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電池商用車:尼古拉能複製特斯拉的神話嗎

2020-12-27 網易科技

(原標題:深度|風口上的燃料電池商用車)

21財經APP錢伯彥 法蘭克福報導

特斯拉的成功可以被複製嗎?答案是肯定的。

美股的神話仍在繼續。繼納斯達克指數無視美國疫情再度失控的利空消息創下新高之後,特斯拉的市值也在美東時間6月10日正式超過豐田集團,問鼎世界市值第一大車企的寶座。

對於美國傳統三大車企的福特和菲亞特·克萊斯勒而言,在市值上被特斯拉遠遠甩在身後還只是噩夢的序曲。如今新的追兵將至。

尼古拉神話:第二個特斯拉?

一家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新車企——主打電動和燃料電池商用車的尼古拉(Nikola Motor),

市值已經穩定在230億美元關口,其市值甚至一度突破過320億美元大關,而福特汽車的總市值也不過約為280億美元。

此時距離尼古拉公司成立還不到5年,距離尼古拉登陸納斯達克甚至不到一個月時間,而尼古拉的營業收入更是零美元。

不過,沒有業績並不影響資本市場對尼古拉的一致看漲。

尼古拉並不像特斯拉一樣穩紮穩打地選擇了傳統的首次公開上市,而是通過與名不見經傳的VectoIQ合併之後借殼上市。僅僅是在兩家公司合併的小道消息傳出後,VectoIQ股價就開始瘋狂的單邊上漲,一路從10美元/股上漲到30美元/股。

6月4日起,以股票代碼NKLA正式登場的尼古拉股價上漲更加一發不可收拾。短短一個星期之內便從34美元/股漲到最高點的近80美元/股。之後尼古拉的股票甚至還一度因為股價波動太大而被暫停交易,但這顯然並不足以打擊多頭們的信心。截至發稿,尼古拉的股價仍然穩定在70美元/股上方。

尼古拉憑什麼可以與百年車企福特在市場上掰手腕?

答案是其兜售的商用車電動化願景。

尼古拉自從2016年便連續公布了三款車型,分別是續航裡程達1900公裡的動力電池與燃料電池混動版的Nikola One;續航裡程1100公裡的燃料電池版Nikola Two以及續航裡程為500公裡的純動力電池版Nikola Tre。

雖然尼古拉目前並沒有任何售車帶來的營業收入,但是根據公司執行長彌爾頓(Trevor Milton)透露的數據,尼古拉已經收到了超過14000輛的巨額訂單,總金額超過100億美元。

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會是下一個特斯拉嗎?

除了將自己定位為科技公司和行業顛覆者,股價增長速度遠快於業績水平之外,尼古拉與特斯拉的相似程度僅從公司名稱就可窺見一斑。

作為二十世紀前葉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馬斯克借用了尼古拉·特斯拉的姓氏,尼古拉則撿走了這位發明家的名。這似乎也暗示著,特斯拉和尼古拉合體就可以像這位發明家一樣,在乘用車和商用車兩端徹底顛覆整個汽車行業。

從某種程度而言,尼古拉比特斯拉夢想更大。畢竟當特斯拉的市值突破200億美元大關時,特斯拉的Model S和Model X已經接近量產階段。這也給了彌爾頓極大的信心,以至於彌爾頓對於成為商用車領域的下一個特斯拉毫不避諱,甚至還將手直接伸到了老大哥特斯拉的兜裡。

除了Nikola One/Two/Tre之外,尼古拉的下一個計劃就是在2022年開始生產其第四款產品:混動皮卡Badger。目前這款皮卡的最終數據和設計仍未確定,尼古拉預計將於今年秋季正式召開發布會。

與Nikola One類似,Badger的混動同樣是指動力電池和燃料電池的混合技術。該款皮卡預計將配備有160 kWh的電池組以及8公斤的燃料電池儲氫罐,在動力輸出不超過455匹馬力的工況下預計續航裡程將達到驚人的960公裡。相比之下,與Badger市場定位幾乎相同的特斯拉Cybertruck不僅在外觀設計上毀譽參半,Cybertruck一度作為賣點的800公裡續航也顯得黯然失色。

