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紅藜麥植物分類屬藜科,雙子葉植物。植株呈掃帚狀,株高從幾十公分到三米不等,根系屬淺根系,序狀花序,主梢和側枝都結籽,自花授粉。種子為圓形藥片狀,直徑約1.5-2mm左右,大小與小米差不多,比小米輕,千粒重1.4g-3g,表皮有一層水溶性的皂角苷。由於其葉像鴨掌,因此英文名也叫goose foot。不同品種種子大小和顏色有差異,大多為白色、灰白色、乳黃色,也有部分品種的種子顏色為黑色、紅色、紫色等深色。臺灣紅紫色統稱紅藜,穀類紅寶石為臺灣突變種受世界重量級關注丶全球最好的紅藜品種。
紅藜麥在原產地主要分布於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厄瓜多和秘魯,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鹽鹼等特性。從海平面至4000多米都有分布,食用的品種主要種植在安第斯山高海拔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上海拔3000多米山區。
藜麥是唯一的全谷全營養完全蛋白鹼性食物,胚乳佔種子的68%,且具有營養活性,蛋白質含量高達16%-22%(牛肉20%),品質與奶粉及肉類相當,富含多種胺基酸,其中有人體必需的全部9種必需胺基酸,比例適當且易於吸收,尤其富含植物中缺乏的賴氨酸,鈣、鎂、磷、鉀、鐵、鋅、硒、錳、銅等礦物質營養含量高,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類黃酮、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膽鹼、甜菜鹼、葉酸、α-亞麻酸、β-葡聚糖等多種有益化合物,膳食纖維素含量高達7.1%,膽固醇為0,不含麩質,低脂,低熱量(305kcal/100g),低升糖(GI升糖值35,低升糖標準為55),幾乎都是常見食物裡最優秀的。
藜麥屬於易熟易消化食品,口感獨特,有淡淡的堅果清香或者人參香,具有均衡補充營養、增強機體功能、修復體質、調節免疫和內分泌、提高機體應激能力、預防疾病、抗癌、減肥、輔助治療等功效,適於所有群體食用,尤其適於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等慢性病,以及嬰幼兒、孕產婦、兒童、學生、老年人等特殊體質和生活不規律人群。長期食用,效果顯著。
藜麥符合人類對食品安全、健康、營養、天然的需求,2005年後,已經成為國際上炙手可熱的時尚健康食品。
主要分布在我國山西(乳黃、灰白)、雲南(雲藜一號甜白藜、淡紅藜)、青海(灰白、乳黃)。紅紫藜分布臺灣屏東,臺東山區為原住民文化遺產且為主要糧食品類產品。
今年曾老師把臺灣紅藜麥帶到了我們遼寧哦,地址就在遼寧清原滿族自治縣大蘇河鄉紅河谷漂流森林往前二公裡處,御花園(臺灣)紅藜觀光園區9月5日—10月5日起可以到農場進行參觀哦!滿山遍野紅透半邊天,秋天賞楓節紅藜谷非常美
有機認證證書
臺灣傑農有限公司位於遼寧省撫順市紅河谷原始森林(遼寧省目前僅存的原始森林)保護區內,中科院的森林試驗站建設在這裡,本地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0%以上,生態環境,水,空氣品質優,經中科院森林試驗站檢測,這裡的負氧離子≥1500/cm³,最高達到9000cm³,PM2.56≤5μg/m³,遠遠超過聯合國標準,是個天然的大氧吧,孕育出200畝臺灣優質的紅藜麥。
在原始森林區域內,自然生長著紅蘑、榛蘑、榆蘑、木耳、猴頭菇、人參、龍膽草等。
臺灣傑農就是大自然的搬運工,把純粹的野生有機食品送到消費者的餐桌,讓您在喧囂的大城市,品味來自於原始森林的健康食品。
此圖是曾老師拍攝於紅河谷臺灣紅藜麥種植區,從圖中可看出臺灣紅藜麥在這片土地長勢不錯,蔥蔥鬱鬱中透著紅色的藜麥穗..
