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被遺忘的古老食物
藜為藜科藜屬植物,鹽山俗稱灰菜、灰灰菜。
藜是人類先民最早的食物,它和水稻在6000多年前就被印加文明馴化,進行大面積的人工栽培。《說文》有「聚橡慄藜藿而食之」,而《韓非子-五蠹》「堯王天下也……糙粢之食,藜藿之羮」,藜藿之羹指的是粗劣的飯菜。而現代科學研究,藜的種子藜麥富含維生素、多酚、類黃酮類、皂苷和植物甾醇類物質,具有高蛋白,所含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佔83%,還是低果糖低葡萄糖的食物。藜麥被稱為「世界糧食之母」,是目前人類糧食食物中,唯一單種作物即可滿足人類所有營養需要的作物,2013年聯合國欽定為國際藜麥年,以強調糧食安全和營養的均衡,早在上世紀80年代,NaSa即把藜麥作為航天食品被帶往天空。
2018年8月下旬和朋友去壩上草原,高海拔的壩上己是颯颯寒意,草原己過了最美的時候,但天是瓦藍瓦藍的,白雲絲做的般純潔,清新脫俗的遠方田野一片片高高的植物,葉片或紅或黃或紫,粗壯的莖杆舉著同樣彩色的果穗,雲蒸霞蔚般充滿你的視野,同行茫然不知何物之時,我「賣弄」的告訴他們這是藜麥,其實我也是現學現賣,2017年兒子高考陪讀時新認識的同樣陪讀的滄州朋友,他送了我兩袋藜麥,讓給孩子熬粥補充營業,我才對藜麥有所了解,不只是壩上地區,青海新疆都有大面積種植。過來只有航天員享用的高大上食物,已經進入到我們尋常百姓家餐桌。
作為救荒食物,食藜的傳統伴隨了生產力極度低下的農耕時代。《詩經 小雅 十月之交》是周幽王時期一個小官,因不滿當政者不顧社稷安危只顧中飽私慾而作的一首政治哀怨詩,詩中有地震有洪水有暗無天日的日食等天災,也有「徹我牆屋」,拆我牆屋的人禍,造成民不聊生,「田卒汙萊」,詩經中的萊就是藜,此時的萊,肯定是田野的雜草,想來「烽火戲諸侯」的幽王時代,遇這樣的天災人禍只能食萊充飢。唐王維有:"積林空雨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的詩句,也是貧困勞動者粗糙的食物,恐怕所食之藜仍是野生的「瓜菜代糧」的藜。明朝李東陽有:"黎新尚可蒸,藜老亦堪煮。明年幸強健,柱杖看秋雨」。官至吏部尚書、少師兼太子太師的李東陽所食嫩可蒸、老堪煮的藜,覺得應是人工馴化栽培的藜,想來明初葉己由印加文明的墨西哥引進栽培的藜了,因為同期由墨西哥引進的玉米,至明末己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學生時代讀的課本中有紅軍長徵過草地時,為尋找可吃的野菜,賀龍元帥身先士卒,嘗藜中毒的文章,年代久遠文章細節想不起來了。
兒時困難時期鹽山東部鄉村有「吃銀子燒荊條」的鄉親們苦中作樂的調侃,這裡「金條」是「紅荊條」的諧音,學名叫檉柳的植物,是一種極耐鹽鹼的灌木,除編筐外是很好的薪材;而「銀子"是黃菜(黃須菜)的種子,父老們叫它「黃菜仁子」(「仁」家鄉讀做「銀」,如「葵花仁子」叫做「葵花銀子」),兒時的黃菜是不允許現在這樣採青嫩食的,它集中生長在鹽山東部馬村等地,父老們約定成俗地從它發芽到結籽這段時間進行「封窪」,如同現在5月到10月這段時間渤海的禁漁。葉老籽熟時,才統一開窪的,整株的黃菜砍下,用獨輪車推回家,莖幹垛起是燒柴,老葉用木杈抖落揚淨曬乾貯存,吃時清水發泡,和上一些玉米面,蒸不成個的粑拉子,吃時粗礪的硬,而母親總是說兒時的我吃它經常拉不出屎來,要用細棍捥。黑褐色的黃菜仁子可以榨油,為貧瘠的生活添點油星。