雙方在定位同樣衝突的商用車領域也矛盾重重。兩年以來,特斯拉和尼古拉一直就特斯拉的電動卡車Semi在設計上是否抄襲尼古拉的設計而對簿公堂。該訴訟至今仍未完結。

尼古拉的混動皮卡Badger

作為老前輩的馬斯克對於後起之秀尼古拉也一直嗤之以鼻。注重成本控制的馬斯克對於昂貴的燃料電池技術並不看好,並在其社交媒體帳號上將Fuel Cells直接稱為Fool Cells。

除了技術路線不同之外,尼古拉選用的商業模式也和特斯拉大相逕庭。

尼古拉沒有選擇以超級工廠帶動生產、線上銷售為主的一條龍模式,而是選擇了類似ARM的僅掌控研發環節,外包生產、銷售與售後的模式。至於傳聞中尼古拉將於2023年在亞利桑那州開建自有工廠的計劃至今仍未最終確定。

目前能夠確定的是,尼古拉已經與依維柯確立了合作關係,並計劃於明年起在依維柯的德國烏爾姆工廠量產其電動卡車Nikola Tre,燃料電池卡車Nikola Two也將於2023年起從依維柯工廠駛下產線。德國的烏爾姆位於傳統汽車基地斯圖加特和慕尼黑正中間,也是戴姆勒旗下商用車品牌EvoBus的生產基地,周圍配套企業和基礎設施極其完善,預計烏爾姆的依維柯工廠分配給尼古拉的產能可以達到每年35000輛。

至於燃料電池所需要的加氫站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尼古拉也沒有選擇類似特斯拉的自建充電樁方案,而是選擇了與挪威電解制氫公司Nel合作,由後者在全美範圍內建設700個加氫站。

傳統車企陸續押寶

就猶如特斯拉逼迫著傳統車企們推進電動化一樣,尼古拉的迅速崛起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傳統商用車製造商加入了燃料電池大軍。

歐洲最大的兩家商用車製造商戴姆勒與沃爾沃集團(Volvo Group,區別于吉利控股收購的Volvo Cars)已經在4月21日宣布將在年底之前成立股比50:50的合資公司,共同研發燃料電池商用車。

根據雙方的計劃,合資公司的研發重點將是佔到燃料電池組件成本約三分之二的燃料電池堆(Stack),並希望能夠在2025年至2030年之間實現量產。戴姆勒甚至希望能在25年之內將商用車產線全部燃料電池化。

為此,戴姆勒集團不僅將向合資公司注入戴姆勒商用車公司內所有的燃料電池資源和技術,也將把梅賽德斯品牌旗下的Fuel Cell GmbH一併劃入新成立的合資公司。這也意味著戴姆勒已經將燃料電池技術完全押寶在商用車領域。

除了戴姆勒和沃爾沃之外,在燃料電池商用車上押寶的還有日本和韓國。

豐田早在2017年便與美國Kenworth公司合作生產燃料電池卡車,並已經於洛杉磯港和長灘港進行了數萬英裡的測試和試運營,目前該項目的測試卡車已經升級到了第三代,續航裡程也已超過500公裡。此外,豐田還和日野汽車(Hino Motor)合作研發續航超過600公裡的新型燃料電池卡車。該款車型直接沿用了日野Profia的底盤和車身,動力系統則簡單粗暴地堆疊了兩套豐田未來(Mirai)的燃料電池組件。

豐田還在6月7日宣布與北京億華通科技、北京汽車、一汽集團、東風汽車和廣州汽車等五家國內企業合作設立名為「FC聯合研發項目」的合資公司,共同開發燃料電池技術。

不甘人後的還有韓國現代。現代獨立研發的燃料電池卡車H2 Xcient自今年2月起已經在瑞士路試多時,並計劃在今年交付46輛該車型給瑞士當地物流企業,預計其總產量在2025年之前將達到1600輛。

同樣積極入場的還有全球最大的零部件企業博世集團。除了將負責為尼古拉供應燃料電池組件之外,博世同時也與瑞典的Powercell展開合作,計劃在2022年之前開啟燃料電池的量產階段。

現代的H2 Xcient

氫能風口會是救命稻草?

