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建釗,1958年生,禹州市鳳山鈞窯窯主,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鈞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鈞瓷人物
圖為「群英薈萃 獅愛童行」中韓藝術品慈善拍賣會現場。
「下面這件鈞瓷是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張建釗的作品《梅瓶》,起步價1萬元,每次報價2000元。1.2萬、1.6萬、2萬……3.4萬、3.6萬,3.6萬一次、二次……」6月18日晚上,在青島市凱悅大酒店舉行的「群英薈萃·獅愛童行」中韓藝術品慈善拍賣會上,鳳山鈞窯鈞瓷大師張建釗的煤燒作品——《梅瓶》以3.6萬元拍出,被天津市一位鈞瓷收藏家收入囊中。在此之前,張建釗大師的另一件珍品《虎頭瓶》在北京舉辦的一次藝術品春拍會上,以20萬元的高價成交,被大連的一位藏家買走。
「在目前鈞瓷銷售市場疲軟的情況下,張建釗大師的作品之所以能逆勢而上,主要是因為他堅持傳統煤燒工藝,器型端莊,釉色瑰麗,釉質溫潤如玉。正如古人有詩讚曰:『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煙光凌空星滿天,夕陽紫翠忽成嵐。』」神垕著名鈞瓷藏家任俊偉說。
鳳山鈞窯坐落在禹州市禹神快速通道13公裡處張灣村,以當地鳳凰山命名。山雖不高,但鬱鬱蔥蔥,十分靈秀。在外名氣頗大的鳳山鈞窯更像一座農家院落,嫋嫋青煙,花木相掩,一派田園風光。
張建釗大師近影。
張建釗今年57歲,高高的個頭兒,說話慢條斯理,常常帶著溫和的微笑,頗像一個潛心執教的教師。在這個遠離喧囂、略顯寧靜的院落裡,張建釗為了他心中的鈞瓷夢,默默耕耘,不問收穫。許多認識張建釗的藏友總會關注這樣一個問題:既非出生神垕瓷區,又非鈞瓷傳人;既沒有鈞瓷世家的光環,又沒有陶瓷院校的科班學歷,張建釗為什麼能在眾多藝人中脫穎而出?
俗話說得好,萬事皆有緣。參軍改變了命運,命運成就了張建釗的鈞瓷夢。張建釗1977年高中畢業後,旋即成為一名武警戰士。因表現優異,他當上了連隊的指導員。在部隊摸爬滾打10年之後,張建釗轉業分配到了原禹州市鈞瓷二廠。這是他第一次開始近距離地接觸鈞瓷。1988年,而立之年的張建釗成為鈞瓷二廠的一名保衛幹部。這個看起來與鈞瓷並不搭界的工作,卻讓處處留心的他對鈞瓷有了比一般職工更多的理解和感悟。張建釗很快結交了不少老藝人。隨著車間主任、副廠長等職務的變化,張建釗有更多的機會熟悉鈞瓷的燒制過程,自然也就掌握了鈞瓷二廠的獨特釉方配製。
2004年春,張建釗創建鳳山鈞窯,建窯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恢復原鈞瓷二廠的釉料配方,用傳統的煤燒,回歸鈞瓷出窯萬彩、溫潤如玉的本質。眾所周知,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中國鈞瓷發展的黃金時代。當時的禹州市國營瓷廠、鈞瓷一廠和鈞瓷二廠,在鈞瓷創作的競賽中盡顯其能,各具神通,創作出一批批釉具五彩、寶光溫潤的作品,不少人稱這個時期為「共和國的官窯時代」。而在幾個廠中,最讓人們津津樂道的還是鈞瓷二廠。它的鈞瓷釉色厚重、窯變豐富、玉質感強,曾因燒制出《寒鴉歸林》而聲名遠揚。
釉質肥厚,玉潤透活,色彩瑰麗是張建釗作品的特色。根據張建釗的燒制實踐,燒出如玉的效果有三點很重要。一是要有合理的鈞釉配方,釉料配比要有利於釉在燒制過程中形成二液分相。二是施釉要有一定的厚度,釉層太薄很難出現乳光效果。張建釗施釉,一般先浸一次,然後再抹兩到三次,直到規定的厚度方止。三是要達到一定的溫度。正常的鈞瓷釉燒,溫度一般在1280攝氏度到1300攝氏度,張建釗卻要求超過1300攝氏度。他發現,風光就在最險處。適當的高溫,才能讓釉的流動更趨合理,才能出現更加瑰奇的藝術效果。
作為一個打拼多年的鈞瓷藝人,張建釗並不是不懂施巧。如今的煤燒技術已相對成熟,火溫適當降一下,施釉稍微薄一點兒,成品率自然就會提高。對此,張建釗堅決說不。他在實踐中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神秘的乳光效果必須來自厚釉,並要經過高溫的沐浴和升華。這是鈞瓷與其他瓷種的重要區別。當然,這也是鳳山鈞窯與其他窯口的重要區別。如今,鳳山鈞窯的成品率仍為30%,精品率不足10%。滾釉的、炸底的、變形的,各種問題不一而足。每次出窯,聽到噼噼啪啪的砸瓷聲,會讓人既扼腕嘆息,又產生莫名的感動。儘管成本很高,風險很大,但多年來張建釗依然故我,從而成為鈞瓷界個性鮮明的「另類」。在許多重大的鈞瓷作品評選活動中,不消看底款,不用觀造型,僅憑釉色,行家一眼便會認出哪件是張建釗的作品。有一位資深藏家對張建釗的成功作了這樣的解讀:對成品的要求苛刻到極致,對藝術的追求嚴謹到極致,對交往的朋友信任到極致。
徜徉在鳳山鈞窯的展廳裡,聆聽開片之聲,如鈴如泉,如琴如澗,靜夜聞之,令人渾然忘我。把玩和賞析張建釗的作品,讓人揮之不去、夢魂縈繞的是其作品的釉色:溫潤如玉,狀如凝脂。「觀其漫無崖際之變化,皆自以為獨有心領神會之境界。其朦朧隱約,或似雨後虹霞在天,或似深峽曠谷飛瀑;如天象地文,引人遐思無窮,陶然自樂,情悅性怡。」
歷經一番寒透骨,始得溫潤如玉來。追求個性的努力多次讓張建釗血本無歸。但正是這種永不言棄的個性、矢志不渝的堅守,讓張建釗的作品成為中國鈞瓷藝術瑰寶中獨特而燦爛的「奇葩」,也成為眾多藏友、眾多商家追捧的高雅藝術品。「鈞瓷文化藝術博大精深,堅守傳統煤燒工藝,燒制出溫潤如玉的鈞瓷是我畢生追求的藝術目標。儘管道路坎坷,儘管賺不到大錢,但我仍然會堅守前行。」面對讚譽,張建釗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