萍2020-12-13 13:48:48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12月10日上午,在煙臺鐘錶研究所有限公司高新區聯東U谷廠區產品校驗現場,埃及齋月十日城鐵路項目時鐘系統出廠驗收正在緊張地進行。
  • RCEP和「一帶一路」共促東協與中國產業對接
    原標題:RCEP和「一帶一路」共促東協與中國產業對接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煙臺)『一帶一路』對話東協專場活動」上,中國和東協商界人士紛紛表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未來將與「一帶一路」倡議一起為雙方產業對接提供更廣闊空間。
  • 非遺巨獻,兩億人的信仰,「媽祖文化」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與傳奇
    ---《頌媽祖》媽祖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中國民間人民在海上出航時,要先在船舶啟航前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順水,還在船舶上供奉媽祖神位。因此,媽祖也被人稱為「海神」、「護航女神」。
  • 薛美華會長率員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與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董事長林金榜共同研討翡翠媽祖捐贈暨開光儀式具體事宜
    雙方就此次翡翠媽祖捐贈活動暨開光儀式定於媽祖誕生地——湄洲島以及相關事宜展開交流探討。 、上海玉成天賜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柳成擬捐贈給管理創新分會一尊翡翠媽祖,這對管理創新分會來說意義重大。經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管理創新分會理事會研究決定,將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舉行本尊翡翠媽祖捐贈和開光儀式。此次來到湄洲島也是希望與媽祖董事會對接商討翡翠媽祖開光儀式的相關事宜。薛美華會長談到,媽祖文化近千年來在東南亞國家有三億多的信徒,是深入人心的「海上絲綢之路」保護神。如今在一帶一路經濟大潮的發展中,媽祖更是為一帶一路的深入發展保駕護航。
  • 霞浦天后行宮出席海南媽祖文化論壇!
    霞浦天后行宮出席海南媽祖文化論壇 12月17日上午,2020海南(臨高)歡樂旅遊節暨媽祖文化論壇在海南省臨高縣隆重舉辦。本次活動以「媽祖佑華夏 延續海絲路 潮起海之南 逐夢自貿港」為主題,由福建湄洲媽祖祖廟指導,國際旅遊島商報社、海南省臨高縣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
  • 第三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昨日在湄洲島震撼開幕
    媽祖故鄉迎盛會、湄洲聖地聚賓朋。11月18日,第三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在湄洲島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鄭建邦出席並宣布第三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開幕。福建全力落實「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團結加快建設21世紀海絲核心區,紮實推進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我們將進一步弘揚、傳播媽祖文化精神,充分發揮閩籍華人華僑的強大力量和敢拼會贏的閩商優勢,推動兩岸三地和「海絲」沿線國家地區人文交流、經貿合作,努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為促進「一帶一路」互聯互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貢獻。
  • 一帶一路:大三角錐戰略
    一帶一路,很多人不明白是幹什麼?簡單點說,一帶一路就是中國當大哥的路,中國雄起的戰略之路。
  • 經濟參考報:RCEP和「一帶一路」共促東協與中國產業對接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煙臺)『一帶一路』對話東協專場活動」上,中國和東協商界人士紛紛表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未來將與「一帶一路」倡議一起為雙方產業對接提供更廣闊空間。
  • 山東半島海南島湄洲島島相連,媽祖心媽祖人媽祖情情相牽
    來自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湄洲媽祖祖廟、國內多家媽祖文化機構、臺港澳地區和越南、蘇利南、智利、阿根廷等地的媽祖宮廟媽祖文化機構代表、媽祖文化領域專家學者出席活動。  在媽祖文化論壇上,國內媽祖文化機構、研究院等專家學者從:《媽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獨特載體》《媽祖文化和文旅產業新融合》《官民分野到異地傳播:媽祖研究再思考》《媽祖信俗與海南傳播和影響》《媽祖信俗與社會和諧合作主張》《
  • 松山媽祖分靈四川 登機牌曝光
    還記得7月1日,「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一張媽祖專屬登機牌紅遍大江南北,人們奔走相告。9月14日廈航,再次給媽祖以最高禮遇!霞浦松山媽祖分靈四川涼山,乘坐廈航MF8261航班飛赴西昌,安座在涼山州福建會館,供閩商和當地信眾永久膜拜,媽祖恩澤四海,福佑涼山。
  • 福建臺灣的媽祖廟,中國有多少人信仰媽祖呢?