昂貴的質子交換膜、無法保證的氫氣安全性、欠缺的加氫站基礎設施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一直以來都制約著燃料電池車的商業化前景。

尤其是在乘用車領域,自從戴姆勒1994年推出首款可量產的燃料電池乘用車Necar之後,便再無下文。直到2018年底,戴姆勒才撿回該技術,推出了GLC F-Cell。遺憾的是,燃料電池版本的GLC在今年年初就已經被戴姆勒宣布放棄,將不會再有後續型號的研發。

老對手寶馬也通過2000年漢諾瓦世博會時積攢的技術在2006年推出了燃料電池版本的新7系:Hydrogen 7,並免費給予政府官員一個月的試駕權,但該車型最終依然無疾而終。

即便是在燃料電池乘用車領域發展最快的韓國現代Nexo和豐田未來Mirai兩款車型,2019年全年銷量也分別僅有4818輛和2407輛。事實上,2019年全球的燃料電池乘用車銷量也不過7500餘輛,這個數字與新能源乘用車221萬輛的銷量相比實在微不足道。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年度數據顯示,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產銷國,2019年全年的燃料電池汽車產銷也僅為2833輛和2737輛。雖然同比增長了接近80%,但是與全年乘用車2100萬輛級別的產銷數字或12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銷數字相比,也只是零頭裡的零頭。

不過,燃料電池在乘用車領域遲遲無法打開局面的同時,商用車領域卻為其打開了一扇門。

針對商用車愈發嚴格的環保要求以及動力電池技術在商用車領域的不適用性是燃料電池迎來新生的兩大背景。

以全球最注重主動環保的歐盟為例,它已經明確所有境內的商用車製造商必須在2025年將其產品線的平均碳排放水平下降至2019年的85%,該比例到2030年將進一步下降至70%,否則將面臨高昂的罰款。

不同於乘用車製造商們押寶動力電池、堅定地推動電動化戰略,電池沉重的質量卻制約著商用車製造商們的電動化路線。

戴姆勒早在2016年便推出了旗下第一款量產版的電動卡車eActros,但是大量地堆積笨重的電池組導致其續航裡程僅為200公裡,實際載重量還縮水了將近一半。而一輛總重為40噸的柴油機版本重卡的續航裡程卻是約2500公裡。雖說燃料電池版本重卡500至1000公裡的續航裡程也僅僅是五十步笑百步,但是僅需要數分鐘的加氫過程顯然比漫長的充電更有優勢,這對注重銷量的物流企業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因此負責戴姆勒商用車業務的董事會成員馬丁·道姆(Martin Daum)一開始就明確了商用車短途運輸用動力電池、長途運輸用燃料電池的基本路線。

與此同時,曾經制約燃料電池技術的氫能產業鏈也即將迎來變革。6月10日,德國公布了《國家氫能戰略》,將投入90億歐元投資整條產業鏈。藉助即將接棒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契機,德國也將推動歐盟在7月8日出臺《歐盟氫能戰略》。

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日本政府也希望藉助明年東京奧運會展示氫能國家的概念。豐田的一系列燃料電池車型也將作為奧運會的獻禮之一。

6月17日,尼古拉執行長彌爾頓回應了來自彭博社的質疑,公開承認2016年發布的Nikola One其實並沒有安裝燃料電池組件甚至是傳統結構,當年的狂歡背後僅僅是大號的模型。

