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張愛玲的《傳奇》
張愛玲的這句「出句要趁早」成了很多人掛在嘴上的經典,於是前赴後繼的人們想著快快出名,無數的童星、天才開始誕生,無論是催熟的還是包裝的。
趁早出名,的確包含了太多的「幸福」在裡面,出生不久不用看盡人間疾苦,便能過上人上的生活,不用體會底層之艱辛,就能享受人間最美好的一切,以及周圍隨處可見的笑臉,不用去看陰暗醜陋的厭棄與嘴臉,這真是人出了名最實在的好處——活在聚光燈下,眾人的焦點,一切資源都會自動撲向你。
可是,為什麼我們對於出名以後還有另外的一種說辭呢,比如:人怕出名豬怕壯,樹大招風。
出名的好處固然很多,但隨之而來的風險也蘊藏其中。所謂禍福相倚,陰陽相生相剋,瞬息萬變。
張愛玲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生命感悟說出了出名要趁早這樣的話,可是,對於大多數不具備天資的普通人來說,想要出名卻沒有那個本事。只能默默無聞的過著循規蹈矩,一成不變的生活。
正巧,和張愛玲這句話相反的一句話,則出自於《道德經》裡的那句「大器晚成」: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此句意為:最方正的東西沒有稜角,最貴重的器物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細心打磨錘鍊才能成就,最大的聲音反而聽來無聲,最大的形象反而無形。「道」總是無名無聲,無形無色。但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我們聽過見過太多關於「大器晚成」的例子,相比於張愛玲的「出名要趁早」,到底哪一種才能使人生更加圓滿,更加幸福,做此生的人生贏家?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獲獎八年後出了一部有關「大器晚成」的故事集,名叫《晚熟的人》,裡面講述了12個有關晚熟之人的小故事。當然,我們可以把它當做故事來看,而這些故事裡面的真真假假誰又說得清呢,小說總是來源於生活,而生活又永遠比小說還要精彩及不可想像。
關於《晚熟的人》裡面的這12個小故事,看完的每一個都讓人印象深刻。莫言總說,他是一個專門講故事的人,講好故事,從故事裡能看出什麼,講深刻的故事,是「職業講故事人」的操守,但看過莫言的書以後,不得不佩服,他的確是一位特別會講故事的人。
在第二個同名小故事裡的主人公蔣二說過一句話:「有的人,小時膽小,後來膽越來越大,有的人,少時膽大,長大後膽越來越小,這就是早熟和晩熟的區別。我們晚熟的人,要用一年的時間幹出那些早熟者十年的業績。」
蔣二原名蔣天下,在那個敏感的特殊年代,自然得隱去原名改叫蔣二,小時候的蔣二總是跟村裡的其他三個痴傻之人一起玩耍,便也被村裡的人看作是傻子,稱為村裡的「四大神仙」。長到中年之後的蔣二,那個時代也過去了,於是他改回了原名蔣天下,利用莫言的名氣,開了一家「地龍文化公司」,名下有自產自銷的地龍酒、地龍茶、地龍旅遊民俗村,當然還有村裡有名的地龍拳表演。
蔣天下說對莫言說:「大哥你們都說我裝傻,其實我不是裝傻,我們老蔣家的人有個特點,那就是:晚熟!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當別人心機用盡漸入頹境時,我們恰好靈魂開竅,過耳不忘、過目成誦、昏眼變明、禿頭生毛,我就是個例子。」
晚熟之人,依莫言的話說,就像是一朵花,當別的花開到了極致就逐漸開始凋落,而開放較晚的花卻在別的花都凋零以後才盛開綻放,突顯出它的與眾不同。
任何事物或人都一樣,都是遵循著波峰和波谷的浮動在波動的,盛極而衰,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人的智慧或成就也有到達自己一生頂點的時刻,過了這個最高峰便是走下坡路了。