「地塊選擇」
種植紅藜麥要選擇平地小氣侯寒帶地區或海拔100,2500~3500米地勢較高,陽光充足,通風條件好,肥力較好的嶺地、二階地。嚴禁在陰暗溼潤、通風採光條件差的河灘地、溝坎地栽種,地塊土壤最好選擇紅粘土或紅砂土。
「輪作倒茬」
紅藜麥不宜重茬,連作一片病害嚴重,雜草多,土壤中的營養要素消耗量大,易造成「歇地」。因此,選擇合理輪作倒茬易於紅藜麥豐產豐收。擬以蕎麥、糯玉米與小米輪作倒茬前茬以大豆、薯類最好,其次是玉米,高梁,向日葵、蓖麻較差,輪作年限至少二年。
「精細整地」
紅藜麥種植於旱坡嶺地帶,提高雨水利用率至關重要。早春土壤剛解凍,趁氣溫尚低,土壤水分蒸發慢的時候,施足底肥,達到土肥融合,壯伐蓄水。播種前每降一次雨及時耙耱一次,做到上虛下實,乾旱時只耙不耕,並進行壓實處理。
「施足底肥」
肥料種類應為高溫發酵處理後的羊糞,其次是農家有機肥。嚴禁使用化學肥料,包括無機肥,如硝酸磷等。基肥在播種前結合深耕整地一次施入,一般以農家肥為主,如將磷肥與農家肥混合漚製作基肥效果最好。基肥以秋施或早春施入較好。
追肥增產作用最大的時期是抽穗前15~20天的孕穗階段,一般以純氮5公斤/畝左右為宜。氮肥較多時,分別在拔節始期施「座胎肥」,孕穗期追施「攻粒肥」。在紅藜麥生育後期,葉面噴灑磷肥和微量元素肥料,也可促進開花結實和子粒灌漿。
「播期」
播種期一般應選在5月中旬左右(溫度在15℃—20℃為宜),最好是在雨後播種或看天氣預報雨前兩天播種。切忌早播,要使穀子的花期避開陰雨天。
「播量」
每畝用量要以0.3-0.4公斤為宜。留苗9000—10000棵左右。
「播深」
播種深度1-2釐米左右。過深出苗困難,過淺不利防旱防倒。
「播種方式」
一般使用耬播,也可採用新研製的精播耬播下種。行距40-50釐米左右,株距25-30釐米左右。
「苗期管理」
查苗補苗
紅藜麥出苗後,要及時查苗,發現漏種和缺苗斷壟時,應採取補種措施:一是將種子浸入水中3-4小時撈出,用溼布撈出,用溼布蓋上,放在20-25攝氏度處,悶種10小時以上,開溝補種,二是對少數缺苗斷壟處,可在4-5葉時,雨後移苗補栽,對移栽穀苗,連續三天早晚用水澆苗,保證成活率。
間苗定苗
藜麥出苗後應及早間苗,並注意排拔除雜草。幼苗長到10cm時,進行第一次間苗,可適當多留苗,留好苗幼苗長到20-30cm時,進行第二次間苗,留壯苗,保全苗,合理密植。
中耕除草
這是培育壯苗的關鍵,紅藜麥幼苗生長緩慢,忌諱草荒,第一次中耕結合間苗進行,應掌握淺鋤、細鋤、破碎土塊,圍正幼苗,做到深淺一致,草淨地平,防止傷苗壓苗。中耕後如遇大雨,應在雨後表土稍幹時破除結板。
「中期管理」
清壟
在8片葉齡時進行,逐壟逐株檢查,將行中雜草、病株、殘株拔掉,提高整齊度,苗腳利索,通風透光。
深耕
紅藜麥從拔節期起,進入旺盛生長階段。隨著溫度的升高,莖稈生長速度加快,在清壟後,應進行深中耕,刨斷部分側根,促進根系發育,控制基部經節的生長,使莖稈粗壯,防止後期倒伏。
培土
將行間草除盡,進行根部培土,促進頸部經節、次生根的生長,增強植株的支持能力,有利於防止後期倒伏。
「後期管理」
在成熟期從苗期生長至成熟收穫期約120天左右,畝產450至600斤左右,要嚴防麻雀危害,及時收穫,防止谷穗隨風相互磨損脫粒,造成損失。
去雜去劣。為保證有機藜麥高品質,收穫前必須將病穗、雜株去掉。
「適時收穫」
當谷穗變黃斷青、籽粒變硬時,即可收穫。以地塊單收、單打、單保貯的方式進行。
「貯藏」
採取中心集中恆溫倉貯。
「運輸」
運輸工具要清潔、乾燥,有防雨設施。嚴禁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有異味的物品混運。
主要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適時播種」
不得早播,最佳時間為穀雨節後十天期內,目的是為了使藜麥的開花期避開連陰雨季,保持充足的日照光曬,防止藜麥瘟病。這同農諺「曬出米,淋出秕」相一致。
「田間後期管理」
即紅藜麥抽穗後,要拔除病株,去雜去劣。預防白髮病,是將拔除的病株選離基地深埋或燒掉。
「輪作倒茬,越冬防止」
秋耕壯壟強調深耕,揀淨穀茬,清除幼蟲和蟲卵。
眾所周知,紅藜是臺灣的知名產物,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為紅藜的主要種植周期,種植之後的第十三周開始轉色,屆時可以就可以觀賞著名的紅藜花海了!
臺灣地區又以臺東的紅藜花海最為著名,小編為夥伴們搜羅了七大最佳觀賞秘境!
太麻裡鄉拉勞蘭小米工坊
金峰鄉嘉蘭村示範種植區
大武鄉金龍湖休閒遊憩區
達仁鄉土坂村
達仁鄉安朔村
大武鄉大竹村
金峰鄉歷坵村
那麼大陸的夥伴們一定非常嚮往紅藜花海吧~~沒關係,遼寧清原滿族自治縣大蘇河鄉紅河谷漂流森林往前二公裡處,御花園(臺灣)紅藜觀光園區紅藜麥滿山遍野紅透半邊天,秋天賞楓節紅藜谷非常美,夥伴們期待的紅藜花海9月5日—10月5日後就可以入園參觀了哦!
墨西哥藜麥沙拉手卷
材料:
3/4 紅杯藜麥(泡 6 - 8 小時)、
玉米片、墨西哥酸辣醬
烤玉米仁、芝麻菜(綠葉蔬菜)、
櫻桃番茄+青椒丁、橄欖油
豆腐乾、半個牛油果
製作方法:
1. 紅藜麥泡發後煮熟
2. 將以上食材切成丁加入橄欖油,拌勻製成沙拉
3. 在玉米面餅上塗上墨西哥酸辣醬,再把沙拉卷在中間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