不過,似乎尼古拉股價絲毫未受到該消息的影響,反而進一步站上70美元/股大關。或許,資本和氫能戰略推動下的燃料電池新一波狂歡還將持續很久。

(作者:錢伯彥 編輯:張若思)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氫燃料電池零排放夢想,離成功還差幾個特斯拉?
    雖然無數人質疑現在的特斯拉就是一個巨大的泡沫,但這依然沒有阻擋它前進的步伐。而對於那些同行業競爭的車企而言,想要在傳統鋰電池新能源汽車領域趕上甚至超越特斯拉,顯然難度是非常巨大的。此時,尚未成為主流,且擁有無限光明未來的氫燃料電池,就成了它們的希望。
  • 特斯拉出皮卡之後 貨車界出了個尼古拉
    也許不久後再談論尼古拉·特斯拉時,人們想起的會是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以及尼古拉創始人米爾頓。雖然和特斯拉一樣,尼古拉(Nikola)也是一家汽車公司,但彼此之間又有很大的不同。尼古拉主打重卡、皮卡和全地形車三個系列的產品,均採用純電和氫燃料作為驅動能源。
  • 尼古拉「虛假宣傳」陷危局
    ■■■ 昔日風光無限  尼古拉總部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與特斯拉一樣,名字同樣來自於著名物理學家尼古拉·特斯拉。公司主打燃料電池卡車業務,因此被外界形容為「卡車界特斯拉」。米爾頓也曾公開表示,「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夠超過馬斯克,而我是其中之一。尼古拉會成為重型卡車領域的開拓者。」  從成立之初,尼古拉就被美國資本界寄予厚望。
  • 蘋果造車,能終結特斯拉神話嗎?
    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已經不是電池和石油的燃料之爭,而是汽車的數位化智能化,未來汽車不僅要考慮能源驅動問題,更多的是科技密度和用戶體驗,就像智慧型手機對傳統手機的顛覆那樣。 01 造車會是蘋果的新引擎嗎?
  • 氫燃料電池靠譜嗎?上汽大通發布EUNIQ 7燃料電池車
    今天,上汽大通EUNIQ7氫燃料電池MPV在上海正式發布,這是全球首款燃料電池MPV。據悉,上汽集團還將在2025年前,新推出十款燃料電池整車產品。作為國內最早布局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的車企,上汽早在2001年便啟動鳳凰一號燃料電池汽車項目;2014年,榮威750 燃料電池轎車成為國內首款實現公告的燃料電池汽車;2016年,榮威950燃料電池轎車成為國內首款實現公告、銷售和上牌的燃料電池轎車。何為氫燃料電池車?
  • 尼古拉:Tre型卡車將在依維柯工廠生產
    小王侃車油門一轟,整個村都知道我出門賺錢了。目前,除了傳統車企,在歐美製造新能源重卡的品牌不多,有我們較為熟悉的特斯拉以外,還有尼古拉。美國尼古拉汽車公司是一家研發生產新型電動重卡的企業,2016年他們向外界展示了其氫燃料電池重卡——尼古拉1(Nikola One)。隨後更新升級推出了尼古拉2(Nikola Two),這兩款重卡都是適用於北美市場的車型,並且完整的實車已經發布。
  • 梅賽德斯-奔馳GenH2卡車:能跑1000公裡的氫燃料電池卡車來了!
    從事氫燃料技術數十年的戴姆勒公司正在開發一種燃料電池半掛車,每輛燃料車的行駛裡程可達1000公裡,並正在開發新一代電池卡車。目前,為了遏制重型汽車的柴油和碳排放,燃料電氣化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兩個燃料電池各自提供150千瓦電力,還有一個70千瓦時的緩衝電池可提供高達400千瓦電力。通過這種方式,燃料電池車的典型特點是在加速或傾斜時,電力電池吸收峰值負載,而燃料電池的設計更多地是為了滿足持續行駛時的電力需求。戴姆勒卡車強調,在燃料電池的開發方面,它與「一個合作夥伴」進行了合作。
  • 燃料電池風起2021:一個超越鋰電的新能源「高維戰場」?
    而Mirai所在的燃料電池賽道恰恰擁有這一切:燃料電池加氫站,可以憑藉東亞基因的超強基建效率,無限複製;而燃料電池車製造端則可以依賴豐田低成本大規模製造能力。而從社會影響看,燃料電池排放效率和環保程度甚至要比電動車還高,更容易受到社會追捧。
  • 特斯拉股價創21%最大跌幅;通用汽車入股尼古拉11%股份
    9月以來的一周時間內,特斯拉累計跌幅超30%,總市值較月初最高點蒸發16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過1萬億元。通用汽車入股尼古拉11%股份通用汽車9月8日宣布與Nikola公司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將Ultium電池系統和Hydrotec氫燃料電池技術的應用推廣到Nikola旗下產品。