    在福建閩南一帶,這裡的沿海地區人們信仰的是媽祖娘娘。媽祖本命林默,出生在福建,在潿洲島遇難,後人根據她的故事編了神話故事,從宋朝時候就開始信仰,經歷幾朝幾代,到了現代,信仰媽祖才繁榮了起來,也就是說,信媽祖始於宋,繁榮於現代,這也是中國唯一尊現代才重視的神仙。要說是媽祖是佛教嗎?也不能;說是道教嗎?也不是。那麼媽祖到底屬於哪一派的呢?至今無人能答。
  • 【媽祖】最長最短的媽祖廟宇楹聯
    感謝您關注中華媽祖!科技視角、人文情懷、大愛精神。我們致力於傳播媽祖精神,促進媽祖文化交流。
  • 萬眾齊聚霞浦松山 隆慶媽祖誕辰
    逾萬名兩岸信眾齊聚素有「媽祖第一行宮」美譽的霞浦松山天后行宮,共同為「海上和平女神」媽祖誕辰1059周年慶生,冀望兩岸和平。來自高雄的陳太驊先生告訴中新社記者,這是他第二次來到松山天后行宮參加慶生活動,媽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信仰,更是兩岸同胞聯繫的紐帶,通過媽祖活動,讓我認識更多的大陸朋友,希望媽祖能保佑兩岸和平。
  • 北極星時鐘系統「一帶一路」綻放新姿 先進技術優質產品獲埃及專家...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1日訊 (記者 高寧 通訊員 王穎 劉承華) 近日,在煙臺鐘錶研究所有限公司高新區聯東U谷廠區產品校驗現場,埃及齋月十日城鐵路項目時鐘系統出廠驗收正在緊張地進行。齋月十日城市郊鐵路項目是中埃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務實合作取得的重大成果,該項目所有設備設施均採用高標準高水平的中國先進技術,研究所研製的北極星時鐘系統,從眾多國內、國外廠家中脫穎而出,憑藉優秀的品質、先進的技術、一帶一路眾多工程業績經驗,被中航國際選為合作方,共同參與工程建設。
  • 朱炳初:信仰的力量——拜讀《媽祖精神摭談》偶感
    讀後才知,他的家鄉福建莆田原是媽祖出生地,從小就對媽祖的神奇傳說故事感興趣,還常參加媽祖節慶巡境活動,耳濡目染,為媽祖的大愛精神所感動,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以至於從軍多年轉業後饒有興趣地從事起了媽祖精神的探討與研究,且堅持30多年,結下不解之緣,成了這方面的學者專家裡手,取得豐富的研究成果,在報刊發表了幾十篇見解獨到、具有拓展性、前瞻性的論文,也就水到渠成出版力作了。
  • 詔安三溪媽祖廟
    彩門頂端懸掛著紅底金字橫幅「慶祝媽祖誕辰1059年」,彩門兩側張貼一副紅底金字大門聯「功平水國母稱聖;德戴湄洲後配天」。 從彩門進來,便進入了溪雅村地界。溪岸一路上掛滿紅燈籠,充滿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來到三溪村,只見岸上立著兩根巨大的充氣龍柱,紅色的柱子上各自盤繞著一條黃龍,形態逼真。
  • 述說「一帶一路」丨「一帶一路」促進世界經濟繁榮與和平
    5月14日—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京舉行。有29個國家的領導人參與,兩天會議結滿累累碩果:270項具體成果、發布聯合公報……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這是中國的倡議,也是中國的承諾。  有外媒評論,「從規模和範圍上看,現代歷史上很少有倡議可以比肩『一帶一路』,它覆蓋了60多個國家。」
  • 莆田以舉辦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為契機擴大城市影響力
    媽祖文化,不僅是世界華人的重要精神紐帶,更是全人類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屬的精神財富。自2016年以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每年舉辦一屆,反響、效應在擴大。11月18日,第三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開幕,來自國際組織及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共聚一堂,緊緊圍繞「媽祖文化·海洋文明·人文交流」的論壇主題展開深入而廣泛的交流。
  • 第三屆「媽祖杯」閉幕,國際賽事推動莆田體育產業發展進程
    2019年12月1日,莆田中建·第三屆「媽祖杯」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羽毛球挑戰賽在莆田市體育中心閉幕。莆田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陳惠黔宣布比賽閉幕,第三屆「媽祖杯」在組委會及各級單位的全力配合下,圓滿完成各項比賽任務。
  • 歐力士與「一帶一路」
    昨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