囉嗦這麼多,是為了說明藜科植物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100多屬1500多種植物,知名度高的有菠菜和甜菜,由於它對鹽鹼和半荒漠化有強大的適應性,從而在鹽山田野上有了它顯赫的家族,除田野裡的灰菜外,還有剛才說的黃菜以及和黃菜長的很像俗稱蘆蓬的鹼蓬。它耐鹽鹼到什麼程度,十月後你到東營,當地朋友會邀你乘船沿入海口深入到黃河的黃濁和海洋的湛藍交匯處,入海口兩側正演繹著滄海變桑田的現實版,那號稱紅海灘的站立在海水中的植物,就是藜屬的兄弟們,是它們耕耘著初為桑田的仍充滿鹽分的新生陸地,隨著陸地的抬高,土壤裡鹽分被雨水被黃河水衝淡,然後有了高挺的草本蘆葦,再後有了耐鹽鹼的柳榆,逐漸新生的退海地成為千裡沃土,有了稻麥和百果,最後有了人間煙火,有老了以鹽鹼命名的古老的鹽山。
好了,丟掉拗口的學名藜,讓我們來說說乳名叫灰菜的它吧。作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灰菜,莖直立多分枝,光滑有稜和綠或紫的條紋,葉呈菱形、三角狀或卵形,葉互生,葉柄較長,基部葉片較大,邊緣有波狀齒,莖上部葉片較狹窄,全緣或微齒,葉背有粉粒,初苗時中心葉有紅心的,但整體感覺灰撲樸的,撫摸嫩葉有絲絨般滑嫩的質感。花頂生或腋生,花朵害羞般低調,低調的肉眼看不出花瓣在哪裡,但就是這個不起眼的母親,一旦孕育子實花兒不但不會凋零,原先低調的看不到瓣的花被片會增大變的肥碩,最終形成一個五稜的硬果,緊緊地把種子保護其中,種子橫生,雙凸鏡形,深褐或黑色,披亮光。眾多花朵簇擁著形成一個圓錐形花序,繼而成為果穗,或紅或粉或紫地匯成一片彩霞。灰菜整株高達30一120公分,鹽山田野有一種叫「大灰菜」的,植株更加高大粗壯,高可沒身,整體感覺最像壩上種植的藜麥。兒時的記憶中鄰居種在院子裡,高高大大的,秋後莖杆半木質化,砍了給老人當拐杖,我也種過,但沒成為柺材,現在想來,庭院種一棵「大灰菜",絨般綠葉,心葉紫紅,整株挺立,果穗鮮豔,應是不錯的觀賞綠植。《中國植物志》中的杖藜,其整株高達3米,莖基部直徑五公分,這樣的高度和粗度無疑最適合作拐杖,《中國植物志》有杖藜「嫩苗可作蔬菜,種子可代糧食用,莖杆用作手杖(稱藜杖)」的記載。而李時珍《本草綱目》在「藜」條目的釋名部分提到了藜別名「紅心灰藋」,想來就是鹽山叫做「大灰菜」的紅心灰菜。古籍中紅藜(紅心灰藋)做杖藜的佐證比比皆是,《全宋詩》有文彥博詩:"燕居堂北虛閒地,藜藿森森欲柱天。中有紅梨最翹秀,削成鳩杖佐衰年。」這裡「紅梨」為「紅藜」之誤,唐王績《北山賦》有「紅藜促節之杖,綠籜斑文之冠」。可見古人絕少用木杖的。
鹽山這種叫「大灰菜」的藜屬植物應該是杖藜,現在很少見了,而更多的則是低矮的幾十公分的灰菜。不經意間,田間地頭、甚至村裡空地、住宅小區就發現它的存在,往往不是單株存在,總是成片成片的,灰頭土腦的葉片,片刻便會掐一把嫩葉,洗淨做湯涼拌皆可,莧菜般嫩滑的口感,但由於有微毒不可多食。
藜具有清熱祛溼、解毒消腫、殺蟲止癢的功效,適用於疝氣、齲齒痛、溼疹、疥癬、白癲風、瘡瘍腫痛、毒蟲咬傷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