  • 燃料電池風起2021:一個超越鋰電的新能源「高維戰場」
    在2019年特斯拉的股東大會上,馬斯克為了噴燃料電池,更是玩起了諧音梗:Fuel Cell(燃料電池)實際指的是Fool Cell(蠢貨電池),是「一大堆垃圾」;然後馬斯克說說,燃料電池汽車的想法是「令人震驚的愚蠢」,「根本不可能成功」。在馬斯克的敘事體系裡,中國造車新勢力大多屬於抄貨;而豐田燃料電池則是完全另一個星球的怪物,要徹底打爆批臭。
  • 尼古拉究竟是什麼來頭?
    6月4號,電動和氫燃料電池卡車製造商尼古拉(Nicola)在納斯達克上市,其股價周一暴漲103%,盤後又上漲30%,一度達到95美元,市值超越了擁有117年歷史的福特汽車公司。這個尼古拉究竟是什麼來頭?
  • PK特斯拉(TSLA.US),全球首個上市氫燃料整車企業Nikola(NKLA.US...
    隨著氫燃料重卡製造商Nikola(NKLA.US),即將登陸納斯達克,發明家Nikola Tesla將有兩家上市公司了,也代表著氫燃料電動與蓄電池純電動,在乘用車和商用車領域的全面PK。在二級市場,Nikola的表現,會是下一個特斯拉嗎?
  • 從賈躍亭到尼古拉,拉大旗作虎皮,不是造車應有的態度和精神
    在北美地區,有一家造車新勢力和特斯拉齊名,它主打燃料電池卡車業務,命名同樣來自著名物理學家尼古拉·特斯拉。沒錯,這個品牌叫尼古拉。從成立之初,尼古拉就被美國的資本界寄予厚望。大家都認為這家初創公司能夠通過自身高新技術的運用,掀起一場改變傳統能源形式的革命。
  • 從SCG叫板特斯拉說起:燃料電池和純電都各有什麼優勢?
    相比燃料電池車,純電動車最大的優勢自然在於結構簡單、可能出現的故障也相對固定:它們不需要再添加燃料箱和燃料電池,需要安排的核心部件無非在於三電系統。由此再進一步,純電動車的自重(或者至少重量分布)大概也能佔點便宜。
  • 2500輛垃圾車合作終止,氫能汽車第一股尼古拉變成獨腳獸
    但對於一家沒有產品、依靠商業模式預期支撐估值的氫能第一股尼古拉來說,這就算是個壞消息。畢竟,氫能燃料電池汽車本質是製造業,貨幣潮水退去,沒有產品、沒有巨頭公司站臺、又缺少市場訂單加持的尼古拉如同裸泳!如果按照這個水平比較,尼古拉股價處於夏季那波巨幅上漲之後的最低水平。原因是這波行情不炒概念,炒業績如表1所示:海外多隻燃料電池股票股價持續上漲的背後,是燃料電池企業業績的快速上升和全球範圍內氫能產業發展趨勢的確立。表1 企業營收狀況 單位:億美元
  • 美國電動卡車尼古拉創始人放棄價值1.66億美元股權和董事會席位
    尼古拉表示,米爾頓的職務將由史蒂芬·吉爾斯基(Stephen Girsky)接替。吉爾斯基曾是通用汽車的高管,目前也是尼古拉的董事會成員。據悉,米爾頓擁有尼古拉約三分之一的股份,這構成了他的大部分財富。他的辭職導致尼古拉股價暴跌。
  • 2020年燃料電池行業研究報告|燃料電池|燃料電池汽車|氫能源|氫...
    燃料電池的產業化應用,尚處於中長期能源戰略布局的地位。商用車領域燃料電池驅動定位為輔助能源:濰柴動力董事長譚旭光表示:發展新能 源車並不是要完全取代柴油車,而是應用在適合採用新能源車輛的工況中。比如城 市公交、港口牽引車等,推廣新能源車輛,使其與柴油車搭配工作,能夠兼顧經濟 效益與社會環保。
  • 外國車企正在積極布局中國的燃料電池市場
    據報導,大眾和比爾·蓋茨支持的初創公司Quantum Scape本月初宣布,其最新固態電池能將電動汽車續航裡程提高80%,可以在15分鐘內充滿80%電量;該電池在續航裡程為300英裡(約480公裡)或更高的車輛上搭載,正常使用壽命將達到12年左右。
  • 科技眼丨全新Mirai能否讓氫燃料電池車離我們更近?_易車網
    但時至今日,即便是特斯拉這樣的頭部電動車企,也始終無法拿出一個更高效、可商用的電池解決方案,導致續航、充電等問題一直是行業的困擾。因此,也一直有車企和業內人士提出疑問:「傳統純電動汽車(BEV/EV)真的是最佳的發展路徑嗎?我們是否還有PlanB呢?」
  • 美股氫能源汽車尼古拉飆漲40%,國內氫燃料電動車重磅規劃發布
    《科創板日報》(上海,研究員 何律衡)訊,儘管周二(8日)美股全線重挫,特斯拉更是跌幅超20%,但氫燃料電動卡車製造商尼古拉(Nikola)卻大漲超40%。消息面上,通用汽車將持有尼古拉11%的股份,並有權在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下提名一名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