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海上絲路」是財富的源泉,振興「海上絲路」是時代的偉大構想;「媽祖」是中國人民送給世界人民「海上絲路」的「平安符」。
提起「一帶一路」,就不得不說煙臺港,因為這裡不僅是海上絲路以及沿海經濟帶的重要一環,也是東海絲綢之路的始發站。很早以前,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有南北兩條航線,南部航線從浙、閩、滬、粵等地的港口出發,南下到印尼、馬來和菲律賓等南洋諸國以至更遠的地方,即南海航線;北部的海上絲綢之路則從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等地的港口出發,遠航到高麗(今朝鮮、韓國)和日本等國,即東海(或北部)航線,這南北兩條航線對繁榮經濟、促進中外貿易發展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其深遠的歷史影響惠及子孫萬代。
煙臺港
煙臺碼頭的興建是從市區的「西河」入海口(今「西南河」)開始起步的,碼頭的選址與南方船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早期的西河入海口就像一個巨大的喇叭口,又像一頭巨鯨的尾鰭,舒展地橫臥在芝罘大地上,這裡曾經孕育了煙臺數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融合了無限風光與歷史傳奇。
早期的煙臺並無碼頭,海灘是風平浪靜的自然海灣形態。相傳元末(有說明末)某日黃昏,一艘福建漁船,靠在西河口的海灘上,從船上踉踉蹌蹌地跳下幾個漁民,他們奔跑到沙灘上,面向南方的天空,跪倒便拜。他們是在跪謝媽祖女神,因為不久前他們途徑成山頭時,突遇驚濤駭浪,危急之中,眾人向媽祖祈求保佑,結果海神顯靈,指引船隻來到了風平浪靜的芝罘海灣,他們躲過劫難,死裡逃生。為了答謝媽祖危難之際的救命之恩,這些船民搭建了「媽祖廟」,塑造了媽祖像,這就是民間口口相傳的西河東岸三間草屋建大廟的來歷,很多史料均有記述。至此,「媽祖」正式在芝罘「登陸」紮根,經過幾百年的文化融合,媽祖便與北方的海神娘娘合二為一,創造了南北文化大交融的佳話。許多年之後,煙臺人在「媽祖」登陸之處興建了煙臺港,媽祖在指點迷津的同時,也保佑煙臺的漁民。
媽祖像
據《煙臺房地產志》(討論稿):煙臺的貿易早在唐宋時期已是萌芽狀態,成為通往日本、朝鮮的絲綢通商口岸;至元代,南北船運暢通,煙臺海灣遂成為重要的停泊地;到了道光年間(1821-1850),南北通商,往來船舶頻繁,漁業達到最發達時期,此後船舶日益增多,當時的西河北口海灘,因具有天然的避風條件而成為停泊帆船、漁船的集中點。《煙臺海關史概要》記述:明初,芝罘灣已成為海上交通和捕撈漁船的重要停泊避風港,年有「舟師數萬」;期間,廣州、福建、寧波、錦州等外地商船往來頻繁、貿易興隆。這些記述,完整而清晰地再現了煙臺開埠之前原始狀態的西河入海口的情形,再次表明這裡確為煙臺港的發祥地,也完全表明這裡就是東方海上絲路的始發站之一。煙臺港從早期的自然港灣,再到人工形態的碼頭和作業港,今天已發展成為極具規模的北方現代大港,其間經歷了若干年的演變和擴建。眾所周知,煙臺開埠是和《中英天津條約》密不可分的。1858年(鹹豐八年)6月26日,清欽差大臣與英國全權代表在天津籤訂。條約及另附《專條》的主要內容有:(1)英國派公使駐北京,並在通商各口設領事館;增開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臺)、臺灣(臺南)、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鎮江、南京為通商口岸;(2)耶穌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傳教;,(3)英國人可往內地遊歷、通商,並可在各通商口岸租地蓋房、設立教堂、醫院、倉庫等;(4)英商船可在長江通商各口往來。由此可見,煙臺開埠是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威懾下,與營口、潮州、南京等沿海城市同步對外開埠的,同屬近代中國被動開放口岸。但是也正是被迫開埠,煙臺和其他兄弟城市一樣,才趕上了現代港口建設和經濟繁榮的早班車;從此煙臺西風漸進,西式建築和教堂以及大批的洋貨進入了人們的視線。煙臺開埠是以大名鼎鼎的東海關成立為起點的。東海關為晚清中國北方第一大關,統管北到東北和渤海灣、南到東海等廣袤區域的通關貿易事宜,東海關在煙臺的設立,把煙臺徹底推向了歷史的前沿陣地,城市知名度迅速提升,世界影響力如日中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煙臺開埠後,對外貿易勢不可擋,南北貨物交流日趨頻繁,看到了更大商機的南方客商不再滿足於小打小鬧地在煙臺闖天下,而是迅速擴大經營領地和產業規模。於是一批批南方人舉家遷往煙臺,在謀生計的同時,也進一步全面帶動了南北經濟、文化的大交融和發展。海內外商貿的繁榮發展,吸引了全國和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大顯身手,猶如滾滾洪流,浩浩蕩蕩,一發而不可收,全國範圍內迅速掀起了一股「闖煙大潮」。
據《芝罘區志》記載,在明末年間,煙臺人口約為2500人;煙臺在清末開埠後,船舶往來,商賈雲集,人口日益增加。至清光緒七年(1881年),人口增加到約29000人(其中外僑250人),遷入的人口大多從事漁業、工商業經營,因各業迅速發達起來,吸引著國內外經營者大量湧入,人口不斷增加;至民國初年,人口增加到62806人(其中外僑1289人)。1931年後,災荒和軍閥混戰,農村大批人口逃來避難,至1936年人口猛增到18萬人,達到建國前的人口峰值。因為開埠早,煙臺成為山東省內最早的開放城市,擁有省內最早的現代化港口,急需大量的勞動力,這無疑是催生短期內人口劇增的主要原因。在這些外來人口中,南方客商及其家眷佔有很大的比例,這一點從近代修建的遍布於煙臺大街小巷的粵、閩、浙、贛等南方省市的異鄉會館和會所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歷史的印記和脈絡。這些南方商界精英的到來,雖然主要從事南貨北運和對外貿易,但是對於中外、南北經濟文化的促進和交流的巨大作用和強大慣性卻是難以估量的,至今還在影響著他們的後代子孫。如今,源之於煙臺西河入海口的煙臺港,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北方大港;當年從福建不遠萬裡而來的「媽祖」,也早已入鄉隨俗,在膠東和遼東沿海「繁育子孫」,在大連、青島、煙臺,甚至在南韓、日本,到處都可以看到「媽祖」手擎航海明燈的身影,祖國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千百年來一直在散發著勃勃生機。東海「海上絲路」是煙臺的,也是世界的;「媽祖」是福建的,也是煙臺的,更是世界的;繼承和傳承這些寶貴的經濟文化遺產,研究和發掘這些珍貴的歷史史料,對於打造新時代的世界經濟命運共同體,無疑具有深刻而長久的重大意義,其歷史和現實的借鑑意義亦不可低估。「海上絲路」是財富的源泉,振興「海上絲路」是時代的偉大構想;「媽祖」是中國人民送給世界人民「海上絲路」的「平安符」;中國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則是中國人民送給「海上絲路」的「定心丸」,有了這顆「定心丸」和這道「平安符」,新時代的未來「海上絲路」,必將如日中天,宏偉藍圖的實現便指日可待。《中國國家歷史》郵局徵訂套裝(徵訂代碼:28-474)正在火熱進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擁有全年裝!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長按識別二維碼,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