晚熟之人,則前半生一直都在走上坡路,當別人已經過了輝煌時期開始由盛而衰時,他還在緩慢地爬坡,然後才到達人生的巔峰,大器晚成。
並非前半生毫無成就的人都會成為大器晚成之人,看此人是否大器晚成,是有一個先決條件的,首先要看此人是否是「大器」。
何為大器?貴重的器物,大才之人。
若你沒有天資,也沒有悟性,更沒有努力與讓自己成為大器的底蘊,又何來晚成之說。「晚成」的條件是金子暫時未被發現,但發光是一直都存在的事實,讓別人發現只是早晚的事情,若晚一點挖出來,或許還能更多的沉澱,如人一樣厚積薄發。
蔣天下的事業是成功的,但在莫言的這本小故事集裡,還有另外的例子,他們也屬於晚成,只是將自己的成就發揮錯了地方。
人生無非有三種境界:吃苦、享福、平淡。
有的人吃了一輩子的苦,有的人天生享福,有的人先苦後甜,有的人先甜後苦,還有的人平平淡淡過一生。
要我看,最幸福的境界便是能夠一生都平平淡淡。
很多人期望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轟轟烈烈幹一番大事,期待不一樣的每一天,大起大落之後,方才發現平淡是真。可是 ,很多人明白這個道理,卻少有人甘願自己一生平淡,於是,總是在生活裡折騰起一番漣漪來證明自己的不凡,可到頭來,已然發現所謂的前半生的「奮鬥」只是水中月,一場空。
正如小說裡《等待摩西》這個故事。莫言的故事讀來總是給人長久的「想念」,一種對人心靈震撼的影響。
《賊指花》裡的好人能能壞事,小偷也有道義,偷了東西被人逮住,自己切下一根小手指來償還罪孽,他說這是「規矩」。那我們究竟怎麼區分好人與壞人?他們真的有界限,黑白分明嗎?
我想,真正可怕的壞人還不是那些知道自己壞的人,而是那些不知道自己壞反而認為自己很正確很好的人。那些知道自己壞的壞人的心裡還存在著良知,所以還知道自己的壞,而那些不知道自己壞的壞人,心裡只有自以為是,他永遠都以為自己是正確的,他永遠都認為別人欠他的,他永遠都在恨別人、罵別人。——《晚熟的人》
《火把與口哨》裡的故事驚心動魄,兩人的愛情未能修成正果,命運並未能垂青善人,殺子之仇要自己報,生活要自己熬,一切都不由己,而唯一能自己做決定的只有死,選擇何時死,如何死。
《紅唇與綠嘴》卻又讓人深思在時代的前行裡,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的普及,訊息的泛濫,人們在這股浪潮中該如何去定位自己,又如何去堅守心中的一份善良與正義,在這個浮躁與功利的社會裡,有太多的人被「利」字蒙了心,可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丟掉的又是什麼,得到的真的有價值與幸福嗎?
……
《晚熟的人》裡的12個小故事個個精彩,個個觸動人心,個個貼切我們的生活,又覺得裡面的人物似曾相識,因為,他們都是我們生活裡的縮影,我們的身邊包含了無數書裡的角色,他們都是真實有溫度的,只不過,在生活裡,我們習慣了事不關己,無心關注罷了,而莫言用小說的形式將這些寫出來,我們才能真切地看清整個全過程,才知道有些事情並非我們看到的表象,而是任何事情都是有緣由的。
當我們看過這些故事以後,到底是出名要趁早還是大器晚成更加幸福?我們心中自有答案了。
該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去度過每一天,又如何去轉變以前固有的思維去彌補以前的不足,或是在不如意的前半生裡如何去改變自己成為大器晚成,或許,各人心中自有見解與領悟。因人而異,因事而定,因勢而導,因形而成。
早出名也有早出名的煩惱,人不可能一直順遂,過了巔峰之後的落差會讓一個人早早站得高的人承受不住這份寂寞,而大器晚成之人又必須熬過前面的苦日子,承受得住孤獨與別人嫌棄的眼光。無論何種,認清自己,順勢而為,知足常樂!