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勤儉節約、愛糧節糧的傳統。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詞,感受和傳承中華民族的節儉美德。厲行節約,拒絕浪費。
《朱子家訓》(節選):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子家訓》是一部闡述修身治家之道的家教名著,其中開篇伊始就提到了節儉的重要性。一頓粥一頓飯,我們應當想著來之不易;衣服的半根絲半條線,我們也要常想著獲得的過程多麼的艱難。
《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烈日炎炎,農民伯伯在辛苦的耕耘勞作,汗水溼透衣背,滴落土裡。粒粒糧食,滴滴汗水,愛惜糧食,拒絕浪費。
《訓儉示康》(節選):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節儉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高尚的品質。這是北宋文學家司馬光寫給自己兒子的訓誡書,教育兒子及後代要繼承發揚節儉樸素的家風,永不奢侈。
《詠史》(節選):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對於國家來說,勤儉能使國家富裕強盛,奢侈能使國家衰敗。同樣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勤儉持家,厲行節約才能使家和萬事興。
《和陶歸園田居》(節選):莫言陳家紫,甘冷恐不如。君來坐樹下,飽食攜其餘。古人很早知道不要浪費,勤儉節約。我們今天更要量力而行,吃多少拿多少,多餘的可以打包。打包不丟面,浪費才丟人。
《謫居糧絕請學於農將田南山詠言寄懷》:謫居履在陳,從者有溫見。山荒聊可田,錢鎛還易辦。夷俗多火耕,仿習亦頗便。及茲春未深,數畝猶足佃。豈徒實口腹,且以理荒宴。遺穗及烏雀,貧寡發餘羨。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無論何時何地,民以食為天,吃飯永遠是第一要務。而在吃飯的同時我們更不要忘記還有許許多多沒有解決溫飽的人民,節約光榮,浪費可恥。不做「必剩客」,爭當「光碟族」。
《麥飯詩》: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飢。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吃飯時簡簡單單最好,健康又實惠。千萬不要拒絕嫌棄粗茶淡飯,說不定還有缺衣少食的人家連飯都吃不上。拒絕奢靡浪費,平淡